小学语文教学中价值观教育的实践探索
作者: 梁园园【摘要】小学语文课程作为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认识周围世界和培养正确价值观的主要学科,如何发挥好主阵地作用,帮助学生从小在意识领域构筑良好根基,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话题。文章立足语文学科基本性质,以课程思政化为切入点,阐述在学科教学中通过建立“树”状价值观培养系统,从而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促进小学生优秀品格的培育,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更高效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关键词】小学语文;立德树人;价值观教育;落实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4)03—0042—04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任何形态的教育其最终目的都是“明理修德”。在课堂教学中落实价值观教育,就是践行立德树人任务的学科体现。小学是价值观形成的黄金时段,在此阶段,对学生开展积极的理想信念、人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的培育尤其重要。语文学科基于其典型的人文性特点,在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等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语文课程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所占的比重之大是小学阶段其他学科难以比拟的。鉴于此认识,在语文教学中有效落实价值观教育,是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大力践行,也是语文学科的使命与重任所在。
一、小学语文课程落实价值观教育的意义
1.促进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落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1]。语文课程总目标也将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正确价值观这一目标摆在突出位置。由此可以看出,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首先就要回答好“培养什么人”这个问题,要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作为重中之重。因此,在促进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过程中,就要利用对价值观教育的不断渗透,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增强文化自信,提升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
2.践行课程思政理念。语文学科作为学习母语和传承中华文化的基础学科,在小学思政课程体系中占据相当大的比重,如果说其他学科是思政课程体系的“窗”,那么语文课程就是思政课程体系的“门”,想要守好这个门户,就要把实施价值观教育作为必由之路。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正确的价值观,才能为推进小学阶段课程思政化和构建小学思政课程体系聚合力量,提供保障。
3.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任何学科都应该渗透德育教育,也应该将德育教育作为课程育人的关键任务和目标,语文学科更应该首当其冲。现行统编版语文教材以主题组元的形式编排,选文均以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类型为主,有着浓厚的德育教育意义。基于此,语文学科应充分利用好课程资源,大力实施德育教育,在做好知识传授的同时,不断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认同中华文化、尊重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化,不断健全学生人格,帮助其从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价值观教育的现状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尝试用各种策略开展德育教育,践行课程思政,继而在语文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此过程中,最为常见也最被广泛应用的是依托文本本身,引导学生理解文字精神或者提炼文章思想,从而在探究文本最显性的价值取向中构建自我价值观,这诚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但也有其局限性,比如,学生个体思维能力的差异、认知深度的不足都会制约其对文本本身的解读与理解。因为语文思考是一种多元的心理行为,学生对价值的感觉也是一种多元混合的产物,在这种发散性的学习环境中,教师显然不能单靠简单机械的策略在求异状态下追求同质化的结论,以期引导学生构建等量价值观。所以,我们必须在价值观教育的落实中寻求多样性,在结合文本的基础上探索更加有效的策略,构思立体的培养策略,从而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优良基础。
当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价值观教育,还有另外一种错误认识,具体的表现就是概念混淆,狭义地将实施情感教育与落实价值观教育混为一谈,统而论之。这种认识极大地缩小了价值观教育的范围,窄化了价值观的概念,极其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核心素养发展,更是对语文学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种曲解。情感教育是一种物理教育,它往往是由文本透过外在形态给学生带来的感性体验,刺激学生的感官反应;而价值观教育是一种化学教育,它需要深层次地思考文本,从改变学生内心活动到带动学生意识形态领域发生改变,刺激学生的心理活动,使其形成一种长期的、固化的理性认识,伴随其终身活动并表现为人的外在行为。因此,一定要将两者区别对待,差异化地利用区别教学逐个落实。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价值观教育的策略
学生的价值观,大致可以分为人格修养、社会关爱和家国情怀三个维度,是意识形态的塑造过程,归根到底是一种理想信念教育。而学生价值观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往往利用“接受、思考、兴趣、热爱、品格形成”等五个步骤来构建,这就需要我们充分利用所有语文因素,去实施干预性教学行为,帮助学生去伪存真,树立健康的价值取向。
1.以文本植“根”,深挖细掘,精准落实价值观教育。价值观教育的落实,必须依附于文本。可以说,教材是我们赖以实施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工具,也是落实价值观目标的“根系”所在。语文教材对文本的遴选十分严格,体现出较强的目的性和教育性,尤其是经过改版后的统编教材,主题性更加明晰,每个单元都有具体的人文教育目标,当然也可以理解为价值观教育目标。教师在前期备课和执行授课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解读和把握单元人文主题,围绕单元主题精准设计价值观教育目标,并将其落实到具体文本教学中。
在课堂教学组织与实施中,教师要紧扣文章内容,充分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具有独立感知和理解能力,不断发掘文本中的精神主旨,让学生明白文章要向我们传达的某种价值观信息。例如,《一块奶酪》是统编版教材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文章描写了蚂蚁队长在奶酪诱惑下的复杂心理,刻画了一个“自律心强、关爱弱小”的鲜活形象。对于这篇课文,教师一定要将教学重点定义在价值观教育上,对文本内容和关键句段反复推敲,精心设定价值观教育目标,在引导学生感受蚂蚁队长的多次心理活动中,形成内心的共鸣,从“崇拜蚂蚁队长精神”中感悟什么是良好的意志品格,从而迁移于自身,懂得应该做怎样的人,最后从行动上去自觉学习并践行这种精神。
2.以阅读建“干”,品鉴领悟,梯次渗透价值观教育。价值观本身是一种抽象概念,它不同于文字,没有物质的形态,只会蕴藏在文本深处,完全要靠学生去体会去感受,而要引导学生体会和感受,唯一的渠道就是反复阅读、品鉴。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在对文本的反复阅读中,往往会自觉产生深层次的理解,这种理解既有利于学生语文思维的形成,也有助于学生感受文字中蕴含的精神力量。
在阅读引导中,学生感悟到文本中的价值观,这是一个梯次渗透的过程。教师教学一篇文章,对阅读结果的要求往往有四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初读感知,要求扫清文中的字词、了解文章的大体框架;第二层次为整体感知,要求厘清文章脉络,概括文章大意;第三层次为品鉴感悟,要求体味文章的情感及其包含的道理;第四层次为拓展提升,要求举一反三,从类文阅读中构建某种品格,也就是价值观的最终形成。利用这样四个层次的阅读指导,学生才能由浅及深地开展梯次阅读,逐渐感悟从文本理解潜移到价值认识的过程,从而为落实价值观目标找到“搭石”。在教学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时,由于其特殊的写作手法,题目虽为“毁灭”,而实际上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篇幅去写圆明园往日的辉煌,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感悟,从“盛”与“衰”两种反衬中感受“中国建筑艺术的先进”以及“家国积弱的交困”,从而架构两种认识,即对祖国文化的赞美和对耻辱历史的思考。教师再紧紧围绕这两种认识拓展史料,开展课外阅读或任务群学习,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史,便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祖国文化和历史,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励学生的爱国报国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如此一来,便能让价值观培养落到实处,实现课程中的思政教育。
3.以情感生“枝”,烘托渲染,着力践行价值观教育。情感是作者赋予文本的,文章所蕴含的情感往往折射着价值倾向,语文课堂教学要抓住文章的思想感情,促使学生与文章、与作者在情感上达到共鸣,这就等于握住了价值观教育的把手。学生在文字中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感情,再从感情中体会文章精神,这个“以文化人”的过程就是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也是引导学生从感性阅读的“表”到理性认知的“里”的升华过程。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文本的特点,有针对性为课堂奠定一种情感基调,并尝试代入情感赋予课堂某种价值和精神,构建人文教育环境,从而引导学生感悟文章要传递给学生的价值信息。当然,感情的渲染往往需要外部的影响,教师可以根据文本的感情需要利用音乐、视频、课本剧等辅助手段去营造氛围。《桥》是小学六年级上册的一篇价值观非常明确的文章,具有典型的代表性。教学这篇课文,教师可以创设课堂情境,把文本改成剧本,引导学生编演课本剧,将当时情况的危急和人物的伟大以演绎的形式表现出来,在故事情境中体会共产党员在灾难面前表现出的“勇于担当、舍己为人”的优秀品质,从而让学生在自己的表演、欣赏中去体验、去理解、去感悟文章的情感,进而利用情感的牵引建立自我价值观。
4.以习作散“叶”,拓展生发,巩固迁延价值观教育。学生的价值观在萌芽初期,还需要继续巩固。这个时候,习作就成了很好的载体。让学生观察身边的人、身边的事,从实践中发现“真善美”“假丑恶”,并用自己手中的笔记录下来,在此过程中,学生会根据自己对某人某事的认知,用自己的理解去表达,这个过程就是对自我价值观的表露,也能感知到事物的归属点。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习作,对已经形成的价值观作评估,然后对于价值观可能出现偏差的学生施以正确引导,可以有效地辅助其开展价值观纠错。
习作往往是在课后开展的,因此,利用习作落实价值观教育其实是对语文学习的迁延。在教学实践中,这种延展能较好地帮助学生巩固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语言类学科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走入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展示自己的性格以及品质,而习作也正是需要利用实践活动来触发灵感。基于这种认识和理解,用习作来巩固和拓展价值观目标就是极其必要的。例如,“写一个熟悉的人”是小学最为常见的习作题目,这种题目在培养学生对世界、对社会、对人性的认识方面是非常利好的,如果学生能从自己身边的人身上发现其品格的闪光点,并受其浸润而学习这种品格,再将其践行于自身,从而达到培养自身价值观的目的。面对“我喜欢的动物”这类题目,学生往往会由外貌描写向性格描写延伸,在性格描写的过程中,会参杂个人思考,这种个人思考其实也是自我价值观的外在表露,对于推动学生构建正确价值观意义深远。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育人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各级学校的使命所在,也是各学科课程的使命所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深入落实价值观教育,首先要求教师自身一定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示范引领,用良好的品格影响带动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要充分利用学科特点,以文本为出发点、以阅读为着力点、以情感为生长点、以习作为落脚点,构建“根、干、枝、叶”于一体的“树状引导”系统,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从不同切面落实价值观教育。教师要抓住课堂教学中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让学生领会感悟,从而为小学生形成启蒙价值观,夯实成长基础。
总而言之,语文教师应该把语文课从单纯的知识传授中解放出来,依托教材并拓展教材开展价值观教育,这才是素质教育真正的价值体现,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必由之路,更是加快培养新时代人才、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04.
编辑:阎韵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