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塑在美术教学中的传承与创新运用

作者: 田亚利

【摘要】泥塑是用黏土制作各种形象的一种传统美术,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整合应用泥塑艺术,传承与展示泥塑文化,不仅可以充实和丰富中小学美术教学内容,拓宽美术教学范围和视野,而且还可以进一步发挥美术教学的育人功能,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获得良好的艺术熏陶。文章针对中小学美术教学中泥塑艺术的传承与创新策略进行了深入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中小学;美术教学;泥塑艺术;文化传承;创意制作;审美意趣

【中图分类号】G633.95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4)03—0066—04

泥塑是中国古老的民间艺术,也被称为彩塑、泥玩,是我国民间美术中具有个性化特色的艺术精品,既被用于观赏陈设,又被用于儿童玩耍,有着一定的教育功能。特别是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泥塑是比较重要的教学内容。如何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角度来开展泥塑课程教学,是美术教师要重点思考的教学问题。

美术学科有着独特的文化教育功能,中小学美术教材中有大量与泥塑艺术有关的元素和知识,对于泥塑文化传承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深入挖掘教材教学资源,设计特色、个性化泥塑艺术教学活动,通过导入图片、展示视频、鉴赏作品以及自主操作等各种模式,带领学生学习与泥塑艺术相关的美术知识、文化知识,欣赏与感知泥塑中隐藏的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文化素养以及创作能力,让学生自觉地承担起弘扬优秀文化、推进传统文化创新的责任意识,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一、引入生动图片,领略泥塑艺术文化

图片导入是指将图片内容与新课知识相结合,利用直观形象的图片资源导入新知,引领学生感悟与学习新知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将会产生丰富的联想,加深对新知的认识,提升新知学习质量。因此,在传统文化教育视域下,教师可利用图片导入这一手段,带领学生感知泥塑文化,让学生细致鉴赏泥塑作品,在这个过程中深刻地领略泥塑工艺品的魅力[1]。

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呈现我国最为古老的泥塑手工制品。如陕西凤翔彩绘泥塑作品,它的彩绘纹饰和西周青铜器纹饰存在一些不同,主要采取了花、鸟、虫、鱼、瑞兽等意象进行立体造型,代表着人们对图腾、生殖、神灵的崇拜,反映了当时社会环境的文化特点。教师可让学生对凤翔彩绘泥塑图片进行鉴赏分析,体会其独具一格的色彩、黑墨勾线的线条、简练笔法的涂染等,并说一说这些画面带来的特殊感受[2]。

此外,教师也可让学生从凤翔彩绘泥塑作品的取材立意方面分析其中涉及的传统文化,如戏剧脸谱、民间传说、乡俗生活、历史故事以及吉祥图案等。除了取材立意方面,教师还可指导学生观察图片,了解凤翔彩塑作品的立体造型设计特征。从凤翔彩塑作品中的黑牛、虎头等立体造型设计中,学生能够感受到泥塑手工艺品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3]。学生对这些泥塑传统文化元素有了感知之后,可将其作为学习泥塑艺术的重要素材,展开更进一步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提升个人文化素养与艺术素养,塑造优良的文化品格。

二、依托微课视频,匠心传承泥塑手艺

微课是一种信息化的科学教学手段,由教师将需要传递的课堂知识凝聚成精简的知识点,然后融入短小的教学视频中,再将教学视频播放给学生观看,让学生通过视频浏览的方式,快速获取自己需要的精简信息。在泥塑课程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真正传承消失的泥塑手艺,教师可利用微课技术录制泥塑工艺品的制作过程,并整合成微课课件,让学生有效掌握与泥塑制作相关的知识点。同时,学生在视频观看过程中,将会自觉地学习泥塑的制作工艺,感知泥塑艺术的特征[4]。此外,教师还可先了解学生的学习实情,再制作关于教学难点的微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例如,泥塑制作是泥塑课程中的核心知识点,是学生学习制作泥塑技巧与方法之前必须掌握的知识点。教师可让学生观看微视频,并根据自己的认知,解析、归纳与总结泥塑手工艺制作的要点。为了降低学习难度,教师还可利用微视频向学生展示一些泥塑制作的细节,让学生深刻地体会泥塑的手工制作特色。

泥塑制作工艺的内容和流程包括:精心准备泥塑制作用料,如具有黏性和细腻性的土、掺入泥土的棉絮和蜂蜜等;制作泥塑模型,一般涉及“雕”“塑”“捏”等不同的制作手法。在制作过程中,还需要进行制子儿、翻模、脱胎以及着色等多项操作。教师可将制作细节、制作流程内容以微视频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理解其中的工艺制作特点。

教师在利用微课视频引导学生学习泥塑制作工艺、组织展开泥塑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还可拓宽教学视野,丰富教学内容,即整合收集独具特色的泥塑制作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泥塑的理解和认识。比如,惠山泥人有自己的一套泥塑制作表现方法,教师可汇总惠山泥人作品的图片、惠山泥人的色彩处理与表现等制作微视频,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惠山泥人手捏技艺和彩绘装饰之间的关系[5]。

三、鼓励引导鉴赏,体会泥塑审美意趣

泥塑工艺人一般将泥土作为原料,通过手工制作的方式捏制出人物形状、动物形状的立体造型艺术作品,具有艺术性、审美性、趣味性等特征,能够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教师在美术鉴赏课展开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泥塑资源,导入泥塑艺术作品,引领学生深层、多维度鉴赏泥塑作品,让学生从中获得审美熏陶,提升个人审美情趣。而且学生要想创作美术作品,就必须具备良好的审美意识与审美水平。美术教师要想让学生在美术课堂中真正传承泥塑文化、创新泥塑文化,还需以美术鉴赏教学为载体,推进泥塑课程的审美教育,使学生发现泥塑工艺品独特的艺术美,培养其审美素养。

具体来讲,教师可将泥塑作品的美术鉴赏教学活动划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引入泥塑作品,引导学生自主鉴赏泥塑作品。对此,教师可将《渔家女》《三只骑羊猴》《鲁迅像》等民间彩塑作品引进来,让学生尝试自主分析彩塑作品特征,研究作品制作方法,获得丰富的美术知识,包括泥塑的类型、泥塑的特点、泥塑的制作方法等。第二个部分是引领学生对泥塑作品进行赏析。比如教师可鼓励学生主动讲一讲泥塑作品中蕴含的不同美,探讨泥塑作品的美分别体现在哪些方面,旨在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审美体验。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发现泥塑作品的美、欣赏泥塑作品的美,甚至懂得创造泥塑作品,提升审美意识。

此外,上述几种民间彩塑作品得到了一定的创新,如今在泥塑艺术领域出现更多同名的现代泥塑工艺品,教师可让学生将其与民间彩塑艺术作品展开对比、分析,使其学会区分传统泥塑创作、现代泥塑创作,并对现代泥塑作品的美进行深刻的解读,旨在从不同维度提升个人美术鉴赏能力与美术文化理解能力。

四、运用合作探究法,捏出泥土独特神韵

合作学习是一种可行性较强的教学模式,与中小学生身心特征很符合。教师可以结合学生认知能力与交流互动需求设计合作学习任务,让学生与同伴在通力合作的前提下展开深度学习。同时,还可依托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让学生对泥塑艺术进行深刻解读,并在创新原则上将泥塑文化传承下去。

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设计以下几个合作学习任务:第一,自主欣赏一组泥塑作品,猜猜它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并分析泥塑作品的动态,解读利用具象、写实等方式表现人物或动物动态的泥塑制作工艺;第二,用肢体动作模仿泥塑作品的人物或动物的运动特点,使其在灵活模仿表演中掌握好泥塑人物或动物动态特征的表现形式;第三,根据泥塑作品的造型特征共同讨论泥塑手工艺创作者表现人物或动物动态特征的造型方法;第四,讨论人物型的泥塑、动物型的泥塑在表现形式、立体造型、取材立意等不同方面存在的区别;第五,讨论泥塑手工艺者是如何让人物泥塑、动物泥塑的动态处于稳定状态的,总结这方面的美术创作技巧;第六,自主欣赏一组泥塑作品,合作讨论有哪些方法能够让泥塑作品的表面更具美观性。

在合作探究学习活动支持下,学生深入交流、相互帮助与引导,高质量完成任务,拓展对泥塑艺术的认知,提升对泥塑课程知识的学习水平,为传承泥塑文化奠定了基础。同时,学生还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对泥塑作品展开创新性思考,提出了创新设计泥塑作品的新方法,进一步拓展创新思维发展空间,提升了个人创新思维品质,形成独特的审美情趣。

五、开展创意制作,让泥巴在手中“听话”

创意制作是教师开展实践性美术教学的重要环节,既可培养学生的美术创作能力,又能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与创新能力。要想让学生成为传承者,将泥塑文化弘扬下去,就必须提升其创意制作能力。教师可指导其学习创意制作的形式,创造出个性化的泥塑手工艺品,获得丰富的创作体验,表现泥塑文化[6]。

教师可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喜好,自主选择泥塑创作的主题,也可让学生围绕主题思考,设计独具创意的泥塑制作方案。比如,教师可引入《老鼠偷酒》这一趣味故事,让学生阅读故事内容,观察动物形象的泥塑作品,感知作品的艺术风格、表现手法,并结合这些知识与技能创作出创意泥塑作品。

在创作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把握好动物头部、四肢、身体等方面的体态特点,重视各个部位的比例,还需要将不同的身体体态、表情生动地呈现出来,让泥塑作品栩栩如生,而且整组泥塑作品都需与《老鼠偷酒》的故事息息相关。将故事文化与泥塑文化紧密联系,这一过程能够提升学生的创意制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

教师也可拟定其他的创意制作主题,设计多元化、趣味化的泥塑创意制作活动,让学生从不同维度观察泥塑,发现其具备的艺术美。比如,教师可在“美食节”传统文化背景下,拟定“餐厅文化”这一泥塑创作主题,让学生根据餐厅环境布置、餐厅经营活动、餐厅服务工作等制作出不同角色身份、不同环境空间、不同菜肴的泥塑作品。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去餐厅吃饭的经验,并结合自己对餐厅环境设计的了解,自主设计泥塑创意制作方案。这一创意制作方案应该包括泥塑制作思路、泥塑制作方法、泥塑特色元素等内容。通过设计实践操作活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参与,不仅锻炼学生手部骨骼、肌肉动作的灵活性与协调性,而且可提升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以及创造力。

六、注重分享与交流,绽放绚丽艺术之花

作品展示是学生展开学习交流、文化交流的重要环节,可以为学生带来成就感和自信心,发挥美术课堂育人功能。因此,中小学美术教师在泥塑创意制作活动结束之后,可以打造作品展示平台,集中展示学生泥塑作品,并立足学生作品开展泥塑文化宣传,营造良好的泥塑文化教育氛围。

在以生为本的教育原则上,美术教师可鼓励学生主动上台,介绍自己制作的泥塑作品,包括作品风格、作品工艺、作品制作技巧,甚至当中承载的传统文化等。例如,有学生借鉴“大阿福”泥塑作品的乡土文化等,将自己家乡的文化融入泥塑作品之中,使其凸显了浓郁的乡土气息;也有学生运用了夸张手法设计泥塑人物的造型,而且以戏曲人物为对象制作出具有戏曲特色、古朴典雅、幽默成趣的泥塑作品;更有学生借鉴中国古代雕塑艺术,优化泥塑作品的创作方法。学生在泥塑作品的文化象征介绍过程中能够更深刻地领悟泥塑文化的精神内涵,同时更能体会到泥塑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泥塑艺术文化始终在中华传统文化体系中占据一席之地,中小学美术教师应以泥塑课程教学为载体,以文化传承与创新教育为手段,推进美术教学中泥塑艺术教育活动的健康开展。而且在这一教学环境下,教师既要让学生习得美术知识、掌握美术创作技能,又要让学生从泥塑知识学习与造型创作体验过程中获得满足感,发挥积极主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荆吴峥.泥塑融入美术课堂的实践研究[J].河南教育(基教版),2021(11):68-69.

[2]汪雨.小学美术教学中泥塑课程存在的意义[J].大众文艺,2021(12):190-191.

[3]杨娜.泥塑艺术在美术教学中的引入探究[J].成才之路,2020(16):127-128.

[4]杨儒琳.“趣味泥塑”在农村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探究[J].新课程,2020(44):208.

[5]刘兵.泥塑艺术融入初中美术教学的实践[J].教育界,2020(14):54-55.

[6]叶财源.小学美术泥塑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探究[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20(05):16-17.

编辑:王金梅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