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资源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 朱龙

【摘要】非遗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引入非遗资源,对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艺术核心素养、打开学生的文化视野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文章以甘肃剪纸艺术为例,通过创设历史情境、对比多种艺术、注重跨科联动、设计主题活动、评价学生作品等多种方式,探究非遗资源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路径。

【关键词】小学美术;非遗资源;甘肃剪纸艺术;创新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7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4)03—0070—04

课程改革在不断深入,教师必须认识到,小学美术教学必须紧跟时代发展,引入更多有价值、有内涵的美术素材,以充分拓展学生视野和美术课堂的教学深度。综合以上原因,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引入了经典的非遗文化资源——甘肃剪纸艺术。源远流长、历史悠久的剪纸文化,可带领学生领略美术学科的魅力,为学生艺术核心素养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创设文化情境,追溯历史渊源

小学生的阅历和理解能力相对有限,对于美术课程的认知大都局限在绘画、手工剪纸的范畴[1]。这就需要教师利用好非遗文化资源,根据学情创设文化教学情境,带领学生追随文化历史渊源[1]。在实际教学中引入甘肃剪纸艺术时,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降低学习难度,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剪纸文化,笔者专门引入了当地丰富的历史故事,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文化情境,追溯剪纸艺术的历史渊源。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能加强学生的学习认知,使其认识到学习剪纸文化的意义。

比如,笔者在教学人教版小学美术六上第6课“让剪影动起来”时,运用多媒体设备创设“故事文化”情境,为学生讲述了西汉时期有关汉武帝的故事。汉武帝刘彻宠爱的李妃早早病逝,他因过度思念而茶饭不思。有一个大臣为了邀宠,特地请一名术士使用麻纸,将其剪成人型,为逝去的李妃招魂。这一行为深得刘彻的欢心,该大臣也得到汉武帝的重奖。自此之后,剪纸艺术在汉朝开始盛行起来。根据地域的不同,剪纸逐渐形成了南、北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通过故事的铺垫,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出本次教学的主要内容——“北方的剪纸艺术”。

除了讲故事以外,笔者还借助PPT课件为学生展示了甘肃剪纸艺术的特点。有些学生在观看我国的剪纸艺术专题介绍时,敏锐地发现南方的剪纸大多比较雅致,给人一种玲珑剔透的观感。而北方的剪纸大多有一种大开大合的质感,古朴粗犷。因此,笔者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趁热打铁”创设“文化差异讨论”情境,引导学生从地理特点、地域文化等方面展开详细的分析讨论。最终得出:从地理特点上来看,甘肃的地貌十分复杂,包括山地、河谷、沙漠、戈壁等多种类型。而这种贴近大自然的生活环境使得当地人们比较喜欢简洁、淳朴、豪放的艺术风格。从地域文化上分析,甘肃可以分为陇东、陇中、河西三个不同的区域。由于陇东盛行农耕文化,所以剪纸的艺术造型多以飞禽、走兽、家畜、四季花卉为主;陇中的文化成分比较复杂,包括寺庙文化、辛店文化、马家窑文化等多种类型,是丝绸之路的必经地点,因此,该地方的剪纸风格更具有多变性,或灵秀、或富丽、或工整,表现形式多样;河西地区是游牧民族的居住地,这里的剪纸风格最为淳朴,剪纸形式贴近生活,以衣服装饰、窗花为主。创设的情境教学法,不仅展示了甘肃剪纸文化的内涵与艺术风格,还有效完成了新课导入工作,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结合传统文化,组织趣味活动

单纯地引入剪纸艺术,将教学集中在剪纸的范畴,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单调、枯燥的学习感受[2]。在应用甘肃剪纸艺术的基础上,需要结合其他传统文化组织丰富多彩的趣味活动,这样不仅能贯彻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也能展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

以“让剪影动起来”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将甘肃剪纸艺术与皮影戏巧妙结合在一起,和学生一起组织角色扮演游戏活动。皮影戏是一种知名度很高且传承至今的优秀民俗艺术,它的大部分元素均来自于剪纸,二者之间能起到相辅相成的教学作用。在组织活动之前,可利用短视频向学生直观展示“皮影剪纸”这种经典艺术,或通过蜡烛等光源照射人物剪影,表演一些生动有趣的戏剧故事。在此过程中,搭配优美的音乐,可以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在展示皮影戏之前,笔者提前了解了学生喜欢的故事类型,如热血的动漫剧情、奇妙的神话故事、真实的新闻事件等等,于是准备了各种各样的表演剧本,将传统与潮流融合起来,进行“新旧”教学。并将学生分成多个学习小组,鼓励学生选择心仪的剧本,并根据所学的剪纸课程,运用手工制作人物模板。比如,学生可以结合自己对剧本的阅读认知,使用剪刀、刻刀、硬纸板等工具,将剧本中的人物以剪影的形式重现。之后,通过多人之间的相互配合,一边尝试操作皮影,一边演绎剧本、讲述故事,让学生在动手实践和表现自己的过程中享受美术带来的快乐。多种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创新教学方式,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参与度,也展现了中华传统民俗艺术的独特魅力,培养了学生发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意识。

三、对比多种艺术,开拓文化视野

回顾以往的美术鉴赏教学,大多数美术教师通常会展示一些经典作品,为学生讲述这些作品的优秀之处[3]。这种鉴赏方式像是走马观花,难以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对此,笔者在应用甘肃剪纸艺术时,改变以“展示”为主的教学方式,将教学侧重点放在文化对比上,即比较多种多样的剪纸艺术,充分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

以人教版小学美术六下第2课“寻找美的踪迹”教学为例,笔者以剪纸艺术作为教学素材,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比剪纸文化的差异性。其一,南方剪纸与北方剪纸的差异。从风格特点上分析,北方剪纸比较浑厚、粗犷,南方剪纸比较秀美、纤细;从造型上分析,南方剪纸的题材包罗万象,多为名胜古迹、四季花卉;北方剪纸则以生活为主,多为民间故事、飞禽走兽。从艺术特点上分析,南方剪纸的形象比较夸张,线条十分圆滑,能给人带来玲珑精致的观赏感;北方剪纸则民俗气息浓厚,线条厚实简单,给人率性直接的感觉。其二,中方剪纸艺术和西方剪纸艺术的差异。从技术手法上分析,中西方的剪纸都以剪刀作为手工创作的主要工具,通过删减纸张上的多余部分,以达到良好的艺术创作效果;从主题上分析,中方的剪纸多有吉祥如意的象征,代表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许,而西方的剪纸则多用于装饰或象征某种精神,装饰需求或英雄气节比较浓厚。从材质上分析,中西方的剪纸都以硬纸板作为主要材料,因为纸板不缺柔韧性,可塑性较强,也不容易被损坏。

通过对比不同的剪纸文化,充分打开了学生的美术艺术视野。同时,通过展示各种富有文化内涵与美学原理的优秀剪纸作品,也能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多样化的人文创造力。

四、注重跨科联动,融合德育

跨学科教学对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4]。跨学科注重培育“素养与能力”,为此,在教学甘肃剪纸艺术时,笔者有意识地采用跨科联动的方式,根据教学内容、学情选择合适的学科进行相融。将美育与德育有效融合在一起,不仅能充分利用剪纸艺术的文化内涵让学生的思想受到良好的熏陶,也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剪纸文化,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以人教版小学美术五下第8课“笔者设计的服装”教学为例,笔者要求学生利用学习过的剪纸技术制作各种有创意的服饰模板,在此过程中,笔者有意识地渗透了以下德育:

其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耐心。剪纸活动需要学生耗费较长的时间对作品细心描绘、细致雕琢、耐心粘贴。如果稍有马虎,就有可能导致剪纸出现瑕疵。而小学生的性格比较浮躁,在学习过程中很难保持长时间的专注度。因此,笔者采取由简到难的方式,为学生布置了多个挑战任务。初级任务:剪出一顶符合北方风格的短裤。中级任务:剪出一条牛仔裤;高级任务:剪出一套西装;终极任务:设计一套有创意的服装。要求学生结合甘肃剪纸艺术和任务主题,进行相应的美术创作。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从简单的剪纸任务中不断积累自信,激发挑战欲望,并在挑战过程中提高剪纸的熟练度,磨炼耐心、细心与恒心。

其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意识。在剪纸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比如,因剪刀使用不当导致纸张出现毛茬;很难剪出优美的对称图案;剪纸过程中很容易导致纸张弯折扭曲等等。笔者并没有直接告知学生解决方法,而是先要求学生和身边的同学讨论交流,将遇到的问题归纳总结,在互动过程中尝试找到解决的方法。笔者会适时参与学生的讨论,恰到好处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建议。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养成认真倾听他人的好习惯,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

五、设计主题活动,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甘肃剪纸艺术历史悠久,其文化的包容性较强,和各种事物都能找到关联之处[5]。针对这一特点,笔者在教学中活用甘肃剪纸艺术,设计了多种多样的主题活动,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学习兴趣。

以人教版小学美术五下“静物写生”“写意蔬果”“写意动物”等课程的教学为例,笔者分别以“装饰新家”“农场种植”“奇妙的大自然”为主题,组织了多样化的剪纸活动。鼓励学生大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作出各种优秀的剪纸作品。比如,在教学静物写生时,预设以下主题:小明刚刚搬了新家,正在犯愁如何装饰家庭,你可以帮一帮小明吗?要求学生各抒己见,尝试用剪纸为小明准备电视、床铺、茶几、立柜、盆栽等家居用具。在教学写意蔬果时,预设以下主题:小刚家的农场准备种植一批蔬果,请你帮助小刚做好种植工作吧。在此基础上,准备四个区域,分别标注莲、石榴、南瓜、玉米等,要求学生通过剪纸的方式制作,将区域填充完整。在此过程中,还对学生提出以下思考问题:为什么小刚家选择种植这些蔬果?引导学生联想甘肃剪纸文化,探究这些蔬果多子多福、金玉满堂的寓意,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化的理解。

在教学写意动物时,预设以下主题:在一片广袤的大森林中,生活着许多无忧无虑的小动物。在大屏幕上,我们只能看到这些小动物的一部分。你能猜出这些动物是什么吗?通过剪纸的方式,你能将这些动物的形象复原吗?通过这个主题,鼓励学生认真观察大屏幕上展示的图片,挑出老虎、狮子、猴子、蛇、鹿、大象等动物的身影。

多样化的主题活动,为学生营造了浓厚的剪纸实践氛围。同时,也展示了甘肃剪纸文化百卉千葩的创作题材,有效激发了学生的艺术创作灵感。

六、结合日常生活,优化情感体验

“美术来源于生活又服务生活”。由于甘肃剪纸艺术大多取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笔者认为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将该艺术更好地融入教学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代入感,还能优化学生的情感体验[6]。对此,笔者结合多种多样的生活元素,从不同的角度入手,给予学生引人入胜的学习感受。

其一,笔者以“婚礼”为题,引导学生联想自己参加婚礼的喜庆场景。在婚礼中最为常用的剪纸为喜花,而窗花又是喜花中形象最为繁多的类型。因此,笔者专门教学生创作“囍”“龙戏凤”“鸳鸯戏水”“龙凤呈祥”“鲤鱼戏莲”“鸳鸯戏水”等经典图案的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笔者提醒学生可以将剪纸作品赠送给家中即将结婚的亲戚朋友,作为新婚祝福。学生可以任意选择自己喜欢的图样,尝试完成剪纸创作。

其二,笔者以“寿礼”为题,设计生活化的剪纸活动。学生在生活中或多或少有过给长辈祝寿的经历。通过寿礼剪纸活动,可以体现甘肃剪纸文化的内涵,将“孝顺”的思想根植在学生的内心。对此,笔者专门教学生老寿星、寿桃、鹿鹤同春等图案的剪纸方法,鼓励学生一边创作,一边在心中对长辈许下健康长寿的美好祝愿。剪纸适用的地方很多,通过上述举的三个例子,体现了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剪纸文化。成功地将甘肃剪纸艺术有效融入教学之中,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代入感,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剪纸文化。

综上所述,将甘肃剪纸艺术融入艺术课堂,创新小学美术教学模式,是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教学尝试。教师应积极实践并总结剪纸艺术教学的得与失,从中积累经验,为拓展应用非遗资源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费梦莹.剪纸文化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23(37):149-152.

[2]杨红.甘肃定西剪纸中的艺术元素及区域特殊性刍议[J].美术观察,2023(04):77-78.

[3]陈慧霞.民间剪纸艺术传承与创新应当随时代——兼论甘肃民间剪纸艺术[J].文化月刊,2023(01):38-40.

[4]吴兴.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J].家长,2023(01):149-151.

[5]陆荣华.非遗文化融入小学美术教学的探索[J].文理导航(上旬),2022(11):31-33.

[6]李成蹊.甘肃民间剪纸艺术的当代价值与传承[J].造纸信息,2021(07):87-88.

编辑:王金梅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