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古诗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 赵晓丽【摘要】古诗文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学习古诗文不仅有助于学生积累古代文化知识,了解古代人文风情、地理风貌,也有助于学生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对古人高尚思想的崇敬。但一些教师在开展古诗文教学时,没有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常常望“文”感叹。因此,文章结合实际就高中古诗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作一论述。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问题;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4)03—0089—05
在追逐高分的教育机制下,目前高中的古诗文教学陷入了套路化、模式化,学习古诗文不仅能让学生了解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渊源,激发其自豪感,还能使其了解自然人文风情、了解古人哲思、品德等,从中汲取精神养料,陶冶情操。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在古诗文教学中应该站位高,顾全局,重熏陶,改变现有的教法,积极开发古诗文教学的优化方案与育人价值,努力挖掘古诗文中隐含的文学性、艺术性、审美性、思想性与教育性,突破古诗文教学中的改革压力与创新难度。
一、高中古诗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氛围淡
课堂教学氛围淡,是指在古诗文教学中课堂教学气氛不活跃,学生精神不饱满,师生关系不融洽,课堂始终处于一种消极的状态。据调查发现,在当前语文教学中,一些教师仍旧沿用传统落后低效的说教活动,直接引领学生进行字斟句酌的古诗文赏析活动,这种活动使得古诗词的审美过程无法体验,审美结果无法展现,审美能力无法锻炼,审美情感难以深入。教师讲得很多,说得也很卖力,教学氛围却冷冷清清,难以有效激发学生的生命律动与认知灵光,无法绽放生命活力[1]。
(二)课堂教学活动少
课堂教学活动少,是指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只注重“教的活动”,而忽略了学生“学的活动”,师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较少。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往往热衷于简单、直接的说教活动,力图通过自己的全面剖析、优质总结、深度挖掘、科学拓展将古诗文资源进行高质量处理,很少设计活动环节、创设活动内容、设置活动基点,没有为学生融入古诗文学习活动创设“入口”,自然课堂教学活动少,课堂氛围沉闷[2]。
(三)课堂教学挖掘力度浅
课堂教学挖掘力度浅,是指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没有将古诗文资源的深刻含义挖掘出来,没有站在时代的角度去审视、剖析、评价与拓展古诗文内容,从而导致古诗文课堂教学挖掘力度非常浅[3]。现实教学中,一些教师的教学活动仅仅以字、词、句意的识读与理解为基础,以作品的时代背景为辅助,探究作者的思想情感、人物形象、艺术手法等,主要对古诗文的作品内容进行知识诠释,针对性地讲方法、练题型,更多地考虑了古诗文教学的实用意义,使得古诗文课堂教学挖掘力度浅。
(四)课堂教学审美体验少
课堂教学审美体验少,是指古诗文教学中教师不能因事、因景、因情、因境而创设审美情景、审美意境和审美画面,因而学生不能在学习中更多地体验到古诗文中的美感。现实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古诗文作品的内容、思想情感、艺术风格等传统的讲述,不能创设符合学情的审美情景、审美意境和审美画面,学生无审美“入口”,自然无法获得更多的审美体验。
二、应对策略
(一)实施快乐教学,激活课堂氛围
快乐教学,是指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双边作用,实现在发展中求愉快、在愉快中求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古诗文教学快乐氛围淡,说明教师主观意识中还存有过盛的“师道尊严”,教学过程非常拘谨死板,没有主动融入高中生群体之中,没有创设快乐的教学氛围[4]。因此,教师要实施快乐教学,利用良好的快乐氛围催发高中生进入大脑兴奋、情绪激动与心情愉快、激昂的状态之中,自然就会为古诗文教学输送源源不断的生命活力。处于这种良好状态下的高中生必然能够释放出强大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课堂,生发思维碰撞,产生创新火花,促使古诗文教学走向快乐和高效。
1.开展课堂情景剧活动。课堂情景剧是教师根据课文内容编排的一种课堂活动展演剧目。课堂情景剧的开展增加了课堂快乐因素,活跃了课堂氛围。在统编教材下册第6课《鸿门宴》的古诗文教学中,为了营造快乐氛围,教师可以开展课堂情景剧表演活动,选择几位具有一定表演能力的学生分别扮演“刘邦”“张良”“项伯”“项羽”“范增”“项庄”“樊哙”等主要角色,展演《鸿门宴》的宴会情境,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在展演中提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增加对《鸿门宴》真实情境的了解,还能激活课堂氛围。
2.开展小组合作。小组合作是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其实施过程分为“自主思考,组内交流”与“组间展示,合作探究”两个环节。小组合作要求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小组为载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同时,注重组内、组外合作,取人之长,弥己之短[5]。如,在统编高中必修上册第二单元《芣苢》《插秧歌》的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设置以下任务活动:两首诗分别描绘了怎样的劳动场景?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针对这个问题,首先,需要学生自主思考,组内交流。先自主找出诗歌中描写动作的词,想象这个动词所赋予的动作中体现出来的劳动者的心情及场景。学生会找到“采”“有”“掇”“捋”“袺”“襭”“抛”“接”“拔”“插”等动词,并能体会到这些动词都是写劳动的,而这些动词所描写的劳动有什么特点呢?学生会有自己的理解,比如,“辛苦”“忙碌”等,但除了“辛苦”“忙碌”之外,还会有其他特点吗?至此,学生需要和组内成员共同探讨,经过探讨,还会有一些发现,即这六个动词的变化展现了一幅集体采摘的欢快、喜悦和热闹的劳动场景,经过组内探讨使自己的理解更加完善,使组内形成共识。其次,组间展示,合作探究。要求学生对组内形成的共识进行组与组之间的展示,寻找不同,弥补不足,完善认识。对在“自主思考,组内交流”环节中形成的认识,通过“组间展示,合作探究”环节,增加对诗歌劳动的另一种领悟:紧张、有序,表现在《插秧歌》“抛”“接”“拔”“插”,四个动词及诗句“笠是兜鍪蓑是甲”上,准确地刻画出这家老小低头插秧、全神贯注的神态动作,勾勒出一幅紧张、有序的劳动场面。
经过组间展示、合作探究,进一步优化了认识,完善了答案,达成了共识:《芣苢》描绘了欢快、喜悦、热闹的劳动场景;《插秧歌》描绘了紧张、繁忙、辛苦而井然有序的劳动场景。学生在不同层次的合作与探究中,发挥了主动性,在不同环节的展示与交流中激发了快乐情愫,激活了课堂氛围。
3.分层设置问题。分层设置问题是根据学生的不同学力,按照问题的难易程度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使学生在每一节课中都要有不同程度的成功获得体验,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成功获得的快乐、感受到自我价值的存在,才能乐于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氛围才能得到有效激发[6]。
在统编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一杜甫的《登高》教学中,教师可以由易到难分层设置问题。例如,问题一:请同学们找出诗中的意象;问题二:本诗哪几句是写景的,写了什么景?哪几句是抒情的,抒了什么情?问题三:本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问题四:有人说诗歌中体现出了八种“悲”,你能找出来吗?这四个问题的设置由易到难,照顾了古诗文学力不同的学生,使他们都能有机会解决问题,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乐于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二)实施主体教学,丰富课堂活动
主体教学是指在素质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和引导下,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和其他教育活动,自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这种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学力现状出发,确定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目标、选定教法和学法,以学生为课堂主体,充分尊重学生,张扬学生个性,提高学生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古诗文课堂教学活动少,说明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没有以学生为主体,没有从学生的学力现状出发设计教学内容、目标、教法、学法,没有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主体潜能。因此,教师要实施主体教学,借助主体教学释放主体能动,丰富课堂教学活动。
1.以学力为导向设计教学。学力是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包括动手能力、思维能力、认知能力和知识水平等。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学力现状设计教学内容、目标、教法和学法。学力强的班级,教师在教学内容设置上要“量”多一点、“度”深一点;在教学目标的达成上要求“高”一点,教法选择上“活”一点;学力弱的班级,教师在教学内容设置上要“量”少一点、“度”浅一点;在教学目标的达成上要求“低”一点,教法选择上,以引导和点拨为主。这种教学方法适合学力不同的学生参与课堂,发挥不同的主体能动性,丰富课堂活动[7]。
在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8课《琵琶行并序》的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力设计教学目标:(1)把握诗歌基本内容,了解白居易和琵琶女两人身世的相似性;(2)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3)自主欣赏诗中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这对于学力弱的班级是有一定难度的,为此,可以把“自主欣赏”内容变为“点拨引导”内容,这样目标的“度”浅了,内容的“量”少了,教法符合学生学力了,学生才能够发挥主体能动性,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2.以任务为载体设计活动。以任务为载体设计活动,是指教师在古诗文教学中以任务的形式设计活动,在活动中完成学习任务。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丰富课堂活动。在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8课《琵琶行并序》的古诗文教学中,教师会设计这样一个任务:白居易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请说说原因。以这个任务为载体可以设计一个课堂活动:(1)查找白居易的经历及遭遇;(2)在文中找出描写琵琶女经历遭遇的语句;(3)比较二人的经历及遭遇,找出相似点。学生通过任务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活动,发挥了主体能动性,丰富了课堂活动。
3.以内容为依据设置教学情景。教学情景是指教师在古诗文教学的过程中,依据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生动具体的场景。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置情景剧表演、诗歌朗诵、课内游戏、绘画、语言描绘等,将教学内容融入情境之中,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如,在王维的《使至塞上》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个绘画环节,要求学生将诗歌的内容通过绘画表达出来,这样,诗歌的内容也了解了,意象也把握了,意境也感受到了,将教学内容融入了绘画之中,对学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也起到了对诗歌高度赏析的作用。
(三)实施支架教学,提升课堂深度
支架教学是指教师在古诗文教学中为学生提供的一种有利于有效理解知识、深层次理解教学内容的辅助学习资源的教学方法。教师提供“支架”,学生依据“支架”进行自主思考、集体讨论、深度探究、自由整合,从而将教师的教学智慧与学生的群体智慧相互融合,以此整合出强大的认知力、思维力与发展力,加大古诗文的课堂教学挖掘力度,切实提升古诗文课堂教学的深度。
1.以问题为支架进行深层次解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问题的形式给学生提供学习上的提示,学生依据问题对古诗文由浅到深进行解读,能起到教师指路、学生实践完成的协作效果,并借助师生之间的友好互助,实现古诗文课堂教学的深层次挖掘。如,在统编教材必修上册杜甫《登高》的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提供这样的“问题式支架”:有人认为“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中包含了八重“悲”,你能找出这八重“悲”吗?学生依据问题,对该诗句进行解读,经过教师的补充、提示会得出这样的认识。一悲:做客——身在异乡之悲;二悲:常做客——频繁做客之悲;三悲:万里——路途遥远之悲;四悲:秋——季节之悲;五悲:百年——人到老年之悲;六悲:病——身体抱恙之悲;七悲:多病——疾病缠身之悲;八悲:独登台——无亲朋之悲。学生通过这样的问题式支架,对该诗句进行解读,探究出了八重“悲”,完成了对作者情感及文章主旨的深度理解,做到了对古诗文的深层次解读。
2.以引导为支架突破思考“瓶颈”。引导式支架是指教师在古诗文教学中,在学生思考问题遇到“瓶颈”时,以语言或大屏幕的方式给予思路、角度、方法上的提示,使学生快速突破“瓶颈”,对问题深层次理解的一种教学方法。引导式支架教学能够融合“教”与“学”双方的智慧力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如,在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7课《归园田居其一》的教学中,当学生对“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中的“尘网”“三十年”难以深度理解时,教师就可以语言或大屏幕的方式,给学生解说陶渊明为官的经历和遭遇,使学生正确理解“尘网”“三十年”所包含的深刻思想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