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的培养

作者: 苏秀锦

【摘要】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手段,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文章以培养高中生家国情怀为目标,通过转变教学方法、巧用历史史料、融合乡土资源和实施多元评价这四个方面来构建家国情怀培育与历史课堂教学相结合的路径,从而促进高中生对家国情怀的多角度理解、多视角解读、多维度实践和多层次内化。

【关键词】高中历史;家国情怀;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4)03—0094—04

高中生正处于认识自我、认知世界的关键时期,且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体系和思考能力,能够深入理解和感受历史事件背后的家国情怀。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其课堂教学不仅仅是对过去的事实性回顾,更是对学生价值观的塑造和核心素养培育的有效途径。因此,历史教育不仅要关注事实与时间线,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感,使其深切体验到家国情怀的深度与广度,培养其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国家未来的责任感。本文立足家国情怀素养视角,探索如何将其具体融入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从而找到既能确保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又能深入培养其家国情怀和核心素养的教学路径,使高中历史课堂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阵地。

一、转变教学方法,多角度贯彻家国情怀

面对高中历史课程特点以及学生认知的特性,需要转变传统的知识传授模式,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多角度地贯彻家国情怀,更加高效地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1.采用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能够将抽象的历史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体验家国情怀。以“辛亥革命”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创设革命前夕武昌的历史场景,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历史,感受家国情怀下历史人物的抉择、挣扎与情感冲突。首先,教师可以为学生呈现当时武昌城内的街景,描述革命党人秘密策划起义的场景,展示当时的报道、革命歌曲和宣传画,使学生感受时代氛围。其次,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扮演革命党人、清朝官员、普通市民等角色,模拟对话或辩论,讨论革命的必要性、革命的目标和可能遇到的困难。此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些真实的历史文献,如革命党人的日记、信件、演讲稿等,引导学生从第一手资料中了解革命党人的思想和情感,感受革命先辈对家国的深厚情怀。最后,组织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讨论在情境中学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如何将知识和情感应用到实际的历史学习和生活中,使学生不仅能够深入理解历史知识,更能够真实地体验和感受家国情怀,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历史的真实意义和价值[1]。

2.采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具有鲜明实践性和操作性的教学手段,通过将历史的具体事件、人物或现象作为案例,使之生动、具体,从而使学生更为直观地感受到家国情怀[2]。以“鸦片战争”教学为例,鸦片战争这一特定历史事件,其内部包含的复杂因素和丰富的人物故事,为开展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不仅需要让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的基本经过和结果,更要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到特殊时期的民族危机,理解为国家和民族而战的英雄人物的家国情怀。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让学生深入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清朝面对的外部压迫与内部腐败,再引导学生详细分析战争的经过,从林则徐的禁烟政策,到英国的武力侵略,再到战争的最终结局《南京条约》的签订。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突出那些为国捐躯、誓死反抗的英雄人物,如林则徐、关天培、葛云飞等,选择林则徐的禁烟行动、虎门销烟等为案例,并组织学生根据具体案例进行研讨,如“林则徐为什么选择禁烟?”“虎门销烟的实际效果如何?”等等,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每个案例背后的历史背景、人物心态、事件进程等,帮助学生形成对历史事件的深度理解,在真实的历史背景下更好地体会到家国情怀的重要性和深远意义。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讨论鸦片战争后的清朝如何自我振兴,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引导学生反思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深重灾难,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强化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归属感。

二、巧用史料,多视角解读家国情怀

历史史料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教学资源,包括文献、实物、图像、影像和声音等多种形式,历史史料的多样性为高中历史教学提供了宝贵的教学资源,进而能从多个角度深入地解读家国情怀。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合理利用历史史料,引导学生主动、批判性地思考和探究,能够增强学生的历史探究能力,帮助学生构建对家国历史的深刻认知。

例如,在教授“甲午战争”这一重要历史事件时,首先,教师引入文献史料,如《马关议和时李鸿章与日方的一次谈话》《甲午中日战争纪要》《马关条约》等,使学生直观地感知国家困境和民族屈辱。其次,结合图片史料,如《甲午海战图》,使学生了解到当时的战略态势和地理位置对于战争结果的影响,或者甲午战争期间的实战照片和录像,如战船在战斗中的炮火硝烟、士兵们在战场上的英勇斗志等,使学生更为直观地感受到历史事件的真实性、战争的残酷性与国家的危机,从而激发其家国情怀。然后,结合口述历史资料,通过播放甲午战争幸存老兵的口述录音或文字记录,如老兵对战争的回忆,对同胞的怀念,对战死将士的哀悼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期盼,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家国情怀的理解。最后,结合实物史料,如当时的军事装备、服饰、日常用品、兵器模型等,帮助学生具体地了解甲午战争时期的生活背景,理解甲午战争时期的军事科技和战术策略,感受到战争对民众生活的影响,以及人们在战争中为家国而战的决心,如此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对于家国历史的尊重和了解,更可以深化学生对于民族自尊和国家尊严的认知,从而培养出对国家和民族有更为深厚情感的时代新人。

通过运用不同类型的历史史料,从不同史实视角解读历史事件蕴含的家国情怀,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立体的历史学习环境,使学生不仅可以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家国情怀,还能够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融合乡土资源,多维度实践家国情怀

乡土资源的独特性在于其地域性和亲近性,将历史教学和家国情怀培育与学生身边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资源相结合,能够为历史课堂注入生命和活力,使得抽象的历史知识更具有形象性和实感,在多维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3]。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挖掘和利用身边的乡土资源,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方法,设计和实施富有创意和挑战性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真实的历史情境中体验和感悟家国情怀的真谛。例如,在进行抗日战争专题教学时,教师可以组织历史文化实地考察活动,带领学生前往本地的纪念馆、遗址或战场,使其在实地考察中更为真实地感受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民族精神。又如,在进行明清政治制度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当地的古建筑、传统习俗等乡土资源,组织学生实地考察,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和感悟历史。通过乡土教育与历史教育的结合,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到本地的历史文化,更能从中体悟到家国情怀的深沉内涵。

此外,教师可以利用乡土资源设计实践性教学活动,设计与家乡历史文化相关的项目式学习任务,如“追寻家乡的历史足迹”或“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等,邀请家长或社区成员分享与家国情怀相关的个人或家庭历史,使学生在真实的历史情境中,通过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等方式,深入挖掘和理解历史事件,实现知识与情感的双重升华。在项目实践中,学生不仅对历史知识和事件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感受到了乡土文化中蕴含的家国情怀。比如,在研究家乡的传统手工艺时,学生不仅要了解其制作工艺,还要探讨在这一传统中传递的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通过对比古今,学生可以更为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到家国情怀的延续和传承,如此便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四、实施多元评价,多层次内化家国情怀

多元评价是对学生认知、情感、技能多维度的全面评估,通过实施多元评价,可以更系统、更深入地引导高中生在认知、情感、技能各个层面上内化家国情怀,不仅仅是知识的掌握,更是一种对国家历史的深刻理解与情感认同。

1.认知评价。认知评价是衡量学生知识理解、思考和分析能力的重要方式,在高中历史课堂中,认知评价主要针对学生历史知识的掌握、历史思维的考查。认知评价旨在确保学生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表面认知,而且是深入理解其中的因果关系、演变过程和历史意义。一方面,教师可以采用课堂练习、在线测验等方式,确保学生对于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时间线等有清晰的认识。例如,在秦始皇统一六国相关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选择题、填空题或者简答题,如“简述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及其意义”等,以检测学生对具体事实的掌握。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历史辩论等方式,评估学生的历史思维。例如,教师提供一段关于“鸦片战争”的原始资料,要求学生分析其原因和结果,挖掘其背后的历史因果关系,并探讨战争对于近代中国历史的影响,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以及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复杂的历史事件的能力。

此外,教师也可以通过举办历史辩论活动,如就“是否应该废除科举制度”进行辩论,学生需要在辩论中明确自己的观点,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来为自己的观点提供证据和论据,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在辩论中的发言,评估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情感评价。情感评价着重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情感反应和价值观形成以及对于家国情怀的认同程度。一方面,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学习日记,引导学生记录自己在学习某一历史事件或人物时的情感体验。例如,在学习“五四运动”时,学生在深入了解青年学生为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奋发抗议的过程中,会产生与之共鸣的情感,此时学生可以在日记中描述自己的情感体验,如“我深感那些为国家前途付出的青年的伟大,如果我生活在那个时代,我也会为国家的未来而努力”。通过日记,教师可以观察学生的情感变化和价值观的塑造过程。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引入反思报告。在学习了如“南京大屠杀”重大历史事件后,学生可能会产生深厚的家国情怀,此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写下自己的反思,深入探讨这些事件对于自己国家观念和民族认同感的影响,如“南京大屠杀使我深刻体会到和平的珍贵,作为中国人,我应该更加珍惜今天的生活,同时也要为保卫家国而努力”等。此外,也可以通过与其他国家的历史事件对比,如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等,引导学生从国际视野审视自己的国家历史,进一步加深其对家国情怀的认识。

3.技能评价。技能评价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主要是评估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和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旨在确保学生不仅对历史事件和人物有了解,更能活用历史知识来加深对家国情怀的认识和体现。例如,在“辛亥革命”教学中,为考查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采用历史场景再现的技能评价方法,设计“辛亥革命前夜的策划会议”的场景,让学生扮演各种历史角色,如孙中山、黄兴等,并基于所学内容模拟“策划起义”的会议。在此活动中,学生不仅要展现对事件的知识掌握,还要展现如何策略性地推动历史进程,通过角色扮演,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体会到历史人物为国家命运所做的努力。同时,教师可以借助历史概念地图,关注学生的历史知识运用能力以及对家国情怀的理解。例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家国情怀”为核心,围绕核心概念构建一幅概念地图,链接相关的历史事件、人物、政策等。如,学生可能会将“家国情怀”与“抗日战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概念相连接,可以展现对历史大事件的整体理解,并理解历史事件与家国情怀之间的关系。此外,为了确保多元评价的实施效果,教育诊断与教育反馈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可以利用教育测量与评价工具,如学习分析、自我评价表等,实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建议,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立德树人背景下,培养高中生的家国情怀尤为重要,高中阶段是学生思想成熟、价值观念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培养家国情怀的关键时期。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通过转变教学方法、巧用历史史料、融合乡土资源和实施多元评价等策略,将家国情怀培育与历史知识教学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更好地将家国情怀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

参考文献

[1]方华.基于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家国情怀核心素养培养路径研究[J].中国标准化,2023(14):203-205.

[2]马维林.家国情怀视域下高中历史教学审美化建构[J].中国教育学刊,2022(03):14-20.

[3]叶少勇.“家国情怀”素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施途径初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9(05):86-88.

编辑:陈静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