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
作者: 史丽芳【摘要】在课程思政视角下,历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辩证看待历史的视角。文章以初中历史教学为例,认为在课程思政视域下培养初中生家国情怀素养需坚持激发性、整合性、注入性原则,并在此原则下探索了培养家国情怀的策略,包括结合历史知识,感受中华传统文化魅力;联系生活实际,强化学生记忆;利用多媒体手段,了解祖国悠久历史;结合时事热点,感悟国家富强等。
【关键词】课程思政;初中历史;家国情怀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4)16—0024—04
历史教学不仅是对过去事件的简单回顾,更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及价值观引导的有效途径,可以为学生建立正确的历史观、法治观及民族观提供理论支持。初中历史教师应有效结合传统与现代教育技术,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持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
课程思政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使得思政教育与历史教学内容的结合更加紧密,最终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课程思政是指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以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的双重作用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该理念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尤为重要,通过对历史事件、人物及时期的多角度解析,引导学生理解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从而认识到历史的进步性。教师在教学中应深化历史事件背后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联系,用以展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历史教学还强调对国家重大历史事件的正面评价,通过深入讲解这些教学内容加强学生的爱国情怀,使学生在认识历史的同时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为其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政治基础。
二、培养初中生家国情怀素养的原则
1.激发性。激发性原则是通过情感的触动,实现对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全面培养,要求教师深入挖掘历史事件的教育价值,以情景模拟、历史探究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历史事件的发生背景、经过及其对现今的影响,强调利用历史教材中的矛盾冲突,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激励学生批判性思考,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教师应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兴趣点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让历史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更容易触及学生的情感,从而培养其对家国的深厚感情。
2.整合性。整合性原则通过历史教学的深度与广度整合达到教育目的,在全面理解历史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其强调历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通过跨学科教学实现知识与情感、理性与感性的全面融合。教师需精心设计课程以展现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使学生系统理解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认识到个体与国家及民族的密切联系。通过对历史大事件、重要人物的综合展示,学生能全面认识到家国情怀的形成,深入理解历史知识。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以及学科间的协作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在多元互动中形成对历史的全面认知[1]。
3.注入性。该原则主要指通过历史教学过程系统将家国情怀教育内容融入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在吸收历史知识的同时接受对国家的认知与情感的培养。在此过程中,教师需在设计教学活动时精心选择符合家国情怀教育目标的历史材料,并通过讲授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展示民族的光辉历程,引导学生理解这些事件背后的民族精神。同时,讲解历史人物的先进事迹,使学生在具体事例中看到个体行为与国家命运的联系,从而在学生心中树立起模范的形象。教师需巧妙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利用纪录片中的真实历史画面使学生感受历史事件的深远影响,或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历史人物的抉择与承担,有效提升学生的认知深度,促进学生历史素养的全面发展[2]。
三、课程思政视域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有效策略
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能够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学生看到个体与社会及国家之间的互动,从而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社会的影响。历史教师讲好不同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使学生理解这些行为如何推动国家的发展。通过对历史事件因果关系的分析,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决策对历史进程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在教学中,应用案例研究、角色扮演等方法可使历史学习更具吸引力,同时也使学生在模拟历史决策的过程中体验承担责任的重要性,从而在认知与情感层面建立对社会责任的理解。
1.结合历史知识,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在课程思政视域下,结合历史知识,学生能深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强化学生历史知识体系的构建,进而加深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认识。该教学过程能够有效利用历史教材中的内容,借助具体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有助于学生构建起历史的连贯视角,通过历史的纵深感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从而在学生心中树立起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例如,在教学“秦统一六国”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秦朝的历史背景,如地理位置、经济状况及军事实力,结合历史文献使学生直观看到秦朝的军事成就。可以设计一场模拟的“秦统一六国”战略讨论会,学生分组代表不同的战国,讨论自己国家在面对秦军的进攻时可能采取的应对策略,使学生生动理解战国时期各国的地理政治状况,并从中学习如何通过政治手段实现国家的统一发展。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讨论秦朝统一之后的文化政策对中国历史的长远影响,从而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历史,认识到中华文化在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从而深化对国家统一与文化一体化重要性的理解。
2.联系生活实际,强化学生记忆。初中学生对与自己生活经验紧密相关的知识点更容易理解,将抽象的历史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可以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促进知识的长期记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还能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历史学习不再是简单的事实记忆,而成为一种解决问题的过程[3]。
例如,在教学“社会生活的变迁”一课时,组织学生进行“昨天与今天”的对比研究,先引导学生收集关于20世纪中国不同十年间的日常生活物品、服饰、通信工具等方面的资料,以图片、文献等多种形式展示这些信息。随后,让学生将这些信息与现今的生活实际进行对比,探讨这些变化背后的历史原因及其对个人生活的影响。该活动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每个小组负责一个特定的主题,如“1950年代的家庭生活”“21世纪初的通信方式”,要求各小组通过网络搜索收集信息,并整理成报告。在此基础上,安排一个展示日让各小组向全班展示其研究成果,并讨论每个时期的变迁对当代生活的影响。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变化对个人家国情怀的影响,以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增强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
3.利用多媒体手段,了解祖国的悠久历史。多媒体的应用可以增强学生对祖国悠久历史的理解,如视频、动画等可以将抽象的历史事件具象化,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刺激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历史信息。多媒体教学能够提供更为动态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多感官的交互中主动探索历史知识,从而深化对历史的感知。
例如,在教学“三国鼎立”一课时,可以使用投影仪展示“赤壁之战”,帮助学生直观了解战役的规模、过程及其历史影响,并通过展示各主要人物如曹操、刘备、孙权的生平事迹的视频介绍,让学生生动把握这些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其对历史的影响。教师可以先用传统的讲授方法概述三国时期的主要事件,然后利用多媒体展示具体的战役或人物故事。在观看每个多媒体资料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各种事件对当时情势的影响,以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培养。在多媒体的帮助下,学生可以在视觉和听觉上得到真实的历史体验,在讨论中加深对三国时期复杂历史事件的理解,从而使学生在享受历史学习的过程中增强对中国历史的认同感,在无形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
4.结合时事热点,感悟国家富强。在课程思政框架下,结合时事热点进行历史教学能够让学生在感悟国家富强的同时,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实现抽象历史知识与学生日常生活的紧密结合,使历史学习更具现实意义。在实际教学中,通过对比历史和当代的政治经济发展,学生能够直观理解国家发展的成就,从而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4]。
例如,在教学“中国共产党诞生”一课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讨论近年来中国在国际上的重要成就,与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奋斗历程相联系,帮助学生了解党的历史,并认识到党的领导和国家发展之间的联系。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一系列中国近年来的科技成就,如航天工程、高速铁路建设等,然后引导学生探讨这些成就背后的历史积累,并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分析不同历史时期党的政策如何影响国家发展。在此之后,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要求学生扮演中国共产党早期成员,模拟其在中国社会不同阶层中推广党的思想的场景,进而使学生深入了解党的初衷,在情感上与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产生共鸣,实现课程思政目标与历史教学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5.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生动的历史场景,模拟历史事件,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情景模拟中深刻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及其深远影响。情境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形成问题解决能力,并培养其批判性思维能力,进而增强学生对历史学科的认知,促进其全面素养的发展[5]。
例如,在教学“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一课中,教师可以将教室布置成唐朝的朝堂样式,让学生扮演皇帝以及其他重臣,引导学生讨论如何治理国家,模拟当时的政治决策过程,如科举制度的实施、均田制的推广。在该教学活动中,为每个学生或小组分配特定的角色,要求学生根据历史资料准备自己的政策提案,然后模拟一个朝会,让学生在朝会上扮演角色,辩论各自的政策,最后由扮演皇帝的学生作出决策,使学生更加生动地理解唐朝的政治制度,同时也能让学生体验到当时社会政治活动的复杂性。在此过程中,有助于学生直观感受唐朝时期的文化及政治氛围,在互动与讨论中加深对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政策影响的理解,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
6.结合历史人物,感受先辈的家国情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研究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这些人物在历史上的影响,深入感受历史人物的家国情怀,让学生在认识历史的过程中产生情感共鸣,进而理解这些历史人物的价值观念。由此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正面的历史观,使学生在未来面对社会问题时能够更有责任感。
例如,在教学“新文化运动”一课时,教师可以选择几位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人物,如陈独秀、鲁迅、胡适等,在了解这些先辈生平事迹的过程中探讨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这些人物都是中国近代史上极具影响力的文化革新者,其思想和行动深刻影响了中国的社会发展。在教学活动设计中,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讲述这些历史人物的文化成就,如陈独秀的《新青年》杂志如何引发思想解放的浪潮,鲁迅的文学作品如何揭示社会问题并激发民众的反思,胡适的语言简化提案如何促进教育的发展。随后,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讨论这些人物的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教师还可以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这些历史人物进行一场模拟辩论会,辩论关于文化改革的各种观点,以此加深学生对新文化运动核心人物和主要思想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表达能力。该教学过程可使学生深刻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在情感上与那些为国家和民族进步作出贡献的历史人物建立联系,有助于学生形成对国家及社会负责的态度,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
综上所述,在教育领域深化课程思政的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挑战,也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考验,将历史课程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能够突出家国情怀素养培养在全面提升学生历史思维能力中的核心作用,有助于形成符合时代需求的教育模式,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历史文化基础。教师应充分理解并分析学生的基本素养,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有效融入家国情怀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参考文献
[1]文永生.新课标下的初中历史大概念教学[J].文理导航(上旬),2024(05):37-39.
[2]林贤锋.初中历史大单元教学策略[J].文理导航(上旬),2024(05):58-60.
[3]朱先鑫.影视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教育艺术,2024(04):39-40.
[4]游贵云.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策略探究[J].学周刊,2024(11):152-154.
[5]王彬.基于深度学习的初中历史教学策略研究[J].学周刊,2024(11):80-82.
编辑: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