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资源在农村初中劳动教育校本课程中的运用

作者: 左小成

【摘要】新课改背景下,劳动教育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然而,审视我国诸多农村初中学校劳动教育的现状,存在着劳动教育活动开发力度不足、劳动资源匮乏、学生劳动热情低等问题。文章结合农村初中劳动教育现状,提出采取筛选本土资源、开展劳动实践、设计专题活动等方式,建设富有农村初中特色的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确定实践任务,为农村初中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提供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本土资源;农村初中;劳动教育;校本课程

【中图分类号】G40-0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4)16—0032—04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新时期下的劳动教育活动应该“把握劳动教育的根本特征,让学生面对真实的个人生活、生产和社会性服务任务情境”[1]。在新课改背景下,劳动教育以学生综合发展服务为目标,已经基本形成育人体系。学校要充分运用本土资源,将学校劳动教育深深扎根于本土文化。

一、本土资源在农村初中劳动教育校本课程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本土资源指的是基于地方环境、社会生活演化而来的多元化资源,包含了文化、民俗、生活技能与民间生产技巧等要素。依靠本土资源消除学生对于劳动教育的陌生感,建立农村初中劳动教育校本课程,有助于劳动教育活动在学校教育中扎根。

1.展现乡土价值,消除学生陌生感。在当前的农村初中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劳动教育与其他科目教学活动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教师所设计的劳动教育任务单纯以引导学生参与劳动活动为导向,忽视了学生劳动技能的发展与劳动兴趣的培养,学生无法对农村初中劳动教育活动产生认同意识,校本课程建设不到位[2]。在有效应用本土资源的基础上,农村初中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校本课程的建设方案则应该进一步优化。首先,本土资源应以学生熟悉的劳动活动为载体,以劳动工具为抓手,在引导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将地方劳动文化、劳动历史与农村初中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有效结合起来,在资源、实践等角度充分提升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其次,本土资源包含了乡村劳动工具、劳动技能与劳动故事等资源,

以学生所掌握的地方民俗文化为切入点,对学生展开多元化教学指导。在农村初中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本土资源,设计劳动、实践、体验多元一体的教学方案,为农村初中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的创新开发提供更为丰富的参考与实践经验。

2.创造实践价值,激发学生归属感。归属感缺失是农村初中劳动教育中存在的重要问题。在教师设计了劳动任务之后,学生虽然能够主动参与劳动活动,但并不了解劳动的价值、劳动的目的,对于劳动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缺乏认同。本土资源的应用则解决了这一问题。在本土资源的驱动下,劳动教育活动围绕着地方劳动文化、劳动工具、劳动历史等要素展开。在学生教育活动中,教师可以结合本地资源针对学生特点设计劳动实践任务,如制作劳动工具、开展户外特色劳动等。本土资源支持下的农村初中劳动教育不局限于课堂,而是围绕着课外实践、趣味教育资源逐渐发力,在创新农村初中劳动教育模式的同时,让乡土文化融入校园环境当中,驱动农村初中劳动教育的创新开展。

二、本土资源在农村初中劳动教育校本课程中的融入难点分析

1.本土资源构成复杂,课程建设力度不足。教师在设计农村初中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时,要做好本土资源的筛选工作,逐步完善农村初中劳动教育校本课程体系,将本土的文化资源、劳动实践资源融入农村初中劳动教育校本课程,进而赋予农村初中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生命力与创新力,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实践的热情。在实践教育环节,如何选择本土资源的问题有待解决。对比已有的农村初中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体系,本土资源围绕着实践教育、地方文化等角度提供教学材料,进而赋予农村初中更为丰富的教育资源[3]。在优化农村初中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学校必须结合本土资源的构成特点灵活选择育人资源,从实践、拓展等角度展开教学,创新农村初中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建设路径。以多元资源支持农村初中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工作,创新农村初中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2.学生缺乏实践兴趣,教育方法有待优化。农村初中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带有实践性特点,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可采取劳动专题活动、劳动实践任务等方式来引导学生开展学习,促使学生主动传承地方特色的劳动文化。对于学生来说,本土文化支持下的农村初中劳动教育校本课程不仅包含了劳动任务,更包含着对乡土人情、乡村文化的独特认识。但在劳动教育环节,部分学生对于本土资源并没有展现出实践学习的兴趣。在劳动教育活动中,“完成劳动任务就行了”的消极思想依旧存在,大部分学生以被动参与的方式开展劳动。一些学生虽然有多元化、高强度的劳动体验,但并没有对地方的劳动文化与劳动技能形成认同意识。诸多农村学生对本土资源司空见惯,加之学校的劳动教育方式缺乏创新,学生很难形成实践热情,农村初中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的教学质量自然无法得到保障。

三、本土资源支持下农村初中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实践

1.筛选本土资源,校本课程建设多元化。本土资源支持下的农村初中劳动教育校本课程不能以“资源套用”为手段。对于初中生来说,本土资源虽然极为常见,但其中包含着独特的乡土情感与人文气息,其蕴含着学生对于地方文化的独特认同与理解[4]。在本土资源的支持下创新农村初中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开发路径,要深度筛选本土资源。以满足学生兴趣为目标,以调动学生实践学习素养为核心,创新农村初中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路径。将本土的劳动技能与劳动文化同步融入农村初中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当中来,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农村初中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的育人价值。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完善农村初中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方案,在方案中充分融入本土资源,设计特色的劳动教育校本课程。首先,关注本土资源中劳动文化的开发与应用。在教育实践环节,教师应以本土资源为抓手对学生提出劳动方面的问题。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当地土质松散,无法与草木混合、吸水性不强,基于这些特点,当地群众结合地质环境设计了窑洞。教师将劳动文化资源呈现在学生面前,展现地方群众的独特智慧与改造自然的勇气。在教育环节,教师要求学生互动交流,讨论在本土资源支持下创新农村初中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的有效路径,筛选、开发教学资源。在农村初中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建设过程中,教师可建立文化教育任务,提升学生对农村初中劳动教育的认同感。其次,讲解地方劳动技能,选择农耕文化、游牧文化、渔业文化作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的归属感与劳动自豪感。如设计主题活动“我家乡的游牧文化”时,有关教师可以结合本地的游牧文化指导学生开展劳动活动,在校本课程中深度解读游牧文化的教育价值:从牲畜的养殖到草场病虫害的防治,再到地方生态环境的保护,逐步完善农村初中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的内容。在本土资源的支持下,教师要优化农村初中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方案,逐步整合劳动资源,引导学生了解劳动、接纳劳动,促使本土资源在农村初中劳动教育校本课程中真正发挥作用。

2.开展劳动实践,校本课程建设实践化。农村初中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的建设必然离不开实践活动的支持。“只授课、不实践”的教学模式只能割裂学生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导致农村初中劳动教育校本课程难以发挥教育作用。在本土资源的支持下,创新农村初中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建设方案,教师可以尝试将劳动任务与教学要求相结合,设计多元化劳动教育目标,推动农村初中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改革,从而提升农村初中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的综合教育价值。

在本土资源的驱动下,农村初中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的建设应该与实践任务相结合。在农村初中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环节,教师可以尝试打造与校园劳动实践、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劳动教育指导体系。一方面,以校园实践活动为抓手,结合地方的特色农业产业、养殖产业开发校本课程。如“苹果种植”校本课程的开发,在农村初中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建设环节,从苹果树种植技术、苗木护理、苹果采摘等角度入手设计周期性劳动实践任务。在实践过程中,要求农村初中学生主动积累实践学习经验,形成以农村初中劳动教育校本课程为导向的学生劳动教育实践方案。在校本课程实践环节,学校应开设苹果树的种植技巧与养护方法的课程。另一方面,强调农村初中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的教学延伸。在本土资源的驱动下,以社会实践活动为导向创新农村初中劳动教育校本课程教学方案。教师在围绕农村初中劳动教育校本课程设计实践教学方案之后,从地方产业基地、产业展览活动入手,与学生共同分享劳动技能与劳动经验。学生对于本土资源是较为熟悉的,但这种熟悉多体现在形式上。当教师以实践任务引导学生学习时,农村初中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的教育价值也将同步提升。

3.设计专题活动,校本课程建设特色化。农村初中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的建设应该展现出特色、发展、动态的基本特点,有关学校与教师应该以本土教育资源为切入点,打造以专题活动为导向的农村初中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在学生教育活动中,部分学校虽然针对农村初中劳动教育校本课程设计了劳动教育任务,但相关教育活动缺乏对应的教育目标,学生教育模式的有效性有待提升[5]。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尝试开展专题活动。以本土资源创新农村初中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方案,以专题活动激发学生对农村初中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的认同意识,构建特色化农村初中劳动教育校本课程指导体系。

在本土资源开发视角下建设校本课程,可以围绕专题活动开展教学设计,创新农村初中劳动教育校本课程设计思路。在专题活动建设环节,劳动教师应逐步整合学科教育资源。首先,将本土劳动文化融入农村初中劳动教育校本课程中,研发出农村初中劳动教育校本专题课,如开展“家乡的变化”为主题的课程,教师要求学生分析本地的劳动体系发展现状、劳动活动开展现状、劳动方式演变情况等,讨论新时期下劳动教育的创新实施路径,以“精神文化”为抓手,培养学生对于地方文化的认同感。其次,在专题活动中逐步延伸教学范围,加强对学生的劳动技能教育,也可以结合本土资源设计趣味性更强的劳动教育方案。如“制作农具”,选择传统的爬犁、板车等劳动工具作为对象,向学生提出实践问题:不同的劳动工具,分别有怎样的功能?如何有效使用这些劳动工具?在提出问题之后,在学校内建设劳动作品展示区,引导学生展示相关劳动成果。以本土资源为核心设计农村初中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效运用本土文化资源,激发学生对于本土文化的认同意识,在实践中开展教学,创新农村初中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建设方案。

4.延伸教学范围,校本课程建设互动化。校本课程以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学生发展需求为抓手实施相关教育活动。校本课程为学习者提供了互动交流、实践探究的机会。当本土资源与农村初中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相互碰撞时,要充分发挥本土资源在农村初中劳动教育校本课程中的作用,教师可以尝试合理延伸教学范围。在本土资源的驱动下,结合校本课程开发多元育人资源,引导初中生在实践探究、互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交流经验,有助于农村初中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发挥出更为出色的教学功能。

在本土资源的驱动下构建农村初中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可以在教学环节加入实践探究任务,积极延伸教学范围。一方面,教师以农村初中劳动教育校本课程为切入点,组织学生开展理论学习活动。在教学环节,教师可构建“理论教育+本土资源”的劳动教育模式,对农村初中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的构成、农村初中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方案进行完善。教师讲解本土劳动文化,学生结合相关理论知识开展劳动调研,学习地方劳动文化与劳动技巧。另一方面,结合农村初中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可开发“劳动试验田”项目,检测学生的理论学习成果。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开展综合式实践学习,如“试验田种植”活动,以周为周期,结合农村初中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定期指导学生开展劳动实践,在劳动过程中,从作物的种植、管理、收获等角度入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书写“观察日记”。农村初中学生在劳动实践课中亲身体验劳动,提升了对劳动价值的认知,培养了劳动成就感。

总之,农村初中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还面临着诸多挑战,在尝试结合本土资源开发农村初中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完成劳动资源整合、劳动任务设计等教学目标,结合本土劳动教育资源,打造劳动文化传承、劳动技能实训、劳动实践活动设计等多元一体的教学方案,为农村初中劳动教育校本课程注入更强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于海洋.农村初中加强劳动教育的探索[J].辽宁教育,2022(19):22-24.

[2]王宁波,刘云洪.依托基地建设,构建劳动教育实践新模式[J].教育,2021(34):49.

[3]李智慧,张金果.新课程背景下农村学校新劳动教育模式的探索研究[J].好家长,2021(07):53-54.

[4]王爱萍.农村中学劳动教育活动研究与思考[J].考试周刊,2021(65):07-09.

[5]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J].教育科学论坛,2020(24):03-11.

编辑:宋春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