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教育中的融入

作者: 曹丽

【摘要】文章对当代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了初步分析,结合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具体内容与要求,挖掘传统文化的积极育人因素,推动小学教育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等多方面发展,同时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校本课程、特色教材以及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积累提出了一定的建议与思考。文章从多方面探究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教育的融合发展,为小学教育注入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动力,依托教育实践探究优秀传统文化的多样继承发展。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小学教育;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4)16—0036—04

当前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与发展成为教育界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体系丰富,类目繁杂,有学者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分为“物态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和制度文化”这四个层次[1]。本研究所讨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的是可以被小学教育所吸纳的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传统伦理道德、古代教育思想、传统民俗文化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及古代科学技术发明、传统建筑遗迹、古代数学成就、文学典籍、艺术作品等现实物质文明。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众多优秀品质与精髓内容需要一代代中国人传承和发扬,小学教育承担起了这一重要任务,要不断注入新鲜血液延续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身的独特价值,在学习理念、道德培育等多方面与小学教育的内容与目的是相通的,将这些具有独特价值的优秀传统文化开发并运用于小学教学的实践当中,不仅为当前小学教育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困境指明了方向,同时在教育初期将优秀文化基因根植于小学生的脑海,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在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内容的过程中推动小学教育建设,在促进新生力量成长中培育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因。

一、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现状

目前,虽然众多小学教学工作者在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教育领域开展多样的探索与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的深入教育,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教师素养、教材内容等原因,导致小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只有将研究的目光集中到这些问题,才能真正地推动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的深入推广和有效发展。其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认识不足。目前,小学对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有限,究其原因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作为学校教学评估及学生成长评价的指导性内容,导致学校、老师及家长的关注度较低,甚至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流于形式,导致学校、教师很难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有效讲解与学习,这也让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难以获得家长和社会的更多认可与支持。部分小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认知上存在一定的偏差,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基础性学科教育同质化,缺乏教学形式与内容上的深度理解和融合,忽略了对优秀传统文化内在的精神品质与文化内核的理解,这也是目前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最突出的问题之一。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力量不足。当前小学中大部分教师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没有经过系统化的研究学习,同时,学校对于优秀传统文化课堂的建设及相关培训也较少,导致大部分老师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方面积累不足,从而难以在课堂和实践中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此外,书法老师、武术老师等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专业教师的缺乏,也使得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难以开展,这就导致教师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于课程中存在诸多阻力,学生也难以得到较好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校在建设师资队伍,强化师资力量时缺乏对于此类教师的重视与吸纳,并且缺少对现有教师的相关教育培训,导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难以融入教学实践。

3.教材缺乏完整性。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教育的渗透落实需要较为完整的教材作为基础性依托,只有具体落实教材设计才能让优秀传统文化真正扎根小学教育课堂,对学生开展有效教学。当前,教材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与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的衔接,学生对教材中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学习呈现出一定的碎片化、概念泛化的状况,从而也大大降低了学校及教师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实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结了中华民族千年的精神财富,不仅包含广泛的名家思想和史学典故,同时还流传下来诸多的文人诗篇和艺术佳作,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育人资源。学校充分挖掘这些优秀的育人资源,在小学开展德育、智育、美育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德育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彰显的民族精神、爱国精神以及孔孟之学中所提倡的修身、诚信等内容,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优质德育资源,大到兴国安邦的治理之道,小到个人的德行修养,再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理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德育的指导思想中居于核心地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大部分内容都与道德品质的培养有直接关系,在小学教育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学科内容主动衔接经学典故、古人经验等具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小学道德教育传承中华民族崇高的精神和优良传统美德,在小学生的学习习惯、品格性格及优良品质的养成上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发扬的主要阵地,营造良好德育环境,需要重视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育内容,从而达到对学生开展道德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

2.智育意义。“读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鉴今。”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是当代的智慧宝库,古人的智慧和能量是伟大的,例如,曹冲称象、田忌赛马等典故不仅涉及计量数学等知识内容还包含思维转变的伟大智慧,在不同的课程中可以将典故举例当作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思考内在哲理的有效方式。同时,小学阶段是广泛认识世界、提升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诵读经典书籍等内容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更重要的是能在经典之作及传奇历史中逐渐感受民族特色文化的趣味性及经典历史的教育性,让智育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形成较好的合力。

3.美育意义。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文化软实力在国际竞争中体现出重要作用,一个民族的历史发展是以文化底蕴为基础,而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物质“美”、精神“美”的凝练结晶,从恢宏气势的紫禁城到万里延绵的长城巨龙无不体现着传统建筑的工匠之美;从精彩绝伦的百戏之祖“昆曲”到国粹“京剧”无不体现着民族艺术之美;从孔孟百家到诗词汉赋无不体现着民族精神文化之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植丰富的美学因素,而小学阶段正是学生处于感知世界、培养兴趣的重要时期,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教育,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美的本质。同时,在建设文化强国、培养文化自信的背景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美育,使得审美素养在小学阶段得到较好的培植,从丰富的文化内容中体会审美观念,不断提升民族自信心和审美认同感,在西方文化及现实多重因素的冲击下,守住优秀传统文化,抵御虚无主义的负面冲击。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教育的策略探究

1.教材的编写与选择。教材的编撰选择是从根本形式上强化对传统文化的教育。以中小学课程标准为前提,修订传统文化教育的相关教材,寻找适合的普及读物。在对教材的编写和修订过程中,要注意内容精练,利用不同的形式和手段制作课程资源,保证普及读物的丰富[2]。在小学的教材安排中增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倾斜,才能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教育过程中得到更多重视与凸显。例如,可以在小学语文课程伊始阶段增加《三字经》等浅显易懂必读物,或将部分内容放入课程教材中作为必学内容;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加入中国交际礼仪文化,讲解拱手礼、作揖、鞠躬等基本礼仪,以及语言交际、用餐等多方面的传统礼仪,促进学生对礼仪有较早的认同和了解。同时,可以根据小学阶段学习的具体需要和实际特点,根据不同年龄主体,对国学经典或传统文学中的部分内容有选择地摘录,根据小学生的学习特点与内容设置合理篇幅和呈现方式。

校本课程是各地区小学在教材编撰上有较大自主权和较好实施环境的主要途径。校本课程结合当地优秀传统文化,从本土文化出发挖掘育人功能,例如,在西北地区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增加“花儿”这一传统民俗艺术元素,以文字或图画的形式介绍“花儿”的起源及发展。在校本课程的设计过程中不仅要考虑文字性的内容编撰,还可以采用多形式、多角度的方式来开展,依托现代媒体技术手段,如,可以录制传统工艺制作短视频、设计交互式AR“云体验”,将各地壮丽景观利用AR还原制作等方式,让学生充分感受祖国的壮丽河山。“教材”不只局限于课本,还可以利用先进技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实践于活动当中,将课本教材融入多样实践教学当中,丰富教材形式与内容。

2.提升教师传统文化素养。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水平的高低也决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效果的高低,而当今的大部分小学课堂由于教师本身缺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掌握与了解,无法在课堂中进一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活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教育中有较好发展的关键是从根本上提升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因此,提升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质量的当务之急,是对具有一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背景的教师开展主题性、系统性的专业培训,邀请专家进行教学指导。此外,还可以组织此类方向的教学技能竞赛,调动教师的主动性。

在培养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结合学科内容,不断探究传统文化与小学教育的结合发展,在不断积累和探索中提高教师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能力,同时形成新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从“优秀传统文化师资队伍缺人”这一问题的源头来解决,各学校应专门配置优秀传统文化教师,例如,武术教师、传统手工艺制作教师等。在教师培养的发展过程中,将优秀传统文化能力培养关口前置,例如,在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和师范院校专业课程中增设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鼓励学科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创新,组织优秀传统文化公开课大赛,推动教师探索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内容。从现有师资力量中提升教师传统文化素养,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融合发展的进程,但只有从教师的培养体系中将优秀传统文化育人能力融入其中才能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教学中提供更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教学课程的完善及推动。“在课程建设和课程标准修订中应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突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加强中华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在小学品德、语文、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标准修订中,增加中华传统文化内容比重。”[3]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课堂中落地生根,不仅要得到政策上的引领指导,还需要在教学课程中扎实推动积极探索。例如,可以充实课程内容。即在课程内容中有选择性地加入礼仪学习、不同朝代的历史文化内容学习、文字的具体演变学习等。与此同时,可以从学科课程特点出发,在语文课程教学内容外依据较好的典故、事迹开展小型剧排练,组织古诗文朗诵比赛等;数学课程中借用古代算数技巧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传承方式为目的,兼顾学科课程内容的适切性,充分发挥学科课程的主体作用。

同时,评价标准和督导机制的完善与调整对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着较强的引导性和指向性。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教师课程评价内容,划入督导范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定期评估和督导,一方面会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入中小学课堂提供更多保障,另一方面也会科学引导考试与学生成长的关系,纠正引导“唯分数论”部分现状。要充分考虑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本身的特殊性,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评价标准应区别其他学科内容,设置弹性、多样化的考核标准,将过去单一的考核形式转变为多方面、多维度的考核。

总之,贯穿中华民族发展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个人成长发展路上的人生财富,更是中华民族屹立于文化丛林的鲜明旗帜,在建设全球命运共同体的当下,我们无法封闭自身来抵御外来影响,就需要从文化继承与精神传递上下功夫,抓住小学的关键起步时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中探究教育内容与方法。面对信息发展迅速,流量获取更加便捷的今天,只有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特色彩,才能更好地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文化血脉需要一代代人赓续传承,所以在人生接受教育的初始阶段,就应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植其中。面对当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所展现出的表面化、形式化以及应试化,应从课程设置、政策引领以及师资力量等多方面入手解决,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于德智体美劳等育人方面,利用专业性、系统性的思考与设计,真正地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体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渗透多门学科,为小学生成长更好地助力加油。

参考文献

[1]田广林.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05.

[2][3]郭继东.校本课程开发中的误区探析教[J].教育科学研究,2004(08).

编辑:阎韵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