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预防和治理小学校园欺凌中班级主体功能的发挥
作者: 高敏【摘要】班级是预防校园欺凌的前沿阵地,学校预防和治理校园欺凌的各项工作主要通过班级去落实。文章在解读小学校园欺凌危害性、分析现阶段校园欺凌研究的价值意义、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完善管理制度、加强宣传教育、消除欺凌隐患、落实惩戒措施等方面入手,探究以班级为主体预防和综合治理校园欺凌的有效措施,旨在营造良好的校园育人环境,创建平安和谐校园,保护小学生生命安全及身心健康,保障学生平安、健康、快乐地学习和成长。
【关键词】小学;班级主体功能;预防;治理;校园欺凌
【中图分类号】G62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4)16—0040—05
当前,我国个别校园欺凌现象频繁发生,呈现出欺凌影响广泛化、欺凌感知度多元化等态势,给涉事学生及其所在家庭、学校乃至整个社会带来了严重危害[1],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也引起了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家庭的高度重视。班级是学校的细胞,既是落实学校工作的基本单位,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基层主体。班主任作为班级的主要组织者和管理者,对一个班级的学生们的健康成长起到重要作用。班级是预防校园欺凌的前沿阵地,学校预防和治理校园欺凌的各项工作主要通过班级去落实。班级是学生们每天学习和生活时间最长的空间,建立一个安全、友好、健康的班级氛围对预防校园欺凌至关重要,这样的班级能使学生感受到班级的温暖,还能提升班级凝聚力和牢固学生间的友谊,有效预防校园欺凌的发生。
一、校园欺凌相关概念及其危害解读
校园欺凌指学生之间,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用肢体、语言、行为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凌、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名誉损害等事件。校园欺凌具有以大欺小、恃强凌弱、以多欺少等特点。校园欺凌行为不但影响了校风、学风和学校正常教学工作秩序,而且给学校管理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校园欺凌危害学生的安全、身心健康和人格发展,给学生身心造成创伤。校园欺凌对被欺凌者和欺凌者都有危害,使被欺凌者身心受到伤害,产生恐惧、焦躁不安甚至抑郁、厌学、逃学等不良情绪和行为,影响被欺凌者的学业和身心健康;对欺凌者而言,若欺凌行为未受到及时阻止,欺凌者本人也未受到正确的教育引导,则会影响其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
二、研究价值及现状分析
(一)研究的价值
教育部等部门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防范中小学生欺凌专项治理行动工作方案》等文件的先后出台,对预防综合治理校园欺凌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具体的措施[2]。结合相关文件精神,积极研究预防和综合治理校园欺凌的有效措施,探究教育惩戒的有效办法,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预防和减少校园欺凌事件发生的根本保证。积极探究预防和治理校园欺凌的有效措施和策略,并将研究成果及时运用于校园欺凌防治和综合治理的实践之中,是学生的生命安全与身心健康的有效保障,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有助于中小学建立和谐的校园育人环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空间,促进学生之间建立起团结友爱的人际关系,减少学生间矛盾冲突,有助于促进中小学校建立健全预防和治理校园欺凌的相关制度体系,给青少年儿童营造安全和谐的成长环境,保障学生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
(二)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国内对校园欺凌的关注和研究起步较晚。2014至2017年,校园欺凌现象逐渐引起了公众和相关专家、学者的关注和重视,预防和治理校园欺凌的相关研究也随之多起来。2018年以来,随着网络和媒体的报道,各地的校园欺凌案件引起了社会公众的普遍关注。校园欺凌的隐蔽性和复杂性同时也引起学校、家庭、社会及政府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学术界、教育界预防校园欺凌的相关研究也随之进入“热潮期”[3]。尤其是近年来,校园欺凌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已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由此,预防和治理校园欺凌的相关研究也逐渐全面化和系统化,研究对象更加广泛,研究角度更加多元,研究视野日益广阔,研究成果日益丰富和多样化,很多研究成果也随之被广泛应用于中小学校园欺凌预防和综合治理的实践当中。随着时代发展,校园欺凌现象更加复杂多样,逐渐呈现出网络散布性、欺凌手段多样化等新的特点,在预防和治理方面仍然有诸多问题亟待研究和解决,因此,深入开展预防和治理校园欺凌的相关研究十分重要,也十分必要。
三、预防和治理小学校园欺凌的策略
中小学防治校园欺凌要以常规教育为主、专门教育为辅[4]。以班级为主体预防和综合治理校园欺凌,班级要在配合学校教育管理的基础上,结合班情做好教育引导和班级管理工作,形成以班级教育引导为主,家庭教育协同配合的家校联合教育机制,做到防患于未然。
(一)班级预防和综合治理层面
1.制订完善的班级各项管理制度。班级管理制度对全班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起到规范和约束作用。因此,为了更好地预防和治理校园欺凌,保障学生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班主任要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基础上,根据班级情况制订和完善班级反欺凌公约及班级各项管理制度,从制度层面约束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预防班级欺凌现象的发生。班级还要建立家校联系、师生联系、同学互助、紧急求救等预防机制,成立班级安全委员会,设置学生安全员等途径有效防范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班主任在日常班级管理中,加强对全体学生的宣传教育和正向引导,做好全面排查、全面化解学生间矛盾,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和疏导工作,及时消除校园欺凌苗头和隐患,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消除、早治理,切实预防校园欺凌的发生。班主任还要强化学生的防范意识,使学生掌握相应的防范技巧,促进家校联动协作,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对于违反班级公约和管理制度的学生,班主任一定要对学生及时批评教育,并按照制度公约做出相应的处理,让违反者受到批评教育和相应的惩罚,并承担相应责任和后果,使其从思想上重视班级制度,心理上敬畏制度,从而自觉遵守班级制度公约,从制度上保障全班学生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从源头上预防和杜绝班级欺凌事件的发生。
2.加强班级宣传教育和思想引导。(1)召开主题班会,加强宣传教育。班级在预防校园欺凌中要不断加强宣传教育,班主任要充分利用班会加强对小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引导,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校园欺凌的危害性,提高防范校园欺凌的意识,还要教育学生坚决反对和抵制校园欺凌,勇敢地向校园欺凌说“不”。班主任也可采取召开预防校园欺凌主题班会等方式,教育学生正确而勇敢地面对校园欺凌,学会机智应对校园欺凌的方法。
如,班主任教育学生在面对校园欺凌时,坚决不能懦弱、隐忍,因为欺凌者一般选择的欺凌对象都是一些性格懦弱、内向、胆小怕事的学生,这些学生受到欺凌时一般不敢告诉老师、家长,这恰好给了欺凌者继续和长期欺凌的机会。因此,班主任要多召开主题班会,教学生勇敢地反对校园欺凌,学会一些应对欺凌的方法。教师要教育学生在校内发生任何事要第一时间勇敢地告诉班主任,及时取得教师的帮助,相信教师会第一时间对实施欺凌者开展批评教育或做出相应的处理。当学生在校外遭遇欺凌时,教师要教育学生学会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合理预判和机智应对,如大声呼喊以引起周围人的注意或帮助,还可以让同学或好友第一时间报警或联系家长等,要学会伺机挣脱逃跑,跑向最近的一些单位、超市等地点寻求帮助。如果受到了欺凌,学生应第一时间告知家长。同时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坚决不能轻信欺凌者的谎言,轻易跟随欺凌者到那些陌生、隐蔽的场所等。
(2)开展警示教育,加强思想引导。校园开展预防校园欺凌警示教育活动,能对学生的思想和内心产生强大的震慑作用,使学生认识到校园欺凌的危害性和该行为产生的严重后果,从而使欺凌者内心敬畏法律,打消欺凌同学的不良念头[5]。因此,班主任以班级为主体配合学校的警示教育活动,邀请公安民警、狱警等人员来校做预防班级欺凌警示教育报告,开展预防校园欺凌类的警示教育活动,普及相关法律知识,提高学生预防校园欺凌的思想认知。
例如,某班邀请公安民警赴班级开展警示教育活动时,除了普及预防校园欺凌的方法,还组织学生观看预防校园欺凌警示教育片。民警带来了几个西红柿和几块形状、大小都不同的石头放在讲桌上,让班内身高体重和力量大小各不相同的学生分别尝试捏西红柿和石头,结果每个西红柿都被捏烂了,汁水直流,而每一个人面对那几块石头,都无能为力,捏的结果是石头完好无损。这时民警不失时机地问大家:“同学们,面对别人的欺凌时,我们是选择做柿子还是做石头?”学生都异口同声地回答:“做石头!”这项活动的开展,使学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那就是面对校园欺凌时,一定要硬气、要勇敢,坚决不做“软柿子”,否则就会被人随时随地随意欺负。
3.做好日常排查,消除欺凌隐患。班主任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中坚力量,在预防和治理校园欺凌方面承担着重要职责[6]。在日常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工作要做到勤、细、严、实。除了勤跟班、转班了解班级情况外,班主任平时还要多突击检查班级纪律和安全,及时发现违纪和具有欺凌倾向的学生,及时给予批评教育。更重要的要采取召开班委会会议、听取班干部汇报、向班级部分同学私下了解班级情况等方式,全面掌握班级情况,及时发现和掌握班级每天的突发事件。班主任每天还要做好班级预防校园欺凌排查工作,及时发现班级安全和校园欺凌等方面存在的一些苗头和隐患,及时将其消除在萌芽状态。同时班主任要及时化解学生间矛盾纠纷,做好违纪学生或互相有矛盾摩擦的学生的思想教育、情绪安抚及心理疏导工作,及时化解和消除同学之间的矛盾摩擦[7]。对于一些思想纪律性较差、学生间关系不好、经常有违纪等行为的学生,班主任要第一时间与其家长深入沟通交流,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家庭背景,及时准确掌握学生的思想情绪和心理行为状况,从思想情感和日常生活上多给这些学生一些关心和关爱,使其内心受到温暖和感化,再辅以教育和正向引导,帮助其改变不良思想行为,建立良好的同学间关系,预防班级欺凌事件的发生。
4.严格落实相关教育惩戒措施。(1)开展批评教育和相应的惩戒。针对校园欺凌存在的各种问题,需遵循深入性、灵活性、预防性等惩戒原则。对于班内有欺凌行为的学生,一经发现,要严肃批评教育和进行相应的惩戒。对于情节轻微的,班主任要及时对其严肃的批评教育和警示谈话,让其认识错误,及时对被欺凌学生道歉等。对于情节较为严重的,班主任要及时联系家长开展协同教育工作,同时要按照班级管理制度予以相应的处理,如扣除德育积分,取消班级或学校评优选模资格、写深刻检查或认错反思书等。对于认错态度不好,对班主任和家长的批评教育不接受、不服从的学生,班主任要及时上报学校政教处,学校要按其情节轻重考虑给相应的纪律处分,以观后效。对实施暴力欺凌、情节严重、屡教不改的学生,学校应在必要时联系警方配合教育,可以考虑将其依法转入专门的“阳光学校”就读。同时,对受到欺凌的学生,学校和班级要协同家长,及时给相应的心理辅导,及时治愈和消除学生的身心创伤。
(2)畅通班级欺凌现象反馈举报渠道。在班级内存在的校园欺凌现象,最清楚的无疑是班级的学生。因此,班主任要利用各种渠道,畅通班级欺凌现象举报反馈渠道,如每天私下向班内比较诚实的学生询问班级情况,每周定期组织召开班干部会、学生代表会等,通过班干部的汇报和学生代表的反馈,及时发现和掌握班级存在的欺凌现象,及时采取相关措施早预防、早干预和及时治理。班主任还要积极发挥家长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采用微信、家访或召开家长会等方式,线上线下及时与家长沟通交流,让家长多和孩子交流,了解孩子是否有受到欺凌或有欺凌别人的行为。这些方式,让班主任及时发现班级是否存在欺凌现象,及时做好预防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二)家校协同层面
校园欺凌若未得到及时有效解决,则极有可能延伸到校外,变成校外欺凌。校外欺凌一般在放学后发生,教师和家长都不易及时发现和知晓,因而对被欺凌的学生造成的伤害更大、后果更严重。因此,班主任和家长要经常沟通,要通过召开家长会、家校委员会、家校联系微信群等方式,指导家长加强孩子的家庭教育,落实好日常家庭主体监管责任,及时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或成为被欺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