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村单亲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作者: 吕梅林【摘要】受家庭结构和生活环境的影响,农村单亲留守儿童出现心理问题的概率远高于同龄一般儿童,突出表现为自卑、焦虑、敏感、任性等。文章认为,父母情感陪伴缺失、代管人监护乏力、学校教育难以跟进、社区环境支持不足等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因素。基于此,文章针对不同个体,提出了通过畅通亲子联系渠道、改善代管乏力现状、发挥学校主导作用、营造良好村居环境等一系列协同共育的措施,旨在有效消除或改善这个群体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促进他们全面健康成长。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5.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4)16—0045—03
据《中国婚姻家庭报告2022版》显示,2000年到2019年的20年间,我国离婚率由0.96%增加到3.1%,造成单亲家庭大增。在农村,许多单亲父母为改善家庭经济状况,不得不离开家乡务工,将未成年子女留在家乡由他人照料,导致农村单亲留守儿童大量涌现。这个群体由于缺乏亲情关爱和有效监护,很容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因而,研究并改善他们的心理状况,是农村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农村单亲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表现
(一)自卑、迷茫,自我认知欠缺
许多单亲留守儿童与周围人相处自觉矮人一截,对家庭前景、学习目的和个人未来感到迷茫。看到同龄人经常有父母陪伴,他们会联想到自己的处境导致心理不平衡,随着时间的推移与量的积累最终引发质变,由羡慕变为嫉妒,进而质疑父母外出务工,开始埋怨憎恨父母,认为父母无能,个别的甚至开始怀疑父母对自己的爱。
(二)焦虑、紧张,情绪稳定性差
单亲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很容易焦虑、紧张、疲惫,导致难以调节和控制情绪,喜怒无常。总体上来看,年龄越小、留守和单亲的时间越久、越是女童、越是独生子女,表现出的焦虑水平越高,情绪稳定性就越差。
(三)自闭、敏感,人际关系紧张
部分单亲留守儿童不善于或不愿意敞开心扉,对其他人缺乏基本的信任,无法坦诚相处;待人处事非常敏感,猜疑同学、教师,忌妒心强,受到负面评价,就会不自然地产生抗拒和逆反心理,进而带来了交往障碍。通过观察发现,父母角色的缺失让本应成为“掌中宝”的他们防御心理逐渐变强,有的成了“装在套子里的人”,有的成为与教师、同学对着干的“刺儿头”,有的沉溺于网络游戏世界不能自拔,难与别人正常相处。
(四)任性、逆反,环境适应力弱
一些单亲留守儿童以自我为中心,期待别人顺应自己,却不愿意主动适应别人;或者沉默寡言,冷漠处世;或者暴躁易怒,攻击性强,容易走极端;或者是非不分,愤世嫉俗,常与主流观念唱反调。个别的靠吸烟、酗酒、打斗等普通学生不敢做的事情来展现自己,从而获得另类的“尊重”与注意,体现自己的存在。
(五)胆怯、懦弱,承受能力偏低
有的单亲留守儿童不愿意抛头露面,不敢参加集体活动,不善于表现自己,遇到问题又很少向他人求助,常被边缘化;有的渴望被爱和理解,又不敢表达,畏首畏尾,极易成为校园欺凌的对象,受欺凌后要么默默忍受,要么走向极端,反成为校园欺凌的实施者,导致这个群体被欺凌和欺凌者的占比都相对较高;有的缺少安全感,难以承受压力和挫折,导致厌学甚至产生厌世情绪。
二、成因分析
(一)父母情感陪伴缺失
在孩子的一生中,父母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婴儿期需要父母无条件的关爱和照顾;学龄前需要父母带领着接触“社会”这个新环境;学生时代需要父母提供情感上的支持以应对学业[1]。但是,单亲留守儿童却得承受单亲和留守叠加的双重心理压力。一方面,随父亲或母亲一方生活,家庭的不完整都会给年幼孩子的心灵带来不良影响。面对别人得到父母的双重关爱,很多孩子难以坦然接受,总觉得矮人一等。加之许多夫妻离异前,往往会伴随着较长时间的争吵、打斗、冷战,大多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导致其胆怯、怨恨、猜疑、抗拒等不良情绪逐步形成并固化。另一方面,作为唯一监护人的父亲或母亲又长年不在身边,尽管大多数孩子能理解父母外出务工而不能陪伴自己的客观事实,但由于尚处于心智发育的关键发展期,在遇到具体问题时,很容易产生心理落差,如学习困难无人辅导、心有郁闷无处倾诉、受到伤害无人抚慰,甚至成功的喜悦无亲人分享等,以至于紧张、焦虑、易怒、暴躁等偏激心理就会凸显和扩张。
(二)学校教育难以跟进
一是重视程度普遍不高。升学率依旧是社会、家长甚至教育本身衡量办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导致与升学考试无关的事项大多处于从属地位,心理健康教育往往被忽视,而过分强调分数与升学,使得单亲留守儿童更容易产生学习焦虑,加重心理负担,诱发心理问题。二是没有专门的课程保障。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中并没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要依托地方课程、专题教育和学科渗透来进行,在许多农村学校,这些渗透性教育实际上处于虚化状态,存在重视则有、不重视则无、出问题才应对的现象,学生能够获取的心理知识和支持十分有限,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矫治。三是缺少专业的师资队伍。农村学校规模普遍较小,“每所中小学至少要配备1名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无法落实,而兼职教师又因缺乏专业基础、总体年龄偏大、转岗培训效果不明显等原因难以胜任,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滞后。
(三)社区环境支持不足
一是由于青壮年外出务工,偏远农村空心化现象较为普遍,大部分儿童都处于留守状态,缺乏来自父母的直接亲情关怀司空见惯,并不能引起村民和村级组织的特别关注。二是缺乏适宜留守儿童课后、周末、寒暑假开展阅读、运动、娱乐等的场所,很多单亲留守儿童在节假日处于放任状态,容易受不良影响而沾染恶习,导致心理扭曲。三是网络自媒体等提供的信息庞杂,缺乏监管的单亲留守儿童更容易被其中消极低俗的内容所误导,从而引发心理和性格上的畸变。
三、应对策略
(一)畅通亲子联系渠道,增加有效沟通
1.增加联系的频度。一方面,要求父母为孩子尽可能多地创造联系机会,让孩子在需要时能借助微信视频等方式与父母取得联系,对孩子的心灵诉求能在第一时间予以回应,以满足其心理渴望;另一方面,提醒父母充分考虑孩子的情感需要,利用周末、节假日多抽时间探望孩子,或接孩子到务工地共同生活。
2.避免单纯的说教。单亲父母往往承受着更大的生活压力和家庭责任,更多地关注改善生活条件和孩子的学习成绩,在有限的交流时间里,家长不能依据自己的经验要求孩子应该这样,或者指责孩子不该那样,让孩子心理的期待落空,而是要学会倾听,在孩子倾诉自己的困惑和需求、分享自己的成功和喜悦之后,再予以必要的指导和激励,这样达到的效果要明显好于单纯的说教。
(二)发挥学校主导作用,提供心理干预
1.给予特别的关注和关怀。学校拥有师资、设备、环境、信息等方面的资源优势,是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我们既要改变将单亲留守儿童混同于一般儿童的模糊认识,也要避免对单亲留守儿童的异化认识,要从学校、班主任、科任教师各个层面予以更多的关怀和照顾,为他们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及时疏导和矫正心理问题。
2.推进心理课程建设。在心理健康教育尚未纳入课程方案的当下,我们应借助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和专题教育等定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有广度有深度地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同时,在校园、班级文化建设中设置能产生积极心理熏陶的专栏、专题等,通过环境营造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3.发挥专业教师的作用。针对无法全面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实际,应统筹现有的专业教师,成立县级或区域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中心(下称中心),由2~3名专职教师为一个组,负责若干所学校,通过送教下乡、定期走教、线上课堂等途径,为农村师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同时,将农村学校心理辅导(咨询)室与中心的远程连接,由中心教师远程指导操控相关设备,最大程度发挥功能室的作用。实行中心专业教师与学校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结对,帮助兼职教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指导其解决遇到的难题。
(三)营造良好的村居环境,强化社会支持
建议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进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机构、团队、专家等深入广大农村,提供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改善单亲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大环境;兴建文化室、图书馆、体育馆,给单亲留守儿童提供活动场所,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支持发展村级经济,让单身父母能在家门口务工并照顾孩子,从源头上杜绝单亲留守儿童的产生;在外出务工人员集中返乡期间,组织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创设文明向上的乡村文化氛围,阻断不良影响的来源。
总之,农村单亲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是时代发展下的产物,成因错综复杂,我们虽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解决这些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新的问题又会不断产生,这就需要教师、学校、家长和社会的多方合作,久久为功,共同为他们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王之菊.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基础教育论坛,2022(01):22-25.
(本文系2023年度甘肃省“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农村单亲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23]GHB1113)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