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训练对“智障”儿童基本动作技能影响的倒返实验研究

作者: 苗新友

功能性训练对“智障”儿童基本动作技能影响的倒返实验研究0

【摘要】已有研究证明智力障碍儿童身体发育与行为动作落后于同龄正常儿童,而基本动作技能模式(FMS)可以反映个人身体协调性、平衡力、柔软度、动作控制稳定性等,且在一定程度上预测个体在运动中受伤的可能性。因此,使用恰当的方法,设法提高智力障碍儿童FMS成绩,对促进其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被试实验法中的倒返实验研究,对一名中度智力障碍儿童实施为期14周24次的功能性训练,训练周期中有两次干预期(8周)、两次基线期(6周),通过比较干预期和基线期儿童表现得出以下结论:接受功能性训练后,智力障碍儿童的FMS成绩逐步提升,但训练效果具有一定的时效性,需要时常巩固。

【关键词】功能性训练;智力障碍儿童;基本动作技能;倒返实验

【中图分类号】G625.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4)16—0048—06

智力障碍,又称智力落后,是由某些疾病或其他因素导致的个体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或未得到正常发育,主要表现为智力低下和适应能力缺陷[1]。受到智力等因素的影响,智力障碍儿童的动作发展也落后于正常儿童[2-4]。基本动作技能(Fundamental Movement Skill,FMS)测试的重点在于观察被测人员在做固定动作模式时是否出现障碍,评估出易产生风险的薄弱环节[2-5]。目前广泛认为基本动作技能并不完全是所有的基础动作,更多是后天习得的、为更复杂动作准备的动作模式。以往的研究主要是通过游戏性或常规干预手段(如平衡性训练、力量训练、本体感觉训练)来提高智力障碍儿童FMS成绩。已有文献表明,在青少年体能训练中融入功能性训练能提高FMS测试成绩,提高青少年基础动作完成的规范程度,预防运动损伤,提高运动成绩。目前将功能性训练作为干预手段用以提高智力障碍人群身体素质的研究较少,而功能性训练可以有针对性地提高受试者动作模式的不足之处,故开展相关研究具有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本文首次在功能性训练的视角下以倒返实验的方法研究干预对智力障碍儿童基础动作模式的影响,通过比较干预期和基线期儿童的FMS成绩,为功能性训练对智力障碍儿童基础动作技能模式的影响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功能性训练对中度智力障碍儿童基础动作技能模式的影响为研究对象。参与实验者基本信息如下:小周,男,11岁,身高137cm。曾被甘肃X医院诊断为中度智力障碍(三级)。现就读于X特殊教育学校,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日常情况下的交流能力较弱,性格内向;日常有体育游戏偏好,BMI=13.5,身体协调性较差。日常基础活动中的跑跳动作稳定性差,对信号的接收与反应时间较长,精细动作的完成度一般。

(二)研究方法

1.单一被试实验。单一被试实验主要以“量化”的思维方式探讨实验干预的影响,又称单一被试个案研究( Single-Case Research)等,以一个或几个被试为干预对象,通过对被试在基线期与干预期的评判指标变化分析并推断实验干预是否有效。单一被试实验研究常应用在心理学、特殊教育学等领域,在特殊体育教育领域中的应用还较少。现有研究表明,在特殊儿童中由于其个体间异质性过高,在研究结果不处于大样本容量的情况下所得出的研究结论可靠性较低,因此在小样本的研究中采用此方法可以类比思路将实验结果延申讨论。通过严谨的循证实验设计,尽可能解决被试数量较少对实验干预结果探讨的影响,这也许是未来特殊体育教育等领域的研究方向。为避免单一被试实验控制易发生严谨性不足的问题,本研究参照单一被试研究循证实践指南进行实验设计。

2.倒返实验。倒返实验设计又称为ABAB或A1B1A2B2设计,为在研究中探讨某干预对实验对象的因果关系,隶属单一被试设计。本研究采用A-B-A-B倒返实验设计。首先在实验干预前在客观情况下对被试FMS测试成绩进行基线测量,其中A代表基线期(不实施干预),在此阶段本实验仅对受试者进行前测与基本信息采集,B代表两次实验干预期,在B阶段进行功能性训练干预。为避免对儿童进行较长时间干预中因其生理发育对实验结果造成的干扰,我们设定相较于基线期,若被试在实验干预期有明显变化,在撤销干预后的观察期观察到测试成绩的回落,而再次进行干预时观察到测试成绩的提升,则可以将这种变化归因于实验干预影响。本研究采用这种方法,是为了比较被试在不同阶段的FMS成绩变化,进而推定功能性训练和被试FMS成绩间的关系。研究假设:功能性训练对被试FMS测试成绩在干预期有较为显著影响,撤销干预后FMS成绩会有所滑落。

3.功能性训练。功能性训练或称身体功能训练,动作模式以本体感觉为基础,训练中着重于身体多关节的联合协同工作,不仅强调运动过程中各个关节活动的稳定性,且注重整体运动过程中动作的多关节、多维度的协调与稳定。对于功能性训练的理解不单单是字面之意,更多的是代表了身体能力的需求,在竞技体育中或偏向于对运动表现与预防损伤的效果,而在大众人群包括特殊人群的体能训练中更多服务于生活质量的提升。该训练不仅契合了解决智力障碍儿童因智力发育迟缓等原因造成动作发展缓慢的训练需求,且可帮助智力障碍群体提高日常生活中应对各类生活场景的能力。

4.干预过程。第一阶段:A1基线期,历时2周。在此阶段不做任何干预,自然状态下采集被试的运动数据共3次,在被试测试数据平稳的基础上录入数据并进入下一干预阶段。第二阶段:B1干预期,历时6周,一周3次训练课(周一、周三、周五),每周天下午进行FMS测试。在此阶段根据被试的运动情况,设计了具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案,方案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第三阶段:A2基线期,历时6周。在此阶段撤销对被试的运动干预,不做任何实验处理,在撤销干预后的第2周末、第4周末、第6周末各采集一次数据,共采集自然状态下被试的运动数据共3次。第四阶段:B2干预期,历时2周,一周3练,每周天下午进行FMS测试。此阶段再次引入训练干预,共采集被试运动数据2次,如表2所示。

(三)实验工具

FMS测试。FMS测试共有7个子项目,如表3所示。通过逐一评分,可以评估被试整体动作模式,从而判断身体各个部分的平衡性、灵活性、稳定性,由于其简便、易操作、科学的特性,被广泛运用于测试各种人群的基础运动能力。

(四)观察者一致性效度

为保证数据测量的信度,本研究引入了观察者一致性作为评量依据,即由两名观察员分别观察儿童表现,对FMS测试成绩逐一记录并比较。观察结果显示:两名观察者对数据记录的一致性为96.10%,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五)质量控制

功能性训练对“智障”儿童基本动作技能影响的倒返实验研究1 功能性训练对“智障”儿童基本动作技能影响的倒返实验研究2

为使被试保持积极训练情绪,在训练过程中辅以音乐环境,以奖励制度鼓励被试完成高质量动作,确保训练的有效推进。同时保证儿童矫正视力在5.0以上,以保证视觉条件对训练理解的影响。此外,测试环境与训练环境保持一致,均在室内环境温度、湿度抑制条件下进行,测试时间均在晚上七点,以排除环境、天气及时间因素的干扰。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功能性训练对“智障”儿童基本动作技能影响的倒返实验研究3 功能性训练对“智障”儿童基本动作技能影响的倒返实验研究4

由图1所示:小周三次前测的FMS总分均≤9,经过6周功能性训练后,FMS分数稳步提高至15;当撤除功能性训练后的三周内,FMS分数又有所下滑,再次引入后分数回升至14。因此对智力障碍儿童进行功能性训练,可以提高其FMS成绩。干预撤销一段时间后再次测试,尽管成绩会有所回落,但总体还是较干预前高。

三、讨论与建议

(一)讨论

FMS共7个子项目,每个子项目评分均有0分、1分、2分、3分四个标准,满分为21分,若低于14分则受测者受伤概率会大幅增加。在实验干预前,三次基线测试每隔6天进行1次,容易观察到三次前测成绩均处于易受伤的风险区间之内,在施加干预后成绩得到明显改善,因此本研究结果证明功能性训练能够提升中度智力障碍儿童的FMS测试成绩。在之前的研究中,有通过16周的包含爬行、行走等适应性体育活动对培智学校群体基本动作技能的影响进行研究,发现适应性体育活动能够提升学生的基础动作技能,尽管研究所进行的适应性体育活动在一定范围内属于功能性训练的范畴,但该研究所使用的基础动作技能量表与本研究不一致,因此结果的一致性需要谨慎考虑。同时考虑到FMS测试主要适用于运动损伤风险筛查,是否能扩展至对中度智力障碍儿童日常生活的改善存在异质性,有研究对30名智力障碍成年男性施加12周的功能性训练,发现功能性训练能够使成年智力障碍男性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这与本研究结果相互映照补充。

(二)建议

1.在中度智力障碍儿童日常体育活动中加入功能性训练。结合本研究结果,在体育锻炼活动中加入功能性训练对中度智力障碍儿童的基础动作模式有良性促进,可在日常生活中提高损伤预防的能力。在后测的随访阶段,儿童及其家长也对其生活质量如自信心与交往能力产生一定程度的促进,故在日常体育活动中加入功能性训练对中度智力障碍儿童有益。

2.减少训练环境中的干扰物。智力障碍儿童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经常会受到周围事物的干扰,因此训练时要减少环境中的干扰物。教师在针对性训练的过程中也要时常观察儿童的注意力情况,当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出现,教师应及时给予提示,并辅以奖励机制以提升儿童兴趣,在长时间单调重复的训练中具有必要性。

3.结合游戏提高学习兴趣。智力障碍儿童普遍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速度慢、惧怕困难。因此教师在训练时可以结合游戏进行,并时常变换课程形式,如竞争、合作交替进行,以激发儿童对运动技能的学习兴趣,提升训练效果。

4.经常练习,以巩固训练效果。功能性训练对智力障碍儿童动作技能的提升效果可以维持一段时间,但效果会随着时间有所减弱。因此培智学校可以经常性、长期开展此类活动,家长也可以在家中与孩子进行相关练习。特别是对于一些容易出现运动损伤,但又身体素质低下、需要加强锻炼的智力障碍儿童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郑杜甫.智力障碍儿童指示性沟通技能研究综述[J].现代特殊教育,2022(18):21-26.

[2]孟杰,吴雪萍.轻度智力障碍儿童基本运动技能与BMI的相关性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20(02):149-155.

[3]韩磊.基于FMS测试的功能性训练对少儿篮球进攻技术的影响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22.

[4]杜晓新.单一被试实验与元分析技术[J].心理科学,2003(06):1011-1014.

[5]杜晓新.试论特殊儿童心理学研究的特点与方法[J].心理科学,2002(05):552-554+575-639.

编辑: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