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语文单元写作任务的序列化实施
作者: 郝瑜【摘要】为改变当前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无序”状态,文章提出以序列化教学推进初中语文单元写作任务的教学思路。首先分析了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无序”现状,然后从核心素养教育的时代诉求和初中语文写作教学需求两个方面阐述了初中语文单元写作任务序列化实施的必要性,最后从整合写作序列、创设任务情境以及搭建任务支架这三个层面提出了初中语文单元写作任务序列化实施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单元写作任务;序列化;现状;原因;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4)16—0092—04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以学习任务群组织和呈现课程内容,这是新课标对语文教学提出的一个全新要求。在学习任务群的背景下,教师需要以单元任务为载体对写作教学的内容和组织形式进行重新建构,因而,单元写作任务的序列化构建与实施就成了写作教学的重点研究课题。对此,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就应加强对单元写作任务序列化实施的研究,在写作教学中设计序列化的单元写作任务,以任务推进写作教学,对学生的写作过程进行序列化指导。
一、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无序”现状及原因分析
初中语文写作教学应该是对学生写作习惯、思维方式以及写作能力的集成化训练,写作内容应随着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认知水平的提高而逐渐变化。教师在构建作文教学体系时,应做到写作教学有序化,即制订严密、科学的教学计划,并按照一定的顺序设计前后连贯、螺旋上升的写作任务,形成完整的训练链条,让学生接受梯度化的训练。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初中语文写作教学呈现出一种无序、粗放的状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制订周密的计划和科学的教学序列,设计写作任务时比较随意,忽视了前后任务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没有形成完整的训练链条。
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的语文教材都以阅读训练为主,写作知识往往零散地存在于相关的课文之中,或呈现在单元知识之后,这就导致教师在写作教学时,难以形成科学、系统的教学体系。随着统编教材的实施,语文教材由以往读写分而治之的编写模式转化为读写融合的模式,但是“阅读本位”的惯性思维一直存在,在“阅读本位”的范式下,教师教学时需要迁就阅读教学的“序”,这就会导致写作教学的“无序”。
二、初中语文单元写作任务序列化实施的必要性
(一)单元写作任务序列化实施能解决写作教学无序的问题
“序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按次序排好的行列。”[1]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提出了教学与课程的重要原则——序列原则,加涅认为学习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学应遵循两个序列,即学生认识能力发展序列和科学知识的逻辑结构序列。在单元写作任务序列化实施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遵循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和认知特点,并结合教材中写作知识的逻辑结构,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步骤设计前后连贯、螺旋上升的写作任务,以序列化写作任务来推进写作教学,这能让无序的写作教学走向有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遵循序列原则,设计相应的学习任务,构建以学习任务为载体的写作教学模式,以任务驱动学生写作,让学生进行由易到难、由浅到深、循序渐进的写作训练,对学生的写作过程进行序列化指导,能让写作教学科学、有序推进。
(二)单元写作任务序列化实施是核心素养教育的时代诉求
在我国语文课程内容的建设中,很长一段时间,人们都将语文知识看成是语文课程的内容,语文教学追求的是字、词、句、篇等语文知识的教授,体现了“知识本位”的教学追求。在这一阶段,教师在建构写作教学序列时,主要体现为三种序列:即文体序列、知识序列和过程序列,教师分别按照文体类型、写作的具体知识以及作文构思的基本方式来建构写作序列,实施写作教学。这种写作序列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都有着非常精细的追求,使得写作教学体现出过度知识化的特征。
随着三维目标的提出,语文课程内容建设从知识取向走向了素养取向,写作教学的序列建构不再囿于知识、文体、过程的单性建构,而是转向对任务情境、任务活动等多方面的整体探索。在这个阶段,写作教学表现出整体取向的特征,教师在写作教学中非常注重写作的真实性和任务性,情境写作、任务驱动写作等也成了写作教学新的主流。因为写作教学的序列不再囿于知识、文体、过程的线性建构,因此,教师可选择和采用的教学方式、教学策略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而进入核心素养时代后,新课标提出以学习任务群组织和呈现课程内容,以单元学习任务为主体的学习模式成了语文教学的新方向。在这样的背景下,单元写作任务序列化成了写作教学探索的新样态。单元写作任务序列化强调将写作的文体、知识以及过程等融合到单元写作任务中,以任务为载体推进写作活动,学生在完成单元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实现对写作知识的进阶[2]。对此,教师在设计序列化写作任务时,应注重任务和任务之间的连贯性,通过任务之间的关联驱动来促进学生对写作知识和写作内容的融会贯通。
三、初中语文单元写作任务序列化实施的策略
(一)基于目标导向,整合写作序列
1.梳理单元目标,把握内在关联。单元写作任务不能脱离教材,加涅的序列原则也指出教学应遵循知识的逻辑结构序列,因此,教师要深入研读教材,对教材不仅要有局部的深入理解,还要有整体的宏观把控,在研读教材的基础上明确单元目标,把握单元目标之间的内在关联。统编版的初中语文教材在安排写作训练时,体现了文体意识,七年级以记叙文为主,写作要求从简单的记叙慢慢过渡到有感情、生动的记叙;八年级和九年级分别安排了说明文和议论文,同时涉及应用文,对此,教师应增强文体意识,从文体规范的角度出发梳理单元目标。
以七年级为例,上下两册共有12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有明确的写作主题,教师要围绕单元目标和写作主题确定写作目标,并把握单元写作之间的内在关联,构建系统化的写作序列。整个七年级的单元写作存在着内在关联,体现在目标关联、内容关联和技法关联这几个层面,写作要求从易到难,层级能力要求逐渐提升。从目标上来看,七年级写作大目标是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将写人和写事相结合,让学生将生活中的人和事记录下来;从内容上来看,七年级的写作内容主要围绕“学会记事”和“写出人物特点”展开,在记事和写人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抓住细节,突出中心,采用合适的联想、想象以及抒情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从技法上来看,各单元的写作技法也形成了层进式关联,即确定写作中心→选材→明确思路→抓细节→加入抒情→形成文从字顺的文章。
2.构建序列框架,明确任务层级。教师通过梳理单元目标打通各单元写作训练的内容后,就可以构建序列化的写作任务框架,将写作训练的要点和相关知识点细化切分,通过序列化的写作任务来逐步推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教师在构建写作任务序列框架时,应先明确写作内容,围绕写作内容设立层进式的写作任务,并将写作技法融合到写作任务中。对于某一个单元而言,教师在构建序列框架时,应先列出这个单元的写作知识要点,然后设计具体的写作任务,将写作的必备方法融于序列化的写作任务中。
以“写人要抓住特点”为例,教学目标应为:观察人物,抓住特点;通过具体的事件描写人物;运用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人物描写的手法。教师围绕这一目标罗列出写作知识要点,具体为“抓住人物外形特征”“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精神品质”“融入自己的情感”等,然后围绕这些知识要点设计序列化的写作任务:(1)相识:确定写的人物,抓住这个人的特征展开描写,比如衣着、外貌、口头禅等;(2)相知:回忆一、两件体现人物性格或者精神品质的故事,对人物进行深入介绍;(3)相念:将自己对人物的情感融入文章中,表达自己对人物的情感。教师设计的这三个写作任务,由“形”到“神”,再由“神”到“情”,呈现出进阶性的特点。教师应通过这样的序列化写作任务,引导学生掌握写人的基本写作知识,让学生掌握“写人要抓住特点”这一写作要点。
(二)创设任务情境,激发学生的序列化写作动机
1.立足现实生活发掘真实写作情境。初中语文写作话题和学生的现实生活非常贴近,学生的写作需要生活素材,因此,教师应立足学生的现实生活,发掘真实写作情境,以情境激活学生储存在大脑中的信息,并指导学生整合这些信息,完成写作任务。以“写人要抓住特点”教学为例,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设计以下写作情境:我们班想要开展一个遴选“最佳好朋友”的活动,现在需要请你把你的好朋友介绍给同学们,让同学们快速认识你的好朋友,然后投票选出“最佳好朋友”。教师设计的这个情境是一个真实的生活情境,情境明确了写作话题、写作目的,此时教师再呈现“相识”“相知”“相念”的序列化写作任务,就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和欲望,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围绕序列化写作任务进行写作。
2.运用RAFT写作策略设置拟真情境。拟真情境是指模仿出来的生活情境,其带有现实意味,但对于学生来说不是发生在他们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境。RAFT写作策略是作者的角色(Role of the write)、受众(Audience)、形式(For mat)、话题(Topic)四个单词首字母的缩写,运用RAFT写作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我”的角色,把握写作目的,从而站在正确的角度完成相应的写作任务。在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并没有那么多符合写作需求的真实情境,此时,要引出写作的话题和任务,教师就可以运用RAFT写作策略设置一个符合学生现实生活的拟真情境,让学生在拟真情境中明白自己的角色,明确写作的话题和形式。还是以“写人要抓住特点”教学为例,针对“相知”这一写作任务,教师可以开展片段训练,设置以下的情境:班主任要去家访,为了让家长有所准备,请你口头向家长交代一下班主任的特征。这一情境是模拟的情境,明确了作者的角色是学生,受众是家长,话题是介绍班主任,形式是口头表达,这样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让写作任务的片段训练顺利开展。
(三)巧设任务支架,高效推进序列化写作训练
1.设计程序支架,助力学生形成写作思路。程序支架是一种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流程和步骤学习的支架,学习计划、有序的学习任务等都属于程序支架。在单元写作任务序列化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围绕单元写作目标设计一系列的写作任务,实际上就是为学生的写作搭建程序支架。在“写人要抓住特点”的教学中,教师设计了“相识”“相知”“相念”的序列化写作任务,这三个写作任务引导学生从“形”“神”“情”三方面刻画人物形象,指引学生构思语篇,让学生在完成序列化写作任务的过程中形成清晰的行文思路。
2.设计策略支架,帮助学生掌握写作方法。策略支架是指教师给学生提供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策略。在单元写作任务序列化实施的过程中,教师抛出或者呈现写作任务后,还应指导学生有效完成任务,而不是让学生自己盲目摸索。以“写人要抓住特点”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本单元的课文入手,让学生找出课文描写人物的相关片段,引导学生从中提炼出人物描写的方法和策略。当学生找出课文中关于人物描写的片段之后,教师应让学生自己总结其中的人物描写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让学生在分析、总结中掌握人物特点的描写技法。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分析,总结出“绘其外貌,抓其特征”“细化动作,延其过程”“描写神态,画其神韵”“运用语言,表现个性”“刻画心理,揭示性格”等人物描写的方法,并将其运用到写作训练中。
3.设计评价支架,在评改中升格作文。学生要写出一篇好的作文,就需要不断地加工润色,反复修改,在修改中升格作文。因此,在单元写作任务序列化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设计评价支架,引导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借鉴其他学生的优势,对自己的文章不断补充、完善,让作文提升一个层次。教师要围绕序列化写作任务设计评价量表,明确评价细则,为学生的自评和互评进行指导。如,在“写人要抓住特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从“通过典型事例体现人物性格”“通过多种描写体现人物形象”这两个维度制订评价指标,设计评价量表。学生通过量表进行自评和互评,对自己的作文进行诊断和修改,在评改中升格作文。
综上所述,单元写作任务序列化实施能够有效应对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现存问题,让无序的写作教学走向有序。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学情,为学生设计由易到难的写作训练任务,并创设任务情境,提供任务支架,对学生的写作过程进行序列化指导,构建高效的写作课堂,以全面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吴欣歆.单元写作任务序列化的内涵阐释[J].语文建设,2023(23):04-07.
[2]尤婕.初中语文写作教学序列化训练改进策略[J].中学语文,2024(02):63-65.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