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研究
作者: 王婧【摘要】在《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实施的背景下,教师应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避免布置重复作业、机械作业和无效作业,有的放矢地设计与学生个体差异匹配的个性化作业、分层作业,以真正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本文针对小学数学作业设计进行研究,通过分析作业设计的困境、作业设计的价值,探究多种形式的作业设计策略,提升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合作交流、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实现“双减”背景下的数学学科减负增效。
【关键词】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减负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4)16—0121—04
在“双减”背景下,教师需要在数学作业设计中体现减负与提高作业效率的有机结合,需要围绕当前小学数学作业内容枯燥、形式单一、评价简单等问题,积极思考,客观分析,以提质增效为目的,为学生精心设计跨学科综合作业,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基于此,在落实“双减”政策的背景下,笔者积极更新育人理念,优化作业设计的内容和形式,有效探究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策略,以切实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
一、设计生活化作业,让作业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综合与实践是数学学习的重要领域。就学生作业而言,实践类作业突出主动性、选择性、创造性等特点,能有效强化学生的积极体验,实现减负提质的目的。不仅如此,在关注知识与能力的同时,还关注深度高阶思维学习,呈现出融入文化、科学元素的作业设计新范式,这样的作业设计将知识与技能融入学生的真实生活情境,能有效锻炼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交流合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促使学生具备满足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重要品格和关键能力[1],使作业设计更能发挥育人价值。
1.设计实验性作业。实验性作业结合了分层作业的形式,分别为基础作业、提高作业以及拓展作业。通过实验性作业,可以引导学生以数学的视角去探究、思考以及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难题,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让数学学习变得更加实际、生活化。如教师可以布置“滴水实验”科学作业,使学生通过完成实验作业,深入理解和分析实验结果,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形成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观念,促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节约用水。围绕“滴水实验”作业进行分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推算“一个滴水的水龙头一年大概的费水量”,根据数据,得出结论,这属于基础作业范畴。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述“生活中浪费水的现象”“节约用水的小妙招”,这属于提高作业范畴。在前期作业完成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设计拓展作业,引导学生在A4纸上绘制节约用水的宣传海报。
此外,在实验性作业设计中,教师还可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美术、信息技术等学科知识完成作业,使学生在不同学科知识和方法的融合运用中开阔视野,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学习能力,促使学生形成数学思维,提升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2.设计实践性作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在“双减”政策实施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指引下,为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锻炼学生动手能力,提升数学作业质量,很多数学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新设计具有探索性、应用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的作业。通过创设真实情境和任务驱动等方式[2],引导学生以数学视角思考,结合数学以及其他学科知识,深入探究和解决作业中提出的相关问题。在学生的具体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清思路,调整思维策略,提升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比如,教师可以设计“计算我最棒”“动手小达人”“小小理财师”等实践性作业。围绕“计算我最棒”实践性作业,教师可以设计有针对性的单元练习,不但能促使学生巩固课本知识,而且能有效促使学生提高运算能力。围绕“动手小达人”实践性作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画一画”“量一量”“做一做”,了解圆柱和圆锥从平面到立体的转变过程,在实践探究的过程中,体会学习数学的魅力,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围绕“小小理财师”实践性作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从而更好地认识数学、学习数学知识、运用数学知识。学生们通过网络调查和实地走访调查,了解不同的理财方式,针对自己的压岁钱制订合理的理财计划;或者制作相关的数学手抄报,发现生活中数学知识的魅力。
为了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分析世界,用数学的语言描述世界[3]。教师需要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指引,设计具有探索性、应用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的作业,使作业更加多元化、生活化,更好地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比如,在“多边形的面积”相关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单元教学目标设计素养提升作业,引导学生展示自我,在活动中体验图形学习的乐趣。学生可以和父母一起合作,巧妙地用卷尺、直尺等工具测量,画出自己家的平面图。然后,在父母的帮助下,测算房屋的大小,学生与家人合作,最终测算出各卧室的面积和家庭房屋的整体面积。
二、设计手绘作业,让作业形式更加多样化
1.设计思维导图作业。在数学学科中,教学单元内容体现出整体性,教师需要立足整体单元教学内容,设计单元主题作业,避免作业设计的碎片化。围绕教学单元的主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思维导图,将整个单元的教学内容串联起来,构建完整的学习内容结构[4]。
例如,六年级学生学完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相关内容后,教师可以设计思维导图作业,引导学生分析圆柱体和圆锥体的特征和联系,了解圆柱体的侧面积、表面积、体积公式以及圆锥体的体积公式,并把这些知识点串联起来,巧妙地将思维导图与单元复习融合,引导学生形成清晰的整体知识脉络。在这个过程,学生手绘数学思维导图,可以有效提升整理知识和搜集知识的能力,通过学习交流、操作实践,对数学知识有系统化的认识,有更全面更深层次的理解[5],从而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和感悟。
2.设计数学小报作业。为了使学生亲近数学,培养学生收集数学信息、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进行再创造的能力[6],教师可引导学生创编数学手抄报,内容可涉及数学知识、数学家的故事、数学趣话、数学趣题妙解、数学趣味游戏等。学生精心设计、巧妙构思,认真创作出精美的手抄报。比如,学生可以围绕“数学乐园”“探索数学”“快乐数学”“数学世界”“漫游数学世界”“趣味数学”“数学知多少”“挑战数学”等主题设计数学小报作业,为学生提供启迪智慧、提高实践能力的平台。通过完成数学小报作业,学生可以有效拓宽知识面,提升实践操作技能和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再如,为了让学生在整理平时易错题时加深知识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教师可以设计数学错题手抄报实践作业,学生以平时做过的错题为素材完成手抄报作业,在这个过程中体会数学学习的魅力。
三、设计语言作业,让作业内容更加丰富
1.设计故事分享作业。结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要求,学生需要积极参与活动,在活动中独立思考问题,主动与他人交流,经历实地测量、收集素材、调查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提升思考问题的能力,积累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合理选择策略和方法的经验,形成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创新意识。对此,为进一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教师可以设计故事分享作业,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与数学相关的主题(如分数、面积、体积等),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共同编写有趣的故事,适当拓展数学知识。在此基础上,每个小组选派一名学生代表,在课堂上分享小组的数学故事,其他小组学生倾听后可提出问题和建议。接着,教师组织全班学生针对故事中的数学知识内容进行讨论,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最后,教师根据故事的主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情况、学生的表达和讨论情况等进行评价,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7]。
2.设计数学演讲作业。为了更好地促使学生巩固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教师可以设计数学演讲作业。教师根据教学进度和知识点,确定相关主题,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或者数学主题进行演讲,学生之间互相点评,教师适时点拨、点评,并选择优秀作品在线上线下展示。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读一本数学书籍,讲述与数学相关的故事,要求学生丰富故事细节,将故事叙述完整,说清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还可以自己准备背景音乐或者配图。
3.建立数学作业档案。教师除了设计数学作业,引导学生完成相关作业,还可以建立数学作业档案,记录作业的具体内容、目标、学生面临的关键难题以及针对此类难题的解决办法。建立数学作业档案可以反映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数学学习方法等。在此基础上,教师需要及时与学生沟通,及时发现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更精准地指导学生高效进行数学学习,协助学生有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8],提升数学学习和实践能力。
四、多元化作业评价,提升学生完成作业的主动性
为了提升学生的作业完成效率,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应该重视作业评价作用的发挥,将多种评价方式融入作业反馈中,建立多样化的作业评价机制。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星级任务评估”的方法,引导学生完成“星级任务”,结合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评价,确定“星级”,构建相应的反馈、提升系统。然后,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设置提升等级,激励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在每个月、每个季度、每个学期末,结合“星级”评价情况,评选“进步星”“擂主”“小达人”,奖励学生,这样能有效激励学生高质量地完成教师布置的多样化作业[9]。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策划“优秀作业”“进步作业”“计算大王”等主题作业展示活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好胜心,使学生不断巩固知识,提升数学学习能力和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在新时代,教师需要对数学教学不断创新,就小学数学作业设计而言,需要数学教师明确作业目标,从教学内容出发,选择合适的作业方式,真正给学生搭建平台,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融入日常的实际生活,发现数学之美、数学之趣、数学之用。对此,教师应深度解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全面理解优质数学作业的育人价值[10],精准掌握数学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详细了解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力提升情况。在此基础上,明确教学目标,设计优质数学作业,进一步实现减负增效的教学目标,促使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宇凡.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高段统计与概率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23.
[2]陈艾琳.数学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调查研究[D].成都:成都大学,2023.
[3]王晓坤.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中段数学作业分层设计研究[D].银川:宁夏大学,2023.
[4]罗羽希.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作业设计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2023(04):81.
[5]黄萍.小学数学教师基于核心素养的作业设计现状与对策研究[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2022(03):22.
[6]耿冬韵.“双减”背景下小学高段数学家庭作业现状及对策研究[D].固原:宁夏师范学院,2022.
[7]孙珍珍.核心素养视野下小学六年级数学家庭作业的优化设计研究[D].淮北:淮北师范大学,2021.
[8]丁艺嘉.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21.
[9]祁兴宇.全面质量管理视角下小学高段数学作业优化设计的行动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2020(04):111.
[10]魏文军.数学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20.
编辑:彭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