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渗透
作者: 童继红【摘要】“教之道,德为先”,在学校的各项教育活动中,德育是重中之重。为了有效开展德育工作,落实立德树人理念,教师应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脚踏实地地培育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章从主题教育活动、公益活动、生活实践活动、小组合作实践活动等方面入手,对德育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渗透途径进行了剖析。同时,站在教学角度提出了一些保障措施,确保德育工作顺利有效地展开,落实到位。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德育;渗透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01—0019—03
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小学教育愈加注重德育。教师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拓展德育渠道,丰富德育内容,有利于提高德育工作的有效性,进而发展学生的道德品质。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德育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渗透的有效途径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类型丰富,常见的有主题教育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生活实践活动和小组合作实践活动[1]。教师在这些活动中渗透德育,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会感悟德育内容,有助于自觉提升思想道德素养。
1.组织主题教育活动。主题教育活动有着鲜明的主题和明确的目标。通过主题教育活动,能使德育纵深延伸,持续深化渗透,引导学生学习传承正能量,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2]。实践中,教师要以社会公德、爱国主义教育、生命教育等为主题,精心规划安排相应的主题教育活动,制定完善的主题教育活动实施方案,有计划地逐步展开。主题教育活动不是一次性的,应是一个连贯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确定主题后,教师应根据教学时间安排统一统筹制定主题教育活动实施计划,明确每一个阶段的活动内容和任务,并按照步骤实施。以“社会公德—人人爱护公共设施”主题教育活动为例,教师以一个学期为周期,分三个阶段实施活动、渗透德育。第一个阶段:围绕“职责教育”,强化学生的主人翁意识;第二个阶段:围绕“爱心教育”,培育学生爱护和保护社会公共设施的主体意识;第三个阶段:围绕“实践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身体力行地切实践行社会公德。
2.组织公益活动。公益活动是一种以出钱、出物、出人等为手段的,支持某项社会公益事业的活动。此类活动蕴藏着丰富的社会正能量,体现着良好的道德素养和精神品质,富有人间大爱。所以,教师把公益活动纳入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来,通过公益活动来宣传正面、积极、健康的思想观念,有助于促进德育的渗透。具体做法为,教师从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入手,结合学生身心特点,组织一些公益文化活动。如,捐助型的义演、义卖、主题捐赠等公益文化活动,竞赛型的歌咏比赛、征文比赛等公益文化活动,慰问帮扶型的文艺演出、清除垃圾等公益活动。这些公益活动类型多样,趣味性强,符合学生特点,学生有着很强的参与欲望。对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参与公益活动,让学生在一件件小事中提高道德素养。例如,教师定期组织学生到社区养老院、孤儿院等地方慰问演出,在慰问活动中,学生们唱歌、跳舞、讲故事,带给老人们、孤儿们欢声笑语,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们懂得了关爱、帮助才是世间最美好的“良药”,自身的德育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3.组织生活实践活动。常言道,生活即是教育,生活处处有教育。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要突破单一化的教学形式,开展一些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活动,并把德育内容融于其中[3]。这样不但能增加实践活动和学生生活的契合度,增强德育效果,还能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促进教师和学生、家长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所以,教师可结合学生生活组织安排一些实践活动,如做家务、洗衣服、打扫卫生等。对于高年级学生,教师可以让学生到社区、街道等场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性实践活动。活动结束后,教师要求学生写一份个人实践体会报告,让学生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学生写报告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会和老师、家长交流,向他们传递自己的感受或寻求疑惑解答,而教师、家长也会从德育的角度耐心指导学生,促使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进一步得到升华。
4.组织小组合作实践活动。当前,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有着明显的利己思想,不懂得团结协作。对此,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教师可以多多组织团体型的实践活动,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组织学生实践操作,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又能培育学生的团结、互助、友爱等思想品质,让学生得到很好的德育熏陶。比如,教师组织调查、访问等小组合作实践活动。活动过程中,学生们组内分工,各自履行职责,展现自身才华,体会到集体力量的强大,对团结、互助等产生了深刻的体会和感受。此外,教师还要在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让学生有所思、有所想,升华学生体悟。讨论中,教师要条理清楚地总结学生在小组合作实践活动中的表现,适当表扬在团结、互助等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学生。同时,点明学生表现出来的思想问题,如懈怠、懒惰等,让学生清楚认识自身所存在的问题。通过这样的总结活动促进学生思辨,使学生深化认识、反思己过,进而提升思想水平。例如,教师以“风筝制作”为主题组织小组合作实践活动,让学生分工协作,共同制作完成一个风筝。活动前,教师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要求各组学生合作完成资料收集、材料准备、剪裁、制作等工作。在任务驱动下,有的学生搜集整理风筝发展史等资料信息,有的学生准备竹篾、纱纸条等材料,有的学生绘制风筝图样,有的学生按照图纸剪裁材料……大家各司其责,团结协作,不亦乐乎。
二、德育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渗透的保障措施
1.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环境有育人功能。所以,学校作为德育实施方,首先要注重德育工作,其次为综合实践活动营造适宜的德育氛围[4]。比如,每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前,组织全校、全班动员大会,宣传活动主题,让学生认识德育内容。同时,在学校走廊、班级版画等位置粘贴“真爱生命、爱护环境”等宣标语。最后,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还要发挥自身的导向作用,及时宣传德育内容,为学生提供鲜活有趣的案例故事,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对于学生的想法、感悟,教师要给予大力支持,允许学生说出真实的想法,创设一个自由、民主、开放的表达环境,确保德育得以渗透。
2.明确德育目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丰富,德育主题也很多,二者的内容虽然有所重合,但是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所以,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内容时,教师需要全面分析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和德育内容是否契合,以此找出二者之间的共同点以明确德育目标。教师要以目标为导向,确定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确定主题内容时,教师需要考虑以下两个因素:第一,是否具备思想性。所确定的活动主题要反映社会主义精神,契合时代主题,有显著突出的教育价值;第二,是否具备贴合性。活动主题要符合学生身心特点,贴近学生生活,契合学生情感需求,能够引起学生共鸣。只有满足了以上两个方面的条件,活动主题才具有德育作用。
3.加强过程设计。执行和安全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顺利有效实施的两个关键条件[5]。特别是小学生年龄偏小,教师需要确保学生在活动中的人身安全,不能为了德育而忽视学生安全。所以,教师应尽可能地选择那些学生力所能及的实践活动,并做好活动过程的安全保护工作,这样既能保障学生安全,又有德育效果。除了考虑学生安全外,教师还要精心准备,认真设计活动实施过程,事先预设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并安排防控措施,制订应急处理方案。通过对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的精心设计,教师全程掌握活动进程、保护学生安全,使得德育渗透有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保障。
4.注重评价反馈。任何活动的顺利实施,任何教育的有效渗透,都离不开及时、客观的评价反馈。为了实现德育目标,教师要在综合实践活动结束后开展教学评价工作。通过过程性、结果性的教学评价,对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德育渗透情况、学生接受程度、德育效果等进行全面考核,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调整。一旦发现问题,教师必须立即剖析原因,及时弥补,以完善活动内容。教师应借助评价反馈了解实际情况,吸收有益经验,弥补不当之处,进而为下一次的活动提供借鉴。
总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有利于培育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所以,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要通过主题教育活动、公益活动、生活实践活动、小组合作实践活动等活动不断渗透德育内容,引领学生思想道德正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巩秀玲,段兆晖.小学低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价值与有效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8(09):50-52.
[2]何铁勇.“生活根·实践魂”教学主张的提炼与实践[J].现代中小学教育,2020(05):29-33.
[3]张保勇.依托学科活动,“深淘滩、低做堰”,落地核心素养——由“樱花语文”学科活动引发的思考[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9(03):71-73.
[4]徐昭东,王家云.核心素养视域下综合实践活动师资队伍的建设[J].教学与管理,2019(36):62-64.
[5]刘丹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现实困境及其破解[J].教学与管理,2020(09):85-87.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