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劳动与职业启蒙教育实践研究
作者: 李圆玲【摘要】加快完善中小学劳动课程建设,为学生搭建成长和实践的平台,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是新时期劳动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文章就围绕“双减”政策,有计划、有步骤地深入开展劳动教育,以丰富开放的劳动实践项目为载体,推进中小学与中职学校共享共建劳动实践基地,提升劳动教育的内涵和品质作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劳动教育;职业启蒙教育;实践基地建设;职业体验
【中图分类号】G40-0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01—0022—04
2022年秋季开学起,劳动教育课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基于普通中小学和中职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现状,如何利用现有条件共享共建实践体验基地成为摆在教师面前的全新课题。目前,迫切需要改革实践体验场所各自为政、零星散乱、不成体系的局面,整合区域劳动教育资源,因地制宜开放各类实践基地和场所势在必行。
一、加强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的现实意义
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贯穿社会、学校、家庭等各个方面,中小学和中职学校充分利用各自资源优势,统筹整合资源配置,共享共建纵向贯通的高水平劳动教育实训基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开展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是培育时代新人的需要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就是要从小培养学生具有积极向上的劳动意识,养成劳动光荣的优秀品质,体会到劳动无高低贵贱之分,进而培养他们节约、勤奋、拼搏、积极的劳动价值观。职业启蒙教育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感悟职业理念和启蒙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通过实践体验和技能训练,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培养兴趣、树立理想,为以后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培养学生劳动价值观和职业教育观是时代发展的需求
近年来,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社会上出现了轻视基层劳动者,甚至歧视和否定普通劳动者的现象,部分家长对劳动实践教育持否定态度,这种错误的偏见和认知无疑是十分有害的。加强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就是要引导他们纠正观念上的错位,创造条件让学生适当参加力所能及的校内外劳动,使他们理解和认识到劳动实践教育不仅可以磨炼意志,还可以拓宽思维和视野,对自身健康成长意义重大。
(三)劳动教育是中小学与中职学校共同育人的需要
目前,中小学基础教育普遍以知识教育为主,劳动教育缺乏具体的场所和体验基地,而中职学校的实习实训基地和实践场所涉及各行各业,将劳动教育引入中职学校实践场所加以利用,既可以节约资源提质增效,又能让中小学生因为教育环境的改变而产生更大的参与兴趣和热情。中职学校的实习实训基地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具备完善的服务功能,尤其是在校企合作育人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能为高年级学生进一步延伸和拓展校外学习观摩的空间,使他们近距离接触到生产一线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和企业文化,增强学生的感性和理性认知。
二、开展劳动与职业启蒙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现状
劳动教育与职业启蒙教育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需要中小学和中职学校统一认知,共同推进和构筑横向融通、纵向贯通的教育新模式。在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中,相互搭建平台,形成合力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对劳动与职业启蒙教育的社会认知有待提高
长期以来,学校形成的“升学热”和“名校热”严重冲击了社会对劳动与职业技能教育的重视度,劳动技能教育地位低下。同比西方发达国家来看,我们国家针对劳动与职业启蒙教育的配套政策和具体措施相对薄弱,这种情况其实与我国的现实状况和传统观念有很大的关系。从社会层面看,社会普遍关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建设,而对与社会基础相关的劳动与职业技能教育则被边缘化,关注度处于社会的末位,重视程度不高。从学校层面来看,学校办学水平和能力的高低取决于学生优良率和升学率的高低,最终的考核结果还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来研判。从家庭层面来看,传统的家庭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升学和未来的就业,关注的都是热门行业,而对劳动教育关注度偏低。
(二)尚未形成完整的劳动与职业启蒙教育体系
中小学开展劳动与职业启蒙教育,要充分挖掘利用各方面的资源,要把社会作为开展劳动教育的基础,把学校作为开展劳动教育的主体,把家庭作为开展劳动教育的辅助,形成完整统一的劳动与职业启蒙教育体系,三方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现阶段,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涉及的各种社会资源还不成体系,现在国家出台的“双减”政策,目的就是要通过大幅度压减学生的学习和课业负担,通过劳动观念的培养来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但现实情况仍是绝大多数家庭的观念还是被升学考试所主导和左右,这种应试教育占主导的观念,使学生劳动实践能力的培养受到了极大限制,参与劳动技能教育的观念难以真正形成,对学生未来人生职业规划也很难形成比较清晰的认识。
(三)劳动与职业启蒙教育缺乏有效的衔接联动机制
目前,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国家明确规定要入校入课,但是长期以文化课程为绝对主体的办学模式,使得劳动教育被边缘化。学校开展的德智体美劳教育大多局限于校园内部,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学生参与劳动与职业启蒙教育受到诸多限制,很多优秀的社会教育资源很难和学校进行有效的衔接而走进校园,学生难以从中受益,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如何尽快形成全社会参与的有效衔接联动机制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四)师资建设上还存在结构和能力上的瓶颈
从横向对比来看,学校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在来源与数量、结构与能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主要是劳动教育师资队伍来源较为单一,数量规模相对不足,教师队伍结构不尽合理,团队建设不足,教师实际能力、素质还有待提高,教师的评价和考核体系还不完善,缺乏激励机制。中小学劳动课程的开设需要教师进行整理家务、种植养殖、手工制作、职业技能等多方面的知识储备,中职学校教师也需要劳动和综合素养能力的强化,双方才能形成联动效应。多渠道提升教师开展劳动与职业启蒙教育的能力,进一步打造中职学校职业启蒙教育的品牌和特色[1],是今后劳动实践教育改革发展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
三、中小学与中职学校共享共建劳动实践基地的实践探究
中小学与中职学校共享共建实践基地既有现实基础又有很强的实际操作性。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分别属于不同类型的教育,因其教育出发点和侧重点的不同,导致双方在合作共享共建实践基地方面还存在现实的困境。职普融通和贯通的教育发展新思路,需要中职学校重新构建和定位劳动与职业启蒙教育实践架构体系,为中小学开放实践基地和场所,是中职学校应该履行的社会责任,也是教师需要认真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一)分学段开展劳动实践教育要有长远规划
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劳动教育课程正式开展和实施,为学生提供更多优质的劳动实践教育场所,这是中小学普遍面临且需要尽快解决的一个问题。利用中职学校现有的实习实训基地加以完善作为中小学生的实践场所,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劳动者的身份认同,又能将真实的体验和感悟融入劳动教育的全过程。
职业体验是实施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方式之一,鼓励中职学校参与中小学职业启蒙教育是普职融通的一种途径,不仅拓展了中职学校的教育和服务职能,也给中小学生一个体验未来职业的机会[2]。按学生的年龄段和学段开展适合的劳动与职业启蒙教育需要适时而为,其基本要求既有共同点又有很大的区别。在小学阶段,小学低年级学生可以进行物品整理、打扫卫生、擦洗门窗、分类清理垃圾和简单的手工制作等,并适当参加劳动和环保类公益活动,引导学生感受劳动带来的乐趣;小学高年级可以开展煮饭、炒菜、环境卫生、种植养殖和基本的手工操作等活动,组织学生到中职学校实习实训基地观摩体验,让学生学会并掌握几项有用的生活技能。在初中阶段,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家庭清洁、种植养殖、环境美化设计、手工制作、科技实践以及简单的中餐烹饪和社区服务性公益活动,组织学生到中职学校实习实训基地适当体验具有专业特色的实践操作,使学生获得初步的职业体验。在高中和中职阶段,每学年要安排不少于一周的时间对学生进行职业启蒙实践教育,利用中职学校的实习实训场地让学生亲身实地观摩体验,使学生在实践中成长并提高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
(二)建立互联互通的实践共享机制
中职学校实训场所可以通过开展观摩演练、现场实习操作等形式向普通中小学开放,为学生提供现场动手演练的机会。中小学的课外实践场所也要同步向中职学生开放,通过实践教学模拟演练、结对帮扶、学徒帮带等方式开展劳动实践教育,实现和促进中小学与中职学校实训基地的互联互通,提升共享共建实践基地内涵建设的能力和水平。如,中餐烹饪专业实训室可以用作炒菜、做饭、洗碗等实践体验场所;幼儿保育和护理专业实训场地可以开展家庭清洁卫生、整理衣物、收拾餐桌等体验;机械加工和机电专业实训场地可以用作学生基本操作和观摩学习的实践训练场所等。
(三)提升学校实践基地内涵建设能力和水平
1.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实现劳动与职业启蒙教育师资队伍综合素质的提升,关键在于建立健全相关的激励和评价制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将教师被动成长转变为主动、自觉的个人成长需求,让教师自我提升需求成为教师综合素养提升的内在驱动力。凝心聚力打造一批名师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非遗传承工作室等起带头引领作用的专家团队,还可以通过引入社会技能型人才兼职授课、企业家入校讲座、典型案例推介、在线精品课等活动,培育一批有绝活、善育人的高水平劳动与职业启蒙教育师资队伍。
2.构建全新的课程培养体系。要引导学校通过研究编写劳动指导手册、行业适用教材、研学旅行课程,推动开发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新型劳动教材,并一体化设计包括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材研发、定期评估等环节来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学校要将劳动教育纳入学校正常的教学计划,在具体安排上,小学低年级学生劳动教育每周不少于1个课时,小学中高年级和初中学生每周不少于3个小时,高中(中职)阶段每学年不少于一周。同时,中小学和中职学校要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依托当地文化旅游、红色教育、纪念馆、非物质文化传承基地等场所,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生态文明、创业创新、乡村振兴的教育引领功能,开发综合性的校外实践教育系列课程。
3.创新劳动教育综合素养评价机制。单纯以学生成绩和排名为结果的评价标准,导致我国中小学的劳动教育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推进[3]。这就需要我们完善和修订学校“劳动教育+技术技能”的评价制度,探讨将劳动实践教育纳入“学分银行”进行管理。把劳动教育评价指标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通过公开招标引入社会第三方评价机构对劳动教育进行标准化评估和跟踪监测,促进评价结果科学精准的应用,推动劳动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向纵深发展。
(四)发挥企业文化对职业启蒙教育的作用
校企合作是实现在生产实景中开展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助力生产的重要实践与尝试。鼓励区域内技术前沿企业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为学生劳动实践和观摩学习提供支持,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学中干,在干中学,零距离地感知企业精神。通过组织学生到校企合作企业车间参观实习,体验更加真实的职业场景,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理念,了解企业对技能人才和技术岗位的要求,使之融入企业文化,在实践中认识自我,争做新时代的建设者、劳动者和实践者。
(五)营造良好的劳动教育社会氛围
建立劳动教育实施和宣传的长效机制。中职学校作为中小学劳动实践教育的共建共享场所,尤其要注重打造具有浓厚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在景观文化、楼道文化、实训室文化、文明校园创建、语言文字示范校等方面多点发力,提升和营造学校独特的内涵建设水平。要通过举办“职教宣传月、活动周”“职业体验日”等系列活动,免费向中小学生及家长开放实习实训基地,扎实开展政策宣传、展示办学成果、宣传典型人物与事迹,全方位、多角度地宣传劳动与职业技能教育,积极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社会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高山艳.中职学校面向中小学开展职业启蒙教育的现状研究——基于北京市11个区19所中职学校的调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10):51-59.
[2]胡怡,陈选能.中职学校参与中小学职业体验教育研究[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22(01):55-58.
[3]何欢.当前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路径[J].内蒙古教育,2018(24):127-128.
编辑:张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