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学校教育生态优化策略
作者: 史千云【摘要】“双减”政策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学校教育生态优化势在必行。学校教育生态优化,不仅要关注学校内部的课程与教学、教师与学生、课后服务等问题,更要关注学校外部的家庭与社会。学校教育生态优化,旨在回归教育的本真,回归学生发展的常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文章结合实践就“双减”背景下学校教育生态优化策略作一论述。
【关键词】“双减”;学校教育;生态优化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01—0030—04
一、问题的提出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提出“构建教育良好生态,有效缓解家长焦虑情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良好的教育生态有助于教育高质量发展,有助于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适宜学生发展环境,真正使学校成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阵地。“双减”背景下学校教育生态仍面临着五个突出问题:一是学校违背教育规律,加重学生课业负担,学生全面发展受阻,恶化了教育生态;二是高质量、多样化、特色化的课程体系尚未形成,课堂教学“减负增效”目标没有很好地实现;三是聚焦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打造高效课堂,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亟待提升;四是学校课后服务水平较低,不能满足中小学生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五是协同育人的“家校社”合作共同体尚未形成。为此,笔者针对“双减”背景下学校教育生态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策略,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二、文献综述
关于“双减”背景下学校教育生态优化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从全面修复教育生态的角度,将学校教育生态作为一个子系统来研究。有学者认为全面修复教育生态,应该从学校教育自身、学校与校外、学校与家庭、基础教育公共服务供给四个方面进行变革[1]。有学者认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生态重构,要实施特色化发展战略,构建以教育生态为核心指标的政府绩效考核制度和自主多元的考试招生制度。学校要推进以个性化、开放化、智慧化为特征的课程改革[2]。二是从学生健康成长及学生学习生态的角度重塑基础教育生态。有学者认为忽视学生成长是导致教育生态失衡的重要原因,疏堵相济是重塑良好基础教育生态的基本措施[3]。有学者试图建构和谐共生的学生学习生态系统,力促“减量增效提质”以及实现家校社协同共进育人的可持续发展[4]。三是从生态学视角下研究作业问题。有学者认为作业问题绝非单纯的作业设计技巧和作业管理技术问题,而是一个综合性的生态问题,需要从生态学的视角出发,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进行研究[5]。综上所述,国内学者对“双减”背景下学校教育生态问题的研究涉及教育的方方面面,但是总体来说,要么是宏观整体性的研究,要么是学校微观某一方面的研究。本研究将学校视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能够更加准确地厘清学校的真实态势,据此提出更加有针对性、更加有效的措施,进而优化学校教育生态。
三、“双减”背景下学校教育生态优化策略
(一)遵循教育规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国教育实践证明,只有遵循教育规律,教育事业才能顺利发展;反之,教育工作就会受到挫折。近年来,由于片面教育的功利性、短视性,加重了学生课业负担,违背了教育规律,恶化了教育生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使各级各类教育更加符合教育规律、更加符合人才成长规律”,这是学校按规律办事的根本指导。遵循教育规律,学校理应关注以下六个问题。
1.完善立德树人的机制举措,改革学校评价体系。学校要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改革“唯分数”的教学评价体系,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应该更加全面、更加多元,必需巩固提升素质教育的成效,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
2.坚持五育并举,完善德育工作体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科学设计理想性与现实性相结合的德育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德育工作实施方案,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德育工作方式方法,科学构建学校、家庭及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环境,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
3.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着力提高智育水平。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同时要激励学生动手动脑、追求创新,坚决摒弃“唯智育”“唯分数”的错误观念,防止学生学业负担过重。
4.开齐开足体育课程,增强学生体质。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学校不但要保证学生每天体育活动的时间,而且要改革体育教育方式方法,使体育教学既有趣味性,也有专业性,以体育锻炼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
5.开好美育课程,提升学生美育素养。学校应当立足本土,发掘课程资源,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校本美育课程。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学生艺术展演活动,鼓励组建各类学生艺术社团,多措并举,促进学生形成艺术爱好,提升艺术素养。
6.加强劳动教育,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学校要根据学生的身体状况因地制宜,灵活多样,注重实效,实施劳动教育,让学生在劳动中有所发现,在发现中有所创新。
(二)构建高质量课程体系
课程是学校教育系统中的核心要素,是社会主导教育价值观念的具体表现和集中反映。长期以来,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片面追求升学率热度不减,许多先进的教学理念不能真正得到落实,“双减”政策为学校构建高质量课程体系带来了机遇。学校课程要与学生学习生活紧密联系,通过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校本化改造及开发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来增强课程的满意度。对此,学校应以“双减”政策为契机,打破固有的以学科知识逻辑为依据的路径,实施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程改革,实现课程内容“素养化”。充分挖掘、整合学校与社会、家长等课程资源,在丰富课程资源的基础上构建高质量课程。只有形成高质量、多样化、特色化的课程体系,才能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才能为课堂教学“减负增效”提供保障。
教育教学是学校工作的生命线,“双减”政策提出了“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的新的减负思路,“双减”背景下课堂教学改革以“减负增效、提质培优”为目标导向。为了实现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教师理应关注以下三个问题。
1.课堂教学需做到“应教尽教”。教师应当明确教学目标,把握教学重难点,突出知识脉络,让该讲得讲精讲透,帮助学生建立起相关的知识框架体系,确保每一个学生学会学懂。
2.教师需要将教学策略精细化。教学过程中既要关照学生群体,又要关照学生个体,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个性差异、兴趣爱好切实做到因材施教。
3.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学会学习。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心下移,注重每个学生的发展。学生只有在校内“吃得饱”“吃得好”,学生的差异性要求得到满足,“双减”政策才会落地见效。
(三)提升教师的能力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是承担教书育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专业技术人员,“双减”政策落实的关键在教师。提升教师的能力素养,需要关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1.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提升教师的育人能力。要坚持“四有”好老师标准,作学生全面发展的引路人和指导者,将立德树人渗透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育教学之中,坚决摒弃有偿补课等一切违背教育规律的行为,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2.唤醒教师的课程意识,提升教师的课程领导能力。教师只有不断充实课程理论知识,不断提升课程领导能力,才能了解课程的真谛,为学生在课程方面提供全方位指导,也才能使学生选择适宜于自己潜能的课程,进而使每个学生都能“看见自己”,激发学生向上的信心,帮助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
3.聚焦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要围绕“双减”政策要求,聚焦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打造高效课堂。课堂教学中要避免“满堂灌”,避免“话语霸权”,让学生充分地参与教学,实施“参与式教学”;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让课堂充满快乐,实施“愉快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实施“创新教学”。
4.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升教师的研究能力。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研究主要由教育专家及各级教研人员承担,他们才是教育科研的“局内人”,研究的主流方式是“书斋式”研究,而广大教师尤其是一线教师很少从事“现场式”研究。面对“双减”背景,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显得非常紧迫。比如,中小学作业问题专业性极强,不仅涉及专业知识,还涉及教育学、心理学等诸多学科。要真正地实现“减负增效”,提升教师科研能力刻不容缓。只有教师学会系统设计符合学生学习规律和年龄特点的高质量作业,才能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四)聚焦个性化学习需求,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
“双减”政策明确要求“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保证课后服务时间、提高课后服务质量、拓展课后服务渠道、做强做优免费线上学习服务”等,满足中小学生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中小学课后服务涉及课程、师资、经费三个基本问题,对此,要做好以下几点。
1.建立健全学校课后服务课程体系。学校课后服务主要是满足学生个性化及实践性学习需求,所以,学校要根据学生差异性的特点自主设计课程,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让学生选择。学校课后服务课程主要由学校教师构建,对此,教师要立足现实,因地制宜,根据学生需求开发新课程。同时,也可以将自己已经开发的校本课程再完善、再充实,供学生课后再选择、再学习,也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与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合作,开发服务项目与课程,或者聘请学生家长、各行各业的能工巧匠、非遗传承人物开设特色课程,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课程需求。
2.打造一支德才兼备的学校课后服务师资队伍。学校课后服务是为了满足学生“作业、实践、扶弱、特长”等多样化学习与发展需求,不是“集体教学或补课”,为此,学校应当致力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养的培育,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新挑战和新要求。学校要提升本校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意愿及现实能力,积极探索教师弹性上班制度,使教师能够灵活安排自己的时间,进而保证课堂教学及课后服务的质量。还可以建立区域教师资源共享机制,让一线教师以“走教”的形式进行课后服务。
3.探索资金的多元分担机制,提供课后服务的资金保障。中小学课后服务是准公共产品,应形成包括政府、企业、社会、家长等参与的资金分担多元主体。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加大教育资金投入,使学校的硬件设施以及人员配置能够满足课后服务的需求,为学生课后服务提供更好的物质保障。同时,鼓励企业、社会、家长为课后服务提供资金支持,学校应专款专用,使有限的教育资金产生最大的育人价值。
(五)理顺关系,构建协同育人的“家校社”合作共同体
1.守好主责主业,突出学校主体地位。“双减”政策要求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各归其位、协同育人。学校不仅要从课程、师资、管理等多方面为减负工作助力,更应注重教师素质提升、教学方式变革、学习氛围营造和校园文化建设,实现“减负”与“提质”的整体性推进;学校不仅要开展更加有效的家校合作,做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工作,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更应引导社会教育重新确立在教育生态系统中的自身定位和身份认同,充分发挥社会教育在素质拓展、品德培养、闲暇教育等方面的优势。
2.动员家长,彰显家庭教育的关键作用。家长应转变固有观念,主动参与教育活动,认真关注孩子健康,真正尊重教育规律,突出发挥家教作用,只有这样,才能缓解自身的焦虑与不安。
3.联合社会,发挥合作共育作用。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教育学习是一个系统工程,应当具有良好的社会氛围和社会环境,只有各方同心协力,各尽其责,才能真正形成“家校社”共育的良好教育生态。同时,要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参与教育的积极性,尤其要调动各级青少年活动中心、少年宫等辐射面广的校外教育机构参与的积极性,共同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张志勇.“双减”格局下公共教育体系的重构与治理[J].中国教育学刊,2021(09):20-26.
[2]范涌峰.“后减负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生态重构[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6):42-52.
[3]马陆亭,郑雪文.“双减”:旨在重塑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生态[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学版),2022(01):79-90.
[4]钟佳容,欧阳修俊.“双减”背景下学生学习生态系统的分析与优化[J].当代教育论坛,2022(03):98-107.
[5]周序,张钰苑.“双减”政策背景下的作业研究基于教育生态学的启示[J].现代教育管理,2022(11):120-128.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