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 桑文学【摘要】地方资源是历史课程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地方资源作为教材内容的延伸,与学生生活的现实世界直接相连,由此,地方史逐渐进入历史教学视野,并且确立了其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教师如果能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挖掘和利用地方资源,就可以充分展示历史学科的魅力,其作用是众多辅导材料无法替代的。文章结合教学实际,从氛围营造、方法传授、情感引领、体系构建、培养情怀、提升能力等六个方面分析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将地方资源有机联系起来,并运用到教学中,以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中历史;地方史;有机结合;氛围;情怀;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01—0069—04
当前,高中历史教学内容与新时代学生的社会生活背景关联甚少,再加之教学方式的单一,导致学生的历史学习效果不理想。为了进一步有效提升学生历史学习效果,笔者尝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将地方资源引入,探索其与教材的有机联系并加以运用。在实践中笔者发现,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丰富历史教学内容,同时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进而提升高中历史教学的效果与质量。
一、新时期对历史教学的再认识
站在新时期的教学岗位上,反思传统的历史教学,笔者对新时期历史教学有一些新的认知,这是研究地方史融入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实践和研究的理论和思想基础。新时期的历史教学过程,不仅仅是简单的学科知识传递,更应该针对学生的特点,转变思想,更新观念;以德育为先导,以公民教育、认知教育及创新思维教育为侧重点,充分发挥历史课程的教育功能,形成历史学科自己的特色。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想规律进行教学设计,使学生获得全面的知识,具备良好的品行,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把学习历史的首要任务界定为:帮助人们从青少年起一直到死为止学习如何做人,帮助人们理解做人的道理。由此可见,德育教育功能是历史教育最重要的、本质的功能[1]。
二、历史教学中运用地方史的必要性
中学历史教育的重要目标是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但现行教材虽然经过多次修订,并且在内容上做了较大的调整,但依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偏重历史学科的“知识系统”,教材内容格式化,视野和思维不够开阔、缺乏生动具体的情节;带有浓厚的“通史”味道,过于强调教化功能,弱化了历史教育的其他功能;且只注重结论,较少深入分析原因,很少叙述生动的史实,缺乏趣味性;缺乏时代感等[2]。
为了弥补统编教材这方面的缺陷,并重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必须在教学中让学生能够想象历史、进入历史、了解历史,并感受和发现身边的历史。因此,在当前的中学历史课堂中,教师在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大历史的同时,还应该使学生获得对地方历史、地域文化的认知。教师可通过向学生提供发生在身边的史料,引导学生阅读和理解材料,挖掘历史的真实,让学生自己对历史材料领悟和思考后得出结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喜欢历史。
三、历史课堂中渗透地方史的意义
1.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知识带有“过去式”的色彩,很多学生觉得枯燥无味。为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在授课中可有效利用当地的历史和社会人文资源,让学生觉得历史原来就在自己身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探究历史的兴趣[3]。
2.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把地方史资源引入历史教学,让教学内容变得直观形象和亲切,会更有感染力。在传授学生历史知识、方法的同时,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把世界和国家的“大历史”和地方的“小历史”有机联系起来,教学环节中渗透地方史,使学生认识到家乡也有许多历史事件、名人和古迹,用这些历史感染学生。学生只有了解了家乡,才能热爱家乡,进而热爱祖国,达到陶冶学生情操,形成健全人格的目的[4]。
3.提高学生探究历史知识的能力。在进行地方史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搜集、整理、演示、讨论、探究,思考家乡在历史上的地位、兴衰与教训等问题。使学生学会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培养历史思维能力,进而提高学生探究历史知识的能力。
四、地方史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1.氛围营造。高中历史教材涉及面广,时空跨度大,单纯通过历史教材认知历史知识,会给高中生带来一定的学习负担,会使历史知识给人一种较强的时空距离感,学生会对学习历史知识产生畏难心理。为有效提高学生的历史认知能力,教师可结合地方史为学生营造历史学习氛围,让学生通过理解地方史,循序渐进地认知国家历史。学生一般都会对自己的家乡有种难以割舍的情怀,因此,教师可以结合地方史勾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营造良好的历史学习氛围,这会简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知难度,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确保学生在学习地方史的过程中,认知国家历史。
例如,甘肃民俗文化多姿多彩,特色鲜明。目前,甘肃省已有甘肃花儿等多项民俗文化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最具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有:兰州鼓子、岷县二郎山的花儿会、洮砚制作技艺,天水的伏羲祭典、清水道教音乐、武山旋鼓舞、秦安小曲,河西宝卷、夜光杯雕、凉州贤孝、裕固族服饰、敦煌曲子戏、永昌万字灯会,西和县与礼县的七夕节(当地人叫“巧娘娘节”)、武都高山戏、文县傩舞“池哥昼”,泾川县的西王母信仰习俗、庄浪县抬阁等。这些民俗文化或以民族、地方特色浓郁见长,或以古老风俗本真性的存留而凸显其价值。当学生在课堂上遇到这些耳熟能详的、生活中常见的东西时,就会产生亲切感、参与感,由此产生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的热情。
2.方法传授。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多以灌输式教学方法为主,突出重点内容,指导学生加强背诵和记忆,这种教学模式的运用并不适合高中阶段的教学,固化的背诵学习方式只会为学生带来更重的学习压力,进而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佳。尤其高中阶段的历史知识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烦琐性,教师应注意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历史知识,更应传授给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才能达到授人以渔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历史知识,进而确保提高历史知识学习能力[5]。
例如,在高三历史知识重点《丝绸之路》的教学过程中,其中以西汉开通两条丝绸之路、唐朝丝绸之路的拓展以及明朝郑和下西洋为主要知识点。在此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依据兰州是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为背景,对学生展开本课的教学,通过这种先了解地方历史,再让学生充分了解兰州自秦朝以来2200多年的建城历史,以及“联络四域、襟带万里”的交通要塞及军事要塞特点等知识进行学习,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认知完善的历史知识。这使学生不仅可以深度掌握地方历史的具体背景,同时可以帮助学生充分了解地方历史与当下的综合信息,从而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使学生深度掌握历史重点知识。与此同时,将地方史与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帮助学生突破学习中的难点问题,以更加轻松的方式探究历史知识并掌握难点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效果。将地方史与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相结合,是深度夯实教学重点并突破教学难点的有效措施。
3.情感引领。“家国情怀”是历史核心素养的其中一项,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历史中不乏民族英雄,他们的英雄事迹感人至深,千古流芳,通过学习他们的事迹,受他们的精神鼓舞,能够自然而然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例如,甘肃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曾孕育了中国最古老的创世神话。三皇之首、人文始祖伏羲氏诞生在天水,在此演绎八卦、教化众生,开创中华文明的肇启时代;黄帝诞生在天水轩辕谷;西王母降凡于泾川回中山;周、秦、唐王朝的先祖由此创业兴邦;天下李氏的根在陇西。如今,甘肃东部的天水、平凉、庆阳和陇西已成为海内外华夏子孙探寻血脉渊源,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和考察观光游览的寻根朝觐圣地。谈起这些,作为甘肃本土的学生必然会产生由内而外的自豪感,由此自然会激发他们进一步去了解和探寻更深层次的知识的兴趣。
4.体系构建。以往的教学体系中,高中历史教学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的阅读范围比较狭窄,通常学习思路仅局限在教材内容中,缺乏拓展和延伸性知识来辅助学生进一步夯实历史基础知识。同时,教学内容单一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缺乏兴趣。改善和解决此问题可以通过拓展和丰富历史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根据地方史延伸至高中历史学习过程中,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为学生构建从地方史到国家史的历史知识学习体系,以此拓展学生的知识范围,强化学习效果,使学生对地方史和高中历史知识掌握得更加透彻。
例如,在高中历史《人民解放战争》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依据地方史“兰州解放”对学生展开教学,使学生充分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兰州市建制的变更情况,以此帮助学生拓展知识并提升学习效果。由此可见,充分利用地方史内容对学生展开教学工作,是丰富和拓展学生学习内容与范围的有效方式[6]。
5.情怀培育。综合能力的培养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其中包含历史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思维能力的培养等。学生在具备完善的能力之后,可以通过自主探究方式掌握更加全面的历史知识,有效提高综合素质水平。将地方史与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相结合,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方式,可以通过地方历史,激发学生认知历史知识的主体意识,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从而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综合水平。
例如,在《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依据甘肃省兰州府辖管狄道、河州二州的内容作为教学辅助内容,对学生渗透地方史内容,然后,使学生学会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历史背景,从而培养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另外,在创新能力与思维能力等多元化培养目标完成的过程中,历史教师同样可以利用地方史对学生进行引导,从而加深学生对地方史的理解,强化学生对高中历史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利用地方史与高中历史知识教学相结合,是培养学生多方面综合能力的有效措施[7]。
6.能力提升。由于地方史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因而有助于学生思维力和记忆力的培养和训练。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对本地区周围地方史料和史迹的搜集调查、访问参观,对本地区出现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座谈讨论及出版专刊、墙报等活动,有利于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理解问题的能力,促进其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与此同时,乡土史资料和地方史资料可以为历史课提供最好的课程资源,也为历史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在网络环境下,由学生分工查找资料(包括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制作整理,完成任务,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都能得到锻炼。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引入地方史资料进行教学,不仅能为教学营造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环境,而且能更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使学生在体验到真实历史的同时,更好地发展历史思维[8]。
总之,地方史资料不仅是历史研究中的宝贵资料库,而且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帮手。“乡土”是学生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地方历史对学生有着更深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教学中恰当运用地方历史,既能丰富教学内容,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想觉悟,更好地实现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目标,发展学生的综合水平与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宋晓梦.杨振宁教授谈教育[N].光明日报,1997-06-27.
[2]余林,王孟懿,胡仕朋.地方史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以黔南州为例[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1(02):295-296.
[3]徐艳玲.“三个为什么”命题的内在逻辑理路[J].人民论坛,2021(27):17-19.
[4]陈志刚.教学设计的变革与大概念、大单元教学的实施[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21(09):21-27.
[5]黄丰.浅议地方史教学在高中历史教育中的渗透[J].海峡科学,2014(11):81-82.
[6]何伟.兰州市地方史课程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开发与应用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9.
[7]周丹君.地方史融入历史课堂教学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4.
[8]于敏.基于地方史资源培养高中生史料实证素养的研究[D].烟台:鲁东大学,2022.
编辑: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