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初中历史教学信息化实践探索

作者: 魏丽君

【摘要】在新课标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信息化是创新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教与学的重要方式。当前的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辅助历史教学方面,存在信息技术应用层次较低、教学过程过分依赖技术、过度设计忽视情感交流等问题,不利于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面对历史教学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在现代信息技术理念的指引下,通过加强历史教学创新技术应用、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有效融合、创设情境促进合作探究等实践,可以有效助力初中历史教学信息化,有利于彰显历史课程精神、践行生本教育理念、提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真正实现以史育人的目标。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历史教学信息化;实践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01—0081—04

历史新课标明确提出,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深度融合[1],这为初中历史教学提供了新的实践途径。但在当前的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信息技术应用层次低、教师对信息技术依赖性大等问题普遍存在,影响着课程目标的实现和育人功能的发挥。在此,笔者结合多年工作经验,围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探究优化初中历史教学信息化的实践策略,通过变革教学理念、创设教学情境等方式,推进历史课程教与学全面创新、融合,破解历史教学信息化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挖掘历史课程的育人价值,从而有效地发挥历史学科鉴古知今、把握历史规律、培育家国情怀、拓宽国际视野的育人功能,实现学生知识获取、能力提升和品德养成的多维发展目标。

一、初中历史教学信息化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承担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使命。”[2]这说明了历史学科的重要价值和历史学科的学习目标。因此,根据义务教育历史学科的课程性质、理念及目标,有针对性地提出历史教学信息化的新命题,这不仅是对课堂教学呈现形式的变革与创新,还是对历史课程育人目标的实践探索。可以说,通过教与学的全方位创新,最大限度挖掘历史课程的育人价值,能够全面提升初中生历史学科素养。

(一)体现历史课程目标、内涵

在新课标背景下,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是学生了解中外历史发展进程、传承人类文明、提高人文素养的课程,具有鉴古知今、认识历史规律、培养家国情怀、拓宽国际视野的重要作用。基于此,通过历史教学信息化,教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整合历史教学资源,让典型史实通过图像、视频、音频等形式重现在学生眼前,打破古今时空界限,变革教学方式,立体化呈现相关历史知识,更好地发挥历史课程鉴古知今的重要作用,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掌握历史规律,拥有家国情怀,形成国际视野。

(二)创新教与学方式,践行生本理念

历史课程的内容是生动、具体的,而不是抽象、概念化的,这就需要教师在历史教学中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深入践行师生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教学,组织学生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活动。在此基础上,历史教学信息化能为生本理念下的历史教学实践注入源头活水。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历史文献、历史影像等积极创设、再现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强化学生对典型史实的认知,逐步深化学生对相关历史问题的理性思考。可以说,信息化教学方式变革了教与学的传统范式,实现了从被动灌输知识到主动掌握知识的转变。

(三)提升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历史课程的育人目标在于使学生通过历史学习研究,能够明理、增信、崇德和力行,形成促进自我全面发展的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而培育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五个方面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则是基础。通过历史教学信息化,教师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把历史课程内容进一步具象化,使学生形象地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内涵,使学生了解时间和空间历史概念,还能培育学生的史实研究意识,更好地获取历史知识,成为厚植家国情怀的时代新人。

二、初中历史教学信息化的突出问题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为历史课程教学提供了新的教学技术和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有效促进了教与学的良性互动、融合。但在实际的历史教学实践中,仍存在信息技术应用层次较低、教学全程过分依赖技术等问题,没有完全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高效融合,使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一)信息技术应用层次较低

面对“现代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要求,一些教师过度追捧信息技术,每节课全程运用相关信息技术开展课程内容教学,但运用信息技术的方式比较单一,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没有较好地结合,使信息技术成了历史教学的“装饰”。而在以教师讲解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不高,再加上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高,并没有充分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再现历史情境,没有通过积极发挥微课等优势、多维度开展探究性学习,历史教学信息化难有实效。

(二)教学全程过分依赖技术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一些历史教师过度依赖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设备加快历史教学进度,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来不及消化相关知识,影响学生的历史学习积极性,最终影响了历史教学的效果。比如,一些教师在历史课堂上侧重于使用信息技术,而忽视、淡化了关于实质性历史问题的阐释,使教学流于形式、浮于表面,不但没有真正提高课堂效率,还影响了历史教学质量。

(三)过度设计忽视情感交流

在历史教学中,一些教师为了展现课堂信息技术,在课前提前精心设计了较多的信息技术教学展示环节,忽视了教学内容本身的价值引导、思想内涵,忽视了师生在课堂互动中的情感交流。这种为展现信息技术手段而设计的教学活动往往缺少“灵魂”,学生在课上往往被动牵引,按照教师的设计行动,并未真正自主探寻历史知识,师生互动也未产生有效的情感交流,难以实现真正的教学目标,现代信息技术的辅助教学作用并未有效发挥。

三、初中历史教学信息化实践策略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将“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列为十大战略任务,提出利用现代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那么,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深度融合、实现历史教学信息化,就需要从实际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出发,加强历史课堂创新技术应用,促进信息技术有效融入教学,创设情境促使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实现教与学更好地融合,更科学、更有效、更高质量地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一)加强历史教学创新技术应用

初中历史教学信息化旨在以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方式变革,实现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深度融合。这需要加强历史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组织形式等方面有效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历史课堂的“技术含量”。

1.促使教学内容多元化。在信息化时代,教师可选择的图片、音频、视频教学资源比较多,可根据历史课程需要有效选择和组合,给学生更丰富的教学体验。比如在讲“原始农耕生活”相关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对大量出土器物图片进行分类比对,反映原始社会生产生活的发展。也可以把相关地方性历史资源纳入教学中,如在讲“两汉的科技和文化”相关教学内容时,为了深化学生对相关历史内容的理解,笔者通过平凉市博物馆官网,引领学生进入360°全景展厅,参观汉风藏韵——佛像艺术陈列、道源崆峒——道文化陈列,让学生更真切地了解相关历史文化的发展。

2.促使教学手段多样化。传统历史课堂上,教师讲历史、学生听历史,而现在的历史课堂离不开教师对现代化技术的运用。目前,泾川县普遍采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辅助教学,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图片、视频、文字等教育资源切换,最大限度地优化教学方式。尤其在讲授中外古代历史相关内容时,学生对相关内容比较陌生,教师可采用多媒体技术手段激活课程内容,让抽象的历史知识具象化,从而提升历史课堂教学效果。不仅如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通过智能化、数字化技术手段,让历史“活”起来,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交互式、拓展性学习,从不同视角认识和分析历史,促使历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二)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深度融合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过分依赖技术导致历史教学过程形式化、内容浅表化。要改变这个情况,就需要教师对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准确把握,科学合理地进行教学设计、应用信息技术教学,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互动、高效学习。可以说,历史教学信息化不是将历史教学内容和技术手段简单相加,而是深度融合,这样才能让历史史实阐释与技术表达相辅相成。

1.明确目标,把握重点。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教学内容涵盖古今中外,涉及诸多史实,在教学中明确目标、突出重点,以点带面,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要求。在教师精准把握新课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要求、深入研读教材内容、精准掌握学生学情的基础上,才能较好地开展信息化教学理念下的历史课堂教学。围绕教学重点问题,紧扣学习主题,准确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有效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与历史教学活动开展结合,帮助师生有效解决教学重点难点问题,使教学信息技术运用更有利于教与学,从而助力教学目标的实现和育人功能的发挥。

2.精心设计,综合运用。在历史教学中,有的教师完全依赖辅助教学媒介,忽视历史问题阐释,教学效果不佳。对此,教师应提前做好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提高综合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无论是单一课件的制作,还是多媒体网络教学设计,教师都应遵循实用性原则,适度借助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手段,有效呈现多媒体图片、视频教育资源,更好地阐释历史问题,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当然,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深度融合,还需要教师将多种辅助教学技术与传统教学方法有效融合,发挥各自优势,体现出整体效能。

3.有效引导,高效参与。历史是人文性质的学科,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围绕相关问题进行思考,高效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认真思考怎么处理教与学的关系,有效用好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结合教材内容有效开展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更加深入地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真正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丰富学生的历史文化底蕴,提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三)创设情境,促进自主合作探究

教育是激活、是唤醒,在真实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能直接把结果传达给学生,也不能对学生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3]实践表明,通过积极创设情境、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推进历史教学由前期预设走向现场生成,由被动交流转为良性互动。

1.创设历史和现实情境,促使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历史是过去的事,让学生跨越时空了解真实的历史,需要教师采用信息技术,有效再现历史情境,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让学生移情入境,自然而然地加深对史实的理解。历史信息化教学提倡深度学习、项目式学习和课题式学习,创设现实情境,激发集体智慧。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历史博物馆、纪念馆,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探寻历史,更加深刻地认识历史。如在讲授“抗日战争”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吴焕先革命烈士纪念馆,让学生零距离了解抗战历史、感悟抗战精神,激发爱国热情。比如讲授“中华文明历史起源”“比较两次世界大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的新发展”等内容时,教师可以引领学生从当前事件探寻历史源头,创设以促进学生知识建构与能力迁移为主的现实情境,让学生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通过查阅史料、观看纪录片、撰写报告、完成小论文等方式,从现实情境中探寻历史问题,高效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师生在对话中交流情感、在合作中获得历史认知的目的。

2.创设生活情境,促使学生探究学习。信息化时代,传统的“师教生学”模式变为强调学习者在实践活动中主动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意识。[4]在当前的历史课程教学中,总课时中有10%的课时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主题学习,涉及社会生产生活方方面面,教师通过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情境,使学生了解与之相关的历史知识。[5]而学生可以将所学历史课程与其他课程、社会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发散思维,搜集情境素材,形成探究性学习成果,实现培育历史核心素养、提升生活实践能力的目标。

总之,推进初中历史教学信息化,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深度融合,需要教师在创新技术应用、技术有效融入、教学情境创设、学习方式转变等环节上下功夫,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真正让师生在探寻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认清历史规律,探究历史的魅力,实现以史育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60.

[2]习近平.致第二十二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贺信[N].人民日报,2015-8-24.

[3]连中国.整本书阅读何以对“人”发生更大的作用[J].人民教育,2022(12):39.

[4]朱益明,王瑞德.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从规划到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2:247.

[5]徐蓝,马敏.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230.

编辑:彭雪亮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