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
作者: 石建善【摘要】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能力和素养的培养变得愈发重要,因而,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也就成了每位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文章立足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从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兴趣激发;积极融入生活要素,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落实家校社共育,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三个方面展开探究。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生;法治意识;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01—0096—03
法治意识是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法治意识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总体的教学效率[1]。因此,作为一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基于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理念,引导学生有效学习、全面发展,培养小学生的法治意识,进而为他们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就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一、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应当是以学生为本位的,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才能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在以往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学习效果较差很大程度上是受兴趣影响的。法治意识的培养离不开法律条文的支撑,而法律条文往往是相对枯燥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单纯重视知识的教学方法会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这对于后续很长时间内学生的能力培养是相当不利的。因此,转变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1.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互联网+教育”是当今教育发展的趋势,其倡导将现代流行的信息技术和数字化资源与传统的教育结合,形成“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在知识的展现手段方面,信息技术采取了以视频为主的方法,能调动学生更多的感官,在激发学生学习方面有着相当大的优势。而在法治意识的培养中,其也能以强烈的情感共鸣支持学生学习枯燥的法律条文,让法律条文变得“富有感情”,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记忆有关法律的常识,还能让学生明白知法懂法的必要性,从而减轻学生学习法律的抗拒心理[2]。
2.开展辩论活动,提高课堂互动性。教师无法有效激发学生兴趣的原因,一方面源于较为老旧的教学手段,另一方面也在于以教师解析为主的法律常识讲述,缺乏学生自主认识的过程。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是缺乏参与感的,自然没有足够的兴趣和动力。在学生充分参与的课堂模式中,辩论活动有着相当大的优势,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深化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培养思维的有序性和独特性,还能为学生自主学习、相互学习创造有利的条件,也能让学生对法治意识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教师需要积极开展辩论活动,切实提高课堂的互动性。例如,在规则意识的培养中,教师可以引入《罗翔说刑法》中一个相当具有争议的话题——我们是不是应该为坏人提供法律支持?在这一辩题中,学生分别支持“我们应该为坏人提供法律支持”和“我们不应该为坏人提供法律支持”两个观点收集资料,进行辩论。当然,为了方便学生讨论,在资料收集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合理调整座位,将同观点的学生集中到一起。在活动中,很多学生都提出了“在律师提供辩护服务时,‘坏人’是不是真的坏人?坏人受不受法律的保护?”等问题。通过这样的辩论活动,可以让学生获得展示自我、挑战自我的机会,也能激发学生参与辩论活动的兴趣和激情,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规则意识,还锻炼了学生的口才,活跃了思想,开阔了视野,提升了素养。
二、积极融入生活要素,引导学生联系生活
任何能力和素养都只有应用在生活实践中才能发挥出真正的价值。法治意识的培养不仅是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要求,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在这样的情况下,以合适的方法促使学生将正确的理念转化为行为相当重要[3]。生活化教学是将学科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的方法,其能有效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对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也有着积极的影响。
1.选择合适的案例,有效开展探究教学。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以学生为主体的问题探究式教学逐渐成为了主流,而在这一模式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有着巨大的影响。好的问题情境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动力的激发,还能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法律相关的知识[4]。以案例创建情境是构建问题情境的重要方法,同时,案例也是导入生活化情境的重要方法,能有效引导学生基于生活情境思考,对于学生充分将所学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有着巨大的作用。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入具体的案例,构建出生活化的场景,这样既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又能提高学生理论知识的实用能力。
2.开展生活化实践,培养迁移应用能力。在生活化理念的落实中,直接将教学的场景置于生活中也是相当有效的一种方法。实践活动是当今中小学教学的重要方法,能有效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对于学生知识迁移应用能力的培养有着巨大的作用。而具体到法治意识的培养方面,其也能有效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法律相关知识“重了解,轻实践”的问题,有利于促进学生法治意识的养成[5]。
三、落实家校社共育,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
环境学理论认为,环境对一个人的行为品质有着一定的影响。因而,在小学教育中,要想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创设相应的环境相当重要。良好的环境不仅是学生学习成绩提高的重要保证,而且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更是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学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部分,学生不仅会受到学校环境的影响,也会受到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单单凭借教师个人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要有效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教师需要积极落实家校社共育的原则,全面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6]。
1.注重墙面环境的创建,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室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学生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受到教室环境的影响,良好的教室环境能辅助良好班风的形成,其中,相关法律的内容则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墙面环境是教室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墙面有着较大的面积,能容纳更多的内容,另一方面,墙面环境展示内容的区域高度较低,能引入学生这一主体,对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需要划定诸如“法律小贴士”这样的区域,将学生划分成人数合适的小组,并给予学生相关的素材,不同的小组轮流负责一周的“法律小贴士”构建。这不仅能让学生充分参与墙面环境的创设,还能提高“法律小贴士”区域的新颖程度和对学生的吸引力,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有着莫大的影响。
2.积极联系学生家长,创建良好的家庭环境。家校共育是教师充分与家长进行联系,以此形成合力的教学方法,而学生年龄越小,越容易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因此,在小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中,充分联系家长是高效教学的必然要求。而且,与过去家长与学校联系不便的情况不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师和家长提供了新的交流渠道,让教师与家长的联系方法变得更加多样。因而,在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中,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通过家长会、家访以及微信群交流等多种方法与家长进行交流,让家长明白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重要性和方法,进而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
3.开展多样化的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社会活动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品质的重要方法,也是引导学生感知法治社会,真正发挥法治意识作用的重要方法。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意识的培养中,教师需要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多样化的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提高学生培养自身法治意识的效率。例如,在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空气清新是个宝”这一节,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调查本地与大气污染相关的生产活动以及大气污染源,并从网络上认真学习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如《施工现场环境保护规定》。而在学生充分了解了相关知识后,一方面,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学校附近开展表演活动,宣传与环保相关的法律。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向学生布置作业,让学生构建“大气环保卡”,将保护大气环境、拥抱低碳生活的行为写在上面,并在生活中践行。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在社会中明白了环境保护法规的重要性,也使学生意识到了在日常生活中应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来保护环境。
总之,小学生道德与法治意识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漫长、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既需要以信息技术和新颖的素材做好兴趣的激发工作;也需要在案例和实践活动中融入生活化元素,培养学生将法治意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的能力。当然,在法治意识的培养中,单靠教师的力量是不够的,教师还需要以合适的方法落实家校社共育的原则。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作为教师,只有充分结合新的教学理念,构建新的教学模式,才能更有效地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法治意识,进而培养学生成为知法守法的合格公民。
参考文献
[1]林钦耀.基于儿童立场渗透法治意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探究[J].新教师,2019(05):67-68.
[2]廖光华.儿童法治意识培育的要素、分布及其教学实现——基于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分析[J].福建教育,2019(38):44-47.
[3]马旭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J].新课程,2021(01):15.
[4]林春苗.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法治教育的开展[J].试题与研究,2021(08):05.
[5]陶君仪.略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J].新课程研究,2022(03):11.
[6]张正多.法治教育如何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J].甘肃教育,2021(12):15.
编辑:赵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