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方法

作者: 许清秀

【摘要】2022版历史课标指出,历史课程要围绕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落实课程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并明确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历史解释、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五个方面。由此可知,在历史学科教学中,培养初中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尤其重要。笔者结合多年的历史学科教学经验,对培养初中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方法进行探究。通过相关教学实践可知,借助历史视频、情景剧,能有效进行历史解释;通过呈现多源历史资料,能增强史料实证;通过归纳整理知识,有助于学生形成时空观念;通过拓展历史思维,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通过对比历史现象,能有效引导学生厚植家国情怀;通过有效评价,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历史课堂;初中生;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01—0099—04

2022版历史课标明确要求,围绕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落实课程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明确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内容,[1]这对于有效开展历史学科教学,提升历史教学质量意义重大。培养初中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离不开课堂主阵地,立足历史课堂,教师经过精心教学设计与准备,有效开展历史学科教学,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笔者结合多年的历史学科教学经验,以执教的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五单元为例,探究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利用史料视频、历史情景剧,培养历史解释能力

在历史课堂上,教师通过历史解释,能让初中学生逐渐建立起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现象进行客观认识和评价的能力。如果教师仅仅简单用语言进行历史解释,学生对相关知识内容很难深入、全面地理解。对此,在课堂上,教师除了呈现文字资料,还可以选择视频资料等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比如,视频资源比较直观地呈现相关知识,更加符合初中生的认知心理特征,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而且比较容易让学生理解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进行客观认识和评价。在执教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时,笔者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历次阅兵和重大外交活动的视频资料进行整理和加工,在课堂上直观呈现给学生。在学习“钢铁长城”相关内容时,笔者给学生展示了开国大典上的阅兵式视频和建党100周年庆祝大会视频,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可以很直观地看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相关方面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在此基础上,适时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人民顽强拼搏取得这些成就的过程。

不仅如此,笔者还在课前准备了历史情景剧剧本,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过表演的方式,再现一些重要的历史时刻,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历史,加深了学生对相关历史知识的理解。比如在学习“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相关内容时,笔者通过让学生表演历史情景剧的方式来展现相关知识,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料揣摩人物心理,声情并茂地进行表演。比如通过历史情景剧呈现万隆会议上各国的争吵,作为中国代表团团长的周恩来放弃了准备好的发言稿,转而发表了著名的“求同存异”发言,受到与会者的一致好评……这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还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相关历史知识和那个历史时期中国人民的智慧。[2]可以说,通过看历史视频、表演历史情景剧等方式,可以为学生辩证、客观地描述历史打下基础,培养学生以史料为依据、客观认识和评判历史的解释能力。

二、呈现多源历史资料,增强史料实证能力

现代信息传播速度快,范围、渠道越来越广,学生能够接触到的历史资料五花八门、良莠不齐。对此,初中学生如何在繁杂史料中辨别真伪?这就需要学生学习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培养必要的史料实证能力,对获取到的多源历史资料进行对比、辨析,做到去伪存真,还原真实的历史,这也是学生学习历史必备的态度与方法。

那么,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多源、丰富的历史资料,引导学生对比、印证资料的真实性,加深学生对真实历史的认识,教会学生史料实证的方法。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主要内容是中国现代史,有很多记录当时历史的资料,教师可以有选择性地选用。尤其结合第五单元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学习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国防和外交方面的成就时,教师可以找到很多记录这类历史时刻的照片、视频和文字资料,能为学生学习这一单元提供多源的真实历史资料,为学生正确、客观地认识相关历史知识打好基础,也能较好地教会学生史料实证的方法。比如在学习国防建设相关知识时,笔者把我国历次阅兵中不同方队、第一艘航母交接入列的照片和视频,与当时各国媒体的相关报道放在一起,引导学生讨论、印证。这样不仅能丰富历史课堂,还能引导学生通过史料照片、视频等,全方位地了解真实的历史,成为历史的见证者,增强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激发学生探寻真实历史的积极性,让史料实证成为学生学习历史的必备态度和能力。

三、归纳整理历史知识,形成时空观念

在实际教学中,有的初中学生由于没有形成时空观念,会出现“关羽战秦琼”这样的错误认知。如何才能让学生形成时空观念,把特定的人和事固定在特定的时期呢?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搭好历史学习框架,与学生一起了解每个历史时期的相关人物、事件,逐渐形成时空观念。

在初中历史课上,笔者引导学生将所学的一节课内容形成知识串,然后在学习一单元内容后,构建简单的历史知识网,填补相关内容。比如学习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时,笔者要求学生用时间做经线,用成就做纬线,绘就出简单明了的新中国国防、外交成就历史知识网络图,呈现出的历史知识条理清晰,有利于学生掌握相关历史知识,形成历史时空观念。在学习“外交事业的发展”时,笔者引导学生按三个时间段制作我国外交成就表格,归纳整理相关知识。在归纳整理新中国的国防成就和外交成就的过程中,笔者还引导学生举例说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还在哪些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鼓励学生多思考、举例,让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卫生、体育、文化等领域的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这样,学生不仅归纳整理了历史知识,还逐渐形成了历史时空观念,学习历史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四、拓展历史思维,培养唯物史观

学生学习历史,不仅要记住一个个历史人物、时间、事件,还要培养唯物史观,了解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在历史课堂上,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历史知识,还要对学生进行历史思维拓展训练,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比如在学习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五单元时,笔者除了让学生归纳、总结、整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取得的国防、外交成就,还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成就取得的原因,进行相关探究分析。在课堂上,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为什么能够在国防建设和外交上取得诸多成就?学生经过教师的引导、点拨,积极思考讨论,最终分析出:我国国防建设和外交成就的取得与我国在政治、经济上取得的成就息息相关,离不开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更离不开党的方针、政策的指引。接着,再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的经济还非常困难,但我国仍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发展国防建设,还积极参加了多项外交活动,这是为什么?国防建设和外交成就的取得究竟有什么作用?对此,学生们经过思考讨论,最终分析出:国防建设和外交成就的取得,能为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创造和平良好的外部环境,拥有和平良好的外部环境,才能一心一意搞建设,才能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取得更多的成就。通过这样的思考和讨论,也让学生们了解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作贡献等唯物史观内容。

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引导学生了解综合国力的概念,指出新中国成立后,之所以能取得诸多成就,得益于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而综合国力的提升,也能助力我国在发展中取得更多成就。通过这样的历史教学分析和历史思维引导训练,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历史知识,拓展历史思维,更好地培养唯物史观,正确科学地认识社会和历史发展,进而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五、对比历史事件,厚植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是对自己国家的一种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家国情怀也是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在历史课堂上,通过对比同一类历史现象,不仅可以让学生更透彻地理解历史,也可以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从而立志为祖国的美好明天努力奋斗。比如在学习“新中国的国防成就”时,笔者引入近代中国被帝国主义国家侵略的相关历史资料,将其与新中国成立之初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相关历史资料进行对比,还引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国庆阅兵相关历史资料进行对比,再结合现在的国防成就,学生们通过分析和对比,可以认识到国家富强的重要性,从而使家国情怀在心里深深扎根。

在学习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外交成就时,笔者向学生们展示了近代中国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的历史资料,并将相关历史资料与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的外交成就、现在我国的外交成就进行对比,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历史事件,了解我国在相关国际组织、国际事务中的发声。在此基础上,抛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中国是怎样在世界舞台上展现大国风范、显示中国智慧、贡献中国力量的?通过借助教师提供的历史资料,结合学生自己找到的历史资料,进行古今历史事件的分析、对比,在课堂上积极讨论,将相关历史资料进行细化,把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国防建设和外交方面取得成就的资料汇总成统计图等,可以很清晰地展现出我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很容易唤起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真正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通过这样的历史学科学习,学生不仅能较好地掌握历史知识,还能通过对历史事件和现象的分析,厚植家国情怀,从而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的情怀和责任感。

六、通过有效评价,巩固核心素养

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这需要教师一节课一节课地引导,在教学中认真思考、创新,不断打磨精品历史课,悉心实践,还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肯定学生的优点,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短板,及时补齐,进行有效评价,[3]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使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成为学生学习历史必备的品质和能力。可以说,通过有效评价,改变评价观念,明确评价目的,能使学生更好地通过历史学习,巩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比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时,笔者提前安排学生了解相关课程内容,再通过历史课程学习,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尤其重点评价学生对我国国防建设和外交成就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对学生按时间段分类整理相关历史知识的方法和能力进行评价,对学生分析历史事件背后原因的能力进行评价。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评价、差异化评价,不断创新评价方式和内容。不仅如此,还应把握评价时机,在学生取得一些进步和成绩时,在学生精彩回答问题时,都可以及时评价学生,对学生付出的努力给予肯定。在课程内容结束后,教师可以对整堂课学生的表现进行小结性评价,评价课堂上学生的优点和不足。通过一次次有效评价,巩固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使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成为学生学习和认识历史的必备素养,从而实现历史课程的育人目标。

总之,课堂是育人的主渠道,立足历史课堂,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和内容,高效开展历史教学,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笔者在执教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五单元时的具体做法较好地印证了这一点。当然,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不是通过一个单元的教学就能实现的,需要教师立足每学期的教学计划和目标,整体统筹规划,在历史学科大框架下分步骤实践。在每天的教学中,教师应在课前认真备课,思考研究如何有效把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贯穿于课堂教学,教师在课堂上也应不断肯定和激励学生,使学生在历史课堂上找到学习的突破口,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持久动力和探索历史的浓厚兴趣,使历史核心素养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历史学习全过程。在课后,教师应不断地总结课堂教学经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不断创新、实践、提升。在这样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便能较好地实现。

参考文献

[1]徐杰.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04.

[2]杨荣.开展课外活动,丰富历史德育素材[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1(06):51-52.

[3]刘传利.任务教学法在高中化学课堂中的运用[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1(17):47-48.

编辑:彭雪亮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