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与反思

作者: 马乔莉

【摘要】高中历史教学开展跨学科学习是落实新课程改革、践行历史学科育人使命的必然要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创设情境、开展主题教学、布置作业、开展实践活动等方式践行跨学科课程观,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人文思维,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关键词】高中;跨学科学习;历史教学;深度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01—0103—06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本战略,着力造就具有坚定社会主义理想、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是我国当前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跨学科学习是培养综合性、创新性人才的必然途径。高中历史学科加强跨学科学习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历史学科特点也决定了其实践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但同时也面临很多困境。

一、高中历史教学开展跨学科学习的重要意义

(一)是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的迫切需要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深入推进,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性高素质人才,是新时代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教师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唯分数的教学评价、各学科的单打独斗已远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教师需要转变教育理念,开展有意义的跨学科学习,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推进素质教育、注重全面发展、大力培养创新人才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1]《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更加注重以德为先,更加注重全面发展,更加注重面向人人,更加注重终身学习”的教育现代化基本理念。这就要求高中教学要“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推行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合作式等教学方式”[2],要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内容,促进各学科的融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二)是落实高考评价体系的必然要求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明确指出将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作为目前高考的考查方向,要求学生能够合理、综合运用各学科所学知识,高质量地应对复杂问题情境,学以致用,探索并解决日常生活、学术科研、国家发展乃至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尤其要求学生能够“完成开放型或探究性的任务,发现新问题、找到新规律、得出新结论”[3]。这表明,如果教师只是灌输式、机械地开展分科教学,会致使学习被动而枯燥,无法使学生更好地应对高考考查要求。只有进行深度学习、跨学科学习,才能助力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应对未来社会复杂的问题。正如张华教授所说:“超越‘分科主义’,走向跨学科意识,将专家知识与文化素养有机融合、专业发展与自由人格化为一体,应当渗透于学生所有课程的学习之中。”[4]

(三)是践行历史学科育人使命的重要途径

历史包容万象,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中的基础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这使历史学科具备进行跨学科学习的天然条件。高中历史学科承担的独特社会功能和育人使命更决定了历史学科必须通过跨学科学习,丰富高中历史教学知识框架,提升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综合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为未来的学习、工作与生活打下基础[5]。2022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已经提出设置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板块,因此,高中历史教师更应自觉开拓创新,主动实践跨学科学习,积极探索跨学科学习的有效路径。

二、高中历史跨学科教学的实践路径

历史就是客观世界运动和发展的过程,人类历史就是人类历史进程中发生的一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留下的无数遗迹、史料涉及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重大事件、重要现象、重要人物涵盖高中生学习的各个学科,人类社会目前所从事的各项活动、未来要面临的重大问题更涉及各专业领域。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可以通过跨学科创设情境、设计教学主题、布置个性化作业、开展实践活动等方式建构跨学科学习,推进深度学习,提升教学效果。

(一)利用跨学科资源创设情境

培养高中学生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和方法,即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可以在运用文学、地理、音乐、美术等多种史料的基础上,跨学科创设问题情境、学术情境、生活情境,达成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1.运用文学作品创设情境。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史料价值,可以反映时人的生活情貌、思想观念等,对于研究政治史、经济史、思想文化史、社会史均有助益。

例如,在学习《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一课“思想领域的变化”“小说与戏曲”两目内容时,笔者尝试以昆曲《牡丹亭》为例,探究明朝后期思想文化领域的变化。首先,教师可引导学生课前查阅资料,了解汤显祖的生平:汤显祖生活在朝政腐败、社会矛盾日趋激化的明中后期。他性格耿介,上书激怒皇上被贬后毅然辞官,隐居从事戏剧创作。汤显祖与晚明反传统反礼教的斗士李贽(亦为本课学习的重点人物)为挚友,他们反对程朱理学,主张个性自由。由此了解到汤显祖开展其戏剧创作活动的社会背景。课堂中,师生可以通过共同研究戏文、观看戏剧《牡丹亭》片段来挖掘其中的史料信息,体会明朝后期意识形态领域的变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为什么作者要通过“梦”这一主题实现杜丽娘的爱情梦想?杜丽娘捍卫的只是爱情理想吗?

这样,通过运用昆曲《牡丹亭》相关的文字史料、文学作品、戏剧作品,笔者创设了明朝后期思想文化领域的变化这一情境,通过师生共同研究人物生平,赏析戏曲演出,我们得知杜丽娘捍卫的不只是爱情理想,更是个性自由,她以情反理,肯定和提倡人的自由权利和情感价值。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层次发掘《牡丹亭》的时代背景:商业经济的日益发展、市民阶层的不断壮大对于正在兴起的个性解放思潮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汤显祖所师事的泰州学派及其挚友李贽之学说、言行,均是商品经济、市民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这样,通过跨学科资源创设历史情境、学术情境,既培养了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更运用唯物史观科学认识了杜丽娘“以梦反理”这一历史现象。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得历史课堂灵动自然,学习体验舒畅而又通透。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