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施策防治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
分类施策防治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
日前,教育部等十二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防范治理工作的意见》,对隐形变异培训行为的预防、发现和查处做出系统部署,重点防治以“一对一”“住家教师”“高端家政”“众筹私教”以及各类冬、夏令营等名义违规开展的学科类培训,并对违规培训多发的商务楼宇、居民小区等重点场所进行管控排查。
当前防治工作的复杂性和主要挑战源于培训实施主体和发生场所的不确定性,对此,应强化各部门及地区间的协同联动,建立分类施策理念并构建常态化防治机制。一方面,强化对小微培训机构的常态化监管,打通学科类与非学科类培训机构的监管体系,并对个体化家教从业者建立全职从业的审核注册制度和登记备案制度。另一方面,对于培训机构租借场地的,应从场地租借方入手进行引导和管理,建立畅通的信息报送机制。对于居民小区和商务楼宇开展培训的,应纳入社区街道网格化综合治理体系,强化与居委会、小区物业和楼宇管理方的协同共治。对于网络违规培训,应追根溯源,强化对培训机构和已注册登记的个体从业者的常态化监管。(余晖)
守护儿童“手腕上的安全”
可语音、视频通话,精准定位孩子位置,碰一碰就能加好友……近年来,戴在孩子手腕上一寸见方的智能手表,因功能实用、趣味性强受到家长和孩子们的青睐。但随着市场蓬勃发展,儿童智能手表暴露出的问题同样引发诸多关注。在满足定位、通话等需要的同时,不少家长反映,儿童智能手表也出现了功能冗余、诱导消费、侵犯隐私等一系列令人担忧的问题,儿童“手腕上的安全”亟待守护。
专家表示,儿童电子产品的设计要与孩子的成长阶段相契合,以促进孩子的发展为要旨。针对孩子自控力较弱的特点,更应该侧重能对孩子起到帮助作用的核心功能,而非游戏、消费等可能带来负面影响的冗余功能,这应该成为儿童智能手表的设计理念。(石向阳)

优化“直评”通道拓展乡村教师发展空间
近日,山东省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引起广泛关注,通过“双定向”基层职称制度、乡村中小学教师职称“直评”通道、优化提高中小学岗位结构比例等改革创新举措,使乡村中小学教师通过“直评”获得相应职称。“直评”制度作为教师职称制度的新举措,突破长久以来乡村中小学教师职称数量少、中高级岗位不足、职称层级低、教师晋升难的瓶颈,回应了基层教师的殷切期盼,从基层教师的切身利益出发,拓展了乡村教师的发展空间,吸引更多优秀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直评”制度对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的改革、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以及教师职称评审相关政策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科学制定乡村中小学教师职称岗位设置方案,进一步畅通乡村中小学教师职称的申报渠道,并做好指导申报工作。同时要强化相关部门监督管理,严格把好每一环节每一关口。健全相关的薪酬待遇机制、聘任机制、管理机制,建立乡村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的长效机制。(李秀云)
编辑:徐春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