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大思政课”讲好道理的价值、问题与进路

作者: 张云德 董喜萍

【摘要】“大思政课”是具备全球视野、蕴含丰富教学内容、具备多样教学形式、聚合高质量育人队伍的全新思政教育模式。用“大思政课”讲道理,既是思政理论课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代青年培根铸魂的重要抓手,但在具体实践中,仍存在实践力度不强、理论深度和内容广度不够等问题。本文展现“大思政课”所具有的独特价值,通过强化引领、人才保障、丰富内容等优化措施,从而更好地将思政课道理讲深刻、讲透彻、讲鲜活,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积蓄力量。

【关键词】大思政课;现实问题;实践进路

【中图分类号】G4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0463(2023)02—0015—06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1]。这不仅为新时代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大思政课”的学理研究提供了导向。如何善用“大思政课”,学者们从本质要义、学理基础、实践策略等角度,进行丰富、深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为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着力点。在实践中真正讲好思政课并非易事,教师不仅要讲真理、讲学理,还要讲情理、讲事理。在这个过程中,在学理的挖掘阐述、内容的多向覆盖以及情感的有效传递等方面,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基于此,着眼“大思政课”深入探讨相关实践路径,可以为落实新时代“大思政课”理念、打造高质量思政“金课”提供一定的学理支撑和经验借鉴。

一、用“大思政课”讲好道理的价值

“大思政课”语境下的思政课是守正与创新的统一体,既保持了以往思政课的基本属性,又拓展了思政课发展的新方向。“大思政课”为讲深、讲透、讲活道理提供了丰富内容,其价值导向、逻辑前提等对讲好思政课道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大思政课”的丰富内容是讲好思政课道理的认知基础。综合多方面思政内容、多种教学资源的“大思政课”打破了学科壁垒,形成了学科合力,以学科跨度、理论深度和实践广度,为讲好思政课道理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大思政课”面向的主体是学生,目的在于让学生懂理、信理和用理,而懂理的前提是形成良好的认知基础。首先,“大思政课”能以丰富的理论内容为学生懂理打好认知基础。“大思政课”不仅是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哲理、学理的大课,还蕴含着其他学科的丰富理论知识。这就需要教师不仅讲好马克思主义理论,还要借助学科合力,挖掘其他学科的理论资源,在交叉学科中讲好理论知识。其次,“大思政课”能以“大历史”为学生信理打好价值认知基础。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用贯通古今的“大历史”讲道理,学生才能在体悟和感受历史的过程中弄明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道理,促使学生真正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最后,“大思政课”能引导学生强化实践认知。教师应在社会生活中讲思政课道理,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为教师讲好思政课道理提供了生动依据。

2.“大思政课”的主流导向是讲好思政课道理的价值旨归。“大思政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程形态,有其明确的价值导向,目的之一就是实现价值引领。因此,讲好思政课道理,需要站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角度,以“大思政课”蕴含的主流价值为基本导向,“大思政课”蕴含的价值导向关系着新时代“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

如何用“大思政课”讲道理?一方面,应立足时代责任,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担当为价值导向。新时代青年是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的主体,青年明事理,有信仰,民族复兴才有希望。教师将“大思政课”中蕴含的道理真正讲深、讲透,才能以此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另一方面,应立足“两个大局”,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把握形势和时代导向。

基于此,用“大思政课”讲道理,就要“教育引导学生坚持中国特色,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正能量,让国际社会听到中国声音,也让中国特色赢得国际社会理解和尊重,在国际形势的比较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底气和信心。”[2]“情通则理达”,明理是前提,信理是关键,用理是目的,关照时代,立足现实,道理的讲述才能深入浅出,以“大思政课”为基本导向,讲道理才有明确的价值导向和信仰坚守。

3.“大思政课”的独特功能是讲好思政课道理的逻辑前提。“大思政课”蕴含着理论之源、信念之基、是非之度、情怀之根,有着非常丰富的教育元素[3]。通过发挥“大思政课”政治意识强化、个体人格塑造、人文素质培养和科学能力训练等丰富功能,可以有效夯实思政课的逻辑基础,让思政课道理入脑入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政治引导是思政课的基本功能[4]。首先,立足政治高度,讲清楚政治道理,引导学生从内心深处厚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发挥好思政课的政治意识强化功能。其次,思政课是铸魂育人的课程,在思政课教学中,人是主体,所以讲道理要以个体人格塑造为关键点,以学生全面发展为落脚点,讲与学生个体内在需求相契合的道理,让学生涵养正气、淬炼思想、砥砺品格、激扬青春。此外,思政课是一门综合育人的课程,比较关注学生多学科素养和科学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依托“大思政课”的强大功能和丰富资源,可以将自然科学和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融入到思政课道理的讲述中,在上好“人生大课”的同时,丰富学生的知识体量,增强学生的多种学科素养,培养学生运用学科知识、科学规律积极实践的能力。

4.“大思政课”队伍是讲好思政课道理的人才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5]。“大思政课”理念下的教学队伍,不再是思政课教师的“单曲独奏”,而是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的“交响合奏”,凸显着全员育人的大格局[6],这为讲好思政道理提供了丰富的人才保障。

“大思政课”强调校内外各种师资力量的协同联动,强调让更多优质社会力量补充进入课堂,从而建设吸纳多元师资力量的“大课堂”。因此,不少校长、书记带头走进思政课堂,成为先行者;有的地方政府、社会力量齐发力,搭建了多元实践平台,提供了丰富的育人资源,营造了良好的思政育人环境;学校和家庭联动,在学校主导作用和家庭基础作用发挥的过程中,打下坚实基础。当然,要上好思政课,讲好思政课道理,这对教师队伍专业理论、科学知识、实践能力等方面素养的要求极高。教师既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做好“经师”,又要帮助学生涵养品德,做好“人师”,在“经师”与“人师”的统一中,在多方育人的大格局中,真正把道理讲清楚、说明白。“大思政课”则为打造这种专兼结合、量质兼顾的育人队伍提供了资源、平台和场域,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重要助力。

二、用“大思政课”讲好道理的现实问题

用“大思政课”讲道理,既有其优势所在,但也面临着道理讲述的理论深度不够、内容广度不足、实践力度不强、情感温度不高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政育人效果。

1.分析思政课道理扎根实践的力度。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7]。思政课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讲思政课道理更要直面现实问题,扎根社会生活。这就是说,思政课扎根实践的力度要强,理论结合现实所呈现的实践力、前瞻性要足。但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实践力度弱的问题仍存在。首先,思政课道理解读现实问题的前瞻力不足。思想政治教育有前瞻性,需要在把握现实的基础上立足未来,能直面问题、解疑释惑,能够用正确的理论剖析现实矛盾、分析发展趋势、提出解决对策、展望未来前景。但一些教师多侧重于价值引领和知识讲授,而忽视了回应社会现实和参与实践锻炼,这样学生难以将所学道理真正有效运用到现实问题的解决中。其次,思政课道理解决当下问题的依据不充分。依据不充分,这说明缺乏深厚的学理支撑,缺乏生动的现实回应。最后,灌输思政课道理的情况普遍存在。讲思政课道理的方式方法很重要,用平实的语言、鲜活的内容、活泼的形式来讲道理,道理才能生动、立体。但目前纯理论灌输式讲授比较常见,部分教师成为了理论知识的“搬运工”,缺乏学理性支撑,缺乏前瞻性理论铺垫,知识讲授与现实分离,缺少运用多种方法、多种资源讲深、讲透、讲活思政课道理的意识和能力。

2.分析挖掘思政课道理的理论深度。道理讲深了,思政课才有厚度,学生听起来才能“解渴”。思政课的理论深度不仅包括马克思主义专业理论知识的深度,还包括其他科学理论知识运用的广度和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积淀的厚度。着眼当下,用“大思政课”讲道理,依然存在着理论深度不够的问题。首先,部分思政课教师存在马克思主义“本领恐慌”问题,自身理论积淀不够,理论底气不足,使思政课道理的讲述浮于表面。缺少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学理支撑,思政课道理只能“悬于空中”,而不能“脚踏实地”。其次,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运用的力度不足。讲思政课道理,马克思主义理论武器是根本,也少不了其他学科知识作为支撑和辅助,但由于部分思政课教师的跨学科意识、跨学科素养欠缺,所以利用其他学科知识讲思政课道理的能力远远不够,缺少多学科思维方式、理论资源和方法论作为辅助,讲道理存在后劲不足的问题。最后,对传统文化知识误读误解的纠正力度不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根植的文化沃土,两者有内在的统一性和契合点,借助优秀传统文化讲思政课道理,更能达到启智润心的目的。由于一些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各种误读、误解以及教师传统文化素养的欠缺,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文化育人作用的充分发挥。

3.分析讲述思政课道理的内容广度。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需要教师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着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断拓展思政课的内容广度。思政课内容涉及知识内容多、学科范围广,需要教师有较丰富的知识储备和视野,这样道理的讲述才能有底气,才能真正用好思政的“盐”,讲出真理的“味”。

因此,用思政课讲好道理,一方面就是要讲清楚思政课本身蕴含的丰富道理,比如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其他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知识规律、学生个人成长成才的人生哲理等等。思政课所蕴含的道理十分丰富,但部分思政课教师缺少开拓性思维,照本宣科,讲不透思政课道理。另一方面还得挖掘育人素材,用鲜活的素材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打好基础。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需要教师用好多方资源,在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国内与国外的对照中大力挖掘育人资源。如果思政课素材不够,部分思政课教师不主动挖掘各方面的教育资源,或不善于实现教育资源的课程化转换,致使道理讲述“干巴巴”,思政育人的目标则难以实现。

4.分析思政课道理传递的情感温度。思政课是触动心灵的课程,讲思政课道理,要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这样才能让道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教师用心教,学生用心悟,关键在于“走心”,在于“真用心”和“用真心”。但在具体实践中,依旧存在情感尺度把握不准、情感意向传递不明、情感体验不足的问题,影响了思政道理讲述的效果。思政课作为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教育的课程,本身包含着情感倾向,因此,讲思政课道理需要情绪渲染和情感陶冶,但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掌握好情绪的“度”。部分思政课教师在讲思政课道理的过程中容易过多带入个人的主观感受和情绪,导致内容传递过度情绪化,做不到实事求是。

同时,需要思考向学生传递什么内容、达到什么目的。因此,需要让有信仰的人来讲信仰,信仰立场坚定是道理讲述导向明确的重要前提。思政课教师有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心怀家国,传递的内容才能有明确的价值导向。除此之外,一些思政课教师照本宣科,不做任何思维拓展,枯燥的内容远离学生实际,忽视了学生的内在感受和个性发展。如果远离学生的真正需求去讲道理,就是“自说自话”,思政课就缺少了应有的情感温度和人文关怀。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