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问题与对策

作者: 刘畅

“双减”背景下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问题与对策0

【摘要】“双减”政策的实施为基础教育阶段教育生态的重塑肃清了障碍,也为劳动教育的有效开展更新了物质、文化条件。劳动教育作为“五育”之一,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然而,中小学现阶段的劳动教育面临着劳动素养难以激发、资源支撑难以保障、协同育人难以推进的困境。基于教育生态学的相关理论,文章提出应当以劳动素养为限制因子,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拓宽劳动教育资源供给渠道,保障劳动教育顺利开展;打造协调平衡的教育生态,提升协同育人能力等推动中小学劳动教育有效实施的策略。

【关键词】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劳动素养;教育生态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02—0026—05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的目标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表明党和国家对劳动教育的重视达到了新的高度。同时,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课业负担过重这一导致基础教育整体生态失衡的消极现象得到了一定遏制。但“双减”政策的目标不仅是减负本身,更是为了重塑教育生态、保障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1]。削减过重的课业负担是重塑教育生态的开始,在减负之后如何提质增效、如何推动优质教育的有效实施才是重塑教育生态的重心。劳动教育作为五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劳动意识有重要的意义。因而,破除现阶段劳动教育发展的困境,推动劳动教育在中小学阶段的有效实施,对于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进一步完成时代赋予教育工作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双减”政策与劳动教育的关系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将“双减”以政令形式推广至全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中去实施[2]。作为基础教育体系改革的系统性工程,“双减”政策的实施对肃清当前教育生态中的乱象,重塑教育生态本有的品格有着引领性作用,是我国现阶段教育改革的拐点。

(一)“双减”政策优化了劳动教育环境

“双减”政策的实施,减轻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课内作业负担、规范了肆意横生的校外培训机构,并在提供课后服务、优化考试管理政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效果[3]。同时,也为劳动教育更新、优化了实施环境。

1.“双减”政策的实施使中小学生有了自由发展的时间。“双减”政策明确规定了中小学不同年级的作业量,严格规范了课外培训的不合理现象,有效解决了中小学生课余时间被占用的难题,为中小学生接受优质教育提供了充足的时间。

2.“双减”政策的实施扩展了中小学生接受劳动教育的空间。为破解“三点半难题”,大多数学校提供了课后延时服务。随着课后服务项目的发展,不仅解决了家长接送孩子的难题,还为学生打造了更加丰富、生动的“三点半乐园”。在课后服务时段内,中小学生拥有了教师的专业指导及同学的倾情陪伴。这种学习生活更能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劳动教育在此时段内开展的效果也势必事半功倍。

3.“双减”政策的实施更新了教育活动中各主体的观念。长久以来,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基础教育阶段“内卷”状况日益加剧。沉重的课内课业与超前的课外辅导异化了教育的本质。“双减”政策的逐步落实,帮助教师、家长与学生等主体更新了陈旧的教育理念,这利于中小学阶段的教育从源头上回归到纯粹的教育状态。原本被忽视的劳动教育等其他“四育”也逐步进入教育活动的主舞台。

总之,“双减”政策的实施为中小学阶段的劳动教育更新了时间、空间等现实物质环境,也优化了教育理念、观念等精神文化环境。

(二)劳动教育为“双减”政策的实施提质增效

劳动教育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是“双减”之后的有力“加法”。在“双减”创造的机遇中开展劳动教育,利于驱散基础教育现存的“乌烟瘴气”,重新塑造本有的“绿水青山”。劳动教育对“双减”之后基础教育的赋能主要体现为以下三方面。

1.劳动教育利于促进学生体脑发育,增强学生身体素质。中小学生正处于从儿童向青少年过渡的时期,是学生大脑器官与骨骼肌肉等系统发育的关键时期。据此,学者指出,儿童时期的行为模式正处于高度可塑期,需要积极采取措施促进儿童行为模式良性发展[4]。以适当的劳作行为替代学生非必要的久坐行为,既是对国家政策倡议的响应,也是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生活化的劳动教育可以给学生提供走出教室、改变不良习惯的机会,能够让学生沉浸在生动有趣的劳动活动中,提升中小学生生活必要劳动技巧与能力的同时,也能够帮助他们强健体魄。而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正是受益于“双减”政策的实施,从而实现了自身全面发展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既把学习搞得好好的,又把身体搞得棒棒的。”[5]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国广大青少年的殷切希望,也是“双减”政策的目标。

2.劳动教育利于回应家长的教育关切,缓解家长的教育焦虑。“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切实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和家长的经济压力。但部分家长对“双减”政策既存在显性支持,又怀有隐形担忧。尤其在经济发展不均衡和就业形势严峻的背景下,家长将升学视为孩子阶级跃迁的通道,以“内卷”的方式抢占优质教育资源,期待实现阶层跨越,因而对“双减”政策存在“阳奉阴违”的现象。个别家长的支持与否影响着“双减”政策在家庭个体单元中的具体落实,千万个家庭的支持与否则关系着“双减”政策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的有效执行。家长“内卷”的底层逻辑源自对现有教育资源的不满足,由于缺乏主流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加之被资本的逐利性营销所诱导,许多家长诉诸课外辅导机构这一不良闸口进行宣泄。劳动教育恰是帮助家长切实见证孩子成长、缓解教育焦虑的有效途径。家校协同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能够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掌握劳动技巧、提升劳动能力,形成吃苦耐劳、努力奋斗的优秀精神品质。劳动教育带给家长的积极反馈,能够托举起家长对孩子成人、成才的殷切希望,这也间接为“双减”政策在家庭层面的切实执行建立保障。

3.劳动教育利于填充“双减”留白,重塑良好教育生态。“双减”政策实施后,中小学生校内作业的“时”与“量”都得到了明文规定,校外超前培训、超量培训的乱象也得到了遏制,这给了学生充足自由成长的时间,为劳动教育创造了珍贵的时空条件。在“双减”之后开展劳动教育,作为“加法”,利于发展中小学生劳动素养,这与培养面向21世纪、具有核心素养的人才这一目标相辅相成。这也意味着,劳动教育作为“五育”的一环,对于重构良好教育生态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据教育生态学的相关理论,教育处在一个n维嵌套的复杂生态系统中,它同样存在失衡与平衡的两种状态。教育的外部生态由三大系统构成,即自然系统、社会系统、规范系统,分别为教育活动提供着自然环境、社交环境与价值观念环境。劳动教育完整涉及了这三个教育生态环境的每一个环节。如,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接近自然环境,学习自然知识;可以体验社交活动,加强社群交流;可以锤炼自身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通过劳动教育,这些环节紧密联结为一个整体。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劳动教育的开展助力重构良好教育生态以及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目标。如图。

“双减”背景下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问题与对策1

二、现阶段中小学劳动教育发展的困境

近年来,劳动教育在中小学的开展实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不能否认,现实中仍存在许多困境为其掣肘。基于教育生态学的相关理论,研究认为当前中小学劳动教育面临的困境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校内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不尽完善

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专门场所,对开展劳动教育课程培养学生劳动素养具有主导作用,然而,当前中小学校内劳动课程体系却不尽完善。

1.学校对劳动教育课程目标的理解比较模糊。《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称课程标准)指出,劳动教育课程的目标包括发展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以及劳动精神在内的劳动素养。然而,许多学校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往往任命科技类、艺术类教师担任劳动教育的课程教师,这些教师虽然能够在专业技能上对学生给予指导,但是在劳动品质的培养以及劳动观念的树立等方面却有欠缺。长此以往,劳动教育课程将会简单化为劳动技能训练课程,学生的劳动素养发展会陷入不平衡状态,这势必与课程标准的顶层设计背道而驰。

2.劳动教育课程内容相对单调。课程标准指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内容需要涵盖日常生活劳动、生产性劳动以及服务性劳动这三大层次,包括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工农业体验、传统手工艺、公益服务与志愿劳动等许多具体活动。然而,当前的校内劳动教育课程将劳动内容窄化为校内劳作,劳作内容仅局限于校园环境清洁、校内种植养殖以及简单的手工活动,而“传统工艺制作、创意劳动、科技劳动、公益劳动的内容涉及较少,这忽视了学生劳动素养的全方位发展”[6]。

(二)校外劳动教育资源供给较为缺乏

劳动教育的开展有赖于劳动资源的开发,劳动教育资源是实施劳动教育的必备条件。然而,校外劳动教育资源的供给面临着相对匮乏的困境。

1.家庭提供的精神动力支撑不足。当下,我国城市家庭中“421”的结构广泛存在,中小学生作为独生子女普遍受到家长的呵护与宠溺,在家庭生活中缺少能够参与到劳动中的实践机会。同时,在“惟有读书高”与“内卷”风气的影响下,家长更注重孩子的智育,难以在劳动教育方面给孩子足够的精神支持。在这种环境下,中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消解,劳动素养的发展受到阻碍。

2.社会供给的物质资源保障缺乏。课程目标指出,社会劳动实践基地作为优质劳动教育资源,可以对劳动教育进行外源性补充。但“当前劳动教育主要在相对封闭的课堂教学或学校内部展开[7]”,校外劳动教育的物质资源保障渠道相对闭塞,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如工业劳动实验室、农业劳动基地、服务性劳动基地仍不成熟,这不利于学生全方位体验各类劳动内容,尤其是生产性劳动与服务性劳动。

(三)劳动教育生态系统割裂失衡

教育生态学理论指出,各类教育现象都处于一个有机的、复杂的、统一的系统之中,其中的各因子都有机地联系着。同样,劳动教育的开展也处于一种动态且复杂的生态系统中,其中任一因素的改变,对劳动教育的开展都有着牵连的作用,当下劳动教育生态系统存在失衡的难题。

1.劳动教育生态链断裂。生态链原指将各种生物联系起来的生态链环。在教育生态系统中,生态链承载着各教育因素之间的信息流、能量流以及物质流的传递循环,代表一种复杂的教育学与教育管理的过程[8]。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开展涉及学校、家庭与社区等诸多子生态系统,同劳动教育相关的信息流、物质流、能量流无时不在各子系统之间循环往复。然而,劳动教育的生态链存在断裂趋势,主要体现为学生在家、校、社接受的劳动教育缺乏连贯性。例如,学生在校内接受劳动教育课程的育人理念,逐步形成劳动不分贵贱的价值观,但在部分守旧家长与不良社会舆论的影响下,学生又潜移默化地认为体力劳动者地位低于脑力劳动者。这种劳动观念的冲突折损劳动教育的系统性与连续性,不利于学生劳动素养的连贯生成与持续发展。

2.劳动教育囿于“局部生境效应”。“局部生境效应”又称“花盆效应”,指在半人工生态环境中,生物在初始阶段会呈现良好生长趋势,但长久来看,生物会丧失适应能力以及生存的能力。当前劳动教育也处于一个个孤立的“花盆”中,中小学生参与劳动实践的环境中人工成分过高,学生进行劳动实践时,有老师、家长作为“脚手架”,这破坏了劳动实践的主体性与独立性。以烹饪作业为例,许多家长以担心孩子操作安全、耽误孩子学习为由,选择代劳孩子的烹饪劳动,制作出超出学生能力范围的劳动成品。这使得原本精心设计的劳动实践流于形式。可想而知,在“人工花盆”中,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与品质以及劳动精神的发展水平定会大打折扣。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