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寄宿制学校德育与劳动教育的融合路径
作者: 赵志英【摘要】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深化改革,为了减轻学生的课业压力,国家出台了“双减”政策,各地学校积极落实。“双减”政策的实施,为学校开展德育和劳动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和时间。为增强教育效果,学校要找到德育与劳动教育的融合路径,教给学生扎实的理论文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较强的道德水平和劳动实践能力。文章认为,学校要从构建德育与劳动教育体系入手,教师要从在德育中融入劳动意识的培养入手,并以身作则,为学生作好榜样,使学生增强道德品质的同时,形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观念。
【关键词】初中寄宿制学校;德育;劳动教育;融合路径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02—0049—04
当下学生中独生子女居多,在生活中因家长过度溺爱,造成自理能力差、服务他人意识欠缺、对劳动没有正确的认知。学校作为培养学生的主阵地,应加强劳动教育。此外,初中阶段正是学生形成正确“三观”的关键时期。将劳动教育与德育融合,可以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尤其是初中寄宿制学校,学生学习和生活基本都在学校,这为融合德育与劳动教育提供了契机。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初中寄宿制学校德育与劳动教育融合策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德育与劳动教育之间的关系
(一)德育深化劳动教育价值
劳动教育不仅仅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技能,更重要的是以劳动实践为切入点,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品德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意识和习惯。随着人们整体生活水平的提升,很多初中生缺乏正确的劳动意识和习惯,对他人有较强的依赖性,缺乏正确的劳动态度。而在劳动教育中渗透德育内容,能使学生在接受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道德素养,并建立正确的劳动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劳动教育有利于德育的落实
德育和劳动教育的目的具有一致性,都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1]。然而很多学校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将德育与劳动教育完全割裂开来,导致德育仅仅停留在理论阶段,劳动教育也没有得到升华,教育效果不甚理想。在德育中融入劳动教育,不仅丰富教学活动形式和内容,还有利于调动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良性转换。实践证明,以劳动教育为载体,能为德育的有效落实提供条件,有利于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加深德育内容的理解。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在校时间长,学校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为学生创造劳动实践的机会,并在实践中融入德育元素,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提高认识。如,可以组织学生在课余时间参与学校的园艺活动,或者带领他们一同到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参加劳动实践,让他们认识到劳动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情,同时认识到为别人提供服务,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
二、“双减”背景下德育与劳动教育融合的策略
(一)构建德育与劳动教育体系
1.创建德育与劳动教育协同发展的育人机制。在“双减”背景下,初中寄宿制学校将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开展德育和劳动教育,从而帮助并促使初中生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水平和劳动实践能力。在此过程中,学校应当以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和劳动能力作为基础,并结合学校自身发展情况,以德育与劳动教育协同发展为目的,构建科学合理的德育和劳动教育协同发展的育人体系,不断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育人模式。首先,初中寄宿制学校要充分利用学生在校时间较长的优势,将德育与劳动教育贯穿于学生生活及学习的方方面面。例如,每周末利用半日时间作为德育与劳动实践的时间,并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自主选择活动项目。如,打扫卫生、垃圾清运分类、校园绿化、环境美化、图书整理、参与教师教具制作等等。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深切体会并理解学校清洁人员以及教师工作的不易,真正从内心深处产生尊重清洁人员、教师之情。同时,为教师的敬业精神所感动,并将这一精神融入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之中。其次,初中学校在构建德育与劳动实践课程的过程中,要重视并积极发挥学生家长的重要作用,可以采用家校共育的模式,让学生将学校中养成的良好生活习惯延伸到家庭生活当中[2]。学校要积极为学生家长普及德育和劳动教育知识,增强家长教育孩子的意识,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为家长对孩子进行德育以及劳动教育打好基础。学校要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德育和劳动实践机会,并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兴趣爱好,创建具有校本特色的德育与劳动教育课程。
2.开展德育与劳动教育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校本课程。在“双减”背景下,初中寄宿制学校的管理者要转变传统的管理理念,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为将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的全能人才提供保障。为此,初中寄宿制学校在开展德育和劳动教育课程方面,需要紧密围绕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使德育和劳动教育的烙印深刻在学生品格养成的方方面面。初中阶段的德育与劳动教育可以从思想、价值以及情感等方面开展,在生活和学习中充分体现对学生思想以及情感的关怀,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刚刚进入寄宿制学校的学生,通常难以快速适应集体生活。针对这一问题,学校可以开展相关专题活动,让学生感受集体的温暖,从而更好地适应寄宿制学校的生活。另外,初中阶段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学校要结合德育与劳动教育理论组织实践性活动,使理论知识得到具体的体现,从而丰富学生的实际感受,帮助学生加深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食堂志愿服务活动。学生在参与服务活动的过程中逐渐增强服务他人、尊重他人服务的意识,形成了助人为乐的精神,并增强了社会责任感[3]。实践证明,组织学生参加此类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还能增强学生的劳动信心和劳动意识,并在此过程中获得一种成就感及自豪感,加深对德育和劳动教育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3.构建完善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劳动教育评价体系主要针对劳动教育的质量进行考核,也为劳动教育的改进提供全面的参考依据,对劳动教育和德育双线融合指明方向。《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劳动技术课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初中劳动教育大纲”)明确提出了对劳动课进行考核的内容,主要涉及了学生对劳动所秉承的态度,学生在劳动课上掌握的内容是否能够应用到实践当中等。学生在劳动课上的表现也要纳入评分中,劳动课的成绩也要成为评价学生的主要依据。通过这些方法能够全面掌握学生劳动技能和劳动意识的真实状况,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全面贯彻落实初中劳动教育大纲中提出的要求,就要结合初中寄宿制学校劳动教育的实际情况,选择科学的劳动教育方法。为了避免学生理论和实践“两张皮”,学校可以引导学生将劳动行为向家庭延伸,并鼓励他们在周末帮助父母做一做家务。这样,能够防止学生为了应付教师而参加劳动。在对学生进行劳动考核时,也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考核内容进行调整,从而提高劳动评价机制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二)德育中融入劳动意识的培养
1.通过德育树立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学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都是将重点放在智力培养上,忽略了学生劳动技能的培养,导致很多学生误认为只要能在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其他的都不重要。再加上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只有周末才能回家,家长认为孩子在学校学习了一个星期,回家要多休息,所以很多学生力所能及的事情也被家长代劳。受这种环境的影响,很多学生在学校参与劳动时都会表现出懈怠的情况,日常劳动和值日时能偷懒就偷懒,即便做了也是为应付教师的检查,很少积极主动地为班级做贡献。如果一个人连最基本的劳动技能都无法掌握,自己的生活也不能自理,就更加谈不上为社会付出。为改变这一现状,寄宿制学校的教师要立足德育,通过劳动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培养他们良好的劳动习惯,增强劳动意识,促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劳动的意义,体会到成就感,从而使学生在劳动过程中更加积极主动。在实践过程中,教师要从情感角度培养学生,确保劳动教育能够与德育融合在一起,从而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任务。实践证明,通过劳动教育,让学生认识到班级环境或者宿舍环境的干净整洁需要所有人一同付出劳动才能换来,用自己的双手付出劳动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4]。教师要通过一系列的德育措施,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劳动习惯,促使他们能够用正确的态度对待劳动,强化他们的劳动素养,增强劳动意识。
2.培养初中寄宿生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明显提升,很多家长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学习,完全剥夺了他们劳动的权利。这些学生从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就像家里的小皇帝或者小公主,吃穿都要满足他们的需求,甚至还在学校攀比。勤俭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由于上述情况,很多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好好感受,没有传承这一传统美德。尤其寄宿制学校中这些现象更为普遍,有些学生在校园中浪费粮食、攀比衣物、浪费学习用具;有些学生甚至连衣服都要周末拿回家让家长帮忙洗,花钱更没有计划;还有一些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认为外出打工不仅能够挣钱,还比学校更自由。为了转变这种状况,初中寄宿制学校要尝试构建德育和劳动教育双线融合的校本化课程,通过劳动课让学生认识到父母的辛苦,明白父母能够为他们创造今天的幸福生活非常不易,同时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并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
3.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增强集体意识。人只要在社会上生存一天,就要与人合作。无论是现在的学习还是未来的工作,都要通过合作才能实现目标。教师可以通过德育与劳动教育的双线融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强化他们的协作精神,让他们学会积极主动地和别人合作,为以后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寄宿制学校要为学生提供平台和机会,不断锻炼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教师可以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鼓励每组学生通过合作完成劳动任务[5]。除此之外,学生在相互合作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对于那些能够宽厚待人、给予别人帮助的学生,要及时表扬和鼓励,引导其他学生向其学习,这样才能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因此,初中寄宿制学校的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这对未来学生步入社会之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非常重要。
(三)教师要以身作则,树立学习榜样
初中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和父母生活的时间较少,他们对教师的依赖性很强。对于学生而言,教师不仅要给他们传授文化知识,还应做学生学习的榜样。所以教师必须以身作则,将传道授业解惑作为主要教学目标的同时,要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这样才能真正起到传道、授业、解惑的目的。
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时期,这一阶段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和德育非常关键。教师要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教给他们为人处世的道理,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亲其师,信其道。学生不仅会因为喜欢教师而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还会在自己的言行举止中折射出教师的影子。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认真审视自己的言行举止,在向学生实施劳动教育和德育的过程中,也要将自己树立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6]。如果教师自身就没有养成热爱劳动的良好品质,学生就会上行下效。如果教师树立了正确的劳动观,积极参与学校的劳动,学生也会积极模仿教师的行为,成为热爱劳动的人。教师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成长产生影响,所以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关系,相互尊重,这样才能让师生共同进步。
总之,在“双减”背景下,初中寄宿制学校要结合自身现状,为学生创建特色化的德育与劳动教育课程,重视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创建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和课程内容,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理论和实践活动,使初中学生逐渐增强自身的德育水平并形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理念。
参考文献
[1]赵玉萍.实施“三重融合”德育新模式,打造“三全育德”德育新常态[J].陕西教育(综合版),2022(Z2):71-72.
[2]沈泉菠.基于“双减”背景的德育生态化建构[J].教书育人,2022(19):13-15.
[3]孙振.家务劳动承担德育使命[J].平安校园,2021(11):26.
[4]朱丹.新时代高校加强劳动教育的意义、问题与路径[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
[5]张京霞.对《文书学》教学改革的尝试[J].中国林业教育,1991.
[6]周晓芳.家校合作培养小学生劳动习惯的多准路径探索[J].读写算,2021.
编辑:谢颖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