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教学在幼儿德育中的实践与运用
作者: 党玉梅【摘要】3~6岁是幼儿品德观念形成的萌芽期,是实施德育的重要阶段。作为幼儿园教师,一定要紧紧把握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全面深化学前教育工作基本要求,将德育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的点点滴滴当中,遵循体验式教学原则开展教育活动。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和儿童本位,体验式教学强调习得性知识与能力发展之间的结合,借助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相互融合,保障良好的德育组织效果。本文主要探索了体验式教学在幼儿德育中的实践与运用,通过分析德育现状,归纳了幼儿园德育内容抽象、方法单一、过程僵化的问题。基于此,从直观感受、实践参与、凸显主体等三个角度提出了幼儿园体验式德育的实践策略。
【关键词】幼儿教育;体验式教学;德育;意义;问题;运用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02—0065—04
学前儿童的德育,是当今教育界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也历来被人们所关注。在建构主义视域下,依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导精神,一线教师要挖掘和凸显一日生活中的德育元素,在幼儿园开展体验式德育,潜移默化地对幼儿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深远影响。借助体验式德育教学方式,可以为德育相关的内容创设出具体的教学情境,设计更加生动的实践活动。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式学习,可保障教育教学组织效果。体验式教学可以通过幼儿的亲身体验,使幼儿更加有效地理解活动中所涉及的德育知识。而在知识讲解、实践训练时,学习主题与幼儿生活实际之间的结合,也能有效地提高幼儿的思维方式,通过体验感悟的方法将德育的相关内容潜移默化地内化于幼儿的心中,反射到行动上,以此提高德育启蒙的质量。
一、体验式德育的概念及意义
体验式德育,是建构主义视域下的现代教育理念,它强调“体验”,注重凸显幼儿主体地位,重视教育的过程,通过创设情境让幼儿在德育活动中体验真实生活,达到在活动中体验道德、在体验中内化形成良好品德的目的。体验式教学在实践落实时,可以通过案例分析、情境创设、实践活动参与等不同的形式提高幼儿的思想道德品质,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体验式德育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落实,既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征,也能提高德育质量。
1.开展体验式德育的原因。体验式教学工作是深化德育改革、引导幼儿深入思考的过程,更是幼儿意识形态构建的过程。在此背景下,作为教师应当全面深化体验式德育指导工作理念,明确教育方向,确定教育任务。但是由于传统的体验式德育活动质量不高,导致教学效果不佳。为此,在大思政课的教育背景下,作为幼儿教师,一定要深入思考品德教育指导工作任务,更新品德教育工作理念,构建系统化的幼儿体验式德育指导教育措施和教学方向,精准施策,推动体验式德育的教学落实[1]。
2.体验式德育的必要性。体验式德育的教育指导工作是现阶段幼儿德育引导的主要措施。通过体验式德育教学工作的深化,幼儿在游戏活动过程中就能潜移默化地树立起正确的思想认知。同时,在游戏和娱乐的过程中,幼儿的思维意识也会逐渐成熟,这是一个逐渐成长、逐渐收获的过程,十分有利于幼儿德育的发展。通过这种体验式的德育,教师明确了自身的教育指导方向,认识到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缺失,也在反复研究和不断思考中逐渐优化教学方式,提升自我对德育的理解。
二、幼儿德育中存在的问题
幼儿德育活动是幼儿园持续组织的德育形式,但部分教师在活动中所采用的不恰当方式,对于良好教学质量的形成有负面的影响。传统德育集中在课堂,既影响了幼儿的理解质量,也影响了人才培养效果。而当前德育中存在的内容抽象、方法单一、过程僵化的教学困境也不符合学前教育改革的需要。
1.内容抽象。在幼儿德育与实践中存在着内容空泛抽象的问题。幼儿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自身的形象化思维特征又使其在知识理解时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导致其难以对零散的知识进行整合,无法使抽象的知识得以有效理解。在开展德育时,部分教师仅仅关注教材的知识呈现,忽视了幼儿的主体体验,影响了幼儿对德育的认知。
德育有着多种多样的方法,而在对幼儿进行指导教育时,幼儿所处的社会环境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幼儿教师只关注理论化的知识展示,而忽视了德育知识与社会实践的结合,这会影响到幼儿对于德育的理解,也不利于德育质量的提升。因此在课程设计时,幼儿教师要对现有的资源加以整合,可结合课程特色以及幼儿发展特征,从幼儿的视角和立场出发设计课程,以保障课程建设的有效性。
2.方法单一。德育存在着方法单一的问题。虽然德育是学前教育的基本内容,但大部分幼儿教师在开展德育实践时,忽视了教学手段方式的更新,存在着内涵认识不够深刻、实践操作匮乏等问题。虽然教师认识到了实践活动对于德育与质量提升的积极意义,但采用的古板、枯燥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活动以集体灌输式教育为主,忽视幼儿的主体参与,这既影响了课堂的实践质量,也不利于幼儿思想品德的熏陶和培养。
随着当前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幼儿园德育教师既要优化幼儿实践活动,也要关注课堂知识讲解方式的多元。而当前在德育实际工作中,教师未能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手段,而是采用相对单一固定的方法对于知识进行机械的灌输,只关注于表面上的知识讲解,忽视了幼儿的主体地位,导致课堂氛围枯燥,影响了教学质量。该种只强调形式而尚未把握丰富内涵的课程体系构建方式,存在着流于形式、质量不佳的问题。
3.过程僵化。幼儿园德育存在着过程僵化的问题。建构主义理论以及幼儿主体理论都主张幼儿园德育工作要主动创新教学方法,关注幼儿道德品质的提升、行为习惯的培养,而大部分教育工作者在设计社会实践活动时却形式单一、模式固定、主题不突出、缺乏趣味性,整个活动组织过程中也往往由教师主导,幼儿被动参与;且教师对于实践活动中的内容和形式未能深入地思考与分析,没有挖掘出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价值,打着“社会实践”的旗号开展无意义活动,影响了整体的教学组织,影响了教学效果。教师在课前导入、知识讲解、课后总结的过程中,忽视了幼儿主体经验的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以教师为核心,虽然保障了教学进度,但却不利于幼儿道德品质的培养。
三、体验式教学在幼儿德育中的运用
在幼儿德育中,教师要积极应用体验式教学方式,通过引导幼儿主动参与、积极实践,使幼儿在相对真实的情景下更好地理解活动内容,并通过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相互融合,感受教育内容。在幼儿园落实德育时,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具体的方法。
1.直观感受,创新课堂模式。课堂模式的创新是提高德育组织效果的基础。在德育课堂实践中,教师要主动创新教学模式,可结合不同的德育教学内容,选择多元化的教育实践方法,关注幼儿的主体感受与体验。德育需要课堂的形态,而在集体教学中,教师机械地对抽象的知识进行简单的灌输,导致幼儿在活动中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最终影响幼儿对德育内容的输入和理解效果。
在传统的幼儿教育指导过程中,多数都是通过游戏、看图、视频指导的方式实现德育效果,这种教育指导方式不仅可以有效地达成既定的幼儿教育指导目标,而且其实践探索能让幼儿在游戏娱乐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认识自我,体会成长的乐趣。如在大班的体验式活动中开展的“妈妈的一天”活动,让幼儿扮演自己的妈妈,另外一个幼儿扮演孩子,并且要求幼儿不能发脾气。每一个幼儿为了照顾好自己的“孩子”,都会端正自己的行为,学着自己母亲的语言、行为照顾他们。通过这种活动的开展,当孩子们自己亲身体验之后,才能逐渐地感受到每一天妈妈对自己的付出:早早起床、早早做饭、打扫卫生、清洗衣物……幼儿纷纷表示,自己的妈妈好辛苦。通过这次体验式的活动,孩子们对妈妈每一天的辛苦付出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感恩之心油然而生,最终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再如,在中班礼仪教育活动“待人接物”中,教师可先拍摄一段关于待人接物不良行为的录像,然后再着重对一些特殊的环节拍照,引导幼儿根据图中的行为提出相反的意见,并且明确自己在待人接物的过程中应该用何种礼貌的方式对待别人,哪些待人接物的行为是正确的。知道这些礼仪之后,教师再组织幼儿进行实践,两个幼儿彼此之间进行接物,这样不仅强化了幼儿对于待人接物行为的认识,也让幼儿对正确的待人接物行为有了深刻的理解。
2.实践参与,打破课堂限制。虽然课堂教学是德育的主阵地,但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教师也要正确认知实践活动对于幼儿道德培养的重要意义。体验式教学在幼儿德育中的应用要关注课堂教学的优化,也要关注社会实践活动的调整。幼儿园的德育教学既可以集中在课堂,也可以借助于户外实践活动,为幼儿提供真实感知的德育条件,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课堂之外,可组织幼儿参与德育活动,使幼儿更好地将所学知识与社会实践相融合,在对德育知识进行深刻体验的过程中、生动体验的基础上,通过社会实践这一展示方式提升德育的实效性。
如3月12日是植树节,幼儿园经过讨论决定在大班开展形式多样的植树护绿行动和植物种植实践体验活动,做到人人参与。在活动现场,一个个“护绿宣传员”把这件事当作一项光荣的使命去完成,不仅将标语牌上的口号大声宣传出去,还将“爱绿护绿”倡议书分发给过往的行人,呼吁大家要“人人参与植绿、爱绿、护绿、养绿活动,为美化、净化环境尽一份力”。路上的行人拿到倡议书后,都将大拇指送给了我们的“小小护绿宣传员”。接着,“小小护绿宣传员”还把广场上的垃圾捡起来扔进垃圾桶,用自身的实际行动带动身边的成人去保护环境。我们还在幼儿园建立了“芽芽乐园”,把制作的环保护绿标语牌竖在菜地里,时刻提醒孩子主动承担一份责任,把绿色永远装在心中。通过这样的宣传与实际行动相结合的活动方式,让幼儿在体验活动中了解了许多关于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知识,增强了保护环境的意识。
再如重阳节,幼儿可以和老人一起载歌载舞,一起观看节目表演,一起吃重阳糕,活动氛围温馨热闹,其乐融融。临别时,孩子们还向老人送上礼物,捧着孩子们的礼物,老人们露出了灿烂的笑容。通过这样的活动,孝老爱亲的种子,便在幼儿心中生了根,发了芽。
3.凸显主体,保障德育实效。幼儿的德育与我们的生活也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有的时候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幼儿确实能够知道我们应该要遵守的道德规范,但是回到现实生活中他们就会把这些道德规范全部抛到脑后,知行不能合一。如和家长外出春游的时候,把吃完的零食包装袋随手乱扔、踩踏草地、破坏公物等,有的家长会正确引导孩子,但也有家长不以为然,不仅不去制止,还会一笑了之。所以,我们不仅要在幼儿园集体活动中引导幼儿遵守各种道德规范,还要积极引导家长做孩子的榜样,让家长用自己的言行举止感染和影响幼儿,在生活中时刻提醒幼儿,强化幼儿道德品质的形成。
再如,当我们一起了解自然灾害带给人类的危害有哪些时,幼儿看到了地震、洪灾后的种种照片,无不伤心落泪;听说了火灾发生后的种种感人事迹,便会对消防队员和那些逆行而上保护别人安全的人充满敬畏和感激之心。
“六五”环境日是非常有教育意义的一天,虽然对于幼儿来说,他们为环保只能做一些微乎其微的“小贡献”,但这种“小贡献”却会起到大效果,会给孩子从小树立环保意识,并通过“小手拉大手”活动,带动和影响家人都成为保护环境的卫士。同时,教师还发动幼儿和家长一起动手动脑制作了美观、实用的环保手提袋进行义卖,体验劳动的价值。通过此次活动的开展,幼儿对于外界事物的认识也会逐渐加深。在潜移默化的成长中,幼儿的道德思想得到了提升,在日常的行为中,他们也会逐渐地注重提高自身道德品格的素养,更加自愿地关爱他人,关爱环境。
通过一系列的体验式活动,幼儿对于道德的认识越来越深刻,自身的道德素养也提高了许多。在今后的工作中,教师应更加努力,继续探索更多的体验式教育活动,让幼儿能够在幼儿园中习得更多的知识与本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变得更加有礼貌、懂事。
幼儿德育实践活动的组织对于幼儿道德修养的提升、健全人格的培养有着积极的意义。而在开展德育时,体验式德育活动既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征,也能有效地提高教学组织质量。针对当前幼儿园德育中存在的内容抽象、方法单一、过程僵化的现实问题,教师可以从主观感受的角度出发,通过体验式教学打破传统德育课堂教学模式。与此同时,教师也要关注社会实践活动的优化设计,通过幼儿的实践参与保障德育效果。针对学校、社会、家庭不同的德育环境,幼儿园要把握德育系统化的特征,凸显幼儿的主体地位,在体验式教学为幼儿提供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逐步培养幼儿的道德品质,强化幼儿的道德行为。
参考文献
[1]徐晓燕,武芳.幼儿德育隐性课程开发的问题和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11).
编辑: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