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优化

作者: 杜秀梅

【摘要】单元整体教学法是一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探究意识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新型教学策略,其顺应了新课改与素质教育的发展形势,符合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规避了传统教学缺少学生学习主动建构性以及“篇”与“章”分离的弊端,促进了小学语文教学从“小语文”教学向“大语文”教学的过渡。文章分析了当下单元整体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成因,并提出聚焦单元整体教学目标、高效整合整体单元教学内容、通过单元语文要素的内在联系高效把握单元教学主题、用“任务驱动法”实施教学评价这四个方面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大语文”;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02—0069—03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传统单篇教学体系的弊端显露无遗,机械化的教学设计导致小学语文学习被局限于字、词、句等基础知识层面,禁锢了学生逻辑思维、理解领悟、信息整合、语言表达、审美等能力的发展。而单元整体教学是以单元为主体来开展教学活动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更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究与合作精神,打破了传统教学体系的封闭性,将“单篇”和“课文”合二为一,促进了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整合与生成。笔者经过多次实践研究后,提出单元整体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与一线教师分享。

一、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缺乏聚焦。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决定了教什么、教成什么样等问题,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目标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来设置,必须注重知识结构的内在关联。然而,当下小学语文整体单元教学还存在一个突出的问题,即缺乏聚焦。尽管教材中每一个单元都有一个参考性的教学目标,但一课与另一课内容缺少教学目标方面的联系。从当下的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实施情况来看,许多教师设置的目标十分分散,不利于学生系统而全面地学习单元内容。

2.教学内容缺乏整合。尽管单元整体教学的方式一直被教育研究者所倡导,可是部分教师缺乏单元整合意识,只停留在对单篇课文机械讲解的层面,讲解时忽略了一篇课文与单元其他课文之间的联系,讲解完后也缺乏联系教学目标对整个单元的教学情况进行系统总结。总体说来,教师缺乏单元整体教学的意识,更没有对教学内容加以整合。

3.缺少单元主题的渗透。语文教学研究者窦桂梅指出:“当前语文要素学习往往停留于学生记住某句话、某个结论、某个方法,未能让学生在亲历语文实践活动中深化认识,习得策略。”[1]笔者通过调查发现,这一问题在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教师没有带领学生比较、归纳和总结单元课文的人文主题以及学科知识的内在关联,导致人文价值的学习只停留在表面,教师在单元主题教学中对学生自主体验与感悟的引导不到位,没有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二是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对课文的讲授都是单独进行,没有教会学生如何划分单元主题以及总结单元内容,这不利于学生系统思维的培养。

4.学校缺少对单元整体教学的“教”与“评”。学校作为教师实施单元整体教学的主阵地,其教学举措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效果。由于当下小学普遍缺少单元整体教学方面的“教”与“评”,严重阻碍了单元整体教学的实施。从“教”这一层面来看,多数学校并不重视单元整体教学,在此方面也未对教师提出要求。而从“评”这一层面来看,当下部分学校没有制订针对单元整体教学的个性化评价考核机制与考核标准,学校更喜欢用单元测试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评价。由于试题只考查学生对某一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并未考核他们整合知识、理解问题和分析的能力。

二、原因分析

1.教师缺乏单元整体教学的意识和能力。张咏梅老师在一次教研活动中指出,部分教师是“穿新鞋走老路”。许多教师在备课时习惯一篇篇地读课文抄教案,很少考虑整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单元学习的重点也没很好地细化和切分。这种备课的方式与课程标准要求不相符,不利于单元整体教学效率的提升。

2.教师难以对单元整体教学充分把握。魏薇曾在《对主题单元整体教学法实施的思考》一文中提出:“单元结构不清晰的直接后果是教师的授课内容十分混乱,学生对自己学习某一单元的目的一无所知,遇到重难点部分更是难以把握。”[2]新课改之后,各个版本语文教科书的编写更加具有系统性,每个单元都有很明确的主题。但很多教师对改编后的教科书缺乏深入解读,甚至直接采取传统方式处理新教材,并未分析单元的结构,也未深入了解课本各个环节的设置目的,导致教学时未能完全发挥出新课本的优势。

3.单元整体教学创新意识淡薄。教师在使用单元整体教学法时,“单元”成为教师和学生展开教学活动的载体。单元整体教学要求师生在教学开展过程中要整合单元内的生字词、课文阅读解析、口语交际、习作写作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等教学板块的内容,但是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的创新意识存在严重的缺失,主要表现于教师过度看重学科知识的整体教学,对教学单元编排的人文素养的教育缺少开发与探索。

三、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优化策略

1.聚焦单元目标。聚焦教学目标,是影响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首先,要通过教材内人文主题的指引,明确整个单元围绕的主题是什么,知道通过单元整体的学习能让学生收获哪些成果。其次,教师必须围绕教学目标对每一单元所安排的教学资源加以整合,整体分析文章的题材、类型、篇幅、结构、主题等,并依据学习者的需求制订学习目标。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深入剖析单元教学内容时,应对整个单元的所有课文和语文园地、习作写作、综合实践活动以及口语交际等板块的重点难点、教学目标进行细化与分析整合,以便提取出相应的教学价值,从而确定适宜的单元教学目标,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语文教学,完成教学任务。最后,在备课环节,教师一定不能脱离教学目标,必要时教师可以按照制订的单元教学目标来调整单元内课文与课文的先后教学顺序,找到单元内的某一篇课文作为合适的教学切入点,再循序渐进地将教学任务落实进到全部课文。

2.高效整合整体单元教学内容。教师在备课时应对所有的教学内容分析整合,灵活选择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授课。一般在正式上新课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找时间或者花一个课时自行预习整个单元的课文,大致了解单元中每篇课文都在讲什么。学生预习前,教师要给学生布置阅读任务,并鼓励他们在自主预习时整理出自己的问题与疑问,归纳总结出单元主题。然后教师再整合学生的问题与疑问,作为教学切入点。随后,教师再带领学生品读课文,或者带着学生赏析一些相关的课外教学资源,紧接着让学生陈述自己学习后获得的感受和收获,接着由教师总结学生对于整体单元内容的学习情况并作出评价。点评完,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悟,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3.通过单元语文要素的内在联系,高效把握单元教学主题。小学语文每个单元的课文都通过一个共同的主题联系在一起,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不能偏离教学主题,需通过单元内的知识、能力、价值观等语文要素的内在联系高效把握单元教学主题[3]。接下来,笔者以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为研究对象,教材的第一单元包含了四篇题目看起来没有任何关系的课文,分别为《走,我们去植树》《燕子》和《江南村》《春日偶成》以及《第一朵杏花》四篇课文和诗词。首先,通过仔细分析研读文本能总结出单元主题是“春天”,课文中提及的种树、杏花和燕以及古诗提及的莺、柳、花等,都与春天相关,总结出这个单元的主题,就会更方便地开展单元整体教学,学生学起来也更有逻辑性与连贯性。其次,教师也可以从单元主题“春天”出发,给学生拓展更多课外教学资源或者活动,例如春游、自己找一找春天有哪些美景、找一找关于春天的俗语等,以便加强学生对单元主题内容的理解,同时拓展知识面以及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最后,教师需要通过单元内单篇课文的主题来深化整个单元的主题,以便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单元主题。

4.用“任务驱动法”实施教学评价。要想取得单元整体教学在小学语文中的应用效果,教师就必须挣脱应试教育理念的束缚,用全局化思维对学生的单元整体学习效果进行评价。不仅要考查学生完成单元整体任务的情况,还要关注学生的语文思维。因此,教学须遵循这几个步骤:一是确定整体单元教学的主题,二是明确任务驱动,三是进行小组探索与实践,四是产生作品,五是展示学习成果,这些步骤缺一不可。教学效果反馈应采用过程型评价方式。具体做法分为三步:第一步,学生自评,就是学生之间彼此参与整体单元教学活动时的优点以及不足之处;第二步在学习成果出来后,教师应给出一张评价量表,引导学生进行互评,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加以归纳总结并针对自身的不足之处进行反思;第三步,教师要根据评价量表所反馈的信息对学生作出综合性的评价。

综上,单元整体教学为小学语文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使学生学习的知识变得更加系统。实践证明,采用单元整体教学法,不仅增强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还是对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研究的有益补充。

参考文献

[1]魏薇.对主题单元整体教学法实施的思考[J].小学语文教学,2011(07):46.

[2]窦桂梅.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4(08).

[3]杨德铸.基于单元整体,落实语文要素——对统编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2021(23): 163-166.

编辑:张慧敏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