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数学的融合
作者: 李治茜【摘要】在核心素养导向下,语文教师应积极响应新课程改革的号召,在教学中实现跨学科的融合,从方法、理念、思想上实现学科之间的有效连接。文章对小学语文与数学学科融合的必要性作了简单探讨,提出了二者融合的实施路径,并给出了具体的建议。
【关键词】小学语文;数学;核心素养;跨学科融合;必要性;路径;建议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02—0072—03
学科融合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但是在传统的研学活动中,只是实现了语文与数学形式上的融合,还未从思想、精神、文化、内涵、实践等多个方面实现两者的有效融合。为了使语文与数学有效融合,教师要从语、数学科的内涵、概念以及教学形式、教学活动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下面,笔者将对这个问题作简单的论述。
一、研究背景分析
在“双减”背景下,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语数融合涉及较多的内容。通过梳理当前语数跨学科融合的研究文献,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科融合研究工作的开展只是局限于形式和内容。比如,在数学教学中融入语文知识点,在语文教学中融入数学公式、概念,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作简单的计算,或者在数学课堂上进行简单的语文阅读学习。此类融合过于浅显、流于表面,无法帮助学生实现能力素质、思想、思维的成长发展。通过研究,结合实践,笔者在语文与数学融合的研究活动中,力求在过于“感性”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更多“理性”元素,在过于“理性”的数学课堂上增添更多人文内涵,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科教学效率。
二、小学语文和数学跨学科融合的必要性
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融合数学资源,同时将语文知识、语文项目融入数学课堂中,实现多门学科的融合,在此期间,语文教师需要深入细致地分析学科融合的必要性。首先,将语文与数学融合可为其他学科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能够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学科思维;其次,语文与数学存在感性与理性相分离的情况,而将两者有效融合,可使得冰冷的数学语言更加具备诗意化以及文化特征,同时也可保证过于中庸以及情感色彩过于浓厚的语言文化更加具备理性批判的元素[1]。
1.语文和数学基础的融合。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要与数学教师进行细致深入的交流合作,实现教学融合、创新。语文与数学作为小学主科体系中不可缺少的关键要素,两者贯穿了整个小学阶段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当学生具备了良好的语言能力、思维以及语言学习意识、文化传承意识、审美鉴赏意识,才能够在其他多门学科的学习探索过程中实现个体深层次的成长和发展。因此,语文教师在该环节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能力,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来增强学生的语言思维以及语言实践应用能力;而数学则是作为理科中的基础,是科学探索活动中的核心要素,学生需要掌握基本的数学逻辑思维,具备基本的逻辑推敲能力、数形结合能力、数学语言能力、数感,以此才能够实现对诸如化学、物理、科学的正向迁移学习。因此,将小学语文与数学进行融合,对于学生的后续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具备较大的现实意义。
2.“感性”与“理性”的融合。在传统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更多地是将人文、艺术、伦理、文学等相关元素对学生进行渗透讲解,旨在培养学生的诗意化思维以及感性认知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学感知能力以及文学鉴赏能力,但是其中还缺乏理性元素、逻辑推理元素的支撑,存在理性思维、理性评判、理性评价的欠缺;而数学虽然具备深厚的逻辑思想理论基础以及丰富的推理技巧和方法,却缺失了感性认知类的元素,导致学生的学科情感无法更加科学高效地提升,不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拼搏进取精神以及刻苦钻研精神。因此,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要及时融合数学中的理性元素,使得冰冷的数学语言、数字符号具备更多人性化的温暖,同时也确保过于情感化的语文学科能够具备更多理性元素,以此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学科素养[2]。
3.“双减”背景下学科融合的必要性。在当前“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与数学教师以及其他科任教师均应当实现交流合作,减少学生的课业负担,保证学生在对多门学科的协同学习中做到“知信行合一”。因此,将小学语文与数学进行融合,就当前大环境而言也具有必要性,教师在该过程中应当细致深入地分析学科融合发展的实际需求,做到务实创新。
三、小学语文和数学跨学科融合的路径
在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教师将语文课堂与数学课堂融合需要找到科学合理的方法。在此期间,语文教师应当以科学高效的教学分析,借助课后作业,融合综合实践活动,实现与数学知识的连接,同时也可以开展辩论课,将数学思想与语言逻辑进行结合。
1.通过课后作业,实现创新融合。在当前“双减”背景下,各学科教师可让学生在课后闲暇之余参与综合实践学习活动,语文教师可借助课后作业的契机,结合综合实践活动,实现语文与数学的有效融合。语文教师也可以与数学教师联合布置综合性的课后作业,指导学生实现知识点之间的衔接连贯学习,从而提升学生对数学、语文学科的思想认知。
例如,在完成“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之后,语文教师可以与数学教师共同布置综合实践探索活动。要完成任务,学生须具备基本的想象思维、想象能力,同时也需要通过数学推理、数学判断等素养。教师可让学生结合自身的想象思维以及数学知识,设计一个伟大的蓝图,并让学生结合当代科技的发展情况,借助数学中的逻辑推理以及理性思维,结合语文的感性认知,将自身对未来的美好希冀写下来、记录下来,并且通过数学推理、数学验证,来评估达成相关美好愿望的时间,让学生通过精细化的计算推理,结合自身的想象认知,完成学习探索活动。通过布置此类综合实践探索类的作业,将数学与语文有效融合,可在培养学生想象思维以及语言能力的同时,也能够进一步启发学生进行深度思考探索。
2.通过语数联系,建构新知。从核心素养的角度,对数学与语文知识进行分析探索可以看出,语文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语言表达思维、文化学习技巧,从而实现文化创新、文化审美、文化传承,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而数学教学则更多地在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批判思维、批判能力。因此,将语文与数学有效融合,教师可以组织相应的辩论赛。活动开展时,可以让学生分小组开展辩论,将数学中所涉及的逻辑推理、语文课程中所涉及的语言技巧加以融合,构建更加完整的课堂生态体系,保证学生在发展自身语言思维以及语言情感、语言能力的过程中,形成批判意识,提升逻辑推敲和逻辑思考能力。
此外,教师也可以开展模拟小法庭活动,让学生结合时下热点案例,分析某一事件。语文教师可以结合某个事件,让学生分析如何在非常时期做到理性、人性、感性、文化的有效融合。通过有效思考、评判,可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
此外,在语文和数学的学科融合中,语文教师可以结合我国古代在数学探索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比如融合“割圆术”“鸡兔同笼”的案例,也可以结合“九章算法”,将其中的语言文化以及数学文化有效连接,让学生结合历史学习,从人文精神以及文学伦理批判的角度,学习探索其中的知识,使得学生在学习数学、语文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综合能力的提升。
四、建议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数学学科融合,教师是主导因素,学生是主体因素,因此学科融合的关键是教师的专业素养,还有“大学科”“开放性”课程观念的渗透。而加强师资队伍的优化,是推动学科融合与教学创新的必要途径。怎样进行师资优化、推动学科融合创新呢?
首先,要从学校层面入手,全方位、系统性、多层次地做好学科融合的统筹规划,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以教研为抓手,带动语文教师与数学教师开展“跨学科充电”活动[3],充分领会新课程理念的要求。
其次,在核心素养视域下,语文教师将小学语文与数学进行融合创新,要找到相应的契合点,同时也需要避免在将两者融合的过程中出现喧宾夺主的情况。语文教师在此过程中需要秉承适用、合适的基本原则,在语文课堂上融合数学元素的过程中开展教学设计、分析,并对课程安排、课程调整、课程设计相应作出调整,从而做到有的放矢。
总之,将小学语文与数学有效融合,需要实现内容、形式、思想、内涵、文化等多个方面的融合,并不是将数学中的数字符号、数字语言、数学语言单方面融入语文课堂中,语文教师更需将其中的数学方法、数学思维、数学逻辑与语文课程连接,以此提高两者的融合深度和广度。因此,语文教师要站在多个层面、多个角度,融合语言核心素养以及数学核心素养的本质内涵,寻找两者的共同点或者存在的不足,做到取长补短,实现学科之间高效串接、融合。
参考文献
[1]金钰珍.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评价研究[J].教学与管理,2021(24):06.
[2]曾静.数学课堂教学与语文学科融合的探讨[J].小学教学参考,2017((23):68.
[3]杨雪华.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与语文学科的融合[J].中国校外教育,2014(13):106+113.
(本文系2022年度甘肃省“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语文、数学学科融合必要性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22]GHBZ020)
编辑:张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