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融通与互动作文教学的深度融合
作者: 叶祥元【摘要】作文占据了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有很重要的地位。从促进学生人格成长与能力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学校学科教学研究能力的角度出发,提升作文教学效率势在必行。文章介绍了“五育”融通与互动作文教学的概念,并探讨了二者融合的优势,提出了通过“五育”融通与互动作文教学提升学生作文能力的几点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五育”融通;互动作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02—0075—04
当前,学科之间深度融合的教学研究开展得如火如荼,受到了国内外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尤其在基础教育阶段。进入新时期以来,我国高度重视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在中小学教育中大力倡导并果断落实全面育人相关理念,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时代更赋予教育“五育”全新内涵和要求,鼓励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五育”融通与互动作文教学的研究恰逢其时,将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提高到重要位置,教育定位更加明确清晰。此理念以互动作文为教学手段,“五育”融通为育人目的,二者之间互为因果,或者互为表里,对学生思想情感、意志品质、创新能力的培育具有重要意义[1]。下面,笔者就如何做好“五育”融通与互动作文教学深度融合,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五育”融通与互动作文教学的概念
“五育”融通是指,作为中小学教育培养目标与体系的德智体美劳,虽然每方面具有其自身的特点,以及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好的教育,是能够真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需要在落实生命个体基础成长指标的基础上,注重完整灵魂的培育和人格体系的塑造,更应该重视育人和教学过程的科学性与条理性,坚持做到“五育并举”,学校和学科、教师和课堂要努力打破学科壁垒,探索德智体美劳“五育”融通深度交叉渗透的有效机制,以提升动手与实践能力为主,全面有效提升学生素养。
而互动作文教学是指,在作文课堂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本,强调学生实践与参与为引领,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这一教学模式中让学生充分参与作文教评改全过程,做到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自我感悟,以教学促进写作实践,以写作实践提升学生作文修改能力,实现教与学的互动,修改与二次创作的互动,有效促进学生作文能力螺旋层递式提升,充分发挥学科教学育人功能。
二、“五育”融通与互动作文教学深度融合的优势
互动作文教学包含了“五育”融通的先天优势,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方法与过程的研究,又是育人目标与结果的研究。二者具体重申和体现了中小学作文教学中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相关维度,互动作文为手段与方法,“五育”融通为目标和结果,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和谐发展,做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2.从当前中小学教育凸现的实际问题着手研究。针对“片面追求升学率”“高耗低效”“内卷化”“拼命文化”等现象,在“双减”政策大背景下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全面提升中小学作文课堂教学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倒逼学生离开培训班,回归到语文课堂的主阵地来。
3.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学科教育与育人核心目标的均衡发展,打通学科教学与“五育”功能实现之间的壁垒和障碍,不断优化融通途径,聚焦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聚焦德智体美劳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要任务,融合共进。
三、探索“五育”融通与互动作文教学融合的科学方法
中小学作文教学必须达成对生命个体对现实世界总体认知与情感关注的建构,要有合适生命个体的情感表达与有效交流。对于每一个不断成长的生命个体来说,作文教学的目标追求不能仅仅停留于这个层面。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写作是一种重要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结合的过程,是生命个体不断融入社会的必经之路,教师要通过有效的方法与策略,去关注学生生命个体的精神生存状态,关注其幸福感与获得感。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能直接了解教学的困难和问题,能够立刻感知问题的所在[2]。笔者认为,教师应从为国育人的战略高度出发,从课程建构、课堂教学活动实践、家校联动等环节全面着力,实现“五育”融通。尤其语文教师,可以借助作文教学这一教育阵地,灵活渗透“五育”教育,真正实现课程育人功能。
1.“五育”融通与互动作文教学的模式。中小学作文教学中,以“五育”融通为引领,互动作文教学为具体路径,做到学校和教师、课堂和学生以及整个学科体系落实育人维度,要让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立德树人”贯穿于学生成长的过程始终,教育和引导学生努力成为全面而不平庸的人,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科学评价。在生本互动作文教学研究中,要以多维评价为宗旨,从单一评价向参与性评价、动态性和增值性评价、方向性和过程性评价、表现性和综合性评价等多元评价过渡。教师要以学生作文兴趣培养和能力提升跟踪调查为依据,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和专家的观摩评价,评估作文教学实验成效,反思实验结果,由专人撰写案例研究报告,进行课题实践的经验概括。
3.总结规律。语文教师在互动作文教学中,应以实际实验数据为依据,以访谈、观察、量化测评为主要手段,分析促进学生作文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梳理个体成功的案例脉络,探索作文互动教学的普遍规律,并在多元化的作文指导和评改中,全面促进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发展和审美价值发展[3]。
四、互动作文教学与“五育”融通深度融合的有效路径
当前和今后很长一个时期内的作文教学,要着力从教学方式和教学思想的变革,从改变传统作文评改模式的弊端出发,建构全新的框架和发展模式,从作文评改如何合理分组、如何做好互动评改的充分准备、如何使小组成员各司其职以及如何使小组长的评改能力最大化方面进行探究与实践,以有效激发和提升学生的习作热情。
1.从兴趣培养入手,提升“五育”融合育人功能。要着力进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过程性评价,使学生养成一种常看、常想、常写的习惯。笔者在前期问卷调查中,采样100份问卷,结果显示:实验前,有65.4%的学生对作文有畏难情绪,有22.1%的学生不喜欢写作文,只有12.5%的学生对写作文抱有浓厚兴趣。而在本课题组开展“五育”融通与生本互动作文教学相关实验后,这三个数据分别变为36%、8.4%、55.6%。由此可见,有效的作文教学模式,可以逐步培养起学生的自主成长信心,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路径,并且有效坚持创作。同时,大幅度地提升了教师批改作文的效能,教师用于批改作文的时间每周减少了2小时左右,教师有了更多的时间去反思教学。
2.突出学生的独立人格意识,充分实现学科育人功能。前期实践证明,相关方法的深入落实,可以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愿意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并且在其他课程的学习中,普遍具有积极的参与热情。学生能自主研究、自主探索、自主评价,独立、独特、好学、敢问、善思、能辩、爱说、会写,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课题组前期对两个班120名学生进行了4个学期8个时间点的课堂活跃度统计,数据显示:学生课堂活跃度在实验期间呈现上升趋势,由最初的每堂课举手率62.5%、举手人次平均105次,到最终的每堂课举手率89.8%、举手人次平均156次。实践证明:在改变学生的同时,“五育”融通理念下的互动作文教学,可以加深教师对新课改背景下作文教学原则的理解,教学与专业能力齐头并进,能有效提高中小学生作文水平,拉近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使写作与作文评改成为学生生命个体表达情感、实现个人提升的需要。
3.向社区、家庭延伸,打造更多写作实践平台。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近年来实施互动作文教学之前,学生四个学期的作文成绩平均得分率分别为76.5%、77.0%、79.4%和83.6%,坚持四个学期之后,学生作文平均得分率提高幅度较大,达到89.1%。笔者对实验实施主体武威十中20名语文教师的调查统计发现,有18位教师表示自己在进行生本自主互动作文实验后,在学生的写作指导、作文命题研究方面投入了更多精力,平均每周在作文批阅方面花费的时间节省了2小时以上。因此,在“五育”融通的理念引导下,教师对作文教学的研究更加深入,教师的作文指导时间与精力有了更好的保障,作文命题与技法指导方面研究更积极,指导更能契合实际,对学生习作帮助较大,同时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4.积极创建高效课堂,增强课堂教学实效性。生本互动作文教学实践,让语文教师在作文指导上下功夫,在作文评改上找策略,设计多样化作文练习,有效减轻了工作负担的同时,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同时,教学方法创新了,学生也喜欢上了作文课,写作的兴趣和积极性高涨,促进了生命个体在思想、情感、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从而改变一个人的心理,改变他的成长面貌。学生的改变,也反过来带动了教师的改变,让教师的专业成长步入良性循环,以教促学,以学促教,增强了课堂教学实效性。
5.建立多元的作文教学评价激励机制。作为中小学学科之母的语文教学,其重要性不仅在于为一个人的成长打下坚实的人文基础,促进其语文综合运用能力,让一个人更好地适应学校教学和生活,更好地适应社会交往。更重要的是,这样的作文教学可以帮助一个人建立从自然人向社会人有效过渡的价值体系、认知体系、思想体系和情感体系,不仅在于为学生打下坚实的人文底子,更在于促进学生人格的形成,促进一个人精神品质和道德意识的提升,实现从平庸走向高尚,从平凡走向高尚,在发现和探索中历练,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4]。此外,作文活动离不开生活,学生对生活体验进行文字表达,更无法离开生活。如果抽离这个要素,作文注定是无源之水,没有任何的活力。所以,作文教学改革和发展,必须回归生活,重归本位,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影响之下,逐渐形成健全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笔者以为,相关课题的实施和研究,让学生们用作文表达生活、拥抱生活,教师也拥有了引导学生将生活、作文有机融合起来的能力,实现了“文以致用,文用结合”[5]。
五、互动作文研究的后续思考
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出发,打通作文教学、“五育”融合壁垒,优化融通,整合共生,积极探索并执行有效的课堂作文教学,力争通过作文教学的成功,延及整个学科的教学成功,通过写作成就感的获得,扩大到整个学科学习的成就感,能使语文学科教学成绩再上一个台阶,让作文成为语文教学的一大亮点和特色。
从社会需要和新时代教育改革方向出发,重申作文教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尊重学科教学规律的前提下,拓展作文教学研究的视野,有效提升作文教学研究层次,实现“五育”融通,提质增效,为学生成长创造更具活力的环境和条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和谐发展,同时建立和形成改写互动基础上的作文模式,促使作文教学形成科学性和规范性。
从当前教育凸显的实际问题出发,重新建立良好的作文教学和语文学习生态系统。要通过互动作文教学的深入研究,积极探索与作文教学改革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努力促进作文教学的深入发展,全面提升作文教学课堂生命力和吸引力,倒逼学生离开培训班,回归到语文课堂的主阵地来。
从作文教学的现状出发,以培养一批真正的研究型教师为出发点,着力改变“高耗低效”的作文教学顽症。教师是教育发展的主体力量,要让更多的教师在工作时保持一种研究的状态,遇到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能够主动去思考,既能教学,又能研究,还能写出研究报告。
从改革作文评价方式出发,着力形成长效的激励机制。为了促进作文教学研究的扎实开展,必须逐步探索和完善作文教学教研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对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的表现给予公正的评价,及时给予适当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对课堂教学研究成绩突出的教师给予奖励,并与评优选先结合起来,甚至还可以与职称挂钩起来[6]。这样就可以让更多的语文教师致力于作文教学研究,由此享受语文专业素养提升带来的快乐。
总之,“五育”融通与互动作文教学深度融合,在激发学生写作动力的同时,能让师生在互动教学中发现自我、提升自我,产生表达与写作的“冲动”,给予学生更大的空间、更大的自由。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2-03-04.
[2]叶元.多维互动作文教学实践研究成果报告[J].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2007(09):52-53.
[3]殷世伟.初中语文“生本”作文批阅策略探究[J].甘肃教育,2019(19):121.
[4]杨芹.高中作文教学困境突破刍议[J].作文成功之路(上旬),2016(22):16-18.
[5]周长春.校本教研难的原因与解决办法[J].湖南教育,2005(04):19-20.
编辑:张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