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语言材料的积累和运用
作者: 常艳萍【摘要】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是《聋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教学要求。聋生因受限于语言硬件环境,致使语言运用、表达能力较差。为更好地培养聋生在中高年级达到良好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语文教师必须引导他们在低年级学习阶段大量地积累语言材料。文章通过分析聋生语言表达、语言积累中出现问题的成因,提出坚持语言训练、加强句子教学、重视实践表达这三个语言材料的积累与运用策略。
【关键词】语文教学;聋生;低年级;语言材料;积累;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02—0094—04
《聋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6年版)》指出:“语文课程要引导聋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1]由此可见,丰富语言积累是聋校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聋生缺乏有声语言环境的熏陶,接收到的语言信息有限,语言的理解能力非常薄弱,语言的运用和表达能力极差,掌握的词汇简单贫乏,写出的话往往语句混乱、颠三倒四、不知所云,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就是缺乏语言材料的积累。因此,对于聋生来说,积累语言材料意义重大,引导聋生积累语言素材更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任务。
一、问题成因分析
(一)生理缺陷导致语言贫乏
聋生由于听力障碍,无法听到或听全别人所说的话,不能全面接收外界信息。因此,接收到的信息不完整,呈现碎片化、表面化的特点。以至于他们对事物的了解常常浮于表面,无法深度、完整、全面、立体理解,造成语言运用与表达中出现认识浅薄、词汇贫乏简单、内容空洞、表达无序的问题。
(二)手语表达形式影响语言习惯
聋生语言表达的方式很丰富,有口语、手语、书面语等。在日常生活中,他们更喜欢使用手语沟通。手语简单、直接、生动,容易理解,使用起来方便快捷。但是,手语中涉及的词汇短语简单,语义重复多,而且很多抽象概念无法精准表达,表达时更是怎么方便怎么来,总是习惯先强调关键词汇或重点短语。相对于口语和书面语而言,手语表达往往会出现语序颠倒混乱、语句单调、词不达意的现象。聋生在生活中习惯了手语的表达方式,日常口语和书面语也会跟手语走,造成了语言运用和表达中出现语句混乱、语义简单、语序颠三倒四的问题。
(三)缺乏观察思考,造成表达被动
普通孩子到了学龄阶段,语言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他们在语言的引导下慢慢学会观察,并逐渐养成了良好的观察兴趣和习惯。但聋生由于生理缺陷造成语言发展迟滞,不愿意与人交往,更不愿意走进生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导致在理解和表达时无序杂乱、颠三倒四。语文更多是源于对生活的思考与表达,无论是口语表达还是书面语表达,都是建立在对身边事、身边物的细致观察和理解的基础之上,没有细致、有序、深入的观察,也就无法积累有序的语言素材。
(四)不重视课外知识和经验的积累
在低年段的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形式简单,知识范围局限于课本中,课堂中填鸭式地灌输,不重视课外知识和经验的积累。长此以往,聋生对于语言的学习停留在课堂的机械记忆和小范围练习层面。聋生由于缺少丰富的语言刺激,他们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也局限于一个狭小的范围,这样既不利于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影响了其口语表达能力。
(五)阅读兴趣单一,不利于语言积累
聋生普遍都没有阅读书籍的兴趣和习惯,尤其对于低年段的孩子来说,阅读书面文字很困难,他们更喜欢视觉化的、比较浅显的图画,因为图画更生动更有趣,内容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另外,聋生和健全孩子一样,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手机、平板、电脑等各类电子产品,游戏、小视频、动画片更是他们的最爱,这些快餐式、碎片化、表面化的信息充斥于孩子们的课余时间,他们能坐下来安静阅读的时间和机会就更少了,这样就失去了积累语言材料的好时机,同样对于他们的语言发展不利。
二、有效应对策略
(一)坚持语言训练,积累语言材料
听力缺陷造成的语言障碍,是聋生将来融入社会、与人交往面临的一大困难,即便是进入小学阶段,他们依然需要专业的听力语言训练。因此,在聋校低年级阶段的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引导聋生坚持口语训练,做到“一课一练”“一课一句”的常规练习。在语言训练的过程中,聋生能够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为他们学习书面语以及更好地运用和表达语言打下基础。
1.优化语言环境,营造良好氛围。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对于聋生语言的训练和习得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课堂中引导聋生使用规范的口语和手语,同时通过先进的辅助设备及专业的发音,为聋生提供丰富的语言刺激环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掌握语言,达到增强语言运用、加强语言积累的目的。
2.拓展训练内容,丰富语言积累。聋校语文教师进行语言训练时会局限于书本内容,有时过于随意,造成学生积累的语言材料单一贫乏,想用的时候不够用。教师在日常口语训练时,需要在课本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课外内容和句式的拓展。教师可以分类整理语言训练的内容,根据不同类型分为生活常识、日常用语、情境主题、本地特色等,力争做到训练内容的生活化、日常化、主题化、个性化,拓展的训练内容起到与教材内容相辅相成的作用,形成比较系统的、科学的、具备实用性的语言训练内容体系,以帮助聋生在口语表达中积累更丰富的语言材料。
3.教学策略多元化,激发语言积累兴趣。低年段的聋生年龄较小,教师在语言训练中可以选择直观演示、趣味游戏、儿歌童谣、模仿表演等有效教学策略,让课堂更具直观性和趣味性,充满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同时,教师可结合低年段聋生的年龄、听力、智力、能力等特点,分层次设置适合他们个体情况的语言训练目标,使他们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不同层次的提高,学生在学习中各有所得,才能获得成就感,发现积累语言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
(二)加强句子教学,积累语言材料
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词、句、段是语言积累的主要内容,而句的训练是其中的重中之重。低年级阶段,句子教学的形式很多,有看图写句、用词造句、把句子补充完整、仿写句子、朗读背诵句子等。在众多训练形式中,用词造句、仿写句子和朗读背诵句子尤为重要,教师可以提高此类练习的训练量,强化聋生语言材料的积累。
1.用词造句,感知理解,正确使用。聋生对词语的理解常常存在较大的偏差,动辄因使用不得当造成误解和笑话。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的练习就是用词造句,这是语文教学中最常做的练习。通过长期的训练,聋生不仅能更正确、深刻地理解词义,还能够准确地遣词造句。例如,“好朋友”一课中有两个词“不能”和“不要”词意相近,学生常常将两词混淆使用。针对这种情况,可让学生用“不能”和“不要”分别造句,反复练习,学生在反复练习和运用中明确了两词在意思和用法上的区别,从而能正确熟练地使用该词语。通过大量练习,学生就能学会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并运用语言。
2.强化仿写,积累句型,开拓思维。针对聋生善于模仿但缺乏创新,句型掌握太少、语序混乱、表达不清的问题,要强化仿写句子的练习。仿写句子要多练,练“活”,力图让学生学习一个句型就能实实在在地积累一个句型。教师将同类型的句子格式化,出示正确的例句,联系生活实际,合理启发学生,开拓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大量仿写同句型、描述不同场景和事件的句子,以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什么时间),(谁)带(谁)去(什么地方)(做什么)。”这一句型中涉及时间、人物、地点、事件多个叙事元素,是我们生活中很常用的句型。但聋生很难写出一个句子,表达清楚一件事,他们写出的句子常常会语序颠倒、句意不清,甚至造成语义的误读。如果给学生总结出这样一个句型,然后在这个固定的句式中反复练习,表示不同时间、人物、地点、事件的词语反复有序搭配,学生就能在练习中学会采用正确的语序叙述事件。例如,星期天,妈妈带我去公园游玩。昨天,高老师带我们去博物馆参观恐龙展等等。仿写句子的练习不仅积累了句型,还培养了学生有序完整地表达语句的习惯。
3.朗读背诵,积累内化,及时运用。朗读和背诵是学生积累语言材料最直接的方式,低年级阶段应该以朗读和背诵句子为主。在教学中,教师理应要求学生每日朗读和背诵典型、常用的语句。朗读的过程是一个积累和内化的过程,通过正确朗读理解课文内容,从而自然而然地背诵出来,帮助聋生积累和发展语言。在教学中,随时指导聋生运用朗读和背诵积累的句子,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在教学“我的家乡”这一课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家乡,说、写一段通顺的话。先引导学生说说家乡有什么景色,再指导仿照课文内容,回忆上学期背诵过的《美丽的画》中对田野和果园描写的语句。通过引导,有一位学生写道:“我的家乡在金昌市河西堡镇下洼子村,它是个美丽的地方。我们村子前面是一大片田野,里面种着绿油油的麦苗、玉米和马铃薯。还有一大片蔬菜地,种着白菜、葱、芹菜和蒜。后面种着许多果树,果树上结满了红彤彤的苹果、金灿灿的梨、沉甸甸的葡萄。我的家乡真美!我爱我的家乡!”能够写出这样通顺优美的一段话,对于低年级聋生来说难能可贵,这正是长期语言材料扎实积累的结果。
(三)重视实践与表达,内化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积累语言材料固然重要,但如果只积累不运用,只积累不表达,犹如学游泳不下水,取到了水却不灌溉田地一样。积累语言材料的目的是提高聋生运用语言表达和沟通的能力,如果不及时指导他们实践运用,这样的积累是无效的,所以,教师更应注重学生在实践活动和实际生活中对语言的运用和表达。
1.注重综合实践,变积累为表达。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抓住一切时机,带领学生进行各类强化练习,变“积累”为“表达”。除在课堂教学中的常规训练外,课外的实践也很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课堂中的积累及时运用到生活中去。例如,在《莹莹长大了》一文中有一个词“剩”,学生经常表达为“没吃完”。学了新词后,可以利用学生吃饭时间,引导他们观察某位同学吃不完饭的场景,指导用“剩”说句子。可以说“王明的馒头剩下了”“刘小丽今天剩饭了”等,这样就把新词内化为生活中的常用词。此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综合实践活动,例如社区融合活动、参观各类场馆、外出游玩和课外阅读等,通过耳闻目睹、亲身实践,教师再加以引导和激发,从中积累语言材料,并及时运用到实践中去,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坚持每日小练笔。“积累”是为了给“写作”提供素材,“写作”是对“积累”的素材的实践运用。因此,即便是低年段,聋生也需要勤写勤练,坚持每日小练笔。可以从一年级开始,要求学生准备专门的作业本,进行每日一句到每日一段的练习。练习初始,教师提起话题引导学生说一句话,然后写下来,接着就可以要求学生参照每日所见、所闻、所想独立写一句话。经过长期练习,慢慢地学生就能写出一段话,直至培养出学生记日记的能力和习惯。引导学生每日小练笔,可结合教材创设写话情境,联系生活积累进行写话训练,也可提供素材引导学生看图写话[2]。这样不仅能有效地加强对所积累语言材料的理解,也能把学到的知识准确地表达出来。
3.情境中交流,实践中积累。教师要为学生积累语言和学习实践提供丰富的语言情境。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手段创设生活情境、问题情境、游戏情境、活动情境等,做到情境在眼前、我在情境中。学生通过在情境中的交流与实践,达到了培养兴趣,强化记忆,提高能力的目的,同时也积累了最贴近生活、最简单实用的语言。在情境中的积累和实践,为学生到中高年级的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也使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够正确使用语言与人沟通。
4.家校协同,发展聋生语言。聋生的学习具有记得慢、忘得快的特点,课堂中的积累可能一回家过个周末或假期,大部分知识又还给了教师。因此,语言材料的积累和运用不仅限于学校和课堂,更需要延伸到课堂之外。家长的配合和协同是聋生学习的重要一环,要转变家长的教育理念,加强与教师的沟通与协作。家长需要在充分了解孩子语言特点和学习情况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导,适时跟孩子进行对话交流、写话指导、描述场景、叙述事件等随机训练,为回到家的孩子提供学习巩固、实践运用的机会,让孩子能将课堂中的所学所思在生活中反复实践,灵活运用。
总之,在低年段的教学中注重聋生对语言材料的积累与运用,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对提高他们的观察力、注意力、思维力、想象力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积累语言材料是一个艰苦而漫长的过程,需要教师为聋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平台,用足够的耐心带领学生一点一滴地积累,为低年级聋生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聋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版)[M].北京:北京日报出版社,2018:247-288.
[2]徐轶.《聋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语文》的设计思路及主要特点[J].现代特殊教育,2021(07):25.
编辑:张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