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性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严喜梅【摘要】初中阶段的语文知识学习,是现代化文本阅读知识提炼的过渡阶段。而在这个过渡时期,阅读对于初中生来说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由于初中语文的阅读课程开展可以依托文本结构、语言表述来培育学生的审美价值,所以,初中语文教师要注重阅读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呈现,针对文本阅读践行延伸性拓宽,进而扩充阅读领域,协助学生加强个体化的阅读技能。基于此,文章就其重要性出发,探讨拓展性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关键词】初中语文;拓展性阅读;价值;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02—0098—04
近年来,新课改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初中教育阶段,学生的阅读与理解能力直接影响着语文知识的学习和素养的提升,同时也关系到其他学科知识的理解与运用。作为丰富学生知识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拓展性阅读教学,无疑在整个语文课堂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拓展性阅读教学不但能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的阅读素养得到有效提升。在这个教学阶段,课本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就是最好的价值传递资源。因为课本是学生经常碰触的资料,但仅以课本作为阅读资料开展阅读活动,课堂可能会呈现出“内容缺乏”“理念单一”的现象,为了丰富教育内容,发散学生思维,拓宽学生视野,教师就要带领学生进行拓展性阅读。即依靠一篇文本内容带动学生阅读多篇文本内容;借靠精细阅读带动学生进行广泛性阅读。这个过程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起着积极作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还能有效帮助学生发散思维,加强综合表述能力。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落实拓展阅读训练的积极价值
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据着比较重要的分量,而教师对阅读教学的重视,会让学生感知到“阅读”对于提高自身阅读能力、加强自身写作能力的重要性,但仅凭“教材”上的内容教育,并不能完整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为了让教材上的文本内容有一定的延伸性作用,教师就要在其中开展拓展性阅读训练活动。而在具体拓展的过程里,教师不仅会沿着同等类型的作品呈现,带领学生进入“多篇阅读”当中,而且会依赖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认知能力,带领学生提高“广泛阅读”的技巧。这样的过程,既丰富了教学内容,还传授了对应的写作技巧[1]。
又因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主体在学生,所以,教师在落实拓展阅读训练的时候,又会将“探究、找寻资料、获取情感”的过程归还给学生。教师一般会引导性地带动学生明确主题、作者、写作类型,然后围绕主题、写作类型和作者进行阅读资料的拓宽性找寻,这个过程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思考性、探究性以及整合性。除此之外,当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发挥,学生还能够依靠自主化的探究培育自身的独立阅读能力,更能够让学生基于文本阅读感知文本情感,丰富写作语言感知,由此就能看到拓展阅读训练的必要性。
以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九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适当的“文本阅读”,会使学生开阔自身的视野,提高自身的整合能力。而在找寻这篇文章的拓展类文本时,教师就可沿着“鲁迅”的核心点,引导学生进行同类作品的找寻,最终在作者记忆的升华下、写作结构的了解下确切掌握鲁迅的作品风格,明白鲁迅通过作品所想要表达的情感。当学生进入了自主找寻、自主探究、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答问题的过程里,就会有展现自己的机会,并懂得发挥自身的优势,以优势的展现深化一定的阅读能力。
二、以切入点为基础,践行拓展性阅读
1.以体裁为切入点,进行诗歌的拓展阅读。初中语文教材里添加了许多不同体裁的文章,这种不同,给予了学生不同的阅读感知。以体裁为切入点,可以让学生了解到更多和体裁相连的其他文本,这对学生的体裁认知加深起到了一定的教育作用,更有助于学生在阅读的进程里慢慢清晰化自身所热爱的文章体裁。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在结合教材进行阅读教学之前,可以预先以体裁为切入点,带动学生找寻一些符合他们认知和兴趣的课外阅读文本,并将这类文本融入教学进程里,进而有效强化学生对阅读体裁的认知,逐渐深化初中生的整合性阅读能力。当然,教师在选取文本的时候,还要综合学生的认知来挑选,这样课外文本资源的渗透才会发挥出教育性的价值,拓展性阅读才会发挥出对应的优势。
不同体裁的阅读会让学生产生差异化的阅读感知,依靠对语文教材的文本分析,其中出现较多的是诗歌、记叙文、说明文以及文言文,但无论是哪一种体裁,故事的“核心点”都极为深厚。以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七课中的《荷叶·母亲》为例,教师在教授这首诗歌的过程里,就可以带动学生对这首诗歌进行循环往复性的阅读。为了使学生更加喜欢上诗歌,教师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出发,为学生挑选出趣味性的诗歌类文本,从而在做好充分预备以后开展探讨性的会议,激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当学生在阅读进程里集中思考,他们就会把注意力投放在体裁当中,此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区分诗歌与其他体裁的差别,这样,学生的阅读知识就会在引导性的背景下得到丰富。
2.以作者为切入点,进行古诗的拓展阅读。初中语文人教版教材中融入了很多优质的名家名作,他们为文学的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为了让初中生碰触到更多优秀的作品,并深层理解作者,教师可以作者背景为切入点进行拓展阅读。而为了完成对应的教学目标,教师应该沿着学生的基本特性,给学生找寻恰当的作品内容,再践行阅读性的指引。这样,就可以有效拓展初中生的阅读视野,并激发初中生的阅读兴趣。除此之外,教师还可结合整合性过程,将教材中的“作者作品”归纳起来,并为学生介绍部分人物性的传记,使学生去主动了解作者,从而加强学生对作者作品的情感认知和结构认知,这会有效提高初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2]。
古诗词是初中生必须要碰触到的板块,加之古诗词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对语文素养和审美素质的加强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因此,教师在以作者背景为切入点的时候,可融合古诗体裁践行拓展性阅读,以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以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十课中的《登飞来峰》为例,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虽然字数少,但其运用了多种写作技巧,且蕴含了深厚的含义。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思考能力,教师在导入和引导思考性探究的时候,就可将“作者背景”作为这首古诗的切入点进行拓展性阅读。王安石是这篇古诗的作者,他是在壮年时期怀着伟大抱负写下此诗的,这首诗歌和平常的登高诗歌不同,它并未描述出过多的眼前景色,只写出了塔的高度,重点写的是作者自身的感受。而当学生确切了解了作者的伟大抱负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其在阅读此诗的时候就会更加沉浸其中,并会在了解作者背景的基础上理解“浮云”的深层含义,懂得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怀。为了发展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初中语文教师还可结合实践开展“联想性”的阅读活动,以“资源性”的拓展为前提,向学生询问:“假设现在你是王安石,拿起笔,写下你最想对‘浮云’说的话,写下你的心声,哪怕只是只言片语。”这个活动,不但可以检查学生对“浮云”的理解和对“作者情感”的认知,而且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性写作能力。
3.以信息整合为切入点,进行文言文的拓展阅读。在整个教学过程里,信息整合起着不可轻视的作用。教学前的整合,会让课堂更加适应学生的认知;课堂中的整合,能够让教学过程得到保障;而教学以后的整合,则有助于学生在反思的背景下有针对性地践行文本拓宽。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育中,教师可以把信息整合当作切入点来落实拓展性阅读教育。当然,教师在整合的时候,还要恰当把握好“度”,不可以单向化地践行知识拓宽而轻视学生的接纳认知,只有掌握好度量,拓展阅读才可以发挥出对应的优势。
以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三峡》为例,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类”的文言文,虽然只有155个字,但却包含了四季景色,罗列了山水草木、清影猿啸。学生在学习这篇文言文的时候,要从具体的句子出发,了解“山水之美”,将“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整合起来,通过整合,了解郦道元所表达出的雄壮美、奔放美、清幽美和凄婉美。学生既可以在信息整合的切入点下掌握文章的美点,也可以在信息整合的切入点下抓住文中描写景物特征的语言句式,并通过与作者的共情,产生对我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情谊。
三、拓展性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1.结合媒体性的辅助道具,提高学生的文本理解能力。初中生虽然和小学生相比思维有一定的稳定性,但依旧处在思维发展的过程中,对未知的事物依旧会充满好奇心,热爱一些较为具象化的事物,且喜欢游戏带来的快感。但阅读是一种纯粹性的文字汲取活动,对于初中生而言,这种活动拥有一定的枯燥性,且因为学生情感经历和生活经验的匮乏,并不容易了解阅读的价值。所以,为冲破传统教学所带来的限制,教师应结合媒体性的辅助工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感知到阅读所带来的魅力。
教师在针对初中生开展拓展性阅读教育的时候,不应该被限制在教学材料当中,也不应该单方面地讲解文本情感。教师要能够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对学生进行阅读性引导。教师可结合图片文字和视频展现具体内容,学生可以在感知具象化事物的背景下理解阅读文本的文字。除此之外,媒体技术的视觉呈现效果也会让学生受到冲击,当学生在视觉冲击下了解到了故事的趣味性,就会对阅读产生积极性的思维,这种思维,会促进学生的自主化阅读和自主化知识汲取。
2.融合趣味化的内容传递,强化学生自主阅读的意识。在初中语文教学环节里,为有效加强学生的阅读水平,丰富学生的文本资源,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认知挑选趣味性比较浓厚的文本内容,借此深化学生的阅读思维[3]。
以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为例,教师在以单元为核心传递阅读内容的时候,就可统一“古典小说”的主题,拓展教学内容。此单元的写作要求和名著导读都与“古典小说”相连,而改写以及阅读的基础都是对“古典小说”类型和故事内容的了解。从初中生的认知特点出发,他们在面对古典小说的时候,会因为“复杂”和“抽象”的文字而感知到解读的困难性,从而产生消极阅读的心理。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开展拓展性教育活动的时候,就可融合一些趣味性的内容,像是“民俗性的古典小说”“彰显时代性的古典小说”等等,小说本身就具备一定的故事性,为了让学生在兴趣的基础上阅读古典小说,教师就可抽取小说中的趣味化片段激发学生兴趣,当学生的兴趣得到激发,就会产生自主阅读和探究性的动力,这种动力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综合性成长。
3.利用现实性的生活素材,拓宽初中生的文本阅读范围。初中语文教材内容都是经历过精细化选择的,内容基本出自各个知名作家,像是鲁迅、艾青、曹雪芹、林徽因、梁启超等等,具有较为深厚的教育性价值。对此,教师要发挥自身引导作用,依靠对课文的精读、剖析,了解文本与现实生活间的链接,让学生依靠阅读过程获取一定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并领略一些与生活相关的道理。当然,生活与文本的链接还会触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当学生的情感被触动,就会深层理解作者的情怀。这种感知的提升,既符合新课程标准下的目标确立,又符合素质教育过程的深化。为此,教师在进行“拓展性阅读”的时候,就可以利用实际素材进行教育,以此提高学生的情感认知,深化学生的语文素养。以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六课《变色龙》为例,教师在讲述这节课时,就可找寻“生活里的变色龙”,继而让学生基于生活经验明确变色龙所传达的情感含义和价值含义。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占比最重,所以,教师要重视“阅读课堂”和“活动”的开展,为了丰富学生的学习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教师不仅要以教材为主进行核心性的阅读教学,还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进行有效性的拓展性阅读教育。而在拓展的过程里,教师不仅可以把“体裁”当作切入点来拓展内容,还可以将“作者”“信息整合”当作切入点,丰富教学环节的导入资源和引导内容,借此确保学生核心素养的生成。除此之外,在实践教学的过程里,方式也需要做出对应的改变。而依托初中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结合现代化的媒体工具、趣味化的内容传递、现实性的生活素材进行能力层面的提升性教育,当学生在夯实基础的背景下进入了拓展性教学当中,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就会完整地呈现出来。
参考文献
[1]蒋雨轩.探究初中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策略[J].语文新读写,2021(13):44-46.
[2]郭壮.例析拓展阅读[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7(21):55-56+81.
[3]刘希凤.拓展阅读与落实“150万字阅读量”[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7(21).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