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项目教学 培育核心素养
作者: 白文成【摘要】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强调“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这四种核心素养的培养。这需要学校教师通过有效的教育教学途径,营造特定的育人环境,促进思政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升。在学校,课堂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也是教育教学的主渠道,立足课堂项目教学培育核心素养尤其重要。基于此认识,立足真实的实践情境和现实问题进行探讨,引导学生通过项目教学进行研究性学习,走进社会、关注社会、认知社会,有效促进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项目教学;情境;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4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03—0027—04
以帕克、杜威为代表人物的进步主义教育研究者在教育改革中提出体验式学习、做中学的理论,倡导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1]。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思想政治课旨在培根铸魂,培养学生的思政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其关键在于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思政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提升学生对现实问题的认知与解决能力,促使学生将学习融入生活,借助生活实践培养核心素养,激发学习兴趣。为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立足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将生活元素融入学科知识学习,学生通过对相关社会生活热点问题的探讨,在具体的项目教学实践中获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使学科核心素养得到培养和提升。
20世纪70年代开始,项目教学法被广泛运用于各项教育改革中。项目教学亦称项目学习或专题教学,是通过一系列任务的完成,通过达成项目目标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2]。可以说,项目教学就是教师从学生生活情境出发,设置一系列目标、问题,使学生在达成学习目标的过程中理解知识,并对目标达成情况进行展示评价的一种教学方式。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标突出强调实践环节,引导学生在体验社会生活及自身的思维活动中理解理论的真谛,在践行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行动自觉[3]。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基于社会实践活动,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学生在这个探究过程中了解社会,积极融入社会,为解决相关问题去思考、实践,从而热爱生活、关注社会发展。在此,笔者结合项目教学工作实际,在思政教学中强化实践性,将项目教学与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相结合,以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一单元第三课“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为例,以“校园超市的治理”为主题分析项目教学的价值,围绕项目教学实践探究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思政项目教学设计
新课程标准将普通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分为“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这四个方面,它们是有机统一的整体,不能简单地把某个素养与某个具体课程模块相对应。为此,笔者以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为主线,以项目教学实践为路径,从教材的知识内容出发,创新构建学科教材知识模块,将国家课程项目化,增强课程的育人功能,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政治与法治”相关内容模块为例,具体设计如表1。
二、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思政项目教学实施策略
高中思想政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积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为导向,依托项目构建“问题——探究——汇报”教学流程,将项目教学引入普通高中政治课堂,凸显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实现对学习任务的分解,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项目教学立足目标任务,搭建了一个从问题到成果的研究路径,起点是基于现实问题的研究,过程是基于小组合作任务的完成,结果的生成基于现实意义,最终形成项目成果。在此,笔者以“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为例,阐述项目教学的实施策略。
1.把握项目教学主题和目标。当前,思想政治课的核心任务在于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基于这一学科任务,在教学中,教师需要转变教学思维,创新教学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思想政治课学习,通过相关热点问题的探讨,增强政治认同,培养法治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实效。“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是高中必修四“哲学与文化”中的内容,主要学习联系的概念与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基于项目教学的体验性、实践性特点,笔者在课程设计中,创新原有的情境探究教学模式,通过设置有关超市调研总任务,围绕问题任务,引导学生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区分联系的差异性,明确把握客观联系的必要性,使学生在对超市的调研中,获得对联系的认知,学会用所学解决相关社会生活中的问题。
结合高中课程标准、教材实际、学生实际,以及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具体要求,笔者确定了本节课的项目教学目标:通过对校园超市的调研,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居民生活的影响,从而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认同;通过对超市相关问题的调研,积极参与校园超市的整改,激发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通过对超市的调研,明确了解影响市场秩序的多种因素,引导学生增强法治意识;结合对超市经营现状的分析,运用联系观揭示其本质与规律,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2.问题引导,搭建思路框架。生活即教育,学生的学习体验与生活紧密联系,教育离不开生活实践,设计与生活密切联系的问题,能够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项目教学中,问题的选择与设计应从学生熟知的生活体验出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体验、生活情境中选取有探究意义的素材,选取与教学内容密切联系的素材作为问题任务的创设点。
同时,问题任务的设计需要体现可操作性和可参与性,能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积极性,学生在问题任务的完成中获取知识。为此,笔者在问题任务的选择和设计中,围绕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进行情境调研,根据情境调研对学生的活动空间和知识空间进行分析。比如笔者在讲授“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时,将“学校超市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作为任务,学生在校园超市购物消费的过程中了解真实存在的问题,将生活情境融入学生的学习,实现了校内资源与社会资源的有机结合。通过这样的实践,能够让学生走进社会现实,发现社会问题和关注社会现象,真正实现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3.制订方案,进行探究性学习。项目教学的关键在于对学习任务的落实,只有对任务落实到位,基于课程目标的问题才能更好地得到解决,进而拓宽学习渠道,提升学生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这样的探究过程就是分解、落实基于生活情境的学习任务,学生在任务的完成中提升学习能力,知识迁移运用。笔者依据任务内容的分解情况,组建几个任务组进行探究性学习,每个任务组选出一名组长,由组长负责本组的任务落实,确定探究计划、本组成员的具体分工和职责。比如对“基于学校超市治理研究的任务分析——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相关内容进行项目教学时,可采用实地调查、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分配小组组员任务,也可从超市商品的价格、产品质量以及服务意识等角度制定方案,落实小组任务分工。
在探究过程中,任务小组完成任务的同时,根据调研分析相关现象产生的背景,结合学科知识总结出现象产生的理论原因,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笔者围绕“基于学校超市治理研究的任务分析——世界是普遍联系的”问题任务,引导学生在实际调查研究中发现问题,如商品的价格、产品质量以及服务意识不强等问题,并了解这些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用所学知识分析。最终,得出现象背后的理论——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针对学校超市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整改方案,可知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这样的项目教学实践中,学生自主面对各种问题,完成相应学习任务,表达各自观点,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科学认知、分析问题,培养科学探究的品质。
4.整理信息,汇报成果。学习小组在任务探究的基础上,整合自身的探究成果,对探究过程中出现的疑问与思考等在课堂展示,实现小组之间的交流,在探究活动的交流总结中升华理论知识,深化小组合作学习[4]。在学习成果汇报环节,可以重点汇报任务完成中发现的问题及收获。任务小组成员在课堂上对任务探究中产生的问题及收获进行交流展示,小组成员全员参与,并对每位组员的交流情况评价等级,促使探究过程全员参与,探究成果全员共享。在成果展示汇报中,组员既有生活经验的分享,也有人生哲理的启迪。知识获取的目的在于回归生活指导实践,项目教学基于生活问题的提出,回归生活问题的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掌握学习任务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运用知识了解生活,解决生活问题。比如围绕“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提出“如何运用联系观,指导我们的生活与学习”的问题,实现知识的迁移运用。
5.做好项目教学反思。项目教学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具体表现为目标指向的多重性,培训周期短,见效快,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5]。可以说,项目教学融合了学习主体、学习任务、学习过程等因素。
首先,明确以学生为学习主体。项目教学完全凸显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项目任务的提出基于学生具体学情和生活认知,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在项目教学过程中,从活动方案、活动内容、活动策略到评价量表、活动成果预设等方面,实现以小组为单位的自主设计,由教师把关活动开展。在具体的研究和落实过程中,主要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搜集素材、强化学习、讨论提升,教师适时给予帮助,实现既定知识和理论的生成与拓展。在项目成果的展示与交流中,还应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多种综合素质和能力,在交流中实现对项目任务的深度挖掘,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的提升。
其次,注重学习任务的驱动性。主动学习主要有两个维度:一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学习,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二是学生能够自主地拓展学习,在学习中主动借助教育资源弥补自身不足。驱动学习是在主动学习的基础上,给学生设置更高层次的学习任务,让学生持续产生学习动力的学习方式。驱动学习的关键在于驱动任务的提出,而项目教学以任务为驱动,在任务研究和推进过程中,促使学生持续性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激情,真正实现自由、自主地学习。
最后,注重学习过程的体验性。项目教学立足于真实社会问题的提出,强调学生生活体验的重要性,从真实体验中归纳出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问题的解决办法。笔者围绕“基于校园超市治理研究的任务分析——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这一项目教学活动,提出“如何将校园超市打造成令同学们满意的超市”的项目任务,这一任务的提出基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体验。项目任务提出后,学生基于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调研活动,了解超市购物排队、超市食品安全等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探究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总之,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必须立足社会实践活动,这需要教师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对社会问题的解决进行思考,从而热爱生活、关注社会发展。基于此,体现核心素养的项目教学需要侧重学习过程和结果两个层面,使学生基于既定理论和既定常识,对相关问题进行科学分析,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可以说,高中思想政治项目教学是基于项目任务的一种自主、合作学习过程,侧重于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融合。这样的项目教学立足任务驱动,凸显项目成果的生成运用,使学生走进生活,在真情境中解决真问题,完成学习任务,进行自主驱动式学习,促使学生在体验中培养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胡红杏.项目式学习: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活动[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6):165-171.
[2]陈亚鹏.项目教学法内涵、理论与问题探讨[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4(04):84-87.
[3]李刚.生活化情境教学促转变[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9(03):58-59.
[4]刘锋.项目式教学的实施策略[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9(04):31-34.
[5]高英杰,吴军,吴帛阳,等.“新农科”高校园林测量学项目式教学改革探讨——以湛江科技学院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2022(28):172-173.
编辑:彭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