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课程思政亲和力的提升方法
作者: 陈雪梅【摘要】当前,课程思政理念已深入人心,拥有多元化、多类型的思政教育素材是中学地理学科特有的优势。不断提升中学地理课程思政的感染力、亲和力和渗透力,是深化地理课堂教学、实现中学地理立德树人育人价值的关键。审视现状,地理教师亲和力不足制约着中学地理课程思政建设的进一步推进,亟需引起重视。中学地理教师应当立足自身发展,努力提高教育教学实践力,将教材中的思政元素以接地气的姿态融合于实际教学。
【关键词】课程思政;中学地理;亲和力;教学实践力;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9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03—0031—0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大思政课”的战略思想为中学课程“三全育人”策略的实施指明了方向,“善用之”的指示进一步为课程思政的有效建设提供了指南,也对提升中学课程思政亲和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中学各学科中,地理融合了爱国主义教育、人文教育、可持续发展观教育和生态文明教育等丰富的思政元素,是实现课程思政融合理念的重要平台。然而审视现状,中学地理课程思政缺乏亲和力的现象普遍存在,课程与思政耦合零散、僵硬、规训化和浅表化的弊端严重制约着中学地理课程思政的进一步推进,影响着地理课程正向育人价值的实现。
一、中学地理课程思政亲和力不足的表现及原因
思政亲和力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同化力[1]。中学地理课程缺乏亲和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地理教师思政理念滞后。中学地理课程思政建设是对“三全育人”理念的有力回应和落实,也是建构大思政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思政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全新的课程观。有效的课程思政教育不但有助于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也有益于深化中学地理课堂的深度教学,实现地理教学与思政教育的互相成就。这就需要地理教师转变教学理念,从“经师”向“人师”转换,在地理教学中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互渗透。
然而,当下有部分地理教师思政理念滞后,课程思政意识淡薄。他们或思想落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教圣贤书”;或不思进取,沉溺于昔日“经师”身份……思政理念落后、育德意识滞后使得许多教师缺乏课程思政融入的主动性。归根结底在于一些教师缺乏敏锐的政治判断力、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广阔的知识视野。
2.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融通不当。作为一种综合教育理念,课程思政是适应当前教育形势而提出的全新思想。课程思政与中学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有着相同的育人目标,但有效实施课程思政需要地理教师充分挖掘、提炼并整合教材中蕴含的思政资源,在地理知识的传授中渗透人文精神、融入正向思想感情和价值判断,在展示给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教给学生人生哲理和正确的价值观。
这需要地理教师将二者有机融合,以适当的方式处理好思政之“道”与地理之“术”的辩证关系,将二者合理衔接,在地理知识的教学中科学设置思政教学内容及渗透路径,不能顾此失彼、重回老路,更不可本末倒置,将地理课上成思想政治课。当下,个别教师忽视了中学地理的学科特征与规律,发掘思政资源无的放矢;或漠视二者内容上的关联,在把思政元素融入学科知识时生拉硬扯,呈现两张皮;或过度、过量融入,走向两个极端。
3.课程思政教学方法落后。中学地理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考验着中学地理教师的教学智慧,这需要地理教师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尽力发挥自我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性,促使地理课堂向多样化、多元化、多层次发展,以接地气的教学方式改变课堂固有姿态,充分挖掘、提升地理课堂的亲和力。丰富、创新教学方式,需要教师立足学情,尊重学生的思想现状及成长规律,制订合理有效的思政教学计划,创新教学方法。
当前,有个别教师教学策略陈旧、教学方法拙劣、教学面目生硬,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削弱了课程思政的育人水平。有的自我表演,忽视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不懂得以渲染气氛调动学生思政积极性;有的方法单一,固守传统白板,不愿引入新内容、拓展地理知识的育人价值;有的策略失当,只是在课前或临下课前形式化地讲两句党史教育、爱国教育。凡此种种,皆不是真正的融入。
4.耦合育人策略流于形式。中学地理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地理课程与思政教育呈现动态的良性互动,在并力同行中耦合育人。作为一种崭新的课程观,需要地理教师提升耦合育人策略,打造灵动的、有思想的地理思政育人体系,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感染力。在这一系统工程中,作为地理教学重要一环的课堂评价至关重要,影响着工程建设亲和力的创造及提升。
中学地理课程中思政内容和理念纷繁芜杂,关联方式形式多样,然而个别地理教师将二者的耦合流于形式。有的不懂取舍,将所有思政内容统统塞进地理课程,国情教育、人地关系一股脑地渗透,将地理课堂变成“大杂烩”;有的勉为其难,以己之意任性割舍、随意发挥,而缺乏一定的点评、反馈,使思政育人流于肤浅;有的评价方式简单,或敷衍了事、不痛不痒,或形式单一、只有语言表述而无活动参与,或只注重学习结果、罔顾过程性或表现性评价。
二、提升中学地理课程思政亲和力的策略
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整体性课程观,提升亲和力是推进中学地理课程改革的主要着力点,也是确保课程思政实效性的重要抓手,关键在教师。在“善用之”“大思政课”的背景下,如何提高地理教育教学实践力、提升课程思政亲和力,将地理教材中的思政元素以接地气的姿态融合于实际教学,当成为中学地理教师思考的话题和使命。
1.创设有效情境,增强思政吸引力。课程思政亲和力的外在表现是教育对象对思政教育的亲近感和接受度[2],这对地理思政教育以可触可感的温度和情感出场提供了逻辑理路。中学地理侧重于突出对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其知识体系的语言架构以理性表达为主,对于理论性较强的思政有着天然的排斥性。关照学生的现实利益、创设有效教学情境,有助于增强思政吸引力。
如,这样一堂初中地理课程思政汇报课是需要我们反思的。走进教室,浓浓的思政气氛扑面而来,白板上的标语醒目地展示着这节课的授课意图——立德树人,课程与思政同行;增值赋能,思政为课程助力。粗重的黑体字和四周学生局促的表情多少让人有些压抑。作为评委,我心生疑虑,这到底是地理课,还是思政课?《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个家》的歌声响彻教室,提醒着师生这节课的讲授内容是“中国的民族”,只不过欢快的旋律与凝重的气氛有一些格格不入……课还未开始,但这样的情境创设无疑为高效课堂的失败埋下了伏笔,拙劣的技艺彰显出教者对地理课程思政理念的误解和背离。“民族团结”是地理课程的重要思政元素,但这样的情境创设违背了打造“思政情感课堂”的初衷。
教育的对象是鲜活的个体,任何时候、任何情境都当关注人的主体价值。有效的情境创设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成长期待,在愉悦、和谐的氛围中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领略情境课堂的美妙。将抽象的思政置于具体可感的地理课堂,将科学的教材话语转换为日常话语,才能有效提升课程思政的质量。
2.强化内容关联,提高思政针对性。实施地理课程思政最终需要落实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将思政理念渗透于生动的地理知识中。这对地理教师的实践智慧提出了挑战。教师不但要在丰富的地理知识中发现挖掘适宜的思政元素,还需要审视学情,将思政元素与地理知识适切结合。深入浅出,凸显关联,使知识技能与思政素材相互融合,让学生感觉课程思政就是学科内容,从而提高思政教育的针对性。
“世界的聚落”是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的内容,一位教师做了这样的设计。首先,利用武威是历史文化名城的便利条件,课前组织学生分小组、多渠道搜集家乡古代村落的相关资料,通过实地体验以加深学生对聚落文化遗产的认识;其次,结合武威大雷台景区的修建,在课堂教学中以视频形式展现这些古代村落的现状,进而回顾它们形成、发展与保护的相关内容,以增强学生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激活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最后,鼓励学生在课后搜集观看“名城武威”“大云寺的钟声”“凉州客栈”等在线视频,拟写观后感“我为家乡代言”,并分享交流……地理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良好土壤,地方文化融入课堂,这样的设计让人备感亲切,如沐春风。
课程思政提升亲和力的关键在于寻找二者的价值契合点,对标挖掘,以适当的地理知识承载思政元素、让思政元素隐性融合于学科知识,从而让结合的内容成为吸引学生的最大优势。这样的备课充分依托身边的地理资源来拓展、融合丰富思政资源,有效增强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促使其将地方文化自信转化为自觉的行为。
3.丰富教学手法,凸显思政同化力。中学地理课程思政是一种智慧,一种艺术。在实际教学中,课程思政教学手段的简单化、僵硬化与学生对教学内容浓厚的兴趣往往形成现实矛盾。面对课程与思政结合的素材,还需要教师运用有效教学手法开展教学,将地理知识与思政融合的教学元素协调有序、灵动高效地体现出来。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可以增加地理课堂的活力,有效凸显思政教育的同化力、感染力。
“区域综合治理:生态脆弱区”是高中地理选修2的一项内容,一位教师立足学科核心素养,结合时事,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引入新闻素材“敦煌阳关林场万余亩公益防护林被严重砍伐”,引导学生一步步展开训练、讨论。
在教师巧妙的引领之下,不但有机渗透了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核心素养,同时完美地融入了对生态文明、人地关系和科学人文精神的思政教育。
培育人文精神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地理知识与思想政治水乳交融,学科素养与环保教育并道而行,这样的课堂是高效的,这样的教学是高明的,教者的教学能力和实践智慧一目了然。中学地理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考验着地理教师的教学素养,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有助于形成课程与思政的协同效应,让课程与思政实现润物无声的渗透整合,催生地理教学与思政教育相互成就。
4.依托实时评价,加强思政影响力。有效的课程思政建设离不开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更离不开教师以价值引领和素质培养为指标的反馈引领。随着课程思政改革的推进,当前许多学校已经开始了课程思政考核方式的改革,然而考核方式的单一、简单化导致学生对地理课堂中思政教育的获得感不足。没有学习“增值”的喜悦感,自然削弱了课程思政的亲和力和实效性。适时、适切、创新的评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强化课程思政效果的持续作用。
一位教师在教学完“中国的地形”之后,精心设计了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制作“中国地形模型”,并详细记录模型制作的过程、成果和感受,在课堂上分享交流。学生兴趣盎然、热情高涨,不但竞相“晒”出自己的作品,有些学生甚至以DV的形式拍摄、记录了制作模型的全过程,并以细腻的笔触和优美的语言分享了制作模型的感受:有劳动的艰辛和喜悦,有环保的体会和做法,有对国土的热爱和珍惜,有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体悟与感受,也有对人地观念的理解与思考……教者将这些一一记录、保存,装入档案。教师运用档案袋评价法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实现了思政教育的隐性渗透,达成了育人效果的最大化。
有效的教学评价是促进学生学业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也是提升中学地理课程思政建设质量的关键。地理课程的思政评价应当紧紧围绕地理核心素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思政教育渗透至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地理核心素养的评价中,关注学生人地观的养成[3]。
课程思政实效性的关键在于教师,实施地理课程思政对地理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升中学地理课程思政教育的亲和力考验着地理教师的实践智慧,需要从课堂情境创设、教学内容关联、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改进等方面整体协调、扎实推进。相信在地理教师的努力下,课程与思政一定会实现同向而行,课堂亲和力一定会得到提升,合力勾画出地理知识传授与立德树人的“最大同心圆”[4]。
参考文献
[1][2]董昕.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提升思政课教学亲和力[J].教书育人,2020(12).
[3]殷文韬,叶宇萍,陈山山.初中地理“课程思政”的探索与思考[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1(02).
[4]赵强,刘远学.提升高职高专院校思政课亲和力的探索与思考[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1(03).
(本文系2022年度甘肃省中小学校党建课题“中职学校‘党史教育+课程思政’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SZXX2022C23;2022年度甘肃省职教改革项目“‘三全育人’视域下中职学校课程思政模式建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22gszyjy-108)
编辑: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