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德育模式探究

作者: 勾彩虹

【摘要】将学生综合能力培育与德育工作有机融合,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面临的新挑战。文章分析了当前小学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育人背景探索了德育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小学;德育;学校;家庭;社会

【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03—0035—05

小学阶段是少年儿童养成良好品德以及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而他们的成长离不开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教育。《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明确指出,“要始终坚持以德为先,协同育人的教育理念,发挥学校主导作用,引导家庭、社会增强育人责任意识。”[1]可见,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之间要紧密联系、三方联动,形成以学校德育为主体、家庭德育为基础、社会德育为延伸的“三位一体”的大德育体系,共同承担起教育未成年人的重任。

一、当前小学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家庭教育存在盲点

通过分年级、有针对性地对家庭德育情况(教育方式、家长自身素质、家长的态度等)抽样调查,分析调查数据发现:53.99%的家长不知道如何开展德育工作,43.57%的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忽略了孩子的身心健康状况。这一结果说明,近乎一半的家长没有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多数家长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素养和家庭教育有效手段。

(二)学校教育误区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立德树人是教育根本任务,并提出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现阶段,学校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对少年儿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但学校德育工作经常会陷入形式化的境地[2]。比如,德育活动的开展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全员参与,关注了活动短暂的实效性,没有进一步追踪活动后学生身心变化的情况和活动本身的育人功能发挥情况[3]。除此之外,目前学校德育工作还存在不良网络信息对学生带来的消极影响,以及德育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不契合等问题。

(三)社会教育缺失

社会德育是对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延伸和补充。近几年,相关单位和社区走进校园进行专题讲座。如,消防知识讲座、法治教育进课堂、科技活动、革命军人讲红色故事等有关德育方面的活动,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德育资源。但学生道德观念的形成更需要通过社会实践体验,才能将自己的感受内化在学习、生活和行为习惯当中。现阶段,大多数学校没有长期固定合作的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学生社会实践经历缺乏,对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等品质缺少实践体验,德育效果不尽如人意。

二、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德育模式运用策略

“三位一体”德育模式是指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联合,共同教育和作用于学生个体,使学生快速提升品行素养[4]。董颖春认为,“三位一体”德育模式是以学生为德育主体,发挥学校在德育工作中的纽带作用,整合社区德育资源,发挥家庭德育力量,探索学校、家庭、社区积极互动并最终形成的合力的德育方式。2017年8月,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分年级、针对性地指明了小学德育目标[5]。清晰、明确、具体、细致的德育目标,是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开展德育工作的行动指南。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新机制,必须发挥学校德育引领的主阵地,并借助家庭的优势整合社会德育资源,从而推动学校卓有成效地开展德育工作。

(一)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联动,使德育走向“常态化”

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学生负担轻了,课余时间多了。过去困于题海、在培训班“赶场”的小学生,拥有了更多时间接受德育,这为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联动德育模式的有效运用带来了机遇。学校、家庭、社会要共同承担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加强三方联动,形成齐抓共管的合作育人机制,促进德育常态化发展。

(二)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使德育走向“生活化”

教育最好的形式是走向“生活化”,即生活就是教育。良好的家教家风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直接的联系,会影响他们的一生[6]。因此,家庭教育对少年儿童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树立榜样,在日常生活中渗透德育。德行的影子无形地隐藏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家庭的生活氛围、生活状态、父母的言行举止、教育方式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价值观念和道德观的形成。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要以身作则,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在孩子的心目中树立榜样,成为孩子道德模范的“缩影”。如,疫情居家学习期间就是家长渗透德育的最好时机。父母与孩子接触的时间更多了,孩子也有更多机会参与到家庭劳动当中,当起了小厨师和清洁小助手,在实践中感受父母的不易和劳动带来的快乐,逐渐形成孝敬父母、爱劳动、会劳动、勤劳动的德育素养和道德观念。

2.家校合作共育,促进德育的有机融合。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和老师的呵护,家校有效沟通可以更好地了解孩子在学校期间的动态情况。因此,家长应该与教师建立起沟通的“桥梁”,跟教师在孩子德育方面达成目标一致的共识,正确处理好孩子在学习、情绪、行为、情感等方面的问题,共同承担孩子德育的责任,以便更好地促进孩子优良道德品质和健全人格的形成[7]。家长的有效配合和参与是学校德育实现全方位育人的纽带和桥梁,学校可通过组建学校、年级、班级三级管理家委会,让家长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活动中。此外,还要积极发挥家长的优势资源,让爸爸妈妈走进学校,走进课堂,一起参与孩子的校园生活,和孩子一起成长,见证孩子的成长。另外,家委会是协助班主任做好班级管理的服务队,充分利用家长的力量参与到班级事物管理当中,让家长了解学校的德育实施情况,以便更好地配合教师,巩固和强化学校的教育效果。

(三)发挥学校德育主阵地的重要作用,使德育走向“沉浸式”

学校是德育的主阵地,它可以对学生展开系统性、有目的、有计划和分阶段的道德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实施者,教师必须肩负起培育学生的重任。笔者认为,应积极发挥课堂的主阵地作用,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发掘各学科蕴含的德育因子,把德育内容融会贯通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同时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让学生沉浸在浓厚的德育环境中,使其思想、情感等方面得到熏陶和感染。

1.学科渗透,坚持行为习惯的养成常态化开展。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教育归根结底就是要学生养成良好习惯。”习惯决定细节,细节决定成败。养成良好的习惯,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的提高。一节成功的课取决于学生的配合程度,也就是说学生学习的习惯是否养成。因此,各学科教师都应将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如,每节课上课的仪式从师生问好开始,表示一节课的开始,也是师生相互尊重的礼仪,更是对师生精神状态的唤醒。

2.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思政课堂,推进思政课内涵式发展。为积极探索和推进小学思政课改革创新,着力构建以“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主体,其他课程、实践活动同向同行的思政教育新模式,首先,要逐步形成党委主管,教务处、道德与法治教研组、名师工作室齐抓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学教研,办公室、学生发展中心、少先队大队部共管实践活动的思政教育体系。其次,要搭建更好的思政建设平台,积极发挥学校优势,努力探索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路径。笔者所在学校与兰州大学签订实践基地合作协议,兰州大学、兰州城市学院、甘肃中医药大学等高校教师、优秀学生走进学校德育课堂,突破了传统说教或简单问答的教学形式,为学生带来别开生面的思政课。如,“开学第一课”,组织了《大豆谣》主题队会,深受学生喜爱。本次主题队会结合音乐、美术、语文、道德与法治等多门课程教学元素,全面融入思政教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动嘴唱、动手画、用耳听、用眼看、用脑思考,将《大豆谣》主旋律和背景故事反复展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厚植爱国情怀。

3.整合教育资源,开发学校德育课程。推动学校德育课程——“家校大舞台”的建设,积极营造“真善美”的校园文化氛围,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充分利用三级家委会来搭建育人平台,盘活家长资源,健全班级、年级、校级三级家委会;通过“大手拉小手”的方式邀请家长在每周的“家校大舞台”时间进行专题讲座。如,嘉年华科学秀、神秘“蓝朋友”进校园、“传承红色基因汲取成长力量”——《大豆谣》、“清澈的爱,只为中国”、“讲自己的革命故事”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不仅普及了学生各个学科领域的知识,还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命安全教育。

4.打造品牌创新,实施“德育一体化”。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是实施“德育一体化”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实施的过程中,要根据时代特征,依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与认识规律来制订学校的主题教育规划,让学生系统、完整地接受“一体化”教育。每周一次的国旗下演讲、每周一节的班队会和每一学期的德育活动,以每月的重大节日为契机,采用演讲、歌咏比赛、校园舞等多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爱党爱国、爱科学、学英雄、重安全等方面的德育。如,二月开展“奥运精神助成长,凝心聚力向未来”的主题活动,三月开展“传承雷锋精神,争做美德少年”的主题活动,四月开展“缅怀革命先烈,厚植爱国情怀”的主题活动,五月开展“劳动励心志,实践促成长”的主题活动,六月开展“红领巾心向党”主题活动等。如此,通过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特色化的德育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自主创新、勇于展现的精神,促进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成长自我育德[8]。

5.构建自主性德育模式,发挥榜样的力量。新课程改革的宗旨是培养自主发展的人,可见,构建自主性育德模式是学生、教师、学校、时代发展的需要。自主性育德模式是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的前提下,为学生创造和提供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平台或机会,让学生通过自身体验、实践、感悟使自身的道德认知内化到言行当中,最终形成良好的德行[9]。

(1)力推志愿服务,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志愿服务是在不求回报的基础上无条件地帮助别人或者为学校、社会、家庭贡献自己的力量。志愿服务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实践活动,它本身存在德育元素。学生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形成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相互团结、拥有爱心的优良品质和志愿服务精神。如,运动会期间,高年级的志愿者当起了小小“联络员”和“裁判员”,在起点检录运动员,在终点送比赛项目记录表,在操场四周时时刻刻维持非运动员秩序,确保比赛顺利进行。与此同时,还有校园“小管家”,每周在4-6年级,选派一个中队的优秀学生在大队干部的配合下,承担学校的值周工作,形成了少先队自我管理的教育阵地,从而让学生在“管”中树立榜样,“学”中提升自我,“练”中获得本领。

(2)建设绿色网络,开发网络德育资源。拓宽德育途径是提高学生品行素养的有效手段,德育活动不仅仅局限在课堂、学校开展,内容也不仅仅局限于课本内容,有效整合线上德育资源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如,疫情期间,学校根据停课不停学的要求,德育活动通过企业微信开展,学生在家长的监护下自主学习、自我育德。如,开展了“相约国旗下,童心共战‘疫’”“感恩逆行先锋,感谢温暖相伴”“居家学习抗疫情,共盼重聚校园时”“不负百年荣光,培育时代新人”为主题的线上德育活动。与此同时,充分利用时政媒体资源——《中小学德育课堂》,“微德育”平台——全国少工委推出的“红领巾爱学习”中队会,通过“微”参与和体验,对学生进行德育、时事、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一体化教育,从而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四)整合社会资源,使德育走向“社会化”

关爱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立德树人的思想已成为社会的发展共识。对学生进行德育光靠学校、家庭是不够的,社会德育是学生体验社会实践的来源,是实现德育终极目标的有效路径。因此,社会德育的力量不容忽视和无可替代。学校应发挥纽带作用,积极构建校社合作机制,延伸德育的时间和空间。

1.校社协同育人,让德育在校外延伸。为教育引导广大少先队员在主题鲜明的实践教育活动中砥砺品格、增长本领、自觉践行社会意义核心价值观,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引导他们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主义接班人,仅靠学校的教育资源是不够的。学校要通过党建带团建的育人模式向社会延伸,多渠道整合教育资源,延长德育时间和空间,使队员在校内校外全覆盖受益[10]。如,各中队以班级或者年级为单位,在家长和教师的陪同下一起走进“甘肃省博物馆”“兰州烈士陵园”等红色教育基地,了解和学习兰州本土红色文化和革命历史,让爱国的种子真正走进每一个孩子的内心,感受信仰之光、精神之钙、力量之源的同时,教育引导学生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教导,从小学党史、听党话,以英雄模范人物为榜样,勇于担当时代的责任,挺身而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贡献力量。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