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劳动教育游戏化实施方法
作者: 刘冬梅【摘要】将劳动教育融入幼儿教育,可通过幼儿感兴趣的日常活动、课堂活动、区角活动、室外活动等游戏化的劳动实践,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劳动习惯、劳动观念和吃苦耐劳的劳动精神,培养幼儿从小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尊重劳动者的思想品质,使幼儿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文章结合教学实践就幼儿园劳动教育的游戏化施教策略做一探讨。
【关键词】幼儿园;劳动教育;游戏化;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03—0044—03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新时代党对教育工作的新要求。3-6岁是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在幼儿园提前介入劳动教育,运用游戏化的形式让幼儿参与劳动实践,可以从小培养幼儿热爱劳动、自觉劳动的好习惯。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幼儿园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1.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自理能力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生存能力,没有自理能力,一个人在社会上很难生存,更谈不上生活[1]。教师除了要引导家长学着放手外,在幼儿园还要指导幼儿学习和掌握基本的生活自理方法,比如穿衣戴帽、自己用餐、洗餐具、洗毛巾等。这样由易到难,久而久之就能锻炼幼儿的自理能力。
2.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劳动习惯。教师要牢固树立“凡是幼儿自己能够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去做”的思想,一方面,引导家长凡事不能大包大揽,应该让他们养成自觉劳动的习惯。比如,早晨起来,家长都在忙碌着做早饭,收拾屋子,准备去上班,这时就要引导幼儿自己穿衣、收拾床铺、自己洗漱,决不能一切都等着父母替他去做;父母有病,要引导幼儿替病人倒水、取药、盖被子等。另一方面,幼儿园教师要通过系列化的劳动教育,使幼儿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比如,除幼儿小班这些刚入园的幼儿需教师帮助外,其他幼儿清晨一入园就可以让他们自己摆放桌椅,自己清洁座位,自己洗手擦手,自己用筷子用餐,自己完成如厕等过程,午休时自己脱衣穿衣,整理床铺;同时还要有意识地组织一些能够养成劳动习惯的活动,比如帮助教师洗碗洗筷、提水提饭、打扫教室清洁卫生、轮流看管教室的花草、开展区角游戏等,以此培养幼儿的劳动习惯。
3.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劳动观念。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劳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也是在劳动中不断创造的[2],所以我们要循序渐进地引导幼儿认识这一点,进而认识到劳动的光荣和伟大。一方面,在教师引导下,让幼儿对我们衣食住行的一切物品的来源寻根问底,知道我们吃的粮食是农民伯伯通过春耕、夏耘、秋收等艰辛的劳动过程中获得的;我们穿的衣服是工人叔叔通过纺线织布、裁剪缝制等一系列复杂的工序生产出来的;我们住的高楼大厦也是劳动者通过一砖一瓦砌起来的......我们用的所有生活物品、生产工具都是通过劳动创造出来的。这样,可以培养幼儿树立劳动创造一切的思想意识。另一方面,我们要指导和放手让幼儿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比如自己整理书包、清洁自己的座位、练习自己用餐、帮助家人择菜等简单的劳动,让幼儿从中体验劳动的乐趣,培养他们主动参与劳动的意识,帮助他们从小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的思想观念。
二、幼儿园劳动教育游戏化实施策略
1.日常活动游戏化,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这里所说的日常活动,主要是指幼儿在幼儿园一日三餐的生活起居活动,包括盥洗、用餐、穿衣、如厕等,教师除了要教会他们基本的方法外,还可以组织一些趣味性游戏项目完成某项劳动,以此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比如,在幼儿园,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开展“桌凳归类”游戏:教师之前将室内不同颜色的桌凳有意插开,让幼儿分组将同一颜色的桌凳归类并整齐地摆放在一起,看哪个小组摆放正确、整齐、迅速。活动结束后,按照事先宣布的游戏规则,教师和幼儿共同评出活动的一、二、三、四名,分别奖励四、三、二、一朵小红花。这样的游戏活动,不仅培养了幼儿动手操作能力、集体合作能力,还能培养幼儿自觉劳动的习惯。
2.课堂活动游戏化,培养幼儿的劳动习惯。《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将劳动教育的教学内容分解到不同的领域,不同的年级要求不同。我们不妨把这些课程目标由易到难地分解到各个年级,在课堂上以游戏化的形式加以训练,培养幼儿的劳动习惯。比如,在幼儿小班,可以组织“劳动工具大拼比”游戏,教师将锅碗瓢盆等生活用具和铁铲、锄头、拖拉机、收割机、纺织机、吊车、缝纫机等生产工具的照片在多媒体上呈现,让幼儿按生活用具和生产工具识别归类,并说出这些用具和工具的用途,对归类正确、表述准确的幼儿予以肯定和鼓励,这样可以引导幼儿善于留意和识别生产和生活中的各种工具。在幼儿中班可以开展“家务劳动我能行”游戏,教师可设置一个物品零乱的卧室区角,让幼儿参加整理比赛,包括被褥整理、物品摆放、卫生打扫等,要求整理出来的卧室干净整洁,按照整理得快、整理得好的标准予以奖励。幼儿大班可以开展“垃圾回家”游戏,也就是垃圾科普分类,在幼儿了解垃圾分类常识的前提下,教师可将一些写有名称的可利用垃圾和不可利用垃圾图片分别给不同组别的幼儿,让他们去垃圾归类站“找家”,并说说“这为什么是我的家”,对于“回家正确”、理由充足的个人和小组分别予以奖励。这样的游戏还可以延伸到课外,让幼儿戴着手套、拿着夹子,到园内捡垃圾,之后将捡到的垃圾分类入箱。通过这样反复的游戏化训练,能有效培养幼儿的劳动习惯。
3.区角活动游戏化,培养幼儿的劳动兴趣。区角活动是幼儿比较喜欢的活动,教师不妨把一些劳动内容穿插其中,以游戏化的形式展开,以此培养幼儿的劳动兴趣。比如,烹饪活动可以在区角简单开设“小厨房”,指导幼儿制作简单的食物。可先从清洗食材开始吸引幼儿的烹饪兴趣,如洗苹果、洗葡萄、洗蔬菜等;逐渐引导幼儿制订不同的烹饪计划,如动手捏果蔬卡通馒头、披萨、汉堡、饺子等;最后让他们自食亲手制作的食品,从而体验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劳动成果的乐趣。又如,可设置“宝宝小超市”,在区角设置一个日用品小超市,货架上可以摆放常用的日用品样品,让幼儿拿着样币在教师的吩咐下去小超市购买相应的物品,一方面可以培养幼儿识别物品的能力和货币交换的算数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体验“小小售货员”繁忙劳动的艰辛,进而培养幼儿对服务人员的尊重。
4.室外活动游戏化,培养幼儿的劳动精神。在组织室外活动时,教师可以有意设置一些具有一定难度的劳动游戏,培养幼儿吃苦耐劳的劳动品质和劳动精神。比如,可设置“搬运游戏”。让幼儿分组将具有一定重量和一定数量的橡胶块,用小推车从一个地方搬运到另一个地方,且摆放整齐,对优胜的小组给予表扬。另外,在组织室外活动时,让幼儿分组自行拿取玩具、器械,游戏结束后整理收纳摆放。例如,幼儿手拿一只小桶,桶里放着幼儿的水壶、跳绳、皮球等户外活动配套小物品,幼儿户外活动时各自携带小桶。当户外游戏结束的音乐响起时,幼儿可以按照事先分好的组别自动开始收拾场地,整理玩具器械,看哪个小组能够收拾利索、整理整齐,这样不仅能培养幼儿团结协作的精神,还能培养幼儿吃苦耐劳的劳动品质。
三、幼儿园劳动教育游戏化需注意的事项
1.幼儿园劳动教育要通过幼儿感兴趣的活动展开。我们在组织幼儿开展游戏化劳动教育时,一定要结合幼儿们的兴趣。比如,在小班,可以开展“以己”为主的幼儿劳动教育活动项目。例如,整理书包:幼儿在家长或者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分层整理自己的小书包,尽可能记住每一层适合放什么学习用品。厕盥洗:指导幼儿学习正确洗手、自取毛巾、如厕时不拥挤和不推搡的好习惯。进餐时:指导幼儿自取餐食餐具、用餐后将餐具归位。午休时:引导幼儿自个脱衣脱鞋、穿衣戴帽、整理床铺等。中班和大班可以开展“以他”为主的幼儿劳动教育活动项目,如环保活动:响应垃圾分类号召,教师可教给幼儿科普垃圾分类详细知识。种植活动:幼儿可自带小铁铲和木制花盆,用泥土种植小花朵,学习定期给花朵浇水,自由活动后自行整理玩具。烹饪活动:教师指导幼儿制作简单的食物,让别人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
2.劳动教育要经常化、制度化。劳动教育的实践与游戏,不同于趣味性活动与游戏,它具有一定的难度、耐力,幼儿的兴趣也不比趣味性游戏浓厚。所以,教师要正确引导幼儿坚持参与,组织幼儿经常参与,要求幼儿对日常的事天天做,每天做的事认真做,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幼儿园劳动教育的目标。
3.家园配合,同步培养。一方面,幼儿园要引导家长正确认识让幼儿参与劳动实践与游戏的重要性,在幼儿园开展的劳动活动在家里也要同步开展,不能出现其在幼儿园重视、在家庭弱化的现象。另一方面,要放手让幼儿在家里从事一些简单的家务劳动并加以训练,一定要克服幼儿能干的事而家长大包大揽现象的发生。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奋斗得具备一定的劳动能力,而劳动能力就得从小培养。在幼儿园坚持运用游戏的形式开展劳动教育,并将之延伸到校园和家庭的劳动实践中,加以培养,可以为幼儿终身奋斗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徐丽.浅谈劳动教育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J].新课程(上),2016(06):24-25.
[2]张淑红.浅谈家庭教育对幼儿习惯的影响[J].教育教学论坛,2015(07):31-32.
(本文系2021年度甘肃省“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农村幼儿园游戏活动与课程整合实践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21]GHB1634)
编辑:赵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