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理想课堂教学模式思考

作者: 苏志兴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动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使得我国基础教育更加高效有序地推进。目前,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为了实现理想课堂教学,教师要树立核心素养教学理念,加强教学过程创新,以满足当前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提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整体质量。本文从理想课堂的主要特点着手,分析当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最终提出理想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的策略,旨在能为初中语文学科教学质量的提升带来帮助。

【关键词】核心素养;理想课堂;教学模式;概述;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03—0102—04

初中阶段,语文是基础学科,也是初中阶段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后续发展直接挂钩,也是学生奠定发展基础的关键所在。而当前,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依然存在不少问题,要切实解决问题并提升教学效率,需初中语文教师着力打造理想型课堂,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在有效的课堂教学之中有所收获,从而达到提升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目的。

一、理想课堂概述

(一)理想课堂的概念界定

理想课堂并不是以学生的喜好来衡量的,而是要创新观念,打造一种高效课堂。所谓高效,包括效果和效率的双重保障,而最终的落脚点在效益。从某一角度看,效果显著的课堂是为了确保教学的基本效果,但这并不代表着理想课堂,而对于理想课堂而言,效果必然是显著的。从另一角度看,高效率的课堂必然是教师和学生都想要打造的,但是这种课堂并不代表理想课堂,而理想课堂却必定会是高效课堂,可以说,理想课堂是高效课堂的一部分。

(二)理想课堂的主要特性

1.主体性。理想课堂是有人文情怀的,在理想课堂中,学生在面对学习活动的时候,会积极参与到其中,也会主动进行学习,如果在课堂学习上,学生没有学习的欲望,甚至在课堂上被教师牵着走,没有足够的学习动力,只是被动地进行学习,那么学生的思维也会受到限制,要学得好也就非常困难。因此,在理想课堂之上,学生的主体性是必须要得到保障的,学生在课堂主体位置的确立,是以学生的参与度为准的,也是以学生参与度为基础的,学生在没有参与的情况下,或者参与的广度和深度都无法保证,这一课堂只能算得上是普通有效的课堂,而不是理想课堂。

2.有效性。理想课堂应当是充满智慧的,在这一类型的课堂上,知识含量会足够的丰富,学生也会在其中有不一样的情感体验,知识学习的感受必然会有所区别。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要掌握新知识的同时,也要将这些新知识与自己原有的知识进行融通,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效的。而在理想课堂上,教师会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及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尽可能确保学生的全面发展。如此一来,教学才能够真正面向全体学生,也才能够让优等生有更多学习新知识的机会,让学习困难的学生不至于在这样的环境下无法掌握知识。因此,教师在制定理想课堂目标的过程中,要懂得兼顾,要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被照顾,要清楚学生基础不平衡的现实,如此才能够保证教学效果。

3.生成性。理想课堂的教学是预设和生成统一的,要以需求为准则,灵活应用生成性教学资源,如此才能让教学效果得以凸显。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课堂现场的情况,只是单纯执行自己的教案,这种课堂只会成为教师表演的舞台,没有学生的参与,课堂效果也难以保障。理想课堂是需要教师在上课前就进行预设的,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对预设的课堂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进行调整,和学生一起探索,共同生成课堂内容,并形成新的教学资源,这种有生成新知识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才是充满活力的课堂。

4.互动性。理想课堂上,师生之间是可以平等交流的,也会产生思想上的碰撞,因此课堂妙趣横生。一节好课,需要有足够的互动,而教师也要尊重学生,让课堂教学有平等的机会,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必然要创造和谐平等的学习环境,也要在课堂上适当创建问题场景,让学生根据这些问题思路,对学生进行指导,让学生能够在合理的引导下进行学习。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的思想才会更加发散,也会让师生之间有更好的互动,让师生都可以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体现出完全不一样的价值。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

(一)学生对语文学科学习存在认知误区

很多学生对于语文学科的学习都存在一定的误解,有部分学生认为语文学科过于简单,因此在学习上也不需要过于耗费心思。但实际上,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与其他年级的学生有所不同,这部分学生刚结束小学阶段的学习,进入到初中阶层的学习之中,学生对于学习以及现实社会有初步的认识,也有大致的了解,也形成了属于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因此对于学习他们也会有不一样的见解。而语文学科作为基础学科,很多学生会以“语文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的理念为借口,认为这门学科的学习只需要简单的通过读书就能够掌握,但事实并非如此。语文学科的学习,并非单纯的让学生学会听说读写,更多的是通过学习去了解汉语言文化,去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让汉语言不至于没落[1]。也正是因为学生没有“正视”语文学科的学习,单凭以往对语文学习的印象,认为语文学科学习并不重要,还会给其贴上“枯燥无味”、“无趣”的标签,最终导致学生的学习热情下降,教师的授课也面临着巨大的困难。

(二)教学模式过于传统化

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有很大的作用,也一直影响着当代语文教师,而这种模式也长期存在于语文课堂之上。教师讲课,学生根据授课内容进行笔记记录,这种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对课堂学习产生枯燥之感,也很难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此外,传统教学模式的延伸以及教学理念的传播也停留在了以往的状态之中,教师过于重视考试的要求,所有的教学活动以考试为基础,教师为了考试而教学,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长此以往,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也会停留在“应付考试”的认知之上,而学生为了获得好的成绩,确实也会在课堂上认真学习,但这种课堂变得不再纯粹,不论是教师的教学还是学生的学习,都是围绕着考试而进行的,这不仅会为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带来阻碍,还会影响到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不利于学生后续的发展。

(三)课堂交流形式过于单一

师生之间产生有效的交流,才能够提升学习效率,但目前很多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交流模式依然是比较单一的,特别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基本会以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为主,师生之间的交流也只是停留在一问一答之间,缺乏更深层次的互动和交流。毫无疑问,这种课堂交流形式对于新时代教学而言已经比较“落伍”,而且单纯问答模式的互动,只会让课堂变得更加沉闷,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也是处于被动状态,学习过程中会被教师“牵着走”,自己缺乏主动学习与思考的过程,也不会主动思考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是否存在漏洞。在此状况下,学生的站位以及思考方式也只会停留在学生的角度,学生的创新思维无法调动,课堂效率也无法提升,教学效果自然难以保障。

三、核心素养下初中语文理想课堂创新的必要性

在初中语文学科教学过程中,要落实核心素养,构建理想课堂,确保教学活动能够满足学生实际需求。而且随着新课改的持续推进,目前我国初中阶段各种类型课程的改革也在进行之中,初中语文教学的环境在悄然改变。在教学目标上,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掌握更多知识,也强调为学生创造更多发展空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理想课堂打造就是实现这一目标比较恰当的方式。理想课堂必然是高效课堂,在这个课堂上,学生能够学习知识,也能主动的掌握知识,这才是理想课堂的最终目标。而衡量课堂教学是否有效,是否能够满足需求,标准并不会限制在学生的考试成绩之上,最重要的还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质量的保障,所学习到的知识是否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是否符合学生当前社会生活的需求等,这都是衡量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所在。因此,在初中阶段的语文课堂上,学生要真正学习到知识,就必须要搭建理想课堂,确保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此保证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收获到真正的知识,使学生能够有更好的发展空间[2]。

四、核心素养下初中语文理想课堂构建的主要策略

(一)充分利用课堂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导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合理的导入过程,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为后续的教学带来帮助。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对各种事物充满兴趣,但是从年龄特点来看,这个阶段的学生缺乏耐心,对于新鲜事物也会存在“三分钟热度”的情况,这对教学没有任何好处。因此,教师要对课前导入的过程进行合理设计,并且通过设计来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这不光是理想课堂构建的基本要求,也是各项教学活动搭建的最基本步骤。

例如,在《秋天的怀念》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课堂导入的过程中,可以先让学生进行整体阅读,以此让学生对文本有大致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整体阅读让学生了解作者史铁生对已故母亲的怀念,进而表达作者对母亲无尽的爱和赞美。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对文本有大致的了解的前提下,指导学生加强对文本的阅读和理解,引入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充满疑问,并产生探索“作者为什么这样写?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的疑问,带着问题进行下一部分的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够结合文章中具体的句子和段落进行赏析,从而深刻体会到母爱的真挚细腻。合理的导入是课堂成功的一半,也是理想课堂构建的关键所在,只有合理的导入,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够让学习更具效果,在真正意义上构建理想课堂。

(二)注重互动交流,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师生之间的合理关系不仅关系到理想课堂能否搭建成功,还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通过课堂教学,掌握自己所学的知识。很多初中语文教师在师生关系上的理解会存在误区,将威严和纪律作为约束学生的关键,从而形成了一种比较严肃的师生关系,甚至觉得学生应当对教师的话无条件服从。但实际上,这种有明显“上下层级”的师生关系并不是合理的师生关系,也是不牢靠的师生关系。核心素养下的理想课堂,师生之间应当是平等的,学生应当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学生在课堂之上,有足够的机会发表自己的言论,也可以在课堂上与教师就某一个问题来一场平等的沟通与交流,以此探讨所学习的问题。

例如,《老王》一文主要是回忆了老王的几个生活片段,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结合作品原文进行学习,要针对某些片段给学生设置问题,但是在问题设置以后,不要以简单的“提问-回答”模式来解决这些问题,而是可以站在学生的角度,与学生进行讨论。如教师可以提出“在这些片段中,你们能够看出老王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以往教师或许会开始点名,让同学就这个问题进行回答,而在新型师生关系之中,教师可以走进学生群体之中,与学生面对面的进行交流,甚至可以在课后,与学生以“闲聊”的方式,谈谈“老王”这个人,并将这些观点集中到一起,然后再进行观点汇总,在下一节课进行讨论。

(三)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开拓学生视野

初中语文教师要对现有的课堂进行改变,打造理想课堂,其主要目标是让学生能够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3]。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可以以语文课本中的课文为主要依据,在为学生讲解完课文的教学内容以后,再介绍其他方面的内容,帮助学生进行课堂拓展,让学生了解课文以外的相关知识。

例如,在《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教学中,指导学生研读文本,了解王选先生的职业精神。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加强实践教学,让学生研读课文,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交流,深刻体会到在面临重要抉择时,联系主客观条件和深入思考过程。在指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中,让学生能够将王选一生的抉择和祖国发展有效地联系起来,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合作探究文章的主旨和人物的情感,深刻体会王选的高尚品质和勤奋工作、爱岗敬业的精神。除此以外,教师也可以利用学生感兴趣的诸如宇宙、自然相关的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合理的插入,如此一来,课堂教学内容会更加丰富,也可以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得到有效提升的同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可以得到保障,从而进一步促进初中语文理想课堂的构建,保证课堂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罗光羽.品读诗词由象入境——浅谈初中语文课堂古诗词教学模式的创新[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0(02):35-37.

[2]田大余.浅谈“乐雅课堂”教学模式在新教育教学中的意义[J].课程教育研究,2019(18):253-254.

[3]韩桂英.由象入境——浅谈初中语文课堂古诗词教学模式的创新策略[J].考试周刊,2020(31):19-20.

编辑:赵玉梅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