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式教学法在初中化学探究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叶凤琴

【摘要】项目式教学法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对于提升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此教学模式切实以学生为中心,在遵循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不断拓展思维,构建立体化的思维模式,对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针对项目式教学法在初中化学探究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优化改进建议。

【关键词】初中化学;探究实验;项目式教学法;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03—0106—04

初中阶段,化学作为一门全新的课程,知识内容多且较为分散。在这一阶段切实需要形成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实现所学内容的优化整合,以此提升教学质量。当前初中化学教学中,传统教学理念仍然贯彻落实,未能注重学生本位原则的发挥,导致学生无法全方面思考和分析。此机械化的学习方式与当前教学目标是极不符合的,需要积极改进。在长时间的探究中,初中化学教师从化学学习特点和学习目标出发,形成了项目式教学法。此种教学方式通过一个完整项目的呈现,实现任务分解,引导学生按照项目进行独立思考和分析。在这一过程中,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参与到化学知识的学习中,提升学生的参与能力,实现化学知识的高效学习。

一、项目式教学法在初中化学探究实验教学中的意义

在初中化学知识学习过程中,实验是一个重要部分。实验设置一方面能让学生在动手参与中提升实操能力;另一方面,在实践操作中真正巩固所学知识,体会到来自化学知识的“魅力”。同时,实验学习作为学习重点,教师致力于创新形成全新的教学方法。通过实际调查发现,诸多学生在参与化学学习中存在机械“模仿”的过程,对于参与整个实验过程缺乏自主性,教师的引导作用未能全面发挥出来,这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化学实验学习效率的提升。

以上问题出现之后,化学教师开始积极探究,多方面研究之后形成了项目式教学法。项目式教学法是在遵从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以教学目标为引导,形成一个完整的项目,并将项目移交给学生,让学生作为项目实施的“经理人”。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赋予学生“主人翁”意识,引导学生实现资料信息收集,落实项目要求。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主要是引导者和督促者,遵从学生的主体地位,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探究的“权利”。让学生在自我参与中不断提升化学知识的获得感和成就感。

初中化学实验探究的重点体现在让学生按照步骤进行有序操作,最终达到所期望的效果。项目式教学法从根本上与化学实验探究学习是相符合的,他们的重点在于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如,制作简单的净水器,也就是通过以项目的方式让学生明确自来水厂的水是如何净化的。这一课程教学中,教师积极应用项目式教学和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方式。首先,教师向学生展示项目式教学法的三个主要任务。任务1:调查我国水资源现状。任务2:探究自然界中的水是如何变成家中用水的。任务3:如何利用日常生活用品,制作简单的净水器。其次,在课堂上教师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将学生分为不同小组,并且要求每个小组内部设置一名组长,引导学生共同参与到实验操作中。然后,教师设置项目主题,最终确定自来水厂净化水的方案和操作流程,课程讨论之后再通过实验报告方式呈现出来。最后,在教师所设置的项目主题下,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在观察中,发现学生普遍参与兴趣提升,且最终讨论取得了突出的效果(如图1所示)。

项目引导1:引导学生了解自来水厂是如何实现水的净化。(小组成员合作学习,查阅相关资料。明确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取水—沉淀—过滤—吸附—消毒—自然水)以及每个步骤的作用,并及时记录自己所需资料。

项目引导2:教师要在课堂上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积极鼓励学生就项目完成过程进行交流,以此发挥有效的启发作用,为解决问题奠定基础。教师可以应用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物”,如浑浊的江河水如何进行净化处理。通过生活化场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研究讨论去除水中的异味、泥沙和杂质,最后总结出具体方法。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大家有没有发现水龙头的水常常会有一股怪味,这是为什么,怎么去除呢?教师通过问题的引导,切实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项目引导3:引导学生制作净水器。这一项目完成中,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制作净水器。净水器制作之前,教师要将制作净水器的注意事项首先告知学生。并随时观察,对于学生制作的不合理方面尽快给予指导。同时,督促学生切实按照净水器的制作方法完成特定的项目任务。将设计的“简单净水器”的图纸付诸实践进行制作,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最后,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通过项目任务引导,最终学生制作出了简单的净水器。

课程完成后,在针对50名学生的调查访谈中,85%的学生表示此种学习方式给予了自身独立思考的权利,项目的任务驱动更能激发学习兴趣,对于巩固提升化学实验能力有着非常重要作用。

通过以上分析,能切实发现项目式教学法在初中化学实验探究中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及时根据项目完成和实验探究过程形成问题,制订教学计划,提出问题,并且督促学生及时评估和思考分析。以此让学生在整个项目参与过程中,能够不断调整学习过程,以此保证项目的顺利完成。

二、项目式教学法在初中化学探究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项目式学习认识存在偏差

项目式教学法在初中化学探究实验教学中的应用0

当前,在初中化学实验探究学习中,部分教师对项目式学习认识存在偏差,未能找到合适的主题,未能达到预期目标。如,在学习“金属”这一课程内容中,教师应明确核心素养引导下初中化学实验探究学习不仅在于让学生明确金属生锈和如何除锈的方法,同时还要延伸让学生能形成保护金属的意识,形成保护环境的观念。所以,在设置项目主题时可以围绕三个方面展开:为什么要进行金属资源保护、金属为什么生锈、如何保护金属资源?从这三个方面设置项目主题,实现有序引导。但实施过程中,教师一般将主题设置为:金属为什么会生锈、如何避免生锈?这两个层面的主体设置只能凸显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学习,在思想提升和观念培养等方面还是欠缺的,这与当下化学核心素养提升目标是不符合的。

(二)学生学习态度有待进一步纠正

在初中化学实验探究学习中,项目式学习必须全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原则,也就是要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根据调查研究,45%的学生认为项目式学习对自身毫无价值;55%的学生认为项目式学习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使得其自身在基础知识掌握、实验操作技能、自主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合作沟通能力上有一点点提升。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学生长期接受的教学模式为灌输式的,而全新的教学模式需要学生进行一段时间的适应,在此过程中需要教师不断优化项目设计,以项目活力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三)教学设计不合理

一个好的教学设计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乐趣,而且能按照原定的轨道完成教学目标。在将项目式学习与初中化学实验探究教学融合时,需要对教学过程进行合理化的设计。这样,不但能让学生提升动手参与能力,更能让学生提升自主探究能力。通过调查发现,当前教学设计存在不合理现象。一方面,教学问题设计未能循序渐进实现引导,对学生启发作用较低;另一方面,在整个设计中教师对自身角色定位不清晰,未能及时根据学生的参与表现调整问题,对于提升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能力产生不良影响。

三、项目式教学法在初中化学探究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建议

(一)提高认识,发挥有效引导作用

为了促使项目式教学法在初中化学实验探究学习中发挥有效作用,需要提高教师认识,合理选择引导主题。教师能切实明确项目式学习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是能够实现的。带着这一肯定性的认识,主题形成中首先需要考虑主题能否形成项目,比如,从初中化学实验的角度来讲,简单的验证性实验并不适合设计成微项目,而探究性实验往往适合被设计成微项目进行教学。其次,教师可以将所设计的主题事先罗列出来,然后通过简单的介绍,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进行投票选择。这样能保证后期在落实过程中学生带着兴趣参与到主题探究和完成中,切实提升项目的完成效果。此外,教师也可以事先对学生感兴趣的知识进行收集,以此有根据的设计成相应的项目主题。简言之,无论选择何种主题设计方式,都必须遵从学生的本位原则,以学生为出发点进行合理的选择。

(二)端正学习态度,优化项目评价方式

项目式学习在化学实验探究学习中的应用更加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通过确定合理的评价方式能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督促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这就需要教师需要及时优化项目评价方式。如,教师可以指定学生互评表、学生自评表、小组互评和自评表等。教师事前对这些表格的各个评价指标进行合理赋分,最终根据分数打分总结。而且教师对总分较高的学生给予奖励,充分发挥激励作用。

此外,在端正学生学习态度过程中,教师能提升对项目式学习整个过程的掌控能力。在项目式学习和化学实验自主探究学习中,随时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营造积极的课堂活动氛围,并随时参与到实验探究学习中。

(三)综合设计,提升效率

教师在教学设计实现过程中,能针对每一个教学环节不断实现优化,保证驱动性问题设计的合理性。在驱动性问题设计过程中,要注重问题的循序渐进,再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进行充分思考和分析,同时教师要针对每一个问题事先形成相应的解决方案,保证教学设计的充分性,以此促使项目式教学价值有效实现。

学生在本单元课题1中已经学习了常见的两种酸(盐酸、硫酸)和常见的两种碱(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并对常见酸和碱的组成和性质内容进行了学习,学会了利用酸碱指示剂区分酸类物质和碱类物质,但学生对于酸和碱之间到底会不会发生化学反应、如何发生化学反应这样的问题没有思考过[2]。在前期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酸和碱的基本知识,已拥有了独立完成项目的能力。因此,教师要积极进行项目设计,形成了相应的主题为“酸和碱的相遇,能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

首先,制订教学目标。一是在项目式实验探究过程中,充分领会酸和碱之间的关系,是否可以发生中和反应,具体表现是什么?中和反应的实质是什么?二是根据酸碱指示剂引导学生观察,判断酸和碱之间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最终化学反应的结果是什么?三是教师要注重引导,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四是将所学知识引入到生活中,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切实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五是通过实验探究,明确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

其次,形成设计流程。如图2所示。

项目式教学法在初中化学探究实验教学中的应用1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所设置的驱动性问题主要为三个方面:

1.酸和碱本身有什么样的特质?两者发生中和反应的表现是什么?

2.所有的酸和碱都能发生化学反应吗?

3.什么是中和反应?中和反应的实质是什么?请同学们列举在生活中所遇到的中和反应。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先通过与情境教学法相结合,引出特定的项目主题,再初步形成设计方案,将学生分为不同小组,然后小组合作进行实验探究,最后将实验结果进行展示,并且对项目活动进行总结。

综上所述,项目式教学法在初中化学实验探究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面对当前项目式学习与初中化学实验探究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要从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认识以及端正学生学习态度等方面落实,全面提升项目式学习效率,从而提升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李俊红.化学实验复习课中运用项目式学习的实践与思考——以“测定维生素C泡腾片中碳酸氢钠的含量”为例[J].化学教育学,2020(04):05.

[2]袁瑜,梁喆.初中化学实验生活化“酸碱盐复习”的项目式教学[J].理科考试研究,2020(22):04.

编辑:张昀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