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本求真”的小学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策略

作者: 陶永会

【摘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能只注重课堂教学的形式、气氛的活跃等外在表现,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及语文素养。针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认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从听、说、读、写的基本功教起,使基础知识、语言积累和应用能力、文化积淀、价值观培育等多个因素相辅相成,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03—0113—05

新教育背景下,语文教学逐步走向开放,但“开放”不等于“驶出轨道”,尤其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它依然要以文本为主,以服务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为目的,遵循语文课程的特点及学生的认知与学习规律。但是,纵观现阶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部分教师或沿循陈旧的阅读教学方法,或激进且大量地融入其他学科元素,或过度地依赖电教媒体以活跃课堂气氛……不管哪种教学形式,似乎都不约而同地避开了“语文元素”,忽略了通过阅读教学渗透语文核心素养的本质要求,忽略了通过语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实际要求。因此,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了有效阅读教学的策略,促使语文阅读教学走上“归本求真”的轨道。

一、阅读教学不是“随意教学”,需要“精心设计”

文本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根,阅读是教师和学生通过文本进行思维碰撞和情感沟通的过程。这就要求阅读教学必须在教师细研文本、明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流程、充分利用课堂实践和学生有效对话中进行。然而,大多数教师常常不深入挖掘教材,不仔细揣摩文本,只把现成的教学设计搬来进行,致使阅读教学存在不少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

1.目标设定不准确。教学目标是教师备课的航标、设计教学问题的方向、开展阅读教学的抓手,是学生领悟文本和学习知识的阶梯,它既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教学的归宿。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因教学目标定位不准而偏离了教学方向。例如,一位教师执教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金色的草地”一课,学习第二自然段时,主要让学生“体会蒲公英给兄弟俩带来怎样的快乐”,第三自然段主要让学生理解“草地为什么会变色”。如果围绕这样的问题来学习,就无法完成本单元教学要达到的“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阅读要求,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是盲目的。

2.主线模棱两可。教学主线是教师在挖掘、研讨文本的基础上,形成贯穿整堂课的教学思路,就如穿珠成链,如果没有一条主线,珍珠则穿不到一起。比如,一位教师在执教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大自然的声音》一文时,设定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朗读,感受大自然的美与了解课文叙述方法,训练学生表达能力”,但教学时教师的问题接连不断:课文写了大自然的哪些声音、描写大自然声音的词语有哪些、你体会到风声的什么特点……使学生疲于应付、无所适从。因教师没有围绕教学主线进行提问,导致教学板块自成一体,没有形成有效串联和融合。对于学生而言,如何表现声音的美妙比体会声音的美妙更为重要,所以教师应对如何表现声音的美妙授之以法。

3.板书架构无序。“板书不仅仅是一个教学骨架、教学结果的呈现,更是一个教学过程、思维过程的流动展示。”[1]精选的文本、40分钟的课堂、40多人的思维,课堂的生成及创造肯定精彩纷呈,板书应为这份精彩添光增色。可是随着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板书常常被“PPT”替代了。也因为它,教师对板书越来越不重视,或只写个课题,或只写几个生字、词语;或简要地写一下文章的结构等等。如,“感受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这节群文阅读课的板书,教师只写了课题与“起因、经过、结果”这几个字,显然板书的表现形式被窄化了,示范功能弱化了,课堂的精彩生成一晃而过,浮光掠影。

(二)对策

阅读教学的随意,使课堂变得杂乱无章,不能很好地构建学生的逻辑思维,形成个性的学习方法,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对策。

1.阅读教学目标简要精准。阅读教学离不开课文,因此,课前教师要做到深入解读文本、精心撰写教案,依据文本内容、教学策略、单元主题等制订简要精准的阅读目标,这样才能体现阅读课堂的主流价值——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比如,让学生学习“浏览”这一阅读方法时,教师可依据教材的“双线组织”,在执教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时集中训练,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浏览”这一阅读方法,也有利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学习迅速选择、收集有用信息的方法,从而提高阅读速度。

2.阅读教学主线一以贯之。作家理查德·巴赫说:“伟大的创作取决于删文字的力量。”其实,在教学中也同样适用,教师如果总担心学生什么都学不到,就会在备课时面面俱到。然而一节课涉及的内容越多,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的主线就越不明朗;对于学生而言,知道的内容看似多了,却难以消化。反之,主线明确了,学生就会把碎片知识整合、梳理,轻松地厘清头绪、梳理内容、掌握所学知识。比如,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大自然的声音”这节阅读课,以“作者是如何描写大自然声音美妙的?”为教学主线,然后围绕这条主线发问:“你发现了哪些美妙的声音?作者是怎样写出风声的美妙?……”在阅读教学中,围绕教学目标确立了教学主线,教师就会有目的地筛选教学内容,从而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掌握教学内容,从而达到预期目标。

3.阅读教学板书提纲挈领。板书的作用不言而喻,它是师生分析文本的思路,是知识形成过程的呈现,是教学重点、难点的展示……一个蕴涵着教学示范的板书,一个巧妙且形象、直观且美观的板书可以有效地推进语文阅读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准确地梳理知识点,可以加强学生记忆、提高学习效率,可以培养学生记笔记、做批注的良好习惯,还可以渗透读书方法,使学生在课外阅读时会整合、归纳知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明确板书设计意图的基础上,遵循简明扼要、突出要点、提纲挈领、整洁规范等原则,或用文字表述、或用图表展示、或用图式概括等方法进行板书,为学生搭建一个清晰明了的阅读架构。

二、阅读教学不是“授之以鱼”,需要“授之以渔”

《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前言中提出:“聚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如今,教师备课基本都是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常常会出现弃本逐末的现象。

(一)存在的问题

1.教学过程放大学生情感体验。在教学中,教师常常会因为重视挖掘文章的思想性而忽略了单元目标;会因为窄化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而忽略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渗透;会倾向于脱离文本的“无限发挥”而忽略了全方位的渗透语文要素。如,一位教师在执教五年级“感受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这节群文阅读课时,设计了两个核心问题:一是让学生们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二是让学生们感受人物形象。在执教过程中,教师主要引导学生感受盘古“勇于创新、担当、献身”,愚公“不怕困难、意志坚定、持之以恒”,女娲“善良勇敢、富有智慧、为民造福”的精神,教导学生学习他们的品质,将情感的激发、引发、诱发作为主要手段和至高追求,导致阅读教学脱离了语言的地面,离开了字句的丛林,使得本节课只注重了人物形象的分析,淡化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学习目标的达成。

2.问题设计偏离文本价值取向。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一堂课中教师问题的引领,是学生思维的导向。一位教师在执教“麻雀”一课时,主要围绕“表现了麻雀妈妈什么样的精神”这一问题展开教学。王昱新教授在点评该课时指出,我们的语文课不是让学生感受麻雀妈妈保护麻雀宝宝的勇气,不是突出母爱的伟大,而是让学生学习作者如何通过环境的铺垫、细节的描写等表现出母爱伟大的方法。本来这堂课教师引导学生做了很多的语句赏析,但设计的问题因为落脚点的“失误”,让本该精彩纷呈的课堂失去了色彩。

3.阅读理解过于执着标准答案。“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且语文教材中大多文章选自经典的文学作品,它丰富而多义,可在教学中,教师往往会把教学参考中的答案视为唯一的“标准答案”,忽略学生的思维能力、知识水平、看问题的角度,甚至基于时间的关系,决不允许课堂上出现多种声音产生的分歧。课堂中的具体表现是,针对每一个问题,教师都会把“标准答案”用多媒体呈现出来,扼杀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减弱了学生的创造力,且渐渐增加了学生的依赖心。事实上,多媒体的作用不止如此,还应呈现问题,利于学生看清问题,针对问题积极思考。面对答案,教师应给予学生及时指导、讨论交流的机会。

(二)对策

1.全面把控教学维度。尊重“语文阅读教学的根本、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及“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实践性和汉语言文字的特点”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根本。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应该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的无限扩大,只凸显语文感性化的一面,弱化理性的思考,而要准确把握教学要求,科学调控教学过程,全面体现教学维度,在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基础上,为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添砖加瓦,在训练学生语文能力的实践中为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夯实基础,实现“感性”与“理性”的相互交融,彼此共进。

2.准确理解教材意图。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3]。语文阅读教学并非某一方面的训练或某几方面的简单相加,而是语文基础知识、语言积累和组织应用能力、文化积淀、价值观培育等多因素的有机统一。只有正确理解教材,准确把握教材,教师才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而巧妙地设计问题,为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做好铺垫。

3.善于激活学生思维。《礼记·学记》中说:“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他告诉我们教学生,要重启发与鼓励,重学法指导,而不是用标准答案禁锢学生的思维。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要钻研教材、精读文本,形成自己的感悟,授课时才能够引导学生点燃思维的火花,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及创造力,同时鼓励学生勇于质疑、表达,才会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精彩。

三、阅读教学不是“机械教学”,需要“以人为本”

叶圣陶先生说:“经过学习,读书比以前读得透彻,写文章比以前写得通顺,从而有利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这才算达到学习语文的目的。进一步说,学习语文还可以养成思维精密的习惯,理解人家的意思务求理解得透彻,表达自己的意思务求表达得准确;还有培养品德的好处,如培养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等。”[4]本来这才是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可是,现在因为评价的不足、家长的“需求”等,应试教育悄然占领了语文阅读教学的主阵地,导致从小学开始语文阅读课就机械地为学生服务。

(一)存在的问题

1.应试目的性强。当前,语文阅读教学也不可避免地落入了“应试教育”的窠臼,考试内容成为课堂教学和课后训练的主体,导致本该或优美或风趣的语文阅读课变成了枯燥的训练课、记忆课、应考课。而学生之所以“孜孜不倦”地背诵知识点,也是因为在教师不断地“谆谆教诲”下变成了应试的机器。从表象看,学生应试能力提高了,实则阅读教学中语文素养的渗透早已被边缘化了,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能力与实践能力也不如想象中理想。对于阅读需求,应与内心的感悟和思考辩证同时施行,向文章讨教,与文章对话,理顺自己的思绪,形成自己的看法和思想。

2.学习模式固定。受传统的教学理念的制约、教学模式的影响,导致学生对语文阅读的理解就是“依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快速读文后怎样才能准确地回答”,而这一过程,让学生误以为只要记住了“规律”,回答与所谓的标准答案八九不离十就“OK”了。岂不知,这种教学模式严重地抹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阅读的快乐。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把知识“智能化”了,如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中心思想,怎样赏析修辞手法等等,都会总结出固定的模式,让学生死记硬背,然后在考试时直接套用,看似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其实所有知识都变成了机械的记忆,导致学生不会举一反三、不能融会贯通,这种功利性的教学早已失去了它原本的教学价值。学生就如流水作业后的考试机器,丧失了建设力和创造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