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视域下《好的故事》一课的教学思考

作者: 张伟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的颁布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好的故事》是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的一篇文章,单元主题是“走近鲁迅”,这个单元分别由鲁迅先生的作品《少年闰土》和《好的故事》、周晔回忆伯父鲁迅的文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和臧克家纪念鲁迅的诗歌《有的人》组成。为更好地教学《好的故事》,本研究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带领学生走近鲁迅、搭建学习支架、写小练笔等方面展开了论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课标”;《好的故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03—0118—05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已经颁布实施,其中核心素养的提出,更是科学立体、多维度地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1]《好的故事》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集《野草》。《野草》被称为“一座诡秘的房子”,是鲁迅最私密化的作品,是鲁迅的心灵史。因此,有人评价《野草》虽然很薄,但这是一部在鲁迅的著述里面最晦涩、最难懂的书。同样,《好的故事》这篇课文充满了绮丽梦幻的色彩,叙述了一个“好的故事”,没有曲折动人的情节,只是景物的罗列,迷离梦幻的色彩弥漫其中,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笔者写这篇文章时,曾在知网页面“主题”一栏中查询“难课文”一词中,搜索出共计56个词条,《好的故事》也在“难课文”之中。笔者试着结合教学实践,探究新课标视域下《好的故事》的教学路径。

一、激发学生阅读鲁迅作品的期待

提前预习可以这样做:提前一个月以“我眼中的鲁迅先生”为主题设计学习任务,让学生搜集鲁迅先生和《好的故事》的相关资料。在学习任务的驱动下,学生采用图书馆查询图书,上网看视频、看电影等手段,绘制思维导图,以形成学习笔记、手抄报等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成果。学生对鲁迅先生有了初步印象,心中涌动着对鲁迅的好奇,内心产生了更加强烈地想要了解鲁迅、学习《好的故事》的愿望。此时,教师一定不要立即教学《好的故事》,而是吊一吊学生的胃口,让他们急不可耐,就像人饥肠辘辘时,遇到一顿香气扑鼻的美餐,可看不可吃,以激起学生探究学习的强烈欲望。可先让学生学完《少年闰土》,跳过《好的故事》,直接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相当于给学生设置了一个谜语:为什么跳过这篇文章学习后面的课文呢?此时,学生心中激起的学习《好的故事》的欲望被点燃,学习《好的故事》的内生动力由此产生,有很多学生会悄悄地阅读《好的故事》,对《好的故事》的阅读期待在日渐加深,这就达到效果了。

二、带领学生走近鲁迅的几种方式

笔者利用课后延迟服务时间,开展“好玩的《野草》,有趣的鲁迅”为主题的语文实践分享课。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发表了各自的心得体会。这样,对鲁迅先生作品的探究并没有停留在表面,而是形成了丰富多彩、物化了的成果,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开始教学。

1.了解鲁迅有趣好玩的一面。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对鲁迅先生有了一定的了解。生活中的鲁迅是十分有趣的,爱孩子、喜欢抽烟、喜欢看电影、喜欢设计书本封面等,连自己家中的摆设都是“硬邦邦”的。这与鲁迅“硬汉作家”风格是一致的。

2.了解鲁迅的童年是充满诗情画意的。从《百草园》一文,可知道鲁迅小时候和我们一样天真,他生活的“百草园”是一个童话般的世界:叫天子、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在树叶里长吟的“鸣蝉”、伏在菜花上的“肥胖的黄蜂”、“轻捷的叫天子”,还有油蛉、蟋蟀、蜈蚣、斑蝥、何首乌、木莲、覆盆子……这样,学生知道鲁迅先生的童年和自己的一样美好,就有了亲近感,会愿意进一步走进鲁迅先生的精神世界。

3.借助学习平台,深入了解鲁迅。“学习强国”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通过它学生可以更加多视角、立体地了解鲁迅。如,学一学“浙江学习平台”上搜集到的视频——畅游鲁迅笔下的水乡小镇,“深圳学习平台”上鲁迅先生《野草》中的好玩的“立论”;看一看“广东学习平台”中“Vlog打卡广州:鲁迅纪念馆”,认识“影迷鲁迅”,认识恋爱中鲁迅;听一听北大学生把16首《野草》中的散文诗写成了好听的rap。还可以了解鲁迅的头发、胡须、手指的象征意义,了解北京大学校徽“鲁迅造”、出版人鲁迅、大学教授鲁迅,认识立体、丰满、有趣的鲁迅。

借助“学习强国”平台,学生可以在实践中了解鲁迅,一步步走近鲁迅。也可以实现跨学科学习,融合了语文、数学、美术、音乐等多学科,从而“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1]”“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1],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三、关注单元篇章教学,搭建学习支架

当学生学习了“走近鲁迅”这个单元后,学生对鲁迅先生有了一定的了解,认识到鲁迅先生就是我们身边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和我们一样,有着自己的乐趣爱好、悲欢离合。“心有鲁迅,何惧鲁迅”?学生不再“害怕周树人”,反而“喜欢周树人”。因此,教师要引领学生关注单元篇章,结合课后阅读链接等教学元素,教学好“好的故事”一课。

1.单元篇章页,以情铺路。《好的故事》所在的单元主题是,走近鲁迅,注意,“走近鲁迅”中的“近”,不是“进”,鲁迅先生是伟大的人物,有着伟大的思想,写出了伟大的文章,不是我们学习一两篇鲁迅的文章、阅读一两部鲁迅的作品所能了解的。这也是学习本单元的一个基点。单元篇章页上有鲁迅先生的图片,睿智的目光深邃如炬,是刺透暗夜的目光。紧随着鲁迅先生左畔的是关于先生的生平介绍,即出身年月、作品和文学成就这三个方面,给我们提供了关于了解作家的支架,就是查询作家时可以从这三方面入手。这为学生从小学过渡到初中搭建了学习的支架。学习本单元文章时,教师可把单元篇章页纳入到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和教学结束环节,首尾呼应,互相应和,以形成气韵生动的课堂。如,在《好的故事》教学伊始,教师可引导学生关注单元篇章页,创设教学情境:鲁迅是革命的旗手,是铁骨铮铮的汉子,是暗夜的斗士。对学习理解文章内容起到情感烘托的作用,得益于“新课标”中“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1]”理念的提出。

2.掌握理解词语的方法,读通课文。词汇是文章的基石,《好的故事》产生于中国现代文学初创时期,其中的词语比较晦涩难懂,更是学生学习的绊脚石。《好的故事》中需要学生理解的词语归纳起来有21个,分别是“预告、石油、繁响、错综、山阴道、蓑笠、蒙胧、伽蓝、乌桕、云锦、膝髁、泼剌奔迸、陡然起立、皱蹙、虹霓色、澄碧、夏云头等”。除去课本中的“石油、蒙胧、山阴道”这三个注释,其他18个词语都是需要学生自己理解的。例如,“澄碧”一词的教学,教师可在课件上出示“澄碧”一词所在的句子。

师:从字形结构上怎么理解“澄碧”呢?

生:“澄碧”二字中的“澄”是三点水,是关于“水”的词语。

生:“澄碧”中的“澄”一般可以组成“澄澈”,“碧”是“碧色、绿色”,我又根据“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一句,“澄碧”一定是形容小河清澈的。

瞧,这不就达到理解词语的目的了吗?同样,用“联系学习经验”的方法可以理解“蓑笠”,用“组词”的方法可以理解“预告”“骤然”“瘦削”“皱蹙”“陡然起立”,用“联系生活”的方法可以理解“云锦”“膝髁”“虹霓色”“夏云头”,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可以理解“鞭爆”“繁响”“错综”“乌桕”,需要讲解的只有“蒙胧”“伽蓝”“泼剌奔迸”。因此,理解词语的过程中,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既体现了“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2]”的教学理念,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从而提升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只有熟练地掌握了理解词语的方法,六年级学生学起鲁迅的作品来也会轻松很多。遇到不理解的词语,一般情况下不需要借助于字典词典、网络、请教别人等“外力”了。依据词语本身以及词语所在的文本就可以达到理解词语的目的,这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3.链接资料,读懂课文。文本学习是学生分别与教师、编书者、课文相互立体沟通交流的关键,呈现立体网状的结构。教材附后的“阅读链接”体现了教科书编者的用意:学习《好的故事》就可以使用“阅读链接”这把“学习利器”,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借助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这不能不谈到一个关键的问题:怎样使用“阅读链接”这把“学习利器”,落实语文要素呢?笔者对此进行了以下教学。

师:我们生活中如果想的事情多了,就会做梦。这梦啊,往往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经常与自己的内心想法、期望等相关联。鲁迅先生的这篇作品与“梦”有关,并强调它是一个“好的故事”。那么,怎么理解这篇文章呢?请圈画“阅读链接”中的关键词,并说一说。

生:我认为是冯雪峰的《论<野草>》选文中的“作者希望着这样美丽的生活,是这篇作品的主要精神”。

师:让我们读读这句话,细细体会。(学生朗读。)

生:这句话中关键词是哪一个?

生:“希望”一词。

师:齐读。

师:是啊,同学们,鲁迅先生正是通过这个美丽、有趣的梦境,表达的是——

生:希望。

师:带着这样的理解来读读课文吧。

在上述教学中,通过两步教学来实现教学目的。第一步,教师引导学生,“你认为关键信息是哪句话?”学生找到“作者希望着这样美丽的生活,是这篇作品的主要精神”。第二步,教师接着问,“你觉得这句话中,最关键的信息是哪个词语”?学生得出“希望”的答案。

这很关键,其一,引导学生借助资料学习,核心是找出关键句、关键词,这是学习方法的授予,体现了“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语文教本不是个终点[2]”的语文观,实现了“初步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1]”这一教学目标。其二,学生找到的关键句、关键词,是解读《好的故事》思想内容的一把钥匙。这样一个由大而小,由整体到微观,由阅读材料到关键句、关键词,一步步引导点拨,层层递进,环环相扣,逐渐聚焦于“希望”这个“点睛之笔”;同时渗透了学习方法,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一举两得。

教科书编者送给我们学习《好的故事》的利器:“阅读链接”。虽为终南捷径,但是需要教师点拨引导,才能使语文要素落地有声,才能真正为学生学习服务。

四、学习鲁迅的艺术表达方式,写小练笔

《好的故事》中有自己的“特质”,文本呈现出浓艳的色彩,闪耀夺目,画面感极强。文章开头和结尾处,以“昏沉的夜”照应,呈现“黑色”,象征着当时黑暗的社会;中间部分:澄碧的小河、闪烁的日光、青天、一丈红、大红花、胭脂水、红锦带、斑红花影,多么富有浓烈色彩啊,是作者心目中的故乡“山阴道”,是作者记忆中的江南农村,绚丽多姿。这一暗一明,一实一虚,鲜明的对比,颜色的充斥,是作者内心的煎熬与颤栗,对黑暗统治下的忧思,对心目中多彩家乡的向往跃然纸上。文本第七自然段把这种“特质”展示得淋漓尽致。

教学中,教师出示第七自然段,让学生朗读,圈画描写颜色的词语。

师:鲁迅先生的“好的故事”是一个“梦境”,是一个充满耀眼色彩的梦。我们来读读——

出示:一丈红、大红花、胭脂水、红锦带、斑红花影。

师:这就是鲁迅先生的文字,多彩丰富的颜色闪亮着你的眼睛。我们一起读读,体会。(学生朗读)。

师:说说自己的体会吧。

生:我的感觉是热烈。

生:我的感觉是生长。

生:蓬勃向上的感觉。

师:是啊,阳光滋润下的生机。

生:我的感觉,这个好的故事是绚烂多彩的。

师:所以我们说这是一个——

生:美丽、优雅、有趣的梦。

这样,学生就体会了色彩浓艳,体会了江南水乡的美丽,在理解了鲁迅先生心中的这个美丽、优雅、有趣的梦后,再学习文中“云锦”一词就很简单了,再紧紧抓住“错综”一词,学生就能体会其精美绝伦、艳丽多姿了,能体会作者心中梦境的美丽、优雅、有趣了。这些精美、浓艳的色彩,同一种颜色的多层次铺陈,热烈而多情,给人视觉和情感的激荡,编织成了鲁迅先生心目中的希望与美好。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