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初中物理学业水平考试备考策略

作者: 宿万周

新课标下初中物理学业水平考试备考策略0

【摘要】初中物理学业水平考试对于学生的升学是很重要的环节,笔者长期以来从事初中物理教学,发现近年来在学业水平考试物理备考过程中存在较多的问题,并且复习效果不佳。在“双减”政策和2022年版新课标下,结合长期教学中积累的经验,文章提出优化初中物理备考复习策略及建议,旨在促使教师在复习备考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引导教师依据新标准,围绕教材,制定科学高效的备考复习方案,从而培育学生的物理课程核心素养。

【关键词】初中物理;备考;课标;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03—0123—05

自从国家实施了“双减”政策以及推出2022版新课标后,初中物理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新课标面对旧教材时,教师在复习备考中有一定的困惑,大量以往要密集复习的知识点难以取舍,从而面面俱到却难以准确把握教学的重难点。而学生在复习中盲目刷题却效率低下。初中物理学业水平考试备考应该制定一套符合新课标的策略和方法,用科学的方法才能事半功倍,才能提高整体教学质量与水平。

一、初中物理备考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初中物理备考现状

在学业水平考试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的环境下,教师在备考复习中大多依托“一本厚厚的教辅+套卷”进行备考复习,往往第一轮针对基础概念填空,第二轮典型训练,第三轮模拟套卷训练。复习过程的形式相对单一,表现在“一讲到底+题海训练”的形式,教师对教学的深层次理解得不到很好发挥,教师和学生存在被教辅绑架的现象;课外教辅和网络教学资源海量进入到教学中,缺乏有效的筛选和设计实施,使得教师和学生身心疲惫,但效果不佳。

(二)初中物理备考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看待教学及学业水平考试的视野较低,往往从试题观念出发,停留在过往的经验判断,总感觉这个题要考、那个题也要考等现象,无法取舍试题,所以“宁可错杀一千,也不漏网一个”,导致教师和学生都很累。教师应该从新课标出发,从“教—学—评”一致性的视角看教学,用“教什么,学什么,考什么”思路来备考。

2.备考复习中实施“阶段式”复习模式,存在复习节奏过快,走马观花的现象。复习中往往听到学生回应“懂了”,就认为学生会了;实际上学生喊出“懂了”,有可能是跟着教师的思路理解了而已,并不能独立解决同类问题。同时由于复习节奏快,导致学生浅思辄止,只图数量,不顾及复习质量。

3.在复习备考中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以整齐统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和统一的作业布置整体推进,使得一部分后进生难以跟上复习进度,进而丧失学习兴趣。

二、初中物理备考策略

(一)研读新课标,明确核心主干知识

2022年4月21日教育部颁发了《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该新课标是指导初中物理教学以及评价的纲领性文件,其中新修订了物理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确定了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学业水平质量标准以及教学提示等内容。学业水平考试物理考试范围为新课标中“课程内容”及“学业质量标准”规定的内容及要求。因此,教师在备考复习时要依据新课标实施,要明确“内容标准”部分的一级、二级主题,深刻理解与研究三级主题中涉及内容要求的行为动词并进行释义,并将其转化为具体的复习目标。

根据五个二级主题的“学业要求”,制定合理复习的评价标准;根据“教学提示”,利用好策略建议、情境素材建议两个方面灵活选用复习方式;充分利用“活动建议”列举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注重物理与生活、生产的联系,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跨学科实践”是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紧密结合日常生活、工程实践或社会热点问题设计备考复习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及动手实践能力。

(二)探究学业水平考试的方向及要求

1.把握命题方向。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历了三个阶段:“双基”“三维目标”和“课程核心素养”,随着2022年版新课标的颁发,学业水平考试也将从原来的“三维课程目标”转变为“课程核心素养”,复习时,在新课标遇到旧教材的时期更应关注“三维课程目标”到“课程核心素养”过渡。同时,从原来侧重终结性评价到现在的探索实施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这就决定了试题的难度系数及结构比例。因此,需要把握以下内容:

第一,从关注“知识与技能”到物理观念的过渡。物理观念体现了物理学科核心概念的教育价值,既是物理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是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的升华,物理观念超越了碎片化的知识与孤立的解题技能,对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1],是对知识与技能目标的提炼、概括和发展。

第二,从关注“过程与方法”到科学思维与探究的过渡。在过去“过程与方法”目标中提出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研究方法、培养探究能力,与物理核心素养中的科学探究是一致的。“过程与方法”不是教学目标,而是达到目标的途径,而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才是经历了物理学习在学生身上体现出来的可观察、可测评的学习结果[1]。

第三,从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到科学态度与责任的过渡。物理核心素养中的“科学态度与责任”,是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加入了科学本质、科学态度、社会责任方面的要求。明确提出要求学生认识科学本质,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逐渐形成应有的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1]。

2.理解命题的要求。

第一,根据2019年《教育部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双减”政策及2020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22年中考命题工作的通知》的精神,在2022年版新课标下,考查内容方面,要清楚每道题目所考查的物理内容及其对应的认知水平。在测试目标方面,要明确每道题目所考查的核心素养及其水平。试题命制应反映物理学科本质,重视物理内容在真实情境中的应用;要设计能展示学生思维过程的问题;要设计便于探究和实践的任务,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决遇到的问题;要体现积极向上的价值追求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国科技发展的新成就等。要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以便考查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现象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情境要客观真实,准确可靠,反映生产生活中的典型物理现象和问题;要符合学生的学业水平和心理发展特点,符合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要引导学生充分挖掘试题情境的各种功能,学会从不同材料中获取信息、适应较复杂的试题情境,以提高答题能力。

第二,准确把握考试方式和试卷结构。自2021年起,兰州市新中考改革方案实施,学业水平考试物理试题题量、题型及结构发生了变化。物理、化学合卷纸笔试卷满分135分,考试时间120分钟,其中物理纸笔试题81分,实验操作9分,总计90分。纸笔试卷的题型主要有选择题、填空题、识图与作图题、实验与探究题、计算题。合理利用各种题型的优势,发挥主、客观试题的不同功能,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选择题约占37%、填空题约占11%、识图与作图题约占13%、实验与探究题约占15.5%、计算题约占15.5%,实验操作占10%。试题难易程度分为容易、中等、较难三种,赋分比例约为7:2:1,即考查基础知识、基本规律的试题约占70%,灵活运用基础知识的试题约占20%,体现一定综合性的试题约占10%。

3.关注新题型的变化。

变化一:自2020年起新增了材料阅读试题,通过这类试题直观地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分析信息以及获取信息的能力。如“氯乙醇”作为素材考查物态变化,2021年“α粒子散射实验”作为素材考查电荷间的相互作用,2022年“页岩气”作为素材考查能源与热量。如下题:

16.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页岩气

页岩气是指附存于有机质的泥页岩及其夹层中,以吸附和游离状态为主要存在方式的非常规天然气,成分以甲烷为主,是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资源和化工原料。页岩气主要用于居民燃气、城市供热、发电、汽车燃料和化工生产等,用途广泛。

页岩气生产过程中一般无须排水,生产周期长,一般为30年~50年,勘探开发成功率高,具有较高的工业经济价值。随着社会对能源需求不断扩大,特别是水平井与压裂技术水平不断进步,人类对页岩气的勘探开发正在形成热潮。我国页岩气资源潜力大,初步估计我国页岩气可采资源量在36.1万亿立方米,与常规天然气相当[2]。

(1)页岩气属于(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

(2)若页岩气的热值为4.2×107J/m2,则燃烧5m2页岩气放出的热量为J。

变化二:2022年新增了半开放性试题,基于同一个情境,考查不同的物理知识及原理,培养学生的综合发展能力及创新能力。

(三)立足新课标,用好教材

1.用好教材,领悟科学道理。

第一,依据新课标筛选教材中的核心主干知识,重研教学内容,打破以往“背概念、记公式、死做题”的复习现象,宏观上建构初中内容体系如“学习物理——从认识物质开始、有声有色的物质世界——声和光、从现象深入到本质——相互作用与能量[3]、动手动脑——认识和组装电路、物理使生活更美好——电与磁、永恒的探索——信息、粒子、宇宙”;微观上通过教材中行文描述再次建构物理概念、规律等,明确物理观念的形成过程及应用方法。

第二,关注教材选用的情境,学会实验方法,懂得如何分析问题。教材中选用了大量的情境以文字及图片的形式呈现出来,如第五章“日食、海市蜃楼、光导纤维、影子、日晷、角反射器、球面镜、彩虹等”侧重分析物理观念的应用过程。复习中更应关注怎样将知识应用到情境中,同一知识的不同情境的呈现或同一个情境呈现出不同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对科学道理的深刻理解。

2.用好教材,领悟科学探究。系统总结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及学生实验有哪些;明确课标要求的实验有哪些;明确测量类实验的目的、原理、方法及结论;明确探究性实验的“问题、证据、交流、评价”四个环节。常规教学中对实验的一些评价与交流的环节是相对薄弱的,所以在复习中注重对学生交流合作、评估反思能力的培养。组织学生对实验方案、实验探究过程和结果等进行评估与交流,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见解,调动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会发现物块被拉动时难以保持匀速运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实现物块相对于不同接触面做缓慢匀速运动,以保证弹簧测力计示数等于物块所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组织学生交流并改进;在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时,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动手操作,发现问题后组织学生对器材或电路进行评估,找到改进实验的方法。

3.用好教材,提升应用能力。北师大版的初中物理教材设计了许多小栏目,包含“实践活动”“科学窗”“小资料”“做一做”“你知道吗”及“阅读材料”,但是常规教学中,这些小栏目被遗忘和遗失的现象很严重,在备考复习中不应被忽视。先明确小栏目的作用,以及与知识的衔接,再将小栏目融入复习中,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三、初中物理备考建议

(一)重视物理观念的形成及应用

1.通过比较概念、规律促内化。在备考复习中建议寻找物理概念、规律等的共同点,通过比较重新建构认知体系,从而达到内化的作用,避免死记硬背、海量做题来强化巩固。如“密度、比热容、热值、电阻计算表达式”都是采用比值定义法来建构概念的,学生容易从表达式中直观误认为这几个概念的决定因素与公式中的量有关,但通过比较发现它们都是物质的特性,决定于物质的种类,还与状态有关,与公式中本身存在的物理量没有决定关系,只是计算关系而已。

2.建构大单元思维导图促内化。备考复习中建议进行大单元复习,重新建构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及习惯的思维导图,从而唤醒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帮助学生梳理碎片化的知识储存,建构新的知识体系,促进知识的内化。

3.挖掘情境描述的隐含关键词促内化。在备考中,问题呈现的情境是千变万化的,同一个问题会以不同的情境呈现。但是有些隐含的关键词必须是存在的,否则没有办法实现条件的约束,所以关注隐含关键词,养成对隐含关键词联想知识点的习惯,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①最小最亮的光斑→光斑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为凸透镜的焦距;②轻小物体(轻质杠杆、轻质滑轮、轻绳)→不计自重,质量忽略不计;③光滑→不计摩擦力,机械能守恒;④静止→受平衡力或不受力;⑤受力平衡或不受力→物体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