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教学中思政教育的渗透

作者: 何敏

【摘要】基础教育阶段是学生思想道德意识形成的重要时期,结合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实际,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实现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的有效结合,达到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同时帮助学生提升英语思辨能力、培养学生文化自觉意识,增强对本国文化的认同,坚定文化自信,才能在文化交流中兼容并蓄,求同存异,达到和而不同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思政元素;融入

【中图分类号】G623.3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0463(2023)04—0026—04

“思政元素”即思想政治元素,其包含了国家情怀、人文素养、科学精神、人格发展、创新实践和深度学习等方面内容,为了培养学生文化自觉意识,增强对国家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解决“育人”先“育德”的根本问题,并且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从而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依据《英语课程标准》中“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爱国主义品质,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一要求[1],笔者以课程为载体,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和国内外时事深度挖掘“思政元素”,在课堂教学中将“思政元素”潜移默化地融入主题,通过内化语言、比对国内外文化异同,结合时事,践行理念,最终目的是教师在传授课程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内在德性,从而形成自己的素质或能力。

一、“一依据,一结合”挖掘学科教学中的“思政元素”

(一)依据《英语课程标准》(2022版),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思政元素”的挖掘要依据《英语课程标准》(2022版)核心素养的理念,结合实际教材主题内容挖掘,教师要“以‘培养怎样的人’作为首要问题的根本导向,以培养学生文化品格、社会责任,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社会责任和本国文化认同为落脚点”,通过集体教研、培训学习等方式,围绕单元主题教学,探究主题中富有人文内涵和课本中所蕴含“思政元素”的语言内容,深度挖掘教学目标,通过活动探究,潜移默化地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

(二)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和国内外时事,充实教学“思政元素”

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优势,结合国内外时事,在积极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同时[2],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比对中西文化的异同,具备思辨能力,教会学生用正确的立场,明辨是非,多角度、辩证认识并分析问题,科学地进行文化比较,进而全方位地了解当代中国,理性地看待国际世界,逐步树立国际视野和厚植家国情怀[3]。

二、融合“思政元素”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设计是必要条件

教学设计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和路线图。教师把所挖掘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教学方案,既是对融入的内容、时间、方式、方法等根据学科知识特点、教书育人规律等进行的科学合理设计,也是对课程内容的重新梳理和再造,以确保知识教育要求与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的统一,这是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关键性准备工作[4]。

教师可以将思政元素融入单元主题教学,通过对教材的每个单元主题横向与纵向梳理,寻找主题关联并按学生的认知水平再次整合课程内容,重新划分课时,设定目标,在每个大主题下产生子主题,循序渐进有梯度地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设计,利用图片、文本、小故事、视频等辅助媒介开展教学活动,以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文化品格、学习能力、思维品质和核心素养等。

例如,人教版《新起点小学英语》一年级起二年级上册Unit2 Boys and Girls,纵观本册内容Unit1 My family和Unit3 My friend三个单元的内容紧密联系,都是围绕身边的人学习,在进行单元整合的时候,拟定大主题为People around Me并明确本单元思政目标是学生学完这个单元后能够注意到与身边的人——同学,朋友和父母之间的感情。本节课通过问题驱动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this girl?这个开放性问题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形成主线,让学生有条理地一步步了解别人,培养学生的条理性思维。本节课通过呈现语言框架,帮助学生用句子介绍身边的人,学习建构句子,学习介绍身边不同身份的亲人和朋友的信息并结交新朋友。课时划分将以围绕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文化品格、学习能力、思维品质等核心素养为主。本单元设定5个小主题见下表。

小学英语教学中思政教育的渗透0

本单元的学习将为第三单元My Friends的学习做更好更全面的语言铺垫。

(二)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是重点

课堂教学是育人的主渠道,是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主阵地,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和实践性,需要教师选择合适的、多元的教学方法作为辅助。教师把所挖掘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课程教学,不是一道简单的“物理工序”,而是一次充满挑战和艺术的“化学反应”,也是一项复杂而精细的育人工作[5]。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结合教材,重新整合单元教学内容、划分单元子主题、通过情境创设、任务教学、合作学习等方式,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问题了解知识背后所蕴含的道理,激发学生的思想碰撞和情感体验,在教学过程中避免生切硬入,而是要系统化有目标地将思想元素融入课堂的教学实践,真正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实现课程知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统一。

1.直接融入主题,内化语言。语言作为传播媒介,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意识形态的载体,二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直接融入主题是将“思政元素”融入非思政课程的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最初级的方法。将思政元素渗透主题中,通过深入理解主题含义升华“思政元素”,达到锦上添花而而不喧宾夺主的效果。

例如,二年级In the Park绘本拓展教学。

读前,复习热身,激活思维,引入故事。由问题What can you do in the park?带领学生复习公园里能做的活动。When you play in the park,how do you feel?呈现家庭图片,Is this family happy in the park?过渡到绘本的封面阅读。学生结合问题预测故事内容。

读中:走进故事、内化语言、理解主题。教师带领学生通过图片环游的方式理解故事内容,Why are they sad?What problem do they have?图片环游阅读中,学生了解到这一家人在公园里遇到的问题。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生活实际猜测一下,他们会怎么做。随后,学生带着预测和任务自主阅读绘本并完成连线任务。师生共同交流,内化故事语言表达并深入理解故事。

读后:讨论故事、深化主题、思想认同。教师引导学生讨论:What do you think of this family? Why do you think so?(Do you like this family? Why?)学生通过对这一家人的行为进行分析和评价,感受到这家人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至此,学生对故事主题的理解更深入。最后,设计为故事换一个新题目的任务,这个任务既是考查学生对主题理解的深度,也是考查学生语言概括的能力。

拓展环节:迁移生活、拓展应用、践行价值观。教师创设一家人去一个不干净的公园游玩的情景,学生在情境中通过角色扮演真实再现生活,这个活动既是对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考查,也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本节课将挖掘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社会责任和公德意识巧妙地融入课堂教学中,采用问题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情境模拟教学法等,围绕单元主题和阅读材料中设计的教学任务,将思政目标潜移默化地融入主题、让学生在情境中主动作为,培养其社会责任感,融入语言做真正的文明公民,建立规则与法治意识,从而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2.比对文化异同,融入现实生活。结合时事最热门的内容比对中西方面临同样问题时不同的做法,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理性地看待中西方文化,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中国智慧和国家意识。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运用英语表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人文素养,同时理解文化的多样性,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5],从而滋养学生健康成长。

例如,六年级Unit 5 Famous People.第三课时Fun Time Leonardo da Vinci.

回顾短文:复习梳理、回顾文本、更新认识。教师先带领学生复习并梳理Leonardo da Vinci的个人信息、成长经历以及取得的成就并了解到He wasn’t just an artist.He was also an inventor.教师又将话语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思考,针对Leonardo da Vinci的阅读内容进行读后提问(What else do you want to discuss with us?)

品读故事:深读文本、品读人物、产生认同。教师和学生将学生的问题梳理评价,引导学生基于问题深入细读文本,分析Leonardo da Vinci的优秀品质和为全世界所做的贡献。第一次交流,发现学生对于人物品质的分析只停留在表层。为此,教师借助追问问题、视频资料以及任务单,引导学生分别从人物品格提炼、事实依据、个人观点等三个层面全面分析Leonardo da Vinci.

迁移创新:拓展生活、写作实践、践行理念。教师结合实际,以My Favourite Famous Person为题,可以让学生谈谈疫情时代心目中的英雄。有些同学提到了钟南山先生,教师依托思维可视化工具,引导学生尝试从人物基本信息,从人物评析以及带给我们的启发和感受这三个层面撰写钟南山的人物评析。通过对钟南山先生的深入评析,体会钟南山不同时期的优秀品质,儿时拥有远大梦想、中年时勤奋好学和顽强的意志、壮年时的责任担当与爱国情怀,现年的爱国精神和国际视野,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信和自豪感[6]。

时事比对:比对做法、分析思考、情感升华。“动态清零”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新冠疫情防控策略,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选择了“躺平”时,中国为什么还要坚持“动态清零”?为什么钟南山老爷爷不断奔赴抗疫第一线?为什么归国留学生出现一票难求的情况?播放国内外疫情防控视频资料,让学生们思考交流,了解世界发展动态,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理解英语学习意味着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认识世界、理解中国、国家认同和国民身份认同,增强民族自信心、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怀。

3.跨学科渗透,融合实践。在语言学习中融合“思政元素”仅仅是在思想上达成了初步的教学目标,打破学科堡垒,把所挖掘的“思政元素”结合所涉及的劳动、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通过观察、讨论、阅读、互动等一系列实践活动,重建课堂结构,使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升华教学目标,实现立德树人。

例如,(三年级Fun time)前置性作业:学习准备、特色作业、乐学善思。任务布置,引导学生根据图解自主学习三明治的制作过程,开展“I’m a little cook.”活动,请学生在周末用英语介绍录制做早餐的视频,发送群中。学习能力较强的孩子,不满足书中所学内容,结合生活实际,善于挑战,查阅所需单词,创新自己的早餐,自主学习,培养了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分享成果:分享成果、激发兴趣、勇于挑战。将早餐视频发在群中分享,激发孩子们的成就感,也调动了其浓厚的学习兴趣,有兴趣的同学互相学习,勇于挑战更多的新鲜事物。

反思与讨论: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你快乐吗?分享给自己的家人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在体验活动和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复述收获劳动成果的快乐并换位体会父母做饭的辛苦,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英语课堂是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最佳阵地,在《英语课程标准》(2022版)的推动下,小学英语教育已经不再是单一的追求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养成,而是注重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教师应采用灵活多样的融入方式,从国家情怀、人文素养、科学精神、人格发展和实践创新等多个角度入手,结合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充分利用英语课堂渗透中国文化,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提升核心素养,教师既要守住课堂主阵地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适宜、适时、适度地融入“思政元素”,也要多维度地将“思政元素”拓展到学生的其它生活空间,让学生在现实生活的特定情境中探索实践,在亲身参与生活与实践活动中感受、体验、辨别、生成,促进学生感悟生命的自我生成,使教育具有针对性,使情感体验达到最优化。作为小学教师在教学中都应该有责任和义务为我们的基础教育贡献自己的能量,运用语言这一载体,成为文明的传播者。

参考文献

[1]韩宪洲.课程思政方法论探析——以北京联合大学为例[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

[2]王偲佚.润物细无声教学亦育人[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7.

[3]蒋京丽.发挥育人价值培养“三有”新人——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内容对初中英语教学的价值[J].教学月刊·中学版(外语教学),2022.

[4]彭小飞.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意义与实践路径探析[J].外语电化教学,2022.

[5]刘芸.教无定法殊途同归——反思中的小学英语教学[J].吉林教育,2010.

[6]张蔚磊.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元素融入的路径、评价与成效——以“英语教学研究”课程为例[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22.

编辑:赵玉梅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