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字技术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探索
作者: 贾源【摘要】随着教育数字化转型,新时代教师纷纷主动适应时代变化、科技进步,不断探索将最新成果运用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上。基于新时代、新要求,教师需要对道德与法治课程数字技术的应用价值和策略进行探究。通过研究发现,现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存在教师教学媒介素养不足、运用数字技术形式较单一等问题。为了真正提升数字技术的有效性,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的数字化转型,这需要利用数字技术打造教师教育平台、创建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实现全时、全域育人;利用大数据精准分析学生,科学制定课程,培养数据分析意识;体现教师主导,转变课程形态,形成立体评价体系;拓宽教学时空,优化教学环境。
【关键词】数字技术;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04—0054—04
2018年,教育部颁布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指出,构建一体化的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引入“平台+教育”服务模式;建成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1]。日新月异的数字技术推动着学科、教材、教学、管理等体系,不断更新、加速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在实际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数字技术能够促进各级各类学校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课程思政体系,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形成协同效应,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部2022年发布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明确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2]。基于此,道德与法治课程应成为课程思政的中心环节。笔者通过教学实践,结合前人研究,多角度探讨如何应用数字技术发挥思政课程作用,综合各学科思政资源,打造思政育人共同体。
一、数字技术助力立德树人的价值分析
2018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规范》中要求“实现校园环境数字化”,提升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实现信息化教学的常态化与创新发展[3]。数字技术能够帮助道德与法治课程充分发挥效能,形成家庭、学校、社会育人合力,让思政教育资源处处可见。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主导意识形态有着紧密联系,数字技术促进了思政教育向社会成员传导主导意识形态。而义务教育阶段是个体价值观形成发展的“拔节孕穗期”,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不存在脱离数字技术的人,更不存在脱离人的数字技术。可以说,数字技术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极大便利,也能进一步创新道德与法治课教学。
一方面,数字技术发展带来新的教学实践空间、实践方式。比如,信息加速推动现实与虚拟交互实践。实践作为最直接、有效的教育方式,是成功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保障。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价值在于学生个体价值的实现,在实践中对学生进行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等方面核心素养的教育,实现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有学者指出,数字技术集聚了网络、媒介与信息等技术优势,在支撑人类知识变革、传播和习得方式变化的同时,驱动了课程范式的转型[4]。数字技术打破了教育的实践时空,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常态化奠定了基础。
另一方面,数字技术丰富了“全面发展”的内涵,为五育并举提供新的平台。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5],在这个过程中,应用数字技术是新时代学生必不可少的素养。《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未成年网络用户规模达1.81亿人,由此可见,数字技术已拥有了庞大的未成年用户规模。将数字技术、道德与法治课程深度融合,能够在思想意识上加强引导,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自主意识,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同时,也能为数字技术的应用提供保障,提高教学效率,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二、数字时代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现状
(一)媒介素养不足
道德与法治课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中,“网络改变世界”“合理利用网络”是两方面重要内容,即使专时专课,对今天的学生而言还是不够。这是因为学生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部分学生由于媒介素养不足,容易受到不良网络信息影响,参与网络充值打赏等。根据《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1)》显示,有约1/3的小学阶段留守儿童在互联网的使用过程中参与过网络充值活动,网络付费充值呈现低龄化趋势。
(二)教师主体性弱化
教师是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资源应用的主体力量,但在当前的教育教学中,教师的主体性弱化,教师教学对数字技术产生依赖,变得消极被动。现在,学习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需要提升掌握数字技术教学的能力。有学者认为,过分依赖数字技术造成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受阻、人文关怀缺位,难以满足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需求和情感需要[6]。不仅如此,数字技术的便利性使一些教师不再深入思考教材教法,使数字化教学流于形式。
(三)形式被动单一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在教学中难以做到深层次地掌握数字技术,往往从图文材料方面求新求趣,数字技术仅单纯作为学习手段。同传统教学相比,课程教学未发生实质变化,教师作为教学的“中转站”,如果不能将碎片化信息资源进行整合,便难以取得教学实效。相较于数学等学科,道德与法治课的数字化教学手段较为单一。同时,随着网络的多元化发展,人们习惯于关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不可避免地陷入“信息茧房”,尤其教师进行数字化教学时,容易陷入主观判断之中,教师认为有趣的内容,对学生而言可能比较无趣。
三、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数字化教学探索
(一)借助新技术,打造教研教学新平台
1.打造教师教育平台。建立道德与法治课程师资云平台,能够极大地便利教师之间的科研、交流和学习,使观课、批课、磨课不再局限于时间、空间。同时,能够借鉴优质资源,打造便捷的共享交流平台,有助于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的质量。
2.实现课程资源共享。道德与法治课的核心在于立德树人,育人的重要目的在于提升人的思想意识。就课程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具体的理论思想会不断更新。借助数字技术,获取丰富的教育资源,可以极大地提升教师的教学效率。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兴趣爱好,合理安排精准、适合的学习内容。在资源库的使用方面,可对学生开放观看、学习、上传相关资源的权限,经过审核后,可以精选学生上传的资源保存到资源库,一定程度上避免“信息茧房”效应,便于共享交流,提高教学质量。
3.实现全时全域育人。数字信息技术使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局限于课堂,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拓宽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空间。同时,能使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产生联动效应,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可以打造个性化的学习空间、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可以打通学校、家庭、社会的壁垒,实现组织教育、自主教育、实践教育相统一。
(二)借助大数据,优化课程设置与评价
1.精准分析学生信息。大数据将万千用户联系起来,学生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精确的个性化数据,教师从中能收集、汇总、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相关信息。由于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教师评价学生不能采用量化的标准,而大数据可以成为教师了解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情况的有效途径。当然,教师应合理合规使用大数据分析,避免侵犯学生的个人隐私,通过合理的方法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进行分析。比如大数据可以呈现学生对哪些内容感兴趣、喜欢哪种教学方法、关注哪些时事热点等,这些信息可以为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行为变化提供帮助,帮助教师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有针对性地科学设计课程。大数据能够反映出学生的思想行为变化,能更准确地全面分析学生在政治思想、道德观念、理想信念、性格品质等方面的情况。依托数字技术平台,借助大数据成果,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科学、多层次的课程。比如教师了解到学生常用的平台、感兴趣的内容,结合线上线下教学,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利用大数据,可以实现对教材内容的拓展,让道德与法治课实现多学科融合综合教育。比如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的四个单元分别为“成长的节拍、友谊的天空、师长情谊和生命的思考”。针对各单元内容,教师利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等查询数据,了解学生在各学科已学或正在学哪些内容、未来要学哪些内容。语文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就涵盖了“有朋自远方来”“再塑生命的人”等内容,可以与道德与法治课匹配,在教学中实现联动互补,实现跨学科融合。
3.培养数据意识。在当前,教师应主动转变观念,运用线上多种平台上好课。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指出,德育方法不是灌输和控制性说服,道德品质需要通过道德实践养成[7]。教师应具备数据意识,充分利用大数据,在教学活动中掌握主动权,真正引导学生进行德育实践。
(三)借助人工智能,创新教育教学方式
1.教师掌握课堂主导权。教师通过人工智能算法,结合前期收集汇总的数据,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有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科学评价,从而及时地调整教学计划,更好地因材施教,提升课程的吸引力。同时,教师可以合理利用智能课程、智能辅导,让学生真正有效学习。
2.激活课堂教学。在传统的道德与法治课中,教师教、学生学,教师难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而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可以让学生产生新鲜感,使宏大的主题能够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比如,教师借助VR技术等,将课本中的人物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使课堂不再局限于师生的对话交流,而是让学生与课本中的人物“面对面”对话,让教学资源活起来。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能够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学习。同时,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教师可以创建较为贴合实际生活的案例模型,让教学更直观、生动。这样的教学创新还体现在课程形式方面,可以根据学生个体情况,设计相关的课堂小游戏,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构建立体评价体系。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对象是学生,教育内容包括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行为习惯等,很难用试卷进行评价。依托人工智能建立的数字化评价体系,能够客观、精准、动态地分析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高效处理、合理评估学生相关信息,并能够跟踪学生的学习情况,全面地评价学生。
(四)借助数字技术,搭建数字化教学平台
1.拓宽教学时空。当下,线上教学很受关注。有学者提出,数字化技术与多主体协同所强调的信息与资源共享、运行的互联互通、均衡与非均衡动态转化等特征高度契合,可以为家、校、社协同提供重要载体,也可以通过数字化思维,打破传统条块分割、时空区隔对家、校、社协同教育的阻滞[8]。针对道德与法治课,数字技术能识别学生的表情、肢体等信息,进行情感方面的计算分析。教师利用相关数据,可以准确把握学生的上课状态、思想情况、认同程度等,能够分析学生的言行趋势,便于作出准确预判,提前疏导学生存在的思想问题,给予教师教学的主动权。
2.优化教学环境。建立在数字技术运用基础上的教学模式,能够实现教学环境的高度智能化。因为数字技术可以实现各种信息的自动化处理,可以实现教育设备的智能管控,实现人机融合[9]。所以,通过学生终端设备的数据分析,教师能够更好地个性化设计教学内容和形式,优化教学环境。
总之,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数字技术是提升课堂效果的有效手段。借助数字技术,可以实现师生良好互动、教与学有效融合。为此,教师应主动迎接挑战,不断学习掌握新技术,提高自身的信息化素养,帮助学生提高获取、识别、处理学习信息的能力,使数字技术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助力。同时,遵循少年儿童成长规律,把握教育教学规律,不断优化、创新道德与法治课,推进各学科协同发展,更好地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的育人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 s3342/201804/t20180425_334188.html,2018-04-1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规范》的通知[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 A16/s3342/201805/t20180502_334759.html.2018-04-16.
[4]余宏亮.数字时代的知识变革与课程更新[J].课程·教材·教法,2017(02):16-23.
[5]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9-11(01).
[6]胡钦太.促进在线教育健康良性发展的多维审视[J].教育研究,2020(08):26-30.
[7]杨立英,曾盛聪.全球化、网络化境遇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8]顾理澜,李刚,张生.“双减”背景下数字化赋能家校社协同育人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22(04):10-17.
[9]余胜泉.在线教育与未来学校新生态[J].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20(04):05-08.
编辑:彭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