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路径探究
作者: 雒晓英【摘要】作业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学生自我提升的重要途径。作业设计和实施的质量,不仅体现出教师的专业能力,更影响着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对此,在“双减”背景下,教师要不断优化作业设计,让学生能从多层次、多种类、多角度自主选择,通过量的控制促进质的提高,增强学习效率,切实减轻学生的负担,使其全面健康个性发展。基于此,文章探讨了“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优化设计的策略,以供相关教师参考。
【关键词】“双减”;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价值;意义;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04—0097—03
作业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潜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但是,传统模式下的作业存在量大、重复率高、缺乏有效性等问题,使得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巨大的压力,不仅会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还会对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1]。而在“双减”政策实施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强调“提质增效”理念的融入。对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认真研究和解读“双减”政策的要求,立足学生成长,不断创新和优化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发挥作业育人的真正功能。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就“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路径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作业的功能及价值
(一)作业是检测教学效果的重要抓手
作业贯穿学生学习活动的始终,是一种有目的、有指导、有组织的学习活动,也是检测学生学习情况和反馈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在课堂上,教师教的知识、方法学生到底掌握得怎么样,没有作业就很难知道,所以作业是教和学诊断、检测的重要手段。班级授课制下,学生人数多,没有过多的时间提问,教师要了解学生学得怎么样、掌握得怎么样,就得靠作业。教师当天布置作业、学生晚上完成,第二天教师拿到手里批改,就知道这个概念、方法哪些学生掌握了,哪些学生还没有掌握,掌握得程度如何,问题出在哪里,然后在教学中便能有针对性地予以调整,改进教学。
(二)作业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保障
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教学质量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课堂教学提质增效的基础上,设计科学合理有效的作业,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必备知识、形成关键能力、优化学习策略、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科学人文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帮助教师精准分析学情教情、形成教学反思,从而优化教学方法,全面提升教学质量[2]。
二、当前小学语文作业存在的问题
(一)形式简单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师布置的作业大多是抄抄写写,或是直接使用购买的课后练习册,缺乏设计的意识,这种机械重复的作业枯燥乏味,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乐趣和积极性,对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忽略了学生的个体感受,导致学生存有畏难情绪,完成作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
(二)功能单一
当前,中小学作业的功能较为单一,几乎都是在复习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为考试作准备,很少有扩大学生视野、提高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功能。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在重复、机械地做题,记忆能力有了提高,在短时间内或许可以考到一个好的分数,但是长期下去不利于学生理解、思考、表达能力的培养,还会让学生产生倦怠感,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3]。
(三)科学性较低
作业的有效性决定于作业布置的科学性。但是据调查发现,在布置作业的过程中,部分教师比较随意,科学性不强。比如,教师要求学生进行拓展阅读,推荐阅读文章或书籍,却没有提出具体的阅读要求,这样的作业,对于小学生而言比较难以落实。另外,作业设计的科学性不强还体现在作业缺乏差异性。部分教师将作业“一刀切”,内容统一,学生没有选择的空间,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这样的作业,会让学生“吃不饱”“吃不下”,失去作业的有效性。
三、“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要简化作业内容
在设计小学语文作业时,教师要认真研究课后题型,对作业要精挑细选,对于重难点知识要多提炼,善于引导学生进行错题整理,从而简化作业内容。此外,我们可以使用图片、动画等多媒体教学工具来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和难点。
(二)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
在设计小学语文作业时,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我们可以提供较为简单的作业内容,让他们能够轻松理解和完成;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我们可以提供更有挑战性的作业内容,让他们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此外,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作业内容,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在设计小学语文作业时,我们应尽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他们能够自己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自由发挥、思考和表达。此外,我们还可以鼓励学生多读书、多写作,以此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四)要建立良好的反馈机制
在设计小学语文作业时,我们要建立良好的反馈机制。通过作业的反馈,能够及时掌握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查漏补缺,提高教学质量。对此,我们可以通过批改作业、讲解作业、小测验等方式,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路径探究
(一)不断提升作业设计的能力
作为教师,设计高质量、有效的作业,是义务和责任。对此,教师应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明确作业目标,根据班级情况自主设计作业。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综合考量多方面的因素,比如作业完成的时间与难度、作业的类型等,只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通盘考虑,才能更好地分析、诊断教育教学情况,以便及时改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二)加强作业管理,协同推进
学校在作业管理上,可以加强深入管理,注重实质。关注作业设计的质量,对作业设计形成对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具体要求,避免只注重外在时间控制,忽视具体指导。学校在日常的作业检查中,可以对学生作业的结果、教师反馈诊断的方式多加关注,避免只注重批改符号、字迹工整、作业整洁等外在形式。
(三)明确训练目标,让学生能活学活用
作业设计要体现学生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可以丰富基础作业的形式,避免机械重复式作业,让学生能够活学活用。同时,作业设计要注重与单元整体学习目标一致,加强对学生的课外拓展训练,要把课堂延伸到课外和生活中,真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作业类型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内容的多样化。布置作业,也要讲究科学,并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难越好。过多就会走向机械刷题,过难就会让学生失去自信,望而却步。教师无论是从教材、教学参考资料中选择作业还是自编作业,都一定要做到有的放矢、精心选择,切忌简单重复,这样容易加重学生负担,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降低课后学习效率。为此,我们可以布置学生通过听听音频、看看视频的方式进行熟读背诵,进而讲给父母听。如,学习完《将相如》《猎人海力布》等课文时,便可布置以下一些作业:聆听与课文相关的音频;把课文内容以讲故事的形式说给父母听,培养学生的复述能力;搜集并观看与课文相关联的影视作品,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增加阅读的乐趣,这样的语文作业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既有课文内容的拓展与延伸,又有学习方法的温习与巩固,还有阅读兴趣的培养与激发,更有语言文字的丰富与积累,避免了知识本位观,让学生告别了枯燥抄写和机械记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运用语言文字,培养语文技能,夯实学科素养。
2.方式的多样化。如果作业形式太过于单一,一是学生做起来枯燥乏味,提不起兴趣;二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而多样化的语文作业,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角度,让学生全方位地感知知识,获取知识,并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如,教师可以将游戏、绘画、调查、参观、访问、制作、表演等各种形式巧妙融合在学生的作业中,既让学生动脑,又让学生动手、动口,多种感官参与,这样可以把他们好奇、爱动、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调动起来,使其兴趣盎然地完成精彩纷呈的作业。
总之,作业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好的作业设计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观察力,还能丰富学生的课外学习生活。对此,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就要不断优化作业设计,使作业更具有创新性、多样性、趣味性和科学性,着力提升作业设计的有效性,进而促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勇杰.“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训练作业设计实践探索[J].陕西教育(综合版),2022(07):29.
[2]徐耀志.“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跨学科作业设计与实施的探索[J].江西教育,2022(08):10.
[3]黄丽红,班雪.减轻学业负担培育核心素养——“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单元作业设计探析[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2(08):25.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