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家国情怀素养培育的高中历史教学方法
作者: 刘逸群【摘要】家国情怀是高中生的必备素养,也是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构成元素,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要改变传统历史教学的方法和形式,以家国情怀素养为培养目标,展开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文章重点利用案例分析、经验总结等研究方法,以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为例,对家国情怀素养在教材中的渗透进行统计和分析,为教学做好准备,并结合历史教学的设计内容、历史课程标准的真实要求等,探索基于新课标和家国情怀素养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让学生于研读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的同时,增强自身的家国情怀素养。
【关键词】高中历史;新课标;家国情怀素养;《中外历史纲要(上)》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0463(2023)06—0015—04
历史核心素养是高中历史学科要努力实现的教学目标,而家国情怀素养则是核心素养中的关键组成部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统称为“课程标准”)提到:“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幸福感和使命感。”在认识到家国情怀素养的概念和内涵后,教师基于新课标的背景、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要求展开历史教学活动,既能凸显高中历史学科的育人本质,还有助于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此,高中历史教学要以课程标准为根据、以史料资源为素材、以探究活动为载体,将新课标的要求、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目标,根植于历史课堂,以此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高中历史教材中家国情怀素养的渗透现状
高中历史教材以通史为主,以纵向的时间及横向的政治、经济等多个层面编排了不同单元的教学内容,这些内容中富含家国情怀方面的知识,对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以《中外历史纲要(上)》之“中国古代史(第一到第四单元)”为例,教材按照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从“中华文明的起源”至“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以时间维度为线索,凸显了中华民族从起源到建立多民族国家的整体过程,展现出了各民族交融统一、繁荣发展的精神内核,体现了强烈的家国意识和文化自信。由此可以看出,高中历史教材中渗透了家国情怀素养,意在让学生在阅读教材、展开学习活动的过程中,领会教材内容中蕴含的家国情怀[1]。
从内容和结构等方面来看,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借助文字理论、图片、史料拓展等不同的形式,融合了与家国情怀相关的素材,通过设置学习聚焦、学思之窗、史料阅读、历史纵横等模块,凸显了家国同一、各民族融合的大一统局面,也展现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进程。以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这一课时的内容为例,教材中的文字理论、图片素材以及其他拓展资料之中都涵盖了家国情怀的元素,如“儒学思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加强边疆管理,维护大一统局面”“开通丝绸之路”“《史记》《汉书》等文化著作的诞生”“蔡伦改进造纸术”等等,皆能说明西汉和东汉时期繁荣的经济形式、多民族的和谐统一以及深厚的科学、文化底蕴等等,在阅读和学习教材内容时,学生自然也能受到影响和感染,进而产生家国情怀意识、强化家国情怀素养。
新课标背景下,统编版教材中融合了历史核心素养的目标,在教学时,教师要遵循“基于教材、超越教材”的原则,以教材中的教学资源、拓展素材为基础,引入丰富的课外材料,让学生在阅读教材、解读问题、实践探索的过程中,认识到民族统一、国家繁荣的重要性,逐步增强他们的民族荣誉感、文化自信心,从而实现历史学科的育人目标。
二、基于新课标和家国情怀素养培育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
新课标背景下,家国情怀成了历史学科教学的培养目标,厚植于历史教材之中,其价值和意义不容小觑。作为学生学习进程和人生道路上的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既要明确家国情怀的内涵和本质,也要探索渗透和培养家国情怀素养的路径。在高中历史的日常教学活动中,于点滴知识中融入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民族意识和文化自信心,让他们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多民族统一的社会形态以及深厚的历史文化等,产生认同感和自信心[2]。鉴于如上目标,以《中外历史纲要(上)》的教材内容为例,教师可借助课程标准、史料资源和探究活动等素材和手段,开启多元化、创新化的历史教学活动,以此完成培养任务。
1.以课程标准为根基,初识家国情怀。课程标准是学科教学的风向标,能够为学科教学指明基本的方向、提供参考依据,尤其是在新课标理念诞生的背景下,研读课程标准已经成为教师的必备工作之一,只有充分理解课程标准中的新思想、新变化,并将其融入真实的学科教学活动中,才能真正体现出课程标准的导向价值和引领作用。而且,课程标准具有统领性功能,能够以精炼和准确的语言将课程教学内容、目标等凝练出来,当教师正确解读课程标准后,也可以明确家国情怀的概念、实施要点。
高中生是否具备家国情怀素养,事关中华民族的发展和历史文化的传承,为此,教师要将家国情怀素养,作为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中的目标[3]。在认识和理解概念的基础上,教师一定会思索,如何才能促进家国情怀与历史教学的深度融合?怎样才能判断学生是否具备家国情怀呢?为探寻到如上两个问题的答案,教师还需进一步解读课程标准,依据课程目标中的内容,明确核心素养的落实路径和具体目标。如,根据“能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正确的民族观”等多个细化的目标,判定学生是否形成家国情怀素养。与此同时,课程标准中的“内容要求”也为家国情怀素养的落实提供了素材,比如,在“秦汉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这一课时中,课程标准提出了“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这一要求既指明了历史教学的方向,也契合了上文中所述的“能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的课程目标,同时兼顾了“是什么”和“怎么做”两个问题。
鉴于课程标准的指导意义和育人价值,在高中历史课程教学开始之初,教师便要将课程内容与课程标准精准对标,将家国情怀素养作为教学目标,据此选定教学内容、优化教学形式。以前文中的案例为基础,为了让学生从心理上认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趋势,在教学《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时,教师可在深入研读和分析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从政治——确立皇帝制度、郡县官僚制度等,经济——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等,文化——将小篆作为统一的文字,军事——筑长城、修建灵渠等多个方面,确立本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意识到大一统局面下中华民族的一体化趋势,使得他们初步形成家国情怀,并能在课内外相统一的教学模式中积累大量的学习资料,为进一步展开深入的历史研究打下基础。
在确立家国情怀的培养目标后,教师以课程标准为导向,解读其中的课程目标、课程要求等内容,合理界定家国情怀的概念,了解其具体涵盖的要素,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历史教材中的素材提炼出课程内容的重点,以此开启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带领学生初识家国情怀,核心素养即可初步渗透于历史课堂中。
2.以史料资源为素材,引导学生体会家国情怀。学生的家国情怀从何而来,他们如何才能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国家的重大举措和历史文化等产生认同感、归属感,成了当前高中历史教师着重思考的问题。从教学实践来看,家国情怀并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能单纯地依靠讲解、说教等固化的形式去传授,而是要以教学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多样化的史料资源中去感受、去体会,这样方可加强学生的体验感,也能促进核心素养与历史教学的融合[4]。
史料素材在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甄选史料资源便成了教师的重要任务。一般情况下,典型性和真实性的史料素材能够最大程度上引起学生的共鸣,让他们理解其中蕴含的爱国精神、民族品格,因而,选择史料资源时,教师既要考虑其与课程内容的关联度,也要综合分析其是否具备典型性和真实性等特征,而后将其作为课程教学的重要素材。“两次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不可抹去的重要痕迹,在教学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关注西方列强侵华的历史事实,也要从英勇抗争的军民身上看到中华儿女的不屈精神,更要引导学生反思,让他们从思想和情感上回顾历史、回顾国家的命运,进而于反思的过程中升华出爱国情。《海国图志》便是一个切入口,也是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一个有效载体。课堂上,教师可着重介绍《海国图志》的创作背景、主要作用,阐释其“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内核,当学生能够了解书中的主要内容后,便可呈现如下史料资源。
材料一:《海国图志》在日本被大量翻印,一共印刷了15版,价钱一路走高。
——周英杰《〈海国图志〉的孤寂与荣光》
材料二:据统计,当时国内有士绅百万余人,有能力读此书的也多达三百多万人,然而却很少有人认真地阅读和领会书中的深刻内涵。相反,许多守旧的朝廷官吏的骂声扑面而来,更有甚者主张将《海国图志》付之一炬,在他们眼中这无疑成了一本大逆不道的书籍。遭到无端非议的《海国图志》最终在国内的印刷数仅有千册左右。
——周英杰《〈海国图志〉的孤寂与荣光》
由材料一和材料二两则史料可以看出,《海国图志》在国内和国外有着不同的命运,依据这两则史料,教师引导学生反省“为什么两次鸦片战争的战败国都是中国?其深层原因是什么?”等问题,让他们能够从思想层面认识到“天国至上”理念的愚昧和无知,明确战争发生的历史因素。此外,也要对魏源的高瞻远瞩产生敬佩感。在此基础上,学生既能明确民族发展、国家独立的深层原因,也能立足于反思的视角,辩证地思考民族的命运。
史料资源是历史教学中的重要素材,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起到了关键作用,在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中,教师以史料资源为载体,引导学生在辨析和解读史料的过程中,了解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历史,从辩证、多元的角度梳理民族的命运轨迹,使他们不仅能够认识到有识之士的高瞻远瞩,还能从心底里生发出强烈的家国情怀,这与传统的讲解式、说教式的教学方式相比,能够更加深入学生的心灵,也能进一步加深高中生的学习体验感。
3.以探究活动为载体,增强家国情怀。在经过综合考量和分析后,活动性的课程模式既能呈现真实的历史情境,也能显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在课程教学的实施过程中,给予学生强烈的体验感,让他们从内心深处认同民族发展的历史、国家的政治制度,并强化民族荣誉感、文化自信心,最终达成增强家国情怀的目的[5]。
鉴于活动性课程模式的重要作用和价值,教师应将探究活动作为载体,依据历史教材的内容、新课标的教学要求、高中生的学情等多项要素,创建兼具创新性、多元性等特征的活动体系,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历程中加强学习体验、增强家国情怀。以《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1课的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背景、现实意义,教师可立足于建党百年历史的大背景,开展以“溯源百年党史,聆听党的声音”的主题探究活动,以学党史为主要途径,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诞生的社会背景、历史意义。从这一目标出发,教师可将学生分成不同的项目探究小组,让他们围绕着“溯源百年党史,聆听党的声音”的项目议题,选择项目探究活动的内容、制订计划,并通过参观红色基地、阅读党史资料等多样化的途径,搜集多样化的材料,于小组内梳理党的发展历程和重大事件,据此明确党在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中发挥的作用。此外,教师也要针对学生在项目探究中取得的成果进一步组织公开展示活动,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小组述评、史料讲解等不同的方式展示本组的探究成果,全面梳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和现实影响。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积累了基础的历史知识和大量的史料素材,还能增强自身的家国情怀素养。
相比于其他类型的教学活动,探究性的实践活动更能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在热烈的氛围下,他们会自觉展开深入探究、辩证思考,通过搜集史料、实践探索等不同的方式钻研历史课程内容,提炼出其中蕴含的家国情怀,在此基础上,学生既能转变学习方式,积极探寻历史课程内容的本质,也会不断增强家国情怀素养。
综上所述,高中历史教师基于新课标的教育背景、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要求,通过研读课程标准、辨析史料资源和组建探究活动等方式,将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目标融入教学实践中,既能让学生通过分析基础理论、史料资源等习得基础的历史知识、掌握辩证的思考方式,还能使他们在辨析历史事件、解读历史人物的过程中,体会、感悟和强化家国情怀素养,进而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宋会敏.高中历史教学渗透“家国情怀”教育摭探[J].成才之路,2021(24):96-97.
[2]倪演.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教育的渗透研究[J].中学教学参考,2021(07):73-74.
[3]钱凯.高中历史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家国情怀教育[J].华夏教师,2021(23):81-82.
[4]姜钰鹏.推进高中历史育人方式变革,引领“家国情怀”核心价值取向[J].教书育人(校长参考),2021(11):71-72.
[5]许榕清.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核心素养培养研究[J].新课程导学,2021(04):29-30.
编辑: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