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育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作者: 张秀泉 刘国红【摘要】在小学教学中将美育与学科教学融合起来,形成美育与智育相辅而行,可达到“五育并举”的目标。文章首先对美育与学科教学融合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其次提出了美育与学科教学融合的策略,最后归纳了美育与学科教学相融合的实践案例。
【关键词】美育;学科教学;融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7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06—0019—04
小学美育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具备感知美的意识、鉴赏美的能力、创造美的思维、应用美的素养,进而指导学生未来生活[1]。新课程改革以来,小学美育在内容上和目标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充满了人文气息和生活活力。但是,长期以来对文化知识的推崇和重视,人们形成了“重文轻艺”的思维定式,小学教育教学的重心仍然以智育为重心。学校中还存在教师对小学美育和艺术课程的片面认知,美育课堂上依旧是向学生教授浅显的艺术知识。很多家长也将获得艺术等级证书作为重要目标,艺术教师的着眼点是学生练习考级的内容,只想让学生顺利通过考级,而没有关注学生是否学到了美育的本真,导致学生只有技能而没有形成一定的审美观。
面对这样的现状,作为一线教师不得不思考:怎样将小学美育与学科教学相融合?怎样让美育与学科教学融合在实践中发挥更大的育人功能?
一、美育跨学科融合的可行性
(一)单一的教学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
小学阶段将美育跨学科融入其他学科,能够促进学科全面育人的实施,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同时美育的育人价值也能在课堂中落地落实,尤其是有利于美育在学校中的有效实施,实现“五育并举”。
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指出,将利用艺术等人文学科独特育人优势,从而进一步提升理科课程的教育价值作为主要任务,通过学科融合,不断提高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美育课程能够补齐其他学科教学的短板。学生学习的科学文化类学科知识相对比较枯燥,教师的教也基本以讲授为主,单一的教学方式很难保证学生能有效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融入美育的元素,帮助学生构建艺术化的课堂阵地。
(二)融合教学是开展美育的主旋律
小学阶段将美育有机融入学科教学,能够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逐步改善课堂学习的环境,高质量助推学生及时有效掌握课堂学习内容[2]。小学各学科自身包含美育的内容,两者之间存在共同点,这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借助美育能进一步提升学生对科学文化知识的深层次理解,也能激发学生对美育的学习热情。小学阶段的艺术课程主要有美术、音乐等学科,他们的学科性质也决定了跨学科融合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美育课程与其他课程共同构成了小学阶段的育人体系,其学科目标都是要将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艺术鉴赏教育是学校美育的主要内容,是连接学生艺术素养走向艺术本真的重要途径和最有价值的教学手段。综上所述,学生艺术素养不能是孤立的各艺术学科的简单相加,而是要走向融合发展,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融合教学可以解决美育资源短缺的问题
小学美育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与充满思想情感、生命活力、触动心灵的艺术作品展开对话,能从中感受艺术的力量与美好,学生能在真实的鉴赏学习中建构起真正的、丰富的精神生活和情感世界[3]。可是这一课堂教学也面临着美育资源短缺的问题。例如,很多学校自身拥有的艺术品数量少、种类少,难以满足教学的需要,尤其是乡村学校的小学生见到真正的艺术品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
当然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为学校美育的开展带来了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容易接触到打着艺术的“幌子”,如审美品质较低的绘画、摄影、影视等作品,致使学校美育很难按既定的教育教学计划展开。美育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缺失或忽视艺术美育的学校教育是不完整的。而美育跨学科融合是以全面育人为目标,以美育为抓手,以学科美育为主题,多学科围绕主题开展教学,试图借助美育的建构促成学科教学目标的达成,可解决学校美育资源不足的问题。
二、美育跨学科融合的策略
(一)要高度重视美育课程建设
学校要重视美育课程的建设,从思想上将美育作为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内容[4]。一是要在建章立制上下功夫。依据学校当前实际,因地制宜地制订有内容、可操作性、有实效的美育规章制度;高标准、高规格、高质量地开足学校美育课程,确保国家规定的教学目标与计划要求落在实处。二是要在督导检查上下功夫。学校要安排专人主抓美育的全面工作,定期开展检查督导,确保美育在课堂教学中见成效。三是常态化召开教学专题研讨会。及时组织艺术教师分析研究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引导教师认真研读《艺术课程标准》,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准确把握艺术学科的教学目的。四是自觉融入美育改革。学校要加大美育教学研究的力度,创新形式开展美育教学教研活动,通过听评课、撰写教学反思、座谈等形式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五是探索美育教学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的多元化。通过构建以生为本的艺术课堂教学模式,阶梯式提高艺术学科的育人质量;或采用走出去的方式,创造本学校艺术教师与美育先进学校教师开展对话交流的平台,以学习促发展,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美育之路。
(二)要全面关注学生兴趣培养
学校美育的主要目的是学习兴趣的培养。一是要以艺激趣[5]。艺术是最好的老师,优秀的艺术品或艺术效果能够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正确引导也能促进学生追求艺术的美。如果教师能以完美的艺术表达效果组织课堂教学,会促使学生对艺术充满憧憬。二是课堂教学中可开展充满趣味和新鲜感的学习活动,这对学生的艺术学习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灵活多样的学习活动。三是教师要有正确的美育评价观,对学生在艺术课堂教学中取得的成绩及时正确地给予评价,通过评价激发学生对艺术的热爱。四是教师要重视实践训练对培养兴趣的作用,在教学中督促学生加强实践锻炼。
(三)要树立学科融合理念
家长要大力支持学校开展的美育与学科教学融合的教学活动。教师要跟家长讲清楚跨学科教学模式的优点,让家长认识跨学科学习对学生的教育价值。家长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认识到学校教育侧重于“教”,家庭教育侧重于“育”。家长也是美育的重要实施者之一,应正确看待美育的价值,要认识到美育不是单纯的艺术技能的培育,而是培养孩子日常发现美、感受美的习惯。要摒弃唯分数观念,充分利用周边资源,同政府、学校形成合力,三全育人,保障孩子健全发展,并在学校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助力美育与小学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四)要注重跨学科之间教学融合实践
美术、体育、科学、劳动是小学阶段向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课程[6]。其中美术是形象的艺术,科学是理性思维的艺术,体育则是形体表现的艺术,劳动是动手实践的艺术。小学生正处在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年龄阶段,活泼好动,易于接受生动活泼、感染力强、富有情绪的事物。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教师可采用绘本故事、体育实练、动手制作等形式,将体育技能训练融入美术基本技能之中,让学生在听、玩、动、画、做之中感受美术课和体育课的趣味;或将美术与劳动课程相结合,让学生在劳动中感受美的创造;或将科学融入艺术课程当中,让学生情趣盎然地学习。
1.将体育教学和美育教学相融合。例如,可开展听绘本故事、创趣味场景实践活动。教师可以在体育课中融合美育教学,创设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情境。首先,可通过讲绘本故事,把学生的思维以最快的速度拉进场景里,让学生对足球感兴趣,了解足球的规则及踢法。其次,兴趣是需要的内驱力,听了故事后,学生对足球的好奇更深了。在体育老师的带领下,学生在操场上进一步了解了足球的球性,掌握了传递、拨、拉、踢的技巧,激发了对足球的热爱,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大、小腿、腰腹肌肉的有序发育。再次,基于体育课中尝试踢足球的感受,在美术课上,教师可让学生讲述听到的足球故事,回忆自己在足球场的动作并绘画出来。最后,美术手工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也是发展学生身心、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高尚情操的重要手段。根据美术老师讲解的制作方法,学生可充分发挥想象,大家一起合作讨论,巧妙地挥动双手,通过剪一剪、拼一拼、粘一粘的方法展现足球场上运动健儿的矫健身影。
2.将科学教学和美育教学相融合。在科学活动中融合美育,可以让科学课中枯燥的知识点灵动有趣;在美术教学中融合科学,可以将创作对象绘制得更加形象、细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例如,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用“花”这一节课将科学和美术学科融合,通过观察、探究、合作等方式让学生了解花的基本组成部分及作用,并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即通过绘画、手工不同的表现方式激发学生的艺术兴趣及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观察生活的好习惯。
3.借助生态艺术展开展学科融合实践活动。可结合学校生态艺术展持续开展“蔚蓝地球我的家园”实践活动,在校园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培养学生绿色生活意识。在实践活动中,因地施教,借助已有的生态展览艺术品与科学教学内容相融合,边参观边授课,既传播了科学知识,又在学科教学中融合了保护生态、珍惜资源的理念。授课期间,学生可在科学老师的讲解下,认识展品中表现的各种动植物、大气变化、水循环、垃圾分类等相关科学知识。随后借助绘画、手抄报、作文等多种形式表达自己学习参观后的所思所感及学习成果。在科学实践活动中,学生丰富了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科学知识,同时也认识到了生态与艺术之美,树立了环境保护意识,培养了科学素养。
跨学科融合教学的意义在于努力拓宽育人渠道、优化教学内容和学习过程、发挥学科特点和优势,寻求最大化学习效果,从而培养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通过跨学科融合学习活动,可使美术绘画和体育运动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动口能力,让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合作精神得到提升,并在学习活动中感受美、创作美、表现美,享受体育与艺术结合带来的欢乐。美育是构成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的缺失或弱化都会影响学校教育的完整性。将美育融入德智体劳中,形成“五育并举”的育人格局,才能发挥其重要的育人价值,因此不能片面地将美育看作一个独立的活动,而是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随着《义务教育阶段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艺术课程作为学生必修课程的地位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就要求教师要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实施艺术课程。美学大师席勒认为,美育是培养人的理性与思维的手段。因此,指向学生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共同发展的学校教育呼唤学科教学与美育的融合,是综合性育人的具体体现。学校为未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就必须顺应时代的要求,开创多种育人途径,而美育与学科教学融合就是一种特别的途径,它通过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发现美、欣赏美,能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蔡汀,王义高,祖晶.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第2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李园.康德美学理论的美育价值[D].武汉:湖北大学,2014.
[3]翁和弟.“智美课堂”美育特色的实践与思考[J].吉林教育,2016(22):02.
[4]申继亮.把握育人方向创新育人模式——解读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J].基础教育课程,2015(03):03.
[5]李莎莎.论蔡元培美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3.
[6]胡精美.让家长会“和而不同”[J].教育艺术,2019(05):01.
编辑: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