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审美素养的培育路径

作者: 李萍

【摘要】当前审美素养的培育已经成了我国素质教育的关键任务之一。文章从幼儿审美素养培育的角度出发,梳理出“大众审美文化、幼儿教师审美素养培育意识薄弱、幼儿家长审美素养培育认识偏颇、幼儿本身的主观因素”是影响学前儿童审美素养培育的关键。对此,文章围绕“艺术即经验”,从社会、教师和家庭三方面积极探索“浸润式”“主题式”和“榜样式”的幼儿审美素养培育策略。

【关键词】幼儿教育;审美素养;美育;调查;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06—0023—05

作为长期被忽略的“美育”,如何“以美育人”,如何以美育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这是我们每位一线幼教工作者立足岗位不断探究的话题。诸多研究学者与一线教育工作者均在研究实践中证明,加强幼儿审美素质的培育,可以帮助幼儿更早地接触各种美的事物,在参与并创造美的活动中,儿童的想象能力、知觉能力能得到唤醒与整体的快速发展。基于对幼儿审美素养培育的现状调查,文章结合教育教学工作实际,从社会、教师和家庭这三个维度进行了探析。

一、影响幼儿审美素养培育的因素

为了解幼儿审美素养培育情况,本研究随机抽取15名教师分别进行访谈并发放问卷,而且邀请全园425名家长参与调查。通过调查分析,幼儿审美素养培育的影响因素主要为以下四个方面。

1.受大众审美文化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1],这些古人的智慧皆向我们传递出环境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生活中的事物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相应发生改变,人亦一样。当人能够接触到较为良好的环境,便可以潜移默化地变得更加优秀;如若接触到了不良的环境,则有可能会受到消极影响。调查显示,90%的家长认为信息技术普及的今天,幼儿对于“什么是美”“什么是适合自己的美”界限非常模糊。成人世界的诸多价值观、审美情趣影响着这一代幼儿的成长,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中幼儿“成人化”的案例越来越多,这些稚嫩的幼儿模仿成人的穿衣、打扮、言行举止,在诸多社交媒体上已经屡见不鲜。正是这样的资讯源源不断地被幼儿观看、模仿。在大众审美庸俗化影响下,似乎这种现象已经从个别人的炒作逐渐变成了越来越普遍的现象。

幼儿是世界的未来,而让“未来”提前“到来”只会让人备感荒唐。我们不仅要问,什么时候原本天真可爱的幼儿受到了大人世界的裹挟?审美“成人化”正在侵蚀童真童趣,比如有些媒体从业者博主让幼儿穿上迷你版的性感女装,手提袖珍版的包包,卷起长发,摆出各种街拍造型。这种提前的成熟并不能给儿童带来任何好处,反而会影响他们对童年本真生活的专注度,甚至出现一系列影响其身心健康成长的问题。

2.幼儿教师审美素养培育意识淡薄。在目前的一次调研汇总中,幼儿教师始终将“积累学科知识,帮助幼儿适应小学学习”放置在工作首位(占比52%),其次是“提升思想品德,培养良好的道德观”(45%),而“发展审美能力”则被受访教师排列在了第七位(28%)。由此可见,在当前的幼儿教师队伍中,很多教师对幼儿审美素养的培养意识是不强烈的。

恩格斯曾经说过:“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如果你想感化别人,那你就必须是一个实际上能鼓舞和推动别人的人。”[2]正所谓师者如光,微而致远。我国古代的传统教育当中,授业的师者对于儿童的美学教育也是极为关注的,比如儒家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都是有效促进幼儿全方位发展、实现人潜力最大化的表现。但是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今天,一线幼儿教师也不免受到“短平快”思想的冲击,对于审美素养培育不再葆有“慢工出细活”的教育定力。

教师忙着迎检、忙着写材料、忙着做课题,诸多可量化的工作充斥着工作与生活。疲于应付各种事务性检查工作既是影响教师提高自身审美素养的原因,也是教师无法静心开展幼儿美育培育的因素之一。事实上,拥有良好审美素养的幼儿教师具有个人独特的魅力,在职业发展上更具潜力,而自身良好的审美素养亦能影响并支持幼儿发现美、感受美的行为发生,更好地帮助幼儿全面发展。可以说,引发当前幼儿审美素养弱化的关键因素,正是一线幼儿教师自身在审美素养的培育方面意识淡薄。

3.幼儿家长对审美素养培育认识有偏颇。根据对家长的访谈调查梳理发现,许多家长对“什么是幼儿审美素养培育”的回答是:“幼儿园里的画画”“唱歌跳舞和画画”,甚至部分家长表示不太明白,只是含糊道:“我们也不太懂,老师应该都会教的”,也有部分家长对幼儿园的审美培育活动表示满意:“幼儿在老师的指导下画画挺好的”“跳舞不错,很爱表现”。由此看出,大部分的幼儿家长对关于审美素养的培育认知是较为粗糙与片面的。

不同的美育活动能给幼儿带来不同感受,例如幼儿园在设计美育活动主题时适当挖掘社区资源,邀请家长带领幼儿发现社区人、事、物之美,走进城市中的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艺术馆开展审美教育。当这些活动加入家庭力量时,不仅能减轻幼儿园、教师的负担,也能帮助幼儿多维度发现美,增加审美经验。但是当前幼儿家长审美素养培育认识存在偏颇,需要加以引导方能充分发挥家园共育的成效。

4.幼儿本身的主观因素。当幼儿进入幼儿园中,经常会产生一种明显的趋同效应,这便是拥有亲密接触的幼儿往往会对同一种游戏、玩具、话语、习惯展现出附和,从而形成一系列的模仿行为。这种模仿行为是缺少必要认知以及体验的,是一种盲目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幼儿正处在人生的起点中,是探索以及尝试新鲜事物最为好奇的时期,所接触到的各种各样的事物都会对其形成极大的影响。例如,某中班幼儿涂着指甲油进园,在早操和接水排队时,她给身边的同伴展示自己的手指,言行举止透出满满的自豪感,认为自己的小手是班里最漂亮的。有的幼儿一脸羡慕,也有的幼儿说:“指甲油是大人涂的,小幼儿不能涂。”

具有传播性的大众文化和不同家庭及教师日常点滴传递的审美素养,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为什么幼儿会对涂指甲油这件事表现出不同的态度?小女孩为什么会认为涂上指甲油会让自己变漂亮?怎样的审美观是适合儿童的?成人该以怎样的方式对幼儿进行审美素养的培育?这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我们基于儿童发展的角度思考并寻找正确的答案。

二、幼儿审美素养培育策略

审美,是人们对一切事物美与丑的评判过程,它是人们理解世界的一种形式。一般的观点认为,审美除了艺术之美外,还有自然与社会之美。但是我们同样看到,自然和社会的美往往不在其本身,而是在艺术中呈现出来。从这一角度出发理解,是艺术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审美的视角”,发现了自然和社会本身的美。诚如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的著作《艺术即经验》提出,经验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个人情感和意志的表现,经验最完美的表现就是艺术。Art as Ex? perience的寓意并非指艺术完全取代实践经验,而是更恰当地理解成艺术作为一种经验,可以跨越不同个体经验的沟通障碍,再现人们对世界的独特体验。正所谓“世界在你眼中”,每个个体眼中的世界是不同的,审美过程中美与丑的判定也是不尽相同的[3]。2020年《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学前教育阶段开展适合幼儿身心特点的艺术游戏活动”“培养幼儿拥有美好、善良心灵和懂得珍惜美好事物”。总书记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的重要回信中也强调“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诚然,幼儿美育素养的培育关键在于扎根时代生活的“经验”,而这些“经验”的积累更多则来自幼儿的“艺术游戏活动”。

基于儿童视角探索幼儿审美素养培育的策略,我们提出围绕“艺术即经验”的迭代培育核心观点,即基于杜威的美学观又基于儿童美育品质获得的成长特点,从社会、家庭与教师这三方面探索“浸润式”“主题式”和“榜样式”幼儿审美素养的培育策略,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发现艺术之美,丰富自身关于“艺术之美”的生活体验,实现以美育人的教育追求。

1.创建“儿童生活世界”的美育环境,浸润式育人。当代艺术大师陈丹青说过,别把美术看得太高深,艺术让人活得更有意思,就是这样。那么,什么是有意思的东西,这就需要我们成人基于儿童视角打造一个“儿童生活世界”,为幼儿的审美培育作出努力。

美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育具有幸福感的人[4]。坚持“艺术即经验”便是坚持根据幼儿兴趣需要选择适宜的美育内容,关注幼儿在现实生活中的每一次正向体验,是提高幼儿美育必要的根本。我们常质疑为何当今的儿童没有了童真,可充斥着成人庸俗文化的成长环境又怎能有孕育童真的土地。当我们剥夺幼儿权利、质疑儿童能力,大小事包办、高控幼儿的生活时,他们又怎么发自内心地欢笑。创造并支持幼儿浸润在美的环境中,才有可能欣赏到幼儿在生活世界中的绽放;营造“儿童生活世界”的美育环境,才能开启“浸润式”以美育人的教育行动。带领幼儿一起种下一瓣蒜,观察从发芽到抽叶,从花盆里长大到小碗中的蔬菜,不仅看到植物生长的奇妙也体会到食物的来之不易;与之类似活动还有的“孵小鸡”“学编筐”“养蚕宝宝”……这些都是支持幼儿健康成长的“儿童生活世界”。在这样的世界里,儿童看见美好、萌发探索意识,体验想法变成现实的成长快乐,才能明白生命之美。

源于生活又服务生活,这是教育的本质[5]。幼儿审美素养的培育亦是如此。儿童的审美素养培育一定不是生硬的照本宣科,而是来自儿童真实生活的一个个生动的经验迭代。幼儿能在现实生活中看得见一件衣服、一棵树、一片云朵的美,从一次游戏、一个互动等一些小事中感受到不同生活状态之乐时,这种儿童生活世界带来的审美沉浸式培育,寓教育于无痕。因此,成人应引导幼儿在生活情境中发现美,在属于自己的生活世界中感受“美”与“生活”的联系和融合,进而发现并享受当下生活之美。

2.开展“儿童游戏体验”的美育项目,主题式育人。游戏是儿童学习的基本方式,幼儿审美素养的培育一定是扎根于参与式的美育游戏项目活动,在美育主题活动中唤醒幼儿,努力激发幼儿的审美情趣,帮助他们感受、表现并创造生活中各种美好事物,养成初步的审美能力。

以“各行各业”为例,幼儿园可开展这样的主题活动让幼儿对送货的快递小哥、逆行的医护人员、保家卫国的战士、维持清洁的环卫工人等都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与了解,看见每一位劳动者闪光的价值,懂得我们眼中快乐的日子、整洁的庭院、便捷的生活,背后都离不开这些默默付出的劳动者,他们正是美的创造者,用辛勤的劳动创造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这些与儿童生活紧密相连的“儿童游戏体验”项目实践是幼儿园开展美育教育的源头活水。当幼儿认识了解了各行各业后,紧接着教师需要做的便是引导幼儿运用多种艺术的方式(绘画、剪纸、泥塑、儿歌等)表现出劳动者之美、劳动场景之美,支持幼儿用实际行动(直接表达、间接支持等方式)表达对劳动者的感恩与敬意。如基于劳动现场的“随手拍”摄影艺术,记录下不同职业的劳动场景或可亲可敬的劳动者,透过照片或视频看见职业服饰之美、劳动技艺之美、专注工作之美;或通过歌唱、角色表演、手工等艺术手段再现审美体验时,幼儿与同伴、与班级教师,甚至是与所处的环境相互交流,在互动中产生审美的情趣与共鸣,进而转化为深层次的审美经验。全程通过“走进——了解——体验——表达”,让积极愉悦的审美体验在幼儿心中流淌,这有助于幼儿形成正确的劳动观,产生以劳动为美的情感态度。

当然,开展“儿童游戏体验”的美育项目,实现“主题式”育人的前提一定是教师认同幼儿审美素养培育的重要性并且具备一定的审美素养。因此,提升幼儿教师审美素养是关键的一环。幼儿园,首先要提升幼儿园教师对儿童审美素养培养的意识与关注度,同时,努力提高一线幼儿教师的审美素养。美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没有审美教育就不会有任何教育”。由此看出,审美教育应渗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在一日生活中实施审美素养的培育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故而在针对幼儿完成审美素养培养的过程当中,幼儿园应引导一线教师明确五大领域的具体审美目标、不同年龄段幼儿掌握审美鉴赏的能力与方法,知道如何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等等,帮助教师增强实施幼儿审美素养培育的能力。当幼儿教师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后,可通过美妙的音乐陶冶儿童的情操;或借助独特的画作唤醒幼儿的审美潜能,增强幼儿感知美的能力;或通过欣赏美妙的诗文,帮助幼儿感知到文学的美。除此之外,幼儿园可以专门面向幼儿教师进行审美课程培训,举办幼儿园教师审美比赛,鼓励幼儿教师向榜样教师学习,提升自身的审美体验以及审美能力等。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