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校园安全管理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作者: 董伯儒【摘要】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是学生接受科学文化知识、培养良好道德品质,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主要场所。初中生正处于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关键时期,自我安全意识不足,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安全威胁。因此,全面加强学校的安全管理工作迫在眉睫。文章从这一视角切入,分析学校安全教育现状,探索加强校园安全管理的策略,以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学校管理;校园安全;学生;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06—0028—03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作为中小学校的管理者,唯有全面重视学校的安全管理工作,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校园环境,才能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纵观当前中小学校的安全管理工作,由于学校安全管理工作不力,以及中小学生自我保护能力不足等,致使学校的安全事故频频发生,严重威胁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对此,管理者应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构建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守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新时代下校园安全管理现状
1.对校园安全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学校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但由于学生的年龄比较小,自我保护意识薄弱,在学校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常常会发生一些意外。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唯有重视学生的安全管理工作,并将安全管理工作的细节落实到位,才能有效避免安全事故和意外情况的发生。然而,当前大多数学校的管理者并未对校园安全隐患引起足够的重视,仍将主要的时间与精力用在了文化课教学中,弱化了学校的安全管理,没有及时排查和解决学校已经存在的安全隐患[1]。
2.校园安全管理的实施力度较弱。在调查中发现,多数学校都有专门的部门分管学校的安全管理工作,并制定了相关的处罚措施,但学校的安全事故仍时有发生。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学校当前的各项安全管理工作始终停留在表层,并未真正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学校安全管理者对安全隐患重视不够,没有对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进行处理,致使学校制定的安全管理制度形式化,没有发挥出实质性的效果。
3.部分教师安全意识淡薄,安全教育方式单一。教师是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主体,目前,依然有部分教师对安全教育不够重视,存在安全意识淡薄的现象,片面地认为自己的本职工作就是上好文化课,提升学生的成绩,至于学生的安全工作则是学校安全管理者的职责,和自己没有太大的关系。甚至还有部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过于粗心,并未及时发现学生的安全隐患;还有的教师因为安全教育和管理方式单一,导致学校的安全管理工作效果大打折扣[2]。
二、全面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策略
1.健全校园安全制度,形成安全管理体系。以往,学校不注重校园安全制度的建设,已有的安全制度比较低效,无法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因此,校长要牵头加快校园安全制度建设,结合学校的环境及学生的特点,采取柔性的校园安全管理制度,使之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在校园安全制度的建设过程中,要重点关注校园的应急演练制度、综合安全协防制度、日常安全监控与管理制度、安全教育制度等方面的建设,形成健全的校园安全管理体系,及时消除校园内潜在的风险,减少校园安全中可能存在的隐患。同时,应该重点建设校园突发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理预案,这样能第一时间处理校园突发的安全事件,并有效地降低校园安全事件带来的损失。需要说明的是,在构建各项安全管理制度时,为了切实保障该制度的有效落实,还应细化各项管理工作,具体安排到人,逐渐在学校形成一个“人人有职责,人人讲安全”的安全管理体制。
2.强化安全管理意识,完善安全管理工作。中小学校的安全管理工作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主要包括:卫生食品、应急救援、消防设备、疾病防控等,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导者、安全教育管理的实施者,应具备极强的安全管理意识,站在全局的视角思考、分析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尤其是针对学校的重要区域应增设醒目的标识,必要时还应该增设安全防护措施,以防止意外的发生,确保学校的安全稳定。此外,学校还应加强教师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强化教师的安全意识,使得学校的所有工作者都意识到安全管理工作的价值,并在学校的日常教育中融入安全教育知识。
3.发挥课程教育功能,构建安全教育网络。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工作,首先,应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价值,将安全知识渗透到文化知识中,使得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能够辨别身边存在的安全风险,掌握一定的防护技能,形成自我保护的意识等。例如,在物理和化学课堂中,可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传授一些防火、防爆方面的知识,使得学生在化学和物理课堂学习中,能够正确地辨别一些常见的危险品,学会灭火器的使用方法,掌握相关的安全技能;还可以利用学校的思想品德、法律、卫生与健康课程等,向学生渗透一些有关安全知识和技能的内容,并借助安全法制教育案例,规范学生的思想行为,强化学生的法治意识,进而运用法律加强自我保护。其次,在依托课程渗透安全教育时,还应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创新安全管理的内容,优化安全教育方法,不断提升学生的安全教育质量。在具体的安全教育中,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借助具备说服性的安全案例深化学生的思想认知,使其在案例中清醒认识到安全事故的危险性,懂得当自身的权益受到侵害时应采取正确的方法,并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最后,校长作为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的实施者,还应基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带领学校的教师开发有关安全教育的校本课程,为学生讲述一些有关交通安全、财产安全、人生安全等方面的知识,全面提升学校安全教育效果,构建安全教育网络[3]。
4.举办安全教育主题活动,强化安全教育效果。学校的安全管理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重点,新形势下,安全管理工作也应该转变以往单纯说教的方式,依据安全主题开展多样化的安全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的体验,强化安全教育效果。校园安全管理工作还应结合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以及学校的实际情况,定期举办各种有关安全的主题活动,如安全管理竞赛主题活动,促使学生在安全教育活动中,将相关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模拟安全教育演练活动,包括地震避险、消防逃生、遇溺救亡等,使得学生在多样化的安全演练活动中强化自身的安全救护技能,提升学生应对突发事故的能力。例如,在炎热的夏日,要加强防溺水教育,禁止学生到无人值守的池塘、河流、小溪等野外的水域中游玩和戏水;同时,学校也应该加强溺水发生时的自救和求救方法培训,教会学生遇到危险时的正确做法,以此增强学生的防范意识。此外,在加强学校安全管理时,还应考虑安全事故具备突发性的特点,在遇到安全问题时,通过学校的广播站发布相关的信息,指挥全校的师生有序紧急避险,并向相关部门作出详细的报告,科学做好应对工作。
5.家庭、学校协同发力,全面加强安全管理。学校虽然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但学生的安全事故也可能发生于学校之外,对此,安全教育应该贯穿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在全面加强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时,不仅要发挥学校的安全教育价值,还应加强与学生家庭之间的联系,带动学生家长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安全管理中,家校合力,共同做好安全教育管理工作。这就要求学校应借助多种方式,强化学生家长的安全意识,使其重视学生的安全问题,最大限度保障学生的安全教育。学校还应定期开展家访活动,与学生家长沟通与交流,逐渐改变学生家长“成绩第一位”的片面教育观念,使其重视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在交流的过程中,管理者还可向学生的家长传授一些安全知识与技能,旨在提升安全教育的质量;此外,从学生家长的角度上来说,必须要提高安全管理和教育意识,将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如,过马路的时候,引导孩子树立良好的交通安全意识;假期,告诉孩子要远离野外的河流、湖泊,使得孩子在生活化的安全教育中逐渐形成强烈的安全意识。
6.创建和谐的学校环境,提升自我保护能力。首先,全面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坚持“疏导”的原则,不仅要聘请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展开心理辅导,还应借助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并进行一对一的干预;同时,在学校中还应增设有关心理健康的课程、讲座等,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提升自身的心理调控能力。其次,应全面提升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学校在开展安全教育时,不仅要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还要引导学生学会一定的自我保护技能,使其在遇到危险的时候能够正确地保护自己。
总之,校园安全无小事,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唯有强化自身的安全意识、构建健全的安全管理体系,从学校的安全制度建设、课程渗透、活动强化、家校合力、校园环境和学生自身等方面进行努力,切实做好每一项安全内容,最大限度消除不安全因素,才能有效避免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守护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曾茵,关国成,李铸.中学校园安全管理“四以”模式探索[J].中国德育,2022(18):57-60.
[2]陈华喜.校园安全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甘肃教育,2022(12):35-38.
[3]范泽福.校园安全管理分析[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2(04):167-168.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