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城区小学课后服务质量提升策略

作者: 牛志强 马少峰

【摘要】随着“双减”政策不断实施,关于课后服务的相关改革已经逐渐步入“深水区”。为加强高质量课后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文立足市域城区小学课后服务现状,结合问卷调查数据分析,聚焦问题和各方需求,从细化学校内部管理体系、推进课后服务课程化、保障教师权益等方面提出了城区小学课后服务质量提升的对策。

【关键词】双减;课后服务;质量提升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06—0035—04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明确要求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这就需要学校在全面减少作业总量和作业完成时间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课后服务质量,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因此,全国各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积极贯彻落实相关政策,很多城区小学按照“一校一案”要求,实施“5+2”课后服务模式[1]。由于各地实际情况不同,各学校落实课后服务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基于此,笔者选取L市城区4所具有代表性的小学进行课后服务相关情况的调查、研究,对307位教师、2499位家长、2103名学生进行课后服务相关情况问卷调查,并结合数据分析,提出优化路径,以期为城区小学课后服务工作提供参考。

一、城区小学课后服务现状分析

1.课后服务质量有待提高。通过调研,笔者发现,目前,在L市城区小学课后服务课程供给中发挥主导作用的是各自学校的教师。各学校普遍通过挖掘自身教育资源,开发课后服务课程,由学校教师兼职,个别学校在特色课程的开设中,少量引入第三方教育培训资源。问卷调查显示,有68.47%的教师以提供作业辅导课程为主。当问及开展课后服务遇到的问题时,有48.53%的教师表示缺少系统的特色课后服务课程教材,学生的学习内容不够系统化;有23.78%的教师表示缺乏硬件条件,不能有效组织教学;有26.6%的教师表示课程时间太短,学生活动不充分;仅有42.67%的教师表示在给学生提供学科指导服务外,还能承担其他特色课程服务指导工作。可以说,课后服务作为一种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形式,其课程化是提升课后服务质量的重要方式。但在现实中,学校教师提供的课后服务课程存在专业性不强、内容设置不系统、课程开设效率低、评价体系缺乏等问题。

2.教师工作负担加重。根据“双减”政策,学校提供的课后服务结束时间原则上不早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所以城区小学开展课后服务,结束时间接近下午6点,参与教师在校时间相应延长,工作负担普遍增加。问卷调查显示,有95.11%的教师参与课后服务,有77.53%的教师每周参与2课时或多于2课时的课后服务。加之当前对中小学课后服务性质、责任范围等缺乏科学、系统的界定,导致教师的延时工作边界不断扩大[2],教师常常不能按时下班。同时,教师参与课后服务工作也打乱了原有的生活节奏,在家庭事务和工作之间难以找到平衡,再加上社会对教师的高期待,导致部分教师身心疲惫。

3.教师激励机制不够完善。中小学教师愿意积极参与课后服务工作是学校课后服务高质量开展的前提条件。但在实际调查中笔者发现,在学校课后服务工作中,教师普遍存在认同感不强、积极性不高的情况,对课后服务工作存在一定的负面情绪。目前,L市发文规定课后服务原则上每班配备1名教师,每所学校每6个班另配备1名管理人员(不足6个班按6个班计算),参与下午课后服务的教师按照40元至60元/课时的标准发放补贴(此标准随经济发展状况可适时调整),外聘专业人员可按照不高于150元/课时的标准发放补贴。问卷调查中,只有39.74%的教师表示对课后服务补贴标准感到满意。但不可忽视的一个现实是,教师课后服务的劳动付出与预期回报之间仍存在差距,致使部分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降低。“双减”政策要求学校自主统筹安排教师,实行“弹性上下班”和调休制,以保障教师备课、学习和休息时间。但在实际调查中,当问及参加课后服务是否可以享受调休时,有66.78%的教师表示缺乏相关落实的制度,无法享受调休。

4.家长观念亟待转变。学校开展课后服务,其主要目的是解决家长接送孩子困难的问题,减轻家长的经济负担,缓解学生课后教育的压力。然而,在问卷调查中,有95.56%的家长表示原意参加学校组织的课后服务,有71.67%的家长表示出于让孩子完成家庭作业的原因参加课后服务。问及家长对课后服务的评价时,有79.19%的家长对孩子参加的课后服务课程表示满意;有64.31%的家长表示,希望孩子参与的课后服务主要围绕学科作业辅导;有37.62%的家长表示,有能力并愿意做志愿者参与学校课后服务。在问及业余时间还给孩子报了哪些课外辅导班时,有28.73%的家长表示给孩子报了文化课(奥数、作文、英语等)辅导班,有39.74%的家长表示给孩子报了艺术特长类辅导班,有18.69%的家长给孩子报了体育类辅导班。总结分析以上情况可以看出,家长对目前学校的课后服务接受度较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一方面,解决了家长“三点半”接孩子的问题;另一方面,消除了家长辅导孩子作业的苦恼。但家长的教育焦虑没有得到根本缓解,由于中高考的压力依然存在,家长常常过度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对孩子的学情认识不足,也不能理性规划孩子的发展方向,无法认识到知识之外能力的发展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于是,难以对学校特色课程和课外辅导班进行合理、科学选择。

5.学生需求未能满足。据问卷调查显示,学生的多元需求与学校提供的课程之间有一定的差距。有77.46%的学生所期望的课后服务类型组合是作业辅导加特长类课程(如篮球、轮滑、舞蹈、乐器、书法、绘画等),并希望多补充一些感兴趣的课后服务课程,但实际情况是学校提供的课后服务主要内容是作业辅导,有的课后服务内容为上新课、补课或考试。这些课后服务并没有减轻学生的负担,反而影响了学生参与课后服务的积极性。

二、城区小学课后服务质量提升的对策

自“双减”政策实施以来,L市各学校普遍能够依据相关文件的“一校一案”要求,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以最大限度地解决家长的实际困难、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导向,结合学校实际,构建“1+N”课后服务课程体系。其中,“1”为一节作业辅导课;“N”为多种特色课程,多数学校能结合课程资源和师资现状,提供体育、劳动、手工制作、音乐、舞蹈、篮球操、华尔兹、锅庄舞、书法、美术、编程、机器人等课程供学生选择,但在实际开展过程中,由于场地、设备和师资等限制,并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结合现状,深入落实“双减”政策,丰富课后服务内容,提升课后服务质量,势在必行。根据对调研情况的分析,笔者认为提升城区小学课后服务质量,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细化学校内部管理。作为课后服务的主要实施单位,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积极主动作为,针对课后服务中广泛存在的问题,不断加强监督、评价和激励等方面的制度建设。通过多方调研,在充分听取专家、教师、家长、学生等多方意见的基础上,形成具有广泛共识的服务机制[3]。首先,学校应重点建立符合实际的教师评价体系。强化课后服务规范,授课目标明确,内容充实,活动有序,特别要强调教师的课后服务内容必须和上课区分开,严禁课后服务上新课、补旧课。其次,强化对教师工作态度的评价,管理者应每天坚持对教师课后服务工作做好记录和评价,将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次数和效果纳入考核,作为绩效工资发放和评优选先的重要依据。最后,定期邀请家委会参与学校课后服务评价,形成教育合力。通过家委会,了解家长对课后服务的意见,一起商讨解决课后服务相关问题,共同谋划提升课后服务质量的办法。

2.加强课后服务课程化。落实课后服务政策,提升课后服务品质,克服“高耗低效”困境,关键在于课后服务的课程化。面对当前小学课后服务课程化程度偏低的现状,学校首先应对原有的课后服务课程进行优化整合,厘清内部模块的划分逻辑,明晰课后服务课程与常规课程之间的关联性,结合学校整体的育人目标,形成完整的育人课程体系。其次,通过了解学生与家长的需求,掌握学生参与课后服务的意愿以及学生对课程服务形式、内容、时长的看法,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明确学校在教师资源、课程文化、平台制度等方面的优势和劣势,发掘课后服务课程的生长点,把育人目标融入学校课后服务的最近发展区中。最后,围绕课后服务课程的基本目标,搭建层次清晰、覆盖全面、指向明确的课程结构体系,以此强化学科协同、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课后服务课程建设的规范性、科学性[4]。

3.提升教师的课后服务能力。师资是提升课后服务水平、丰富课后服务内容的关键力量。在配足配齐师资的同时,还应不断唤醒教师的责任意识,规范教师的课后服务行为,提升教师课后服务能力。首先,应促进教师课后服务观念的转变。目前,一些教师开展课后服务主要在于辅导作业,对服务内容和质量不够重视,课后服务沦为自习课,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全面发展无从谈起。所以,应强化教师对课后服务课程化重要性的认识,持续引导广大教师站在教育改革的高度,思考如何利用专业优势,精心设计课程,更好地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提高课后服务质量。其次,学校应搭建多元平台,为教师提供提升课后服务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的培训机会,鼓励教师在课后服务课程设置、实施方式等方面提出建议,通过广泛听取教师意见,提高广大教师的参与热情。最后,把课后服务纳入校本教研,聚焦问题导向,开展课后服务校本研究。组织教师围绕学校课后服务理念、课程开发、学案设计、活动组织与管理等方面,以提升课后服务质量为目标,不断加强实践研究,形成有效的干预措施,优化学校课后服务课程。

4.引入校外教育资源。开展课后服务有多方面价值,既包括解决学生放学后无人监管的问题,又体现了推进学生发展、落实五育并举的育人价值,还包括践行教育公平的社会价值。但在此次调研中,个别学校的课后服务课程内容和形式较为单一,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面对部分家长、学生对小学课后服务中开展高质量体艺活动的期望,学校有必要探索引入校外教育资源,以提升课后服务品质,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首先,学校可以尝试与教培机构积极合作。引入经过教育行政部门审核,专业化、有资质的培训机构,解决学校艺术、体育类师资力量不足和课程质量不高的问题。其次,还可以与当地师范类或艺术、体育类高校加强师资和课程建设方面的合作。一方面,在给高校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场所和锻炼机会的同时,也可以解决小学课后服务师资短缺、活力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利用高校在课后服务课程建设方面的优势,联合开发特色课程,切实提升课后服务课程的育人质量。最后,可以强化对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利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课后服务板块有科普教育、体育锻炼、文化艺术、经典阅读、研学实践和影视教育等丰富、高质量的课程资源,学校可以组织教师研究、使用,探索基于网络的课后服务新模式,实现线上线下课后服务有机融合。

5.加强经费支持保障。课后服务质量提升,离不开经费支持。目前,L市小学课后服务的经费由政府和家长分担。由于课后服务经费有限,高品质的特色服务课程开设次数也十分有限。因此,在相关部门加大经费投入的同时,如果允许学校在政策范围内拓展经费筹措渠道,可以更好地满足课后服务课程质量提升的资金需求。此外,相关部门应结合课后服务资金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断完善课后服务经费使用机制,明晰资金的使用范围和标准,加强对经费使用的监督与管理,定期组织专项审查。学校定期公示学期课后服务费用的收支情况,主动接受社会的监督。

6.保障教师权益。教师的工作态度和积极性对课后服务的质量有重要影响。“双减”政策提出学校可统筹安排教师实行“弹性上下班制”,适当缓解教师工作负担过重的问题。鉴于此,有关部门应继续完善保障教师课后服务权益的措施,明晰课后服务津贴的发放金额和时间,鼓励中小学落实“弹性上下班制”,将执行结果作为学校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

总之,随着对课后服务工作的不断实践、探索,其独特的育人价值得到不断凸显。如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学校课后服务质量提升的增长点,为此,有必要通过管理制度完善、服务理念转变、服务能力提升、服务课程优化、激励机制健全等方式,更好地发挥课后服务的育人作用。这样的探索对于构建高质量的课后服务体系、优化基础教育生态,具有积极的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刘登珲,卞冰冰.中小学课后服务的“课程化”进路[J].中国教育学刊,2021(12):17.

[2]晋银峰,孙冰冰,张孟英.中小学课后服务的历程、问题与展望[J].教育科学究,2021(11):05-10.

[3]马健生,邹维.“三点半现象”难题及其治理:基于学校多功能视角的分析[J].教育研究,2019(04):118-125.

编辑:彭雪亮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