惩戒教育的必要性、原则及策略
作者: 陈应治【摘要】初中教育阶段是学生行为问题的多发期。该学段的学生自我意识开始觉醒,既有敏感好奇、思维活跃、精力充沛等之所长,又有争强好胜、固执己见、性格叛逆等之所短。在他们身上,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与冲动性、成熟性与幼稚性交织互存,因而在成长过程中难免出现各种违纪违规行为,从而给学校管理和教育带来考验和挑战,并由此引发了因教育惩戒不当而带来的诸多问题和矛盾,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敏感话题。因此,在初中阶段,教师如何更好地实施教育惩戒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结合初中生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从正确认识惩戒、惩罚以及体罚的区别入手,围绕教育惩戒的内涵和特征,就初中教育阶段实施教育惩戒的必要性、原则及策略作一论述。
【关键词】初中生;惩戒教育;内涵;必要性;原则;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5.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06—0045—04
2019年,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以下简称《规则》)明确指出:“教育惩戒是教师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必要手段和法定职权。”惩戒权入法不仅是树立教师权威的需要,也是有效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行、重塑良好行为规范的迫切要求。可以说,“惩戒教育”的实施是教育的内在要求,有其必要性;同时,也必须注意,“惩戒教育”的实施不是无原则的,要讲求策略和方法。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惩戒的概念及其内涵
(一)什么是惩戒
《现代汉语词典》对“惩戒”的解释是“通过处罚来警戒”。从教育学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将惩戒的含义概括为,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让犯过者感觉到身心上的痛苦,但前提是以不损害受罚者的身心健康为原则。就其本质而言,在“惩戒”中,“戒”是目的,“惩”是手段;“惩”作为手段能促成“戒”的目的达成。我国教育科学学院首席专家、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劳凯声指出,“惩戒”就是通过对不合乎规范的行为施予否定性的制裁,从而避免其再次发生,以促进合乎规范行为的产生和巩固[1]。
(二)什么是惩戒教育
惩戒教育是指教育者采取一定手段或措施对受教育者的不当行为进行批评训诫,使其认识、反思且改正不当行为的教育方法。一般而言,教育惩戒主要有纪律性惩戒和学业性惩戒。纪律性惩戒包括批评、警告、记过、留校察看等;学业性惩戒包括罚抄写和罚背诵等。但无论何种惩戒的实施都是为了让学生分清是非、辨别真假和善恶,并努力去纠正其不良的行为习惯。在“惩戒教育”中,“惩”是教育的手段,由“戒”而“育”是动机,是目的。惩戒教育,就是在不损害学生身心健康的前提下,通过制裁达到教育之目的[2]。
(三)惩戒教育不等于体罚
“惩戒”不是“惩罚”,更不是“体罚”,它们有着明显的本质区别。惩罚有体罚和变相体罚之分。体罚,顾名思义就是通过身体接触使其感到痛苦的处罚;而变相体罚有两个主要特征:一是没有身体接触,二是迫使受罚者做出某些不情愿的行为。体罚与变相体罚被我国现行法律法规明令禁止,因为会对受罚者造成身心的伤害与精神的创伤,是一种侵权行为。可见,惩戒与体罚以及变相体罚实施的目的、手段、方法和产生的后果有着本质的不同。
二、实施惩戒教育的必要性
(一)合理的惩戒教育有利于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遵纪守法是每个公民的必备素质。为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必须坚持尊重学生人格、保护学生合法权益的宗旨和原则,但也绝不意味着对违纪违规学生一味地迁就和忍让。合理的惩戒教育对于有效开展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纠偏,提高教育效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人因犯错受到惩罚时会产生警示、规避的作用。因犯错而受到惩戒可以使学生获得深刻的教训,甚至铭记在心,从而使其主动加强自我约束,避免再犯。相反,如果放弃或放松了对违纪违规学生的惩戒教育,就不能培养他们的规矩意识,有可能使其在进入社会后无视法律法规,甚至肆意挑战和践踏法律法规,进而导致恶果的发生。学校即“社会”,学生只有在学校获得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的能力,才能为将来成为一名遵纪守法的合格社会公民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合理的惩戒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初中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特殊时期,他们年纪小、阅历浅,尚未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我们可以将其表现出的弱点概括为思想单纯、情感脆弱、性格叛逆等。特别是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他们往往是非难辨、良莠不分,如果伦理道德观念淡薄、法律法规意识模糊,那么在成长过程中就会不可避免地犯错甚至犯罪。“小树不修不成材。”如果把初中生比作小树,那么对他们进行必要的“惩戒”就如同对小树进行必要的“修剪”一样。没有惩戒的教育绝不是完整的教育。合理的惩戒教育能给失范的学生带来剖析自我、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宝贵机会,同时也能培养他们抵抗挫折、战胜困难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和形成学生健康向上的人格。
(三)合理的惩戒教育有助于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
惩戒教育有助于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由于种种原因,校园内、课堂上各种违纪违规现象频发。例如,上课时有的学生交头接耳、动作不断,扰乱课堂纪律,严重干扰他人学习,致使教学效率低下。教师如对此不管不问,放弃必要的惩戒教育,必然会助长歪风邪气的盛行,不但导致犯错的学生毫无羞耻感,也会使其他学生失去对规章制度的尊崇与敬畏。因此,教师必须通过适当、合理的惩戒教育,使失范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改进自身错误的课堂行为,从而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实施惩戒教育的原则
(一)尊重人格是底线
以人为本是实施惩戒教育的前提,尊重人格是实施惩戒教育的底线。只有建立在尊重基础上的惩戒教育才有可能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我们不妨借鉴以下惩戒教育的做法:或唱一首歌、跳一支舞,或讲一个故事、猜一个谜语……坦诚地讲,这种做法尽管少了些严肃、多了些随意,但其实既能避免学生因惩戒而可能受到的伤害,又能促使他们在人格得到尊重的同时深刻反思自己的不当行为,认识并改正自己的错误。
(二)掌握好度是关键
惩戒用得恰当,就会事半功倍;反之,则会适得其反,事倍功半,甚至贻害无穷。因此,正确实施惩戒教育,“度”的拿捏尤为重要。一是力度。教师实施惩戒时,要坚持以人为本、因人而异的原则,充分考虑到受教育者的年龄、性别、个性、身体以及心理承受力等因素,把不损伤学生的身心健康放在首位。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过错的大小、性质的不同采取适宜的惩戒方式,对症下药,做到方法得当、力度合适。二是温度。在惩戒过程中,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惩戒不是只有严厉的责备和批评,而是充满着无尽的关爱和尊重,要使他们真正体会到教师严中有爱的良苦用心以及期盼他们勇于承认错误、不断进步的殷切期望。因此,教师在实施惩戒教育时,在方法与技巧上要用心斟酌,要掌握火候,适时调控,把握好惩戒的温度。三是频度。教师在实施惩戒教育时切不可操之过急,一定要把握好惩戒的频度。要遵照循序渐进的教育规律,适当运用,适可而止。四是效度。在实施惩戒教育的过程中,不但要注重惩戒教育的连贯性,更要确保其实效性。教师一定要把惩戒措施贯穿始终,如果学生的失范行为未能得到彻底的纠正,教师就放松或放弃了对其过错行为的惩戒,那么前期的惩戒教育将前功尽弃。教师只有将惩戒贯穿于教育过程始终,才能真正实现惩戒教育的实效性。
(三)依法是保障
2019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教师具有惩戒权,为教师实施惩戒教育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意见》的颁布,一方面能指导和规范教师的惩戒行为,从而有效预防教师滥用教育惩戒;另一方面可以对行使合理惩戒教育的教师提供法律法规的支持和保护。因此,广大教师有必要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不断提高法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防止教育过程中惩戒实施的随意性。
(四)教育是目的
惩戒之目的就是为了使犯错学生能够认识错误、改正缺点、完善自我。一旦明确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这个目标,就能有效防止教师可能出现的“教训”学生的消极心理以及带有偏见性、情绪性的惩罚乃至体罚。
四、实施惩戒教育的策略与方法
(一)社会层面:要营造尊师重教的舆论氛围
新闻媒体是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重大教育政策的出台、教育事件的发生往往都会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成为媒体报道的焦点。所以,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要站在时代的前沿,坚守职业情操,大力宣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积极推动与惩戒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条例的普及教育,客观、公正地报道各种因惩戒不当而发生的教育事件,积极引导社会舆论,疏导负面情绪,化解家校矛盾,努力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为惩戒教育的实施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条件。
(二)学校层面:要搭建信息公开透明的平台
《规则》指出,学校制定校规校纪,应当广泛征求教职工、学生和学生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意见。因此,学校要积极搭建家、校、社三位一体的互联网平台,努力做到惩戒教育实施全过程的公开和透明。在制定校级班规时,要广泛听取教师、家长和社会的不同意见和建议,真正让学生、家长及社会参与到校级班规的制定过程中来,尤其是要最大限度地接受各方对惩戒规则制定和实施的监督,努力寻求最广泛的支持和理解,让学校管理真正在阳光下运行。
(三)教师层面:要掌握行之有效的惩戒方法
1.尊重学生,充满爱心。惩戒的出发点是爱和尊重。教师在惩戒时一定要做到不怒形于色,不冷嘲热讽,让惩戒教育始终在充满爱意的教育氛围中进行。特别是在惩戒措施的选择上一定要慎之又慎,要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结合犯错学生的心理个性,尽可能地让其自愿选择受罚的方式方法:或深刻检讨、承认过错,或赔礼道歉、消除影响,或以值日、劳动等手段促其反省等等。只有这种建立在爱的基础之上的严慈同体、管教同步的惩戒教育才能达到开导学生、感化学生、教育学生的目的。
2.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因事而异是实施惩戒教育遵循的基本原则。教师可根据学生性别、年龄、个性等特征,结合学生所犯错误的性质、情节,以及对错误的认识等,灵活选择惩戒的时间、地点及方式方法,做到对症下药、因材施惩,最大限度地实现对学生过错的有效矫正。例如,对于上课时犯错的学生,可先让其他教师带到办公室,尽量在课后实施惩戒,以免因惩戒而影响集体上课;对于性格内向、固执己见的犯错学生最好单独耐心地进行批评教育,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对于乱涂乱画、破坏环境的学生可以罚其值日……这种具有明确针对性的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惩戒教育有助于达到惩戒的预期效果。
3.公平公正,一视同仁。首先,教师在实施惩戒时,切忌感情用事。不能借故翻出陈年旧事而搞秋后算账,更不能出于打击报复而随意施惩。其次,教师在实施惩戒时,要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不能因为某个学生学习好或是自己喜欢的学生而对他们的过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能对学习差或自己不喜欢的犯错学生大加训斥……教师在实施惩戒时,如果能做到无论谁犯错都能一视同仁,公平公正,不厚此薄彼,就能使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惩戒教育。
4.持续关注,善始善终。教育惩戒有时会导致消极情绪的产生。比如,有的学生认为错不在自己或不全在自己,由此会产生对惩戒的抵触,以及对教师的怨恨情绪,这不但会影响其正常的学习,还会损害和谐的师生关系。因此,为了真正实现惩戒的教育性目的,对被惩戒学生的持续关注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对这样的学生,教师要做到不疏远,不讽刺,不挖苦,要一如既往地接近他们;其次,教师还要通过言行观察、交流谈心等方式,随时了解学生被惩戒后的心理状态、情绪变化和行为表现等,及时疏导和化解学生因惩戒而产生的负面情绪及心理困扰,从而有效预防和避免极端行为的出现,将惩戒教育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
总之,只要教师在使用“惩戒”教育手段时秉承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理念,结合初中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及个性特征,通过恰当的策略和方法,将“惩”控制在学生可普遍接受的限度内,就能最有效地发挥惩戒教育的作用,更好地达成我们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劳凯声.变革社会中的教育权与受教育权―教育法学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374-376.
[2]贺朝霞.关于实施惩戒教育的思考[J].文教资料,2011(14).
(本文系2020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初中教师惩戒教育策略与方法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20]GHB1640)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