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区高职类院校学生就业指导探索
作者: 郑西灵【摘要】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不仅关系到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关系到国家的繁荣与稳定。高职院校学生作为社会重要的群体,更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根据往届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成功经验证明,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成功不仅需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专业技能,还需要接受系统且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文章以兰州现代职业学院为例,梳理了当下大学生就业所遇到的问题,并针对上述问题及反馈信息对西北地区高职类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如何进一步完善,提出具体可行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高职类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06—0049—07
近年来,随着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利好政策不断出台,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占据了全国高校的半壁江山,有力地促进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但由于经济全球化进程和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速度减缓,高职院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重。可见,做好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已经成为当前高职院校改革与发展的一项紧迫任务。全国各高职院校为提升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结合各校实际,就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了积极探索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以兰州现代职业学院毕业生对学校就业体系所作出的反馈数据为依据,分析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创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对兰州现代职业学院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实践总结,提出改进西北地区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对策。
一、西北地区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体系和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一)师资队伍缺乏专业性
当前,高校十分重视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并设置了专门的教学课程、教学内容,安排了专门的授课教师。关于课程的培训指导也十分丰富,依托不同的学生进行个性化调整。然而,在较早之前的课程体系中,我国高校并没有开展就业创业指导方向的课程,也鲜有成果。发展至今,国家对大学生就业指导愈加重视,部分高校开始逐步设置与此相关的课程,但并没有充足的教学经验去完成教学目标。同时,高校缺乏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的专业人士,尽管有相关课程安排,但由于教师本身缺乏就业创业相应的教学能力,导致教学效果堪忧。
(二)个性化指导与针对性服务欠缺
就目前而言,我国高校就业创业课程大部分采取集体授课的方式,然而这一方式对于大基数的毕业生而言就缺少了针对性。一则学生并不明确自身可以选择的就业创业方向,在了解就业创业方向的时候往往容易遗漏,因此很有可能错过与自身更为匹配的方向。二则学生在选择了就业创业方向之后,并不清楚自身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去面对和介绍自己,也无法准确、深层次地分析自身在这个方向下的发展路径。三则是面对上述的两个问题时,学生更多的是无助与不深究,很难找到能够为自己提供实质性帮助的渠道或教师。除去缺少个性化的指导之外,学校对于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经济水平的毕业生缺少针对性的服务,这使得就业环境特殊的学生群体并不能很好地在就业创业课程指导中获得有效帮助。
二、兰州现代职业学院毕业生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问卷信息总结
(一)毕业生对本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数据调查反馈
1.就业指导服务的满意度。兰州现代职业学院2019届毕业生对于本校就业指导服务的满意度为68%,其中卫生健康学院、城市建设学院、理工学院、旅游学院的就业指导服务总体满意度分别为75%、68%、64%、45%(如图1-1所示)。

兰州现代职业学院2020届毕业生对于本校就业指导服务的满意度为77%;毕业生对就业指导服务的总体满意度较高的学院是农林科技学院,占比91%;其次是理工学院,占比87%;城市建设学院对就业指导服务的总体满意度较低,占比68%,(如图1-2所示)。

兰州现代职业学院2021届毕业生对于本校就业指导服务的满意度为88%;各学院毕业生对就业服务工作的满意度均较高。其中,教育艺术学院对就业服务工作的满意度最高,为91%(如图1-3所示)。

兰州现代职业学院2022届毕业生对于本校就业指导服务的满意度为:城市建设学院86%、理工学院85%、农林科技学院83%(如图1-4所示)。

2.就业指导服务的接受程度。兰州现代职业学院2019届毕业生中有78%的人在调查中表明接受过母校为之提供的求职服务,其中毕业生接受“大学组织的招聘会”的求职服务比例是49%,有效性为54%;接受“辅导简历写作”求职服务的比例是22%,有效性为78%,占比最高(如图2-1所示)。

兰州现代职业学院2020届毕业生中有83%的人表明接受过母校提供的求职服务,学校的求职服务工作落实效果较好。其中,毕业生接受“大学组织的线下招聘会”求职服务的比例是52%,占比最大,有效性为65%;接受“辅导求职技能”求职服务的比例是22%,有效性为84%,占比较高(如图2-2所示)。

兰州现代职业学院2021届毕业生中有85%的人表示接受过母校提供的求职服务,学校求职服务工作落实效果较好。其中,毕业生接受“大学组织的线下招聘会”求职服务的比例为52%,占比最大,其有效性为78%;接受“辅导求职技能”求职服务的比例为25%,其有效性为94%,占比较高(如图2-3)。
兰州现代职业学院2022届毕业生中有85%的人表示接受过母校提供的求职服务。其中,毕业生接受“学校组织的线下招聘会”的比例是57%为最高,其有效性为85%;其次是“职业发展规划”是37%,其有效性为87%(如图2-4所示)。

所有数据来源:麦可思—兰州现代职业学院2019—2022届毕业生培养质量评价数据。
(二)针对上述数据已采取的有效措施
针对2019届毕业生所反馈的数据发现,仅38%的毕业生参与过创业教学课程,且认为该类创新创业教育有帮助的比例也较低(53%)。因此,兰州现代职业学院一方面将积极增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并重点关注课程的开展效果。另一方面,将积极开展创新创业实践类活动,例如创业辅导、竞赛、实践等,以增强学生的创业观,同时促进学生掌握必要的创业知识及技能,进一步提升学校的整体创业能力。
针对于2020届毕业生反馈的数据,相较于2019届已有所改善。学校采取了以下措施:依据相应产业链、岗位群需求优化专业布局、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扩大辅导求职技能和职业规划辅导的覆盖面。
针对2021届、2022届毕业生反馈的数据,相较于前两年而言,毕业生就业指导体系已经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初见成效。学校将不断完善基于人才培养链条“结果”环节的信息反馈机制,通过就业结果牵动招生、人才培养等各环节的工作,促进就业结果与专业设置、招生、培养等方面的联动,努力实现“招生—培养—就业”全链条的良性循环。
三、完善西北地区高职类院校学生就业指导的具体举措
(一)大学生群体自身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1.关于自我认知。自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学生对于自我的要求越来越低,且对于自身能力并没有清晰认知。对此,高校更应该从入学开始着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启发学生定期对自身能力进行把控认知,激发学生不断提高自身能力。
2.关于就业观塑造。从入学之初,有必要给予学生间接接触社会的机会,帮助学生在接触社会的过程中塑造正确的就业观,让他们在不断的实践中,在清晰的自我认知下对于就业有所规划,包括自身能力、兴趣方向、就业前景的预判等等。
(二)大学生就业创业体系的完善
1.辅导员工作的深入化。自《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第43号令)提出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师资队伍建设中辅导员的重要性,并指明其专业性必须要有标准。而对于就业创业问题而言,辅导员作为离班级学生最近的“窗口”和朋友,对于学生的心理诉求、专业能力、就业需求等更为了解。在此基础上,能够更好地承担起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相应工作,发挥必要的积极作用。除去基础性的就业创业专业知识普及之外,更可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面对不同的学生个性化、具有针对性地指导,切实帮助学生就业创业。辅导员可以具象化地针对不同学生对其就业技能进行一定的了解及培训。当前,学生在学校中大多学习的是理论知识,普遍缺乏就业技能,导致面试不成功。为此,教授学生一些就业技巧十分必要,包括应聘材料的准备、礼貌礼仪的训练、谈话技巧的训练等,以此帮助学生增加就业成功率[1]。
2.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的结合。当今,大部分教育院校开设就业创业教育课程,但普遍存在理念没有厘清的问题,所以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是重新选定就业观念。在素质教育过程中,只有真正意义上做到将两者进行动态化融合,才有可能发挥思政教育的价值与作用[2],帮助学生认识自身能力、就业形势,从而建立正确且具有针对性的职业规划。
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最初将专业类的理论知识课程视为重中之重,忽略了为大学生在毕业之际走向社会之前提供帮助,也就是关于大学生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日常教育在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中有着不可小觑的力量。在大学生端正自身就业态度的同时,需要深入了解就业环境的多元化。
《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第二部分,针对大学生职业选择与职业能力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其中,关于大学生价值观与职业选择问题,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提出了较高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会给予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引领,并在此基础上完成正确的职业方向选择。大学生应该明确个人发展与国家需要这二者的关系,制订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在未来岗位中作出贡献。
3.咨询系统的开发及专业教师的岗位设置。学校可以有效运用大数据,开发学校就业创业咨询系统。这一平台能使学生在对自身兴趣、能力等分析的基础上,更具象化地寻找到与自己最大匹配的就业创业方向。另外,学校可以设置就业创业辅导中心,除去辅导员的日常引导之外,有不同方向的专业教师来为学生答疑解惑,切实帮助不同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针对性指导。最后,针对于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经济水平的毕业生做到有效分类、有效帮扶,是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更加全面具体。
4.学生就业创业兴趣的激发与引导。大学生就业创业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并非朝夕之间就可以建立或完成。从新生入学开始,高校就应该着手这一项工作。例如,可以在社团或者不同年级开展不同主题的就业兴趣大赛、就业方向知识竞赛等,以不同的、多样的方式增加学生对就业信息的了解;也可以开展相关的创业大赛,例如创业方案比拼、个人创业规划比赛等等,让大学生在“大学生创业大赛”中得到创业灵感的启发与创业精神的体悟,从而释放出多米诺效应[3],进一步通过榜样的力量带动学生就业创业的积极性。另外,可以在大赛环节中设置赛后反馈的环节,让具备大学生就业创业专业知识的教师对参赛选手的参赛作品进行具体化指导;若有建设性的意见也可以邀约学生细谈,进行一对一长线性辅导。